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利用睡眠在回血回蓝,老朱也没让人打扰他,与儿媳妇吕妃闲谈了几句,就问到:“允熥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吕妃现在是文渊阁的主事人,所以有此一问。

    吕妃回道:“今天允熥和文英也都醒来了,允熞他们几个年龄还小,当时就没有让他们太劳累,今天精神头差不多恢复过来了,”顿了顿,心知瞒不过陛下,“今天允熥曾来探望允炆,也才刚走不久。”

    老朱露出很欣慰的表情,说道:“自从标儿病危以来,允熥懂事多了,你也是他的母妃,也多关心关心允熥。”吕妃当然只能答应下来。

    略坐了会儿,老朱也没派人去找允熥过来,就又回去处理折子了。朱元璋的皇帝生涯是非常辛苦的。和他的后代不一样,朱元璋所有的公务都亲力亲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4个小时左右,能抽出半个小时来关心朱标的孩子已经是足以显示他对他们是非常非常非常地重视了。

    不过老朱在回去的路上也在思考关于允炆和允熥的事情。经过反复思考,老朱终于在到达之前决定,等允炆允熥身体好了,给予允熥和允炆同等的机会考察他们谁合适。除了允熥这段时间的表现外,朱元璋对允熥的既有印象(没有坏心眼,对弟弟妹妹也不错)和允熥嫡子的身份也起到了作用。

    我们的主角允熥这次当然同样也不知道老朱的心理活动。接下来的七月十三到七月十九,允熥像上班打卡签到一样,每天上午巳时(9点到11点)去文华殿主殿文渊阁探望允炆。还不错,允炆每次都醒着,然后允熥就每次都成功地打断允炆的看书过程,厚着脸皮与允炆在一起待着。老实孩子允炆当然是欢迎弟弟来看他的,但是他同样不希望看书被打断。所以允炆纠结的神情我是形容不出来的,各位读者老爷自己去脑补吧。吕妃又没有理由阻止允熥来看望允炆,连类似的话都没法说,只能自己纠结。

    此外允熥还在七月十五和七月十八去西暖阁,嗯,去和文英没话找话。没办法,实在和西历十四世纪末的小姑娘没有共同话题啊。这两次都没有再遇到李侧妃,她肯定还在犹豫,所以故意避而不见,允熥只能继续有规律的去没话找话。得表达自己的诚意啊。允熥还去看了文蓉她们了,基本上就是与她们的母妃交谈几句,摸摸小孩的头就差不多了。

第7章 谨身殿大讨论——开始() 
接下来就到了七月十九日,这是个历史性的日期,今天将名留青史,多年以后,年轻的人们将以崇敬之心问及今天之事……简单的说就是,在允熥又一次打断了身体已基本康复的允炆看书并与他热情地交换了对于徐寿辉和李景隆的看法并打算结束的时候,朱元璋派来的太监来到文渊阁叫允炆和允熥去谨身殿。

    允熥当时就吃了一惊,嗯,允炆也吃了一惊,吕妃也吃了一惊。谨身殿那是老朱日常处理奏折或者接见大臣的地方,不知道是只叫了我们两个还是有别人。要是只有我们两个,那意思就太明确了。吕妃和允炆显然都想到了,不过此时多想也没用,吕妃忙指使小太监给允炆由家居的常服换成外出的衣服,允熥现在穿的衣服就不用换了,等允炆穿戴好了,一起出发,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步行(没办法,皇宫很大,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并且年轻的皇族也一般不会有骑马乘轿坐步撵的待遇),两人一起来到了谨身殿。这是允熥这个人,从记事以来第二次来到这里,前次来这里还是小时候,大概是洪武十五六年的时候,老朱让所有的孙子去检阅军队,然后在这里一边处理折子一边等着孩子们回来,朱高炽还以其呆萌呆萌的表现博得老朱的开怀大笑。

    扯远了,允熥和允炆走进殿内,在小太监的带领下,走进老朱常用来接见大臣的东阁屋内。允熥眼睛一扫,还好,殿内还有二叔秦王朱樉,三叔晋王朱棡,七叔齐王朱博,十一叔蜀王朱椿,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七叔宁王朱权,以及燕王世子朱高炽等人,并不是只召见了他们两个,要不然允熥真怕吕妃为了万无一失铤而走险把他干掉。

    老朱应该没讲什么敏感话题,殿内气氛还算轻松。看到他们进来,老朱温和地招呼他俩坐下,待允熥和允炆问好完毕,问道:“今日你们俩聊了什么?”显然老朱知道每天这个点儿允熥会去看允炆。

    允炆作为兄长,回道:“今天我和允熥先论了故中山王(徐达)与故岐阳王(李文忠)的功绩,后来讨论了现魏国公与曹国公孰优孰劣。”

    老朱于是问道:“那你们各自觉得徐、光军、祖和李景隆谁更有统兵之能?”允熥回道:“二哥觉得曹国公在hn等地多次练兵,颇的赞誉,比魏国公更为有能;但孙儿认为,魏国公自幼的得武宁公真传,遇事沉稳,与众将为善,颇有大将之风,亦曾多有历练,而曹国公为人独断,却又思虑较多,怕是交战之中不易把握战机。”

    允熥说的当然不是他自己的见解啦!这全是他通过看《明朝那些事儿》和《明史》中李景隆的表现和上边的评价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的,绝对是非常正确的!他还没说太难听的呢,比如‘夸夸其谈、与部下争功’啥的。主要是他还不太适应皇孙的角色,现代的小老百姓那敢得罪有钱有势的!怕说的太狠得罪李景隆。

    老朱听完他的话,没什么反应,转头又问别人:“你们觉得呢?”允熥的叔叔和叔伯兄弟们可没他这些顾虑,对他们来说,两个臣子而已,就是说错了,又能怎么?湘王朱柏先说道:“儿子觉得允熥说的有道理,儿子也曾和徐、光军、祖一起到北边打仗,徐、光军、祖不管多大规模的仗都预先侦查好情况,做好各种情况的预备方案,交战之时调兵遣将也很有条理,虽未曾独立打过大仗,儿子相信徐、光军、祖能为名将;而李景隆善夸夸其谈,未必不是纸上谈兵。”

    齐王朱博也说道:“那李景隆油头粉面的小子,一看就像是赵括;徐、光军、祖为人沉稳,看起来就像是大将之才。”允熥还吒噫了一下,不是说朱博好色贪财,王爷当的十分昏庸吗,原来看人还挺准的。

    随后,秦王朱樉等人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认为徐、光军、祖更厉害的,也有认为李景隆更厉害的,还有觉得差不多的。其他人允熥就没在意,就注意朱权和朱高炽了,没想到这两人都认为李景隆更厉害。朱高炽还可以理解,后世他还没太大的名声;朱权就太让他失望了,“宁王善谋”就这个看人的水准,怪不得燕王靖难的时候轻而易举的把他给忽悠了!

    朱元璋一直面带笑容地听着他们讨论,一句能表露自己想法的话都没有说,大家互相说了几句,话题就逐渐跑偏了,主要是这个话题太局限了。就在话题跑偏到未知的,小孩子不宜参加的话题之前,允熥问道:“皇爷爷,之前叔叔们在说什么?”

    朱元璋没有答话,秦王朱樉说道:“去年yn多有蛮夷造反,今年从四月开始,罕东(大概在gs敦煌至酒泉一代)、都匀(在gz毕节(在gz建昌卫(sc等地蛮夷和蒙元降将相继造反。因大军行进,糜费甚巨,朝中遂有文臣提出放弃这些蛮夷之地,善加安抚,使其不生事即可。父皇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也才刚开始讨论。”

    允熥还没听完秦王的话,有句话就差点脱口而出‘大明帝国的土地虽大,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作为一个经受多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关心时事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虽然并没有什么班可接,但仍然反对任何丧失领土的行为,到了大明帝国很可能可以接班了,更不会同意任何放弃领土的行为。允熥废了很大的力气才忍住先不说话组织组织语言。

    允熥一边想想该说什么,一边暗骂上奏折的无耻文臣,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谁上的这份折子。这时,湘王朱柏说:“刚才七哥和十一哥说如果大军久攻不下,为了节省花费,应当允许他们称臣,大军撤回,详加安抚,弟弟大不以为然。”

    “那蛮夷之民多是畏威而不怀德之辈,若大军撤回允其称臣,他们必以为我大明怕了他们,一定更加骄横,杀人越货,荼毒边民,不如一次打掉他们的嚣张气焰,使其畏威而惧之。”

    湘王朱柏的思想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国沙文主义啊,很符合我的胃口,不错,允熥想。随后,朱博又反驳了几句,晋王等也说了几句,话说的都很简单,有的人还很犹豫,显然是自己的观点还不确定。

    叔叔辈的说完了,该小辈了。作为在坐的,并且也是所有现存的火字旁辈的人中最大的,允炆当仁不让的得第一个发言。

    允炆说道:“几位王叔说的都有其有道理之处,边境蛮夷之民多是畏威而不怀德之辈,已经归顺我大明的如降而复叛,当镇压之,不然边民必受荼毒;但西部边境地形复杂多山,大军行进不易,镇压叛乱往往费时日久,还难以竟全功,所以以后对于外族归附当慎之又慎,以防得不偿失,以后固守现境即可。”

    听到允炆的最后一句话,允熥脑中忽然想到了一个现代人总结的观点,但一时不好组织语言,面对高炽问询的眼神,示意他先说。高炽不解,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事,于是先说了自己的意见,大概内容与允炆差不多,只是突出表达了江山已经被皇爷爷打好,后代除了时不时打击一下北元,其他的守成即可。其他人听了允炆和高炽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不少人都微微点头,包括大boss朱元璋在内。

    大家都说完了,只剩下允熥还没有发言了(其实不发言也可以,但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允熥怎么可能不发言呢)。允熥咳了咳嗓子,虽然此时大家并没有都盯着他,除了湘王和齐王有点儿互相针对外,现场气氛也比较轻松,但允熥还是很紧张,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在老朱面前发表意见,也很可能成为他争夺储君之位的第一次公开表现。

    允熥又深吸了一口气,并且尽量看向空无一人的地方,才说道:“孙儿比较认同十二叔的观点,但还有不同之处;刚才二哥说以后对于外族部落归附当慎之是对的,但以后固守现在的疆土是不对的,我大明还需要不断的开疆扩土。”

    听了允熥的话,大家其实没太大的感觉,不过是又一个鹰派而已;老朱都微微皱眉,因为这个观点完全与他的理念相背离,老朱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固化的,万世不易又相对简便易行的制度,但如果子孙后代不断的对外扩张,自汉代以后的历朝历代,对外扩张大多消耗国力很大但成效甚微,得不偿失。

    老朱的观点是有道理的,秦汉时期已经把周围容易征服的地区都征服了,形成了后来的传统汉地,剩下的地方都是不好控制的地方,从汉武帝起开始驯化这些地方的蛮夷,或移民实边,但到明初也没有太大的成效。这个以后在细说,因为允熥接下来要说的话不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第8章 谨身殿大讨论——允熥的一鸣惊人() 
‘蜀秀才’朱椿说道:“我这做叔叔的可要反驳你了。这天下已定,四海之内虽偶有叛乱,但都是藓粒之疾,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内修德政,同时防范北元起死回生而已,开疆扩土是很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很容易变成隋炀帝那样徒耗国力之举。”

    允熥到了这时,反而不紧张了,回道:“十一叔说的有道理,不过我有几个问题请教十一叔。”

    “什么问题?”朱椿说道。

    “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北方上田是二石(dan)左右,南方上田是四石左右,中下田当然更少。虽然因为多年战乱人口较少土地不够精耕细作,但亩产增加的余地也不大了,我说的可对?”

    “确实如此。”

    “我不太清楚全国现在有多少亩耕地,但是如果疆土不扩大,耕地总数不会有多少增加的,我说的可对?”

    “不错。”

    “亩产不会增加多少,耕地不会增加多少,那么,如果疆土不扩大,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会一直不怎么变化,我说的可对?”

    “对。”这时,好像有人想到了什么,有点躁动。

    “而在国家稳定,没有大的战乱的情况下,天下的总人口会不断增加,那么,总有一天,人口的总数会超过全国粮食能养活的人口的数量,我说的可对?”

    “……你说的,我没有发现问题。”

    “当人口超过了粮食总产量能养活的最多人口的时候,就会有一部分人吃不上饭,这部分没饭吃的老百姓会怎么干呢?总不会在家等着饿死吧。”

    这时,已是全场抽气声,这个理论在后世因为科技的快速进步导致粮食产量提高的速度很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