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3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答应一声,让王喜整了整衣服不至于有褶皱,昂首阔步走了出去。

    他刚一出现在宴饮之地,就听到‘哗啦啦’一片声响,在场所有人都跪下,三呼万岁。

    允熥自然让他们平身,随即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是庆贺咱们大明平定安南、封赏有功之臣的日子。”

    “说起来,安南虽然是小国,但人口不少,气候也炎热,地形也很复杂,朕一开始是万万没想到大军能这么快平定安南。”

    “但诸位将士给了朕一个惊喜,从十月份开始算,满打满算不过四个月就攻破两都、生擒胡季犛父子,平定安南,朕心甚慰啊。”

    “攻打安南的意义,朕三个月前在海康所曾与一些将士提起过,今天就不多说了;既然诸位将士如此奋力为我大明效力,朕也绝不会亏待了诸位将士。”

    “但在正式开始封赏诸位将士前,朕希望在场的爱卿们想一想那些为了大明血染疆场的将士。为他们默哀一炷香。”说完,允熥自己微微低头开始默哀。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默哀这种形式。不过既然陛下说了,他们也就依照陛下的样子做起来。

    一炷香后,允熥抬起头,说道:“除了为他们哀悼,朕还决定,所有为大明阵亡的将士额外赏赐其子十贯钱,并且,赐予他们这样一件物品。”

    说着,允熥从王喜手中接过一个类似于徽章的东西,给他们看。

第899章 庆功宴——减罪一次的勋章() 
    众人忙张望,只见允熥手里有一个黄澄澄的圆形物品,正中间纹着一条龙,还有一些细纹,不过他们就看不清楚了。若是不算这些细纹,看起来和去年年初陛下发明的金币差不多。

    “当年太祖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重订丹书铁券之制,赏赐诸位立功之臣。”

    “朕以为,此善举不可仅限大功之臣。所有将士,均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为大明尽忠后却无法养育幼子、无法侍奉父母,岂不悲哉?”

    “更有甚者,孩子自幼失于教养,犯下过错,若是再受到朝廷律令的处罚,岂不更是悲伤之事。”

    “所以朕决定设立次于丹书铁券之物,命名为一级勋章,赐予所有为大明战死的将士之子,许一次减罪一等,除十恶不赦之罪外,其余死罪一律减为流放。但不免军法。”

    “并且此一级勋章可世袭,若是前代未曾用掉可世代传给后人。但只可传给子孙,若是本人无子或子无孙,世袭的官职可传给侄子侄孙,此勋章不可传。若是有过继侄亲者,需在卫所登记造册,若是未曾登记也不可传。”

    “此外,为大明受伤残疾之人,朕亦怜之,特赐予二级勋章,未及死罪之罪减刑一等。其余与一级勋章类同。”

    “此战之前战死或残疾的将士,若战死或残疾时继承家业的子孙尚未成年,追赐勋章;其余每户赏赐十贯钱。”

    允熥的话的意思就是:这些为大明战死的将士太可怜了,朕一定要看顾他们,决定赐给他们的孩子一个能减罪一次,只减罪一等的勋章。至于为何要单独提死罪,是因为理论上斩首减罪一等是绞刑,减到流放是减二等。二级勋章的逻辑也一样。

    提出这个勋章,也是允熥提高普通士兵地位的做法之一。传统上之所以大家不爱当兵,不就是当兵打仗有可能死么,所以天下承平的时候良民都不爱当兵,当兵的都是各种社会渣子。这些人当兵后当然也不可能当个良兵,骚扰百姓,使得百姓对他们的印象很低,从而导致普通士兵地位低下。

    当然士兵地位低下还有其他原因,但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缘故。

    允熥对于如何提升士卒的待遇想了很多办法,但其中大多数都被否决;他之前曾经想过给所有为大明牺牲的人赐予给禄不授官的世袭百户,但发现全面推开的话大明朝廷得破产,只能作罢。

    但又不能给予他们太多的特权。武人的地位太高也不是什么好事,唐代的例子历历在目。可别说造反的安禄山是胡人,跟随他造反的将领汉人也不少。

    即使安史之乱后,大唐说是藩镇割据,但实际上许多藩镇所谓的节度使根本说话不算,权力掌控在一群在普通士兵中有威望的老兵手里,若是节度使不合他们的意,连节度使都敢杀,感觉有点儿像扶桑昭和时代的皇道派。新旧《唐书》上这样的例子历历在目,层出不穷。

    依照允熥看来,给予普通士兵类似于秀才的小小特权最好,思来想去,就想到了这个办法。不是完全免罪,只是减罪,而且只有一次,用过就算,即让他们有点儿特权,不至于过了,地方上也不至于管不了。

    若是在场的有文官,定然对此不满意,马上就进谏起来,即使平时面对皇帝最胆小的官员也一定会站出来。这涉及全体文官的利益,不能不劝谏。

    可现在在场的一个文官没有,中下级武将们可不像大将们考虑的这么多,他们虽然多半有世袭的官职,但没有丹书铁券,若是自己不幸战死了——就像这次的叶子高——有了这个勋章子孙后代就多一点儿保障。

    并且这还不是仅仅颁给少数人的丹书铁券,皇帝翻脸了收回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赐予所有为大明战死或残疾的将士的勋章,他们凭借想象就能够知道一代代积累下去将来很可能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朝廷绝不敢不承认。

    所以马上,场内就充斥着“陛下圣明”之类的话,声音震耳欲聋,就连庆功宴外的人也能听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使一些大将仍旧对此有意见也不敢提。

    过了许久,待众人不再呼喊,允熥笑道:“之后,就是朕对诸位有功之臣的奖赏了。”

    允熥话音落下,一个身形壮硕的侍卫上前一步,展开圣旨,大声喊道:“李坚、徐景昌上前听封。”

    “驸马都尉李坚,,……,加封河内伯,世袭罔替,赏赐黄金千两、上用绸缎百匹,钦此;魏国公徐晖祖之侄、羽林左卫指挥同知徐景昌,……,加封其父徐增寿为擒虏伯,世袭罔替,赏赐黄金千两,珍珠一斗,钦此。”

    “臣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坚和徐景昌同时说道。

    刚才说要对他们颁发勋章之事,已经将因为默哀阵亡的将士导致的悲伤驱散一空,现在正式开始赏赐又加封了两个世袭的爵位,顿时让大家都高兴起来,伸着耳朵听自己的名字。

    在场一共有上千人,即使念人名也得花很长时间,若是都念过来一直到晚上都甭干别的了。好在李坚提前有所预备,已经通知过了不同功劳的人,此时这些人在侍者的带领下聚在一起,听一个人念圣旨。一时间,整个院落到处都是念圣旨的声音。

    在所有圣旨都宣读完毕后,众人又一起跪下来,对允熥行礼:“臣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都起来吧,”允熥笑道:“你们都是朕的有功之臣,今日是给汝等的庆功宴,不必这么跪来跪去的。”

    又命传膳:“汝等都等这么久了,也该用饭了。”李坚随即吩咐一句,开始上菜。只见无数侍者再次出现,手里端着盖着盖子的盘子,走进来放到各张桌子上。不一会儿,院落内已经全是饭菜的香味。

    允熥又首先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肉吃,下面的将士们再也忍耐不住,大口吃了起来。

第900章 庆功宴——意外的人才() 
    允熥作为皇帝,自然不会和下面的臣子坐在一起,是自己单独一个小桌子坐在高台上。

    当然,他才不会就这么坐在高台上看着臣子喝酒耍闹。允熥把李坚、徐景昌他们二人叫上来赐座说了几句话,对徐景昌笑道:“这下子你可是给你爹挣了个世袭的爵位。我听说从前辉祖和增寿都不放心你,觉得你将来好不了,这次,你可以用事实来告诉他们:你说错了。”

    又对李坚道:“姑父,这下子姑姑也不必担心以后朕的几个表弟的前程了。”

    徐景昌听了允熥的话,想起自己拿着丹书铁券给大伯和父亲看的情形,就浑身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去永明城告诉他父亲。他强抑着激动的心情说道:“这都是陛下隆恩。”

    李坚也附和道:“若是无陛下赏罚公正任人唯贤,臣绝不可能得封世爵。”

    “这些话单独在朕面前的时候还是不必说了,朕赏罚分明,也得你自己努力为大明效力才成。”允熥说道:“朕虽然任人唯贤,但也得将你的贤表现出来,朕才能提拔。”

    他们二人即使听着允熥的话对头,也不能就这么承认了,仍旧连连赞颂陛下圣明。允熥只是静静听着没有说话,待他们说完了,说起正事来。

    “姑父,朕任命你为赞仪的左相,也是不得已。说起来,藩国的左右王相可不好挑选。若是现在就已经得为高位的,来藩国为左相恐怕会认为是贬镝,未必会真心辅佐赞仪;而原本位置不高的,又大多没什么本事。”

    “朕为了挑选左右相可废了许多脑筋,好不容易挑选出了右相,但左相始终定不下来,最后不得不任命姑父为左相。姑父是自家人,朕相信姑父能够理解朕的不得已之处,尽心尽力的辅佐赞仪。”

    允熥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坚也只能表现出理解,并且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尽心竭力的辅佐靖江王殿下。”

    “你放心,现在你加封了世袭的伯爵,等三五年后朕将你调回京城,加封为世袭的侯爵,绝不会亏待你。”允熥又道。

    李坚自然又称谢。又过了一会儿,他正要告辞离去,忽然想起一事,问道:“陛下,臣记得靖江王殿下前些日子还和臣商量过是否改封号之事,也向陛下进了折子。臣敢问陛下,可会改殿下的封号?”

    “朕觉得不必改。”允熥说道:“靖江这个名字朕觉得不错。赞仪倒是想改成单字的封号,改为越王,但朕以为南越、安南这些词还是少提的好。”

    “陛下,臣以为,天下的藩王都是单字封号,只有靖江王殿下是双字封号,即使殿下本来就是天下藩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最好也能够统一对待,若不然殿下心中恐怕有所芥蒂。”

    “况且即使不加封为越王,臣也有一名号可封。可将殿下改封为交王,国号定为交趾。又合古代之称,又为单字封号,岂不更好。”李坚道。

    “好,那朕就将赞仪改封为交王。”允熥说道。

    他也理解朱赞仪的心结。整个洪武朝,靖江王到底能算作亲王还是郡王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老朱也不知怎的,其它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唯有对自家侄亲的册封比较含糊。

    靖江王年俸五千石,比一般亲王的一万石要少,但比郡王的两千石多;他的赐田也是比亲王少比郡王多。但同时,靖江王府的官制和亲王类同,一开始都有王相,后来裁撤王相后有左右长史,这是郡王所没有的;何况他还有三护卫,许多内地亲王的兵马都没有他多。

    所以允熥继位后,参考老朱对两个侄女的册封(俸禄低的公主),将朱赞仪认定为亲王;又因为他离着安南最近,这次又将他册封为一藩之君。但他的封号始终是两个字,和郡王一样。

    ‘这下子,赞仪该去了心结了吧。’允熥想着。

    将此事议定,允熥也没什么和李坚说的了,李坚行礼告退。允熥转过头看向景昌,和他聊了起来。

    允熥是很重视徐景昌的。本来在他看来,因为前世记忆里永乐朝以后史书中基本没有徐家人出场的缘故,认为徐家在徐晖祖这一代故去后根本没有能够撑起家业的人才,只会慢慢凋零,所以对徐家其实不太重视,征伐满者伯夷的时候派徐景昌去也不过是因为看不惯勋贵子弟在京城吃闲饭而已。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徐景昌竟然真真切切的立下了功劳,和同僚相处的也不错。允熥这才提起了对他的重视,这次又让他来安南打仗。然后这次,徐景昌又立下了功劳,并且这次立下的功劳还这么大。虽然有运气的缘故,但自己的本事也占了多数。

    允熥这才提起了对徐家的兴趣,对徐景昌重视起来。同时允熥也很疑惑:既然徐景昌还挺有本事,为何前世没有表现出来?

    他想了想才想到:徐家在永乐朝一门两国公,恐怕朱棣也有所忌惮吧。特别是在邱褔漠北全军覆没、朱能病逝后,靖难功臣中能独挡一面的大将只有张辅一人,朱棣不得不重用许多从洪武朝传下来的武将,其中和徐家有联系的人应该不少。朱棣本身就得位不正,徐晖祖又曾密谋推翻他,他不防着点就不正常了,徐景昌也只能在京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