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3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夫君想让你帮着和昀兰说此事,让她好受些,不要有守望门寡的想法。你们毕竟都是女子,相处的也好,说话方便些。”

    “啊,夫君不想昀兰守望门寡的心思妾明白;但是,洪武元年皇爷爷曾下旨:‘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皇家为天下表率,违背当年皇爷爷的旨意也与夫君的名声有碍。”

    “依臣妾看来,若是昀兰自己不愿守望门寡,夫君不必逼她守;可她若是自己愿意,让她守也不是什么坏事。”熙瑶说道。

    熙瑶完全是就事论事。这几年她和三个小姑子相处的还不错,但她终究是允熥的正妻,大明的皇后,考虑的事情要多一些。

    她知道天下的才俊数不胜数,再挑选一个出来为昀兰的驸马很容易,但朱元璋当年亲手定下了鼓励守节的法令,他的几个丧夫的女儿也都没有改嫁,允熥贸然将昀兰改嫁——是的,古代望门寡再嫁人也算改嫁——恐怕会引起文官的非议,也会有伤朱元璋这道法令的本意。

    “祖父当年定下的这条法令,朕是非改不可!”允熥坚定的说道。

    他随即在屋内一边踱着步子,一边说话。“朕当然也知道当年祖父的用意,所谓纲常伦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以鼓励寡妇不改嫁和宣扬孝顺一样,都是为了宣扬纲常,强调天下臣民忠于皇上。若是天下人都遵从纲常伦理,那大明江山自然万世不易。”

    “但是,宣扬这些真的能够保证大明江山万世不易么?”

    “上古先秦就不必说了,时候太过古老;单说秦之后。两汉有四百年的江山,可汉时寡妇改嫁十分平常,汉武帝之姐平阳公主就先嫁于曹寿,后改嫁于卫青,大汉也没因此乱了纲常;虽宋司马光评汉武有亡秦之过,可这也与公主再嫁毫无干系。”

    “其后诸朝,凡江山长久之国,均是如此,并无限制寡妇改嫁之事。唐太宗还曾下诏:“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丧服已除,必须申以婚媾,令其合好”;理学虽起于宋代,但宋代寡妇改嫁亦是常事:范仲淹之母再嫁朱氏,范“不以为讳”,且对继父“养育之恩,常思报之”,请求朝廷赐他官职,死后“每岁别为飨祭”。这还是朱熹所作《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仲淹》记载。”

    在列举了一番江山长久的朝代寡妇再嫁的事情后,允熥说道:“可见寡妇是否再嫁与江山是否长久无关。”

    “在朕看来,要想江山永固只需做到一件事,那就是百姓有饭吃。普通百姓求得是什么,不就是有饭吃有衣穿?只要百姓都能吃饱喝足,有几个人会提着脑袋造反?当年皇爷爷若是能有口安生饭吃,岂会起义?”

    “理学宗师总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可普通百姓岂会为了守节而饿死?纲常伦理说得再多,对不识字的百姓也毫无用处,他们不会因为纲常伦理就在挨饿的时候在家饿死,更不会在收成不好的时候为了交税把打下来的粮食全都交给官府。”

    “更何况,朱熹身为理学宗师,却做下了扒灰之事,就连理学大家自己都如此品德有缺,他们说的这些朕岂能相信?”

    “朕一定要废除皇爷爷定下的这条法令,取消寡妇守节二十年后的旌表门闾和除免本家差役的奖赏。”

    “不仅如此,朕还要下旨,从今年起,有王爷病逝妃嫔不必殉葬;朕将来驾崩后,也不需妃嫔殉葬。”允熥在朱元璋过世后对皇帝的女人到底要不要殉葬,出于独占欲曾有过犹豫,但最后还是决定取消殉葬。‘就连明英宗朱祁镇这个古代皇帝都能做到,朕就做不到?’

    允熥有些跑题的一口气说了许多,说的口都渴了,拿起茶杯喝了口茶,侧头见到熙瑶有些发愣的坐在座位上盯着他,失笑道:“熙瑶,你这么看着夫君做什么?”

    “陛下,臣妾替天下的女子感谢陛下的厚恩。”熙瑶忽然站起来,恭恭敬敬的跪下说道。她有一个族姑,二十多年前丈夫去世后被族人逼着守节不许再嫁,一直熬到五十岁给她兄弟们挣得了节妇的牌匾后不久就死了。这件事给了熙瑶很深的印象,是她童年的阴影之一。所以她此时如此正式的对允熥谢恩。

    允熥不知晓熙瑶还有这样的童年阴影,伸手将她扶起来笑道:“皇后,朕就接受了你代天下的女子对朕的谢恩。”

    熙瑶也笑了,与他说笑几句,说道:“既然夫君让臣妾去劝说二妹妹,臣妾就去。”

    “记得若是她有以此为借口不婚之意,一定要打消了。”允熥嘱咐道。

    不出允熥所料,昀兰得知叶西平阵亡后迅速意识到:这是她不婚的绝佳借口。她喜欢杨峰,但杨峰又已经有了妻子而无法娶她,所以她本就不愿意出嫁,这下正好可以守节为由不婚。她并没有想的太长远要一辈子守节,但现在不愿意嫁给其他人。

    熙瑶听得她吐露了自己的意思,马上劝说道:“你不过是成婚前那人殁了,又不是嫁过去后他过世,怎能将自己当做寡妇?何必为此守节?”

    “皇爷爷多年前曾经下旨,鼓励民间寡妇守节,皇家身为天下人的表率,岂能带头违背皇爷爷的旨意?”昀兰马上说道。

    熙瑶早就知道她会拿出这个当做挡箭牌,马上接到:“你兄长已经决定要废除这条法令,不再鼓励寡妇守节,此事也就不必为天下人做表率了。”

    昀兰没料到允熥会这样做,一时语塞,但稍后又找出自己的道理来反驳。

    熙瑶心知用大道理来劝说昀兰没用,说道:“二妹妹,你就是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昀蕴和昀芷考虑。她们两个不会像你这样成婚前就喜欢上一个男子,若是她们守寡后想要再婚,但你却守节,她们二人如何能够出嫁?”

    “更何况,二妹妹,你现在年纪还小,不知道守节的苦楚。这半年来嫂子见不到你兄长,每日都十分难熬;嫂子有个姑姑守节,有时晚上实在忍耐不住,不得不拿刀戳自己的胳膊才能睡下。这节如何守得?”其实还有更好的例子可以举出来:几个朱元璋的女儿守寡后虽然并未再嫁,但偷人的事情却不少。但这样的话和一个未婚的小姑娘不好说,只能憋在肚子里。

    昀兰被她说的吓住了,又想到两个妹妹,最后终于被她说动:“那妹妹就听从皇兄和嫂子的吩咐。”

    ……

    ……

    与此同时,在金吾前卫将士的家人所住的里坊中的一户大宅院中,一个年不过二十三四岁的女子躺在床上,面色枯黄,勉强对面前之人笑道:“相公,妾身的病是好不了了,相公也不必再去寻医了。”

    “相公现在这么受皇上的重用,又是皇后娘娘的表兄,等妾身过世后一定能娶到比妾身更好的女子。妾身只愿相公多照看克城,莫要让他受了欺负。”

    “妮儿,你的病一定能好,相公马上去宫里求娘娘派太医来给你看病,一定会将你的病治好。”

    他一边说着,一边站起来,嘱咐下人照看自己的妻子,转身离开了这间屋子。

    满面病容的女子呼唤不得只能罢了,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舒儿将耳朵放在她的嘴边,轻声嘱咐道:“等我死了,若是少爷娶进门的夫人对克城不好,你就告诉老爷,将克城送到老太爷身边。”

    “是,夫人。”舒儿眼睛含着眼泪答应道。

第912章 对战程朱理学(一)() 
    第二天一早,刚刚上朝,允熥就一挥手,一个侍者走上前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从即日起,废除节妇免除本家差役之赏。”

    顿时朝堂之上一片“嗡嗡”声。这份圣旨虽然短小,但所说的内容却十分重大,至少对于那些信奉程朱理学的大臣来说,不啻于耳边响起一阵炸雷一般,原本打算说的事情顿时忘了个精光,要与允熥理论此事。

    开头一炮的就是现正在鸿胪寺当着少卿的理学大家宋麟。他在圣旨宣读完毕后马上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宋程正叔(程颐,理学二程之一)有云:‘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另有旁人问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正叔又云:‘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藉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是以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朝廷当鼓励寡妇守节,以全纲常。”

    宋麟说完了,另外一个理学弟子黄魁也上前说道:“陛下,朱子亦曾言到:‘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腐;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由此观之,朝廷当让民间百姓女子守节。”

    之后又有好几个人上前进谏此事。允熥环顾整个朝堂,见到虽然许多文臣并没有出列进谏,但也面露不以为然之色,对于允熥的这道旨意并不认同。

    这也是正常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后汉书·列女传》:“妇无二适之文”,“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早在秦汉时期的主流意见就提倡寡妇守节,可见这在儒家思想中就属于天然的政治正确,即使一些人觉得这算不上什么大事,或者不愿意触怒皇帝所以没有进谏,但其实也支持这种观点。

    不过允熥对此当然早有预料,也已经有所准备。第三个进谏的文臣山东道御史韩永话音刚落还没有退回原来的位置,只听身旁传来一人道:“诸君皆大谬矣!”

    韩永忙侧头看去,就见到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兼中书舍人陈瑛站出来大声说道:“所谓儒学,乃是孔圣人所所创,其后泽陂万民。若是要进谏陛下的旨意,还是要引用孔圣人的话,二程、朱熹虽然儒学深厚,但毕竟不是圣人。他们三人的话,岂可作为凭据?”

    “我敢问诸位同僚,孔子可曾说过,妇人不可再嫁?”

    众人虽然略有惊讶,但还撑得住。允熥一向谋定而后动的做法大家也都知道,所以对有人出来驳斥也有所准备。

    宋麟当即说道:“《礼记》中庸篇有云: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礼记》乐记篇有云: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此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也。”

    “但孔子可曾言到,夫为妻纲中为夫过世后不许妻子再嫁?”陈瑛又问道。

    宋麟皱起眉头。在他看来,陈瑛的话很有胡搅蛮缠的意思。虽然上古时代的书籍或孔子的言论并未明确写过丈夫过世后不许妻子改嫁,但大家一般都是将这一点包含在夫为妻纲中,不会这样追根究底。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乃礼也,孔子侍君以忠,即使君不用之也要忠诚,由此推之,可得孔子不赞同丈夫过世后妻子改嫁。”韩永说道。

    其实韩永这句话已经不是很有力的证据了,陈瑛不承认就此与他辩论一番也是可以的;但如果陈瑛这样做,这次就会变成一场混战,彻底辨别不出谁对谁错了。

    所以陈瑛接受了韩永的这番推论,点点头说道:“韩同僚所说不错。但《论语》八侑篇第三,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洵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再问:‘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又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以上足以见得孔子认为世先有仁义而后有礼仪,所以仁义在礼之前。韩同僚,不知我的这番见解可有谬误?”

    “并无。”韩永只能说道。

    “又《论语》阳货篇有云: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可见孔子认为做到庄重、聪慧、诚信、勤勉、仁慈这五点的人是仁义之人,在下说的可对?”

    无人答话。

    陈瑛也没有等着他们答话,而是自己接着说道:“《礼记·礼运》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由此可得,要约束百姓饮食男女之欲望,必须以礼来约束。可礼又在仁义之后,仁义以仁慈为先,使用律法逼迫女子丧夫后不再嫁人,可称得上仁慈么?我不知诸位同僚是如何想的,但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