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笑了半晌,才缓过来说道:“炸毁了就炸毁了吧,倒也没什么。不过清理废墟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留下任何残渣,将所有的残渣都倒进海里。”

    “是,陛下。”张彦方答应道。

    “朕刚才听到的打斗声,是怎么回事?”允熥又问道。

    “陛下,这些信奉天方教的商人竟然如此目无法纪,臣实在难以想象。他们竟然因为大明要拆除他们的礼拜寺,就拿出私藏的武器对抗市舶司的警察!这简直就是叛乱!”

    “陛下知道臣从前曾经为过地方官,所以下意识用出了地方官平定民乱的手段,先是和他们商量能否退去;待他们说除非市舶司放弃拆除礼拜寺否则绝不退去后,臣马上下令平叛,还将宝安市舶司的警察仅有的二十支火枪拿了出来。臣能想到用火药炸毁礼拜寺,也是因为拿出了这些火枪才想到的。”

    “这些信奉天方教的商人虽然私藏了一些兵器,但也不多,很快被警察镇压下去。宝安市舶司的警察死了一个,伤了九个;叛乱的商人一共死了三十多人,伤了六十多人,还有七个路过的普通商人被误伤。现在受伤的警察和路过被误伤的商人已经送到这里的医馆去救治了,抓到的人中伤势较重的也送去治伤了,剩下伤势较轻的和没有受伤的俘虏八十多人一起被关押在他们的商铺里。”

    “依照陛下和诸位大臣订下的市舶司的章程,这些商人的财富都已经被臣没入官库,可是这些叛乱的商人应该如何处置,请陛下示下。”张彦方说道。

    当初定下的章程,是来市舶司做生意的商人不遵守几条规矩,没收全部财富逐出市舶司。可是定下的章程中并没有他们叛乱应该如何处置。说实话,根本没有人预料到竟然有商人敢叛乱,又不是被任命为市舶司提举的蒲家。

    “所有年满十六的叛乱商人不论男女,全部以谋反罪名处斩;尚未年满十六岁的,编入乐户。”允熥想了想,说道。

    “是,陛下。”张彦方觉得皇帝的处置虽然有些重,但还在情理之中,所以没有提出异议。杨任在一旁也觉得很是妥当。

    不过提出如此处置的允熥自己却觉得不太对劲。谋反罪应该是针对本国人的,这些叛乱的人并不是大明的子民,使用谋反的罪名他觉得不太妥当。

    但他一时也找不到更好的罪名了,就以此为罪名吧。反正大明的百姓和官员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那些已经受了重伤的叛乱商人也不必治了,朕也不是非让他们被当众斩首;不过那几个被误伤的商人一定要治。不仅要治他们,市舶司衙门还要赔偿他们一些钱财。”允熥又道。

    “赔偿钱财!”张彦方惊讶的说道。官府赔偿商人,自古以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就是赔偿他们钱财。”允熥肯定的说道:“这是无辜被误伤的人,为何不需赔偿?民间二人打架,若是误伤了其他人也得赔吧。”

    “不过也不用给多少钱。查查他们的关税,依照平均几日的关税数量赔给他们钱。名目也可以不叫赔,你们随便起个名目就成,但是一定要赔钱。”允熥觉得得给这些无辜的路人赔偿‘误工费’才对头。至于‘精神损失费’,嗯,还是算了吧。

    “还有这次立功和受伤的警察,你依照章程也都要奖赏。”允熥说道。

    “是,陛下。”张彦方答道。

    此事处置完了,允熥又想起了引发这件事的话题:外番商人想移民之事,马上问道:“这些叛乱的商人中,有没有这次想要成为大明子民的那两个商人之一?”虽然暹罗和僧伽罗都以佛教为主,但保不齐就有几个天方教徒呢。

    “没有。”张彦方说道:“陛下,这两名想要成为大明子民的外番商人都信奉佛教。”

    允熥点了点头。他又想了一会儿,说道:“既然如此,朕就定下外番之民成为大明百姓的要求。”

    “若是想成为农户、工户,并无多余的要求,只要来到大明,会说汉话,愿意依照大明的礼仪行事,依照大明的律令纳税服劳役,即可。”

    “若是想成为商户,须得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在大明的市舶司经商三年以上;第二,连续三年为大明交纳千贯以上的关税;第三,平均每个人家资五千贯以上,包括小孩。”

    “满足以上三个要求,可以允许他们成为大明的商户百姓。”

    “但是有一点一票否决,所有信奉十字教和天方教的商人,不论如何也不许入籍!记得,是无论如何不许他们入籍!”

    “此外,刚刚入籍的外番商人必须马上选择一地为户籍之地,并且一代人之内不许随意离开户籍所在的州府,不能持有商户户籍证明四处走动。”

    对农户和工户没有限制是应有之意,这个年代没有一个国家嫌自己人多的,都是敞开来欢迎所有愿意交税服劳役的人和有技术的工匠。

    至于对待商人的限制,这其实也是东方国家的特色。东方国家长期认为商业活动对国家有害,歧视商人,除了少数御用的其它商人都不允许存在,更别提接纳他们为本国国民了,也就只有唐代对他们毫无限制。但是唐代本来就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国家全盛吊打蛮夷时期还对外和亲的朝代,不能作为范例。

    允熥虽然觉得商业活动还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觉得接纳番国商人有什么意义,所以对商人入籍提出了这么高的要求。

    张彦方和杨任都觉得允熥的要求不太妥当。不过他们并不是觉得要求太高,而是觉得商人对国家除了交纳税赋外完全没什么意义,根本不应该接纳外番商人成为大明子民。

    所以杨任马上说道:“陛下,为何要接纳外番商人成为大明子民?”

    “杨卿,稍稍接纳几个外番商人对国家没什么坏处,还能显示我大明上国的胸怀。当然,朕不会如同唐代一般所有的外番商人都接纳,朕刚才所说的那几条限制会永远存在,不会废除。”

    “这几条标准不必藏着掖着,虽然市舶司衙门不便公然承认,但可以放出消息。这样以后不够要求的就不会来你这里请求成为大明子民了。”

    既然允熥这么说了,他们也不会再反驳,张彦方躬身答应道:“是,陛下。”同时他在心里估摸着:‘来自暹罗的巴松家资富饶,估计能达到这几条要求,可以接纳他为大明子民;来自僧伽罗的苏冬里多半达不到要求,只能拒绝他了。不过,色目人’

    “陛下,臣在市舶司衙门数年,也知并非所有色目人都信奉十字教和天方教,臣甚至在市舶司并未见过信奉十字教的人。可是,到底应该如何区分不信教的色目人呢?陛下可听其他人说起过分辨的良方?”张彦方问道。陛下既然对此限制的这么严,他也就不敢当做一件小事。但他发现自己除了十分明显的标志外,并无区分信不信教的好办法,所以问到。

    “这其实非常容易。对于十字教徒,看他们周五,啊,就是,嗯,朕曾经了解过十字教的教义,他们认为神七天创造世界,所以以七天为一个循环,从周一到‘周七’。其中周五那一天不吃肉。所以看他们是否每七天有一天固定不吃肉即可。”

    “至于区分另外一个就更容易了,给他们块儿猪肉看他们吃不吃就行。”允熥说道。

    “是,陛下。”张彦方答应道。但是他却在心中暗想:‘为了鉴别他们还要这样观察?有些费事。还是以后对于这些色目人成为大明子民的请求统统驳回。’

第756章 南巡——来到广州() 
说过了此事,张彦方就没有什么事情要向允汇报。(。)至于杨任,因为今日天色已晚,所以和张彦方对视一眼,二人同时站起来说道:“陛下,今日天色已晚,臣等就先告退了,明日再向陛下奏报。”

    允此时也有些疲乏,说道:“确实已经不早了,二位爱卿退下吧。”杨任和张彦方马上行礼告退。

    允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对王喜道:“带着朕去休息的地方。”

    王喜躬身答应,随即带着允前往市舶司衙门后面最大的一个院子。刚才市舶司的官员已经和他说过了安置允的地方,他也趁着允与张彦方商议事情的时候去看过了,所以此时轻车熟路的带着允前往那个院子。

    此时在那个院子,熙怡正和李莎儿坐在正堂内,一边等着允过来,一边聊天。熙怡和她姐姐熙瑶因为李莎儿位份不高,平日里行事虽然不大合宫廷的规矩,但为人还‘安分守己’,所以和她的关系不错,接见的时候说话都很温和,也不会时不时借着什么事情敲打她,熙怡又是没什么心眼的,所以她们还能聊得来。

    “我怎么觉得,广这边除了比京城一带要热以外,没什么特别的。”熙怡说道。

    “薛姐姐,不论是广还是京城,都是大明的地界,当地的百姓也都是汉人。虽然五岭以南的地方早先有瘴疠之气,但这么多年汉人在此落叶生根,早就和其它的地方一样了。”

    “不过若是姐姐能在广州城内转一转,应该能看出此地的百姓和京城的不同来。”

    “广人极其好吃,也会吃,菜品与其它地方都不同可是独树一帜。有名的菜品有白斩鸡、鸳鸯膏蟹、生菜龙虾、潮汕肠粉等,都十分美味。”

    “广的各色点心也十分不错。品种繁多,五光十色,造型精美且口味新颖,别具特色。”

    “广人还非常爱喝茶。每日早上起来第一件事,要么在自己家里泡一壶茶,要么到常去的茶馆去喝杯茶,反正一定要喝茶。其中潮汕之地的功夫茶,做法并不比宫里的更加繁杂,但别具一格,姐姐到了广州城一定要尝一尝。”

    “还有”李莎儿介绍了许多有关于广的特色。

    “哎呦,听你这么一说,广还很有特色嘛。尤其是你刚才说的这些,大多都是广人的吃,可见这里的吃食确实别具一格。让你说的,姐姐都有些饿了。”熙怡笑道。

    “妹妹自己也把自己说饿了。说起来,现在天已经快黑了,皇上怎么还不回来”李莎儿也说道。

    “小德子,你去前院问问王喜,陛下是和大臣们正在商议事情么什么时候能够过来”熙怡听到李莎儿的话,吩咐身旁一个小宦官说道。

    被称为小德子的宦官答应一声,就要转身出门去找王喜;不过就在这时,从门外传来男子的笑声道:“不必派人去找朕了,朕已经过来了。”

    “陛下。”熙怡和李莎儿忙站起来,对允躬身行礼道:“臣妾见过陛下。”

    允挥手让大多下人都退下,只剩下他们三人和贴身的宫女太监,又对王喜吩咐传膳,然后笑道:“你们两个刚才在这里聊什么呢”

    “陛下,臣妾和李妹妹说广的特色呢。李妹妹对广很了解,和臣妾说了不少这里与众不同之处。尤其是广的美食,听得臣妾都饿了。”熙怡笑道。

    允坐到座位上,喝了口茶,闻言也笑道:“广的美食确实别具一格,不过你不应该这般惊讶才对。宫里有一个会做广式点心的厨子,平日里朕也吃过不少他做的点心,你也吃过,不应该对此很惊讶才对。”

    “唉,宫里有会做广式点心的御厨”熙怡瞪大了眼睛道:“我还从来不知道。”

    “你呀你,平日里也不多注意一下。”允笑道:“不过这也没什么,现在咱们就在广,宝安市舶司小地方,开海的时候又不长,美食不算太多;等到了广州城,任你想吃什么吃什么。”

    “陛下说话算话。”熙怡说道。

    “朕一定说话算话。”允道。

    二人正说话间,忽然一名守在门外的宦官喊道:“陛下,从西过来的信使送来一封奏折,陛下可现在过目”

    没等允吩咐,熙怡和李莎儿已经停住了话头,黄路走到门口,把门开了一个缝接过奏折,递给允道:“陛下,门外传来的。”

    允打开奏折看了看,笑道:“李景隆还算有些本事,已经到了西的二十五万汉夷大军让他操持的井井有条。就是,不过也算可以。”

    “南的十五万大军也都已经到了临安府,随时可以出动攻打安南。”

    “既然如此,张温和朱赞仪等人也都到了西南宁府了,就下令先对安南与大明接壤的陆路边界城池打一打,试探一下他们,也将安南人的兵都调到北边再说。”

    允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铅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些东西,之后递给王喜道:“你回头使用毛笔将这些字都抄到奏折上,让朕看过后盖印传回。”

    “是,陛下。”王喜接过奏折答应道。不过他却想着:‘陛下似乎总觉得李景隆不是将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之前也没打过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