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85章 失常的人() 
自从九月二十几日决定加封允熥为皇太孙开始,老朱就开始物色合适的东宫官的人选。

    首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师、少保、少傅这六个官职都是由勋贵来兼任的。太傅归了邓愈,太师是冯胜,太保是傅友德;少师是蓝玉,少傅是王弼,少保是曹震(注1)。

    至于下边其他的官员,老朱可是费了一番脑筋的。为了避免东宫官僚自成体系与朝廷大臣区别太大,老朱决定按朱标例,詹事、少詹事都是兼任。为了表示对于礼法的重视,以礼部尚书李原名兼任正三品的詹事;至于少詹事,老朱思来想去,决定分别由兵部尚书茹瑺和吏部尚书詹徽兼任。其下的春坊大学士,因为是给太子讲学的官位,所以都是翰林院的文官兼任,由徐宗实和陈南宾兼任。

    之后的官职就重要了,因为都是实职,辅助皇储的实职,所以老朱千挑万选。因为允熥的关系,老朱提前注意到了齐泰,然后发现他从洪武十八年当官到现在一丁点儿的小错误也没有犯过,大为惊奇,提拔为正五品的左庶子;另一名右庶子任命了长兴侯耿炳文的长子耿璇。

    左谕德任命了陈性善,右谕德是武定侯郭英的长子郭镇;左赞善是练子宁,右赞善是会宁候张温的长子张数。其下还有其他的官职,但是都不重要了,主要的就是这些。

    这些人中,允熥知道的还是只有齐泰一个人,其他的人都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本事如何,不过本着对于老朱的信任,允熥还是大胆的让他们开始做事。

    十一月初这些人到任时,是允熥开始负责讲武堂的事情的时候,马上让他们开始帮忙。在这些人的辅助下,允熥在十一月份完成了关于讲武堂的完整条陈。其中特别是齐泰,因为在兵部任主事的关系,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忙忙碌碌的十一月份过去了,允熥松了一口气,又开始了看老朱批阅过的奏折为主的日子,不过这回他有自己的智囊团了,时常会和智囊讨论问题。

    在讨论中,允熥发现陈性善果然不愧是翰林院出来的传统文人,一直在向允熥说儒家种种理想中的做法,对于老朱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处置也多有非议。允熥认为他和方孝孺是一路货色,不过面子上还是挺尊敬的。

    耿璇、郭镇和张数都是武将世家出身,也都上过战场,和允熥说说战场上的事情,军队中的典故轶事,允熥也觉得很有收获。

    给允熥惊喜地是练子宁。练子宁也是翰林院出身,但是毫不迂腐,又擅长写诗作文,允熥把他和齐泰并列为重要的手下大臣。

    对于允熥来说,日子就这么按部就班的走着。

    ========================================================

    时间回到十一月十五日,北平城。

    道衍急匆匆地在燕王府中走着。刚才朱棣突然让人传他进府议事,并且催的很急,道衍也只能赶忙跟着朱棣派来的人赶往燕王府。一路上道衍反复思量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朱棣如此着急找他。

    刚一见到朱棣,道衍还没有来得及行礼,朱棣就说道:“大师不必多礼了,你快看这个!”说着把手中的一张写满字的纸递给了他。

    道衍规矩的行完了礼,接过朱棣递过来的信纸。信上写的是关于九月二十七日吕妃行刺案的事情。说来现代人可能觉得无法想象,古代没有电话、电视,甚至连电报都没有,从京城到北平加急文书送达也得十天八天的,一般的文书都得奔着二十天去了;这还算好的,到云諵、廣西等地才要命,一般的文书得五六十天。

    并且朱高炽早在九月二十九日就已经在送来的信件中写了允熥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孙和吕妃可能是策划了一次对于允熥的刺杀的事情,之后一直在寻找事情的真相,因为朱棣想知道经过。但是很不好找,朱高炽也是费尽心力才找到了一些他认为靠谱的东西然后写了下来并让人送回北平。

    道衍仔细地看了内容,发觉通篇都是吕妃对于允熥的刺杀的经过和现在的结果描述,不禁疑惑:这个很重要吗?事情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天了,允熥也已经当上了皇太孙,结果已经不可改变了,为何这样着急让我过来?

    道衍看着朱棣,斟酌着说道:“殿下,如果是在三殿下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孙之前您就知道此事,我们还有活动的用处;现在此事已经过去一月有余,为何殿下还是如此着急的把老僧叫进来?”

    朱棣说道:“大师,你说咱们还能利用此事吗?允熥的三个兄弟都是吕妃之子,允熥经此一事难保不对自己的兄弟心怀芥蒂,咱们可否在京城散布谣言,促使父皇对于允熥疑虑,从而起了废除太孙的想法。”

    道衍看着朱棣,心下暗暗叹了口气。自从允熥被册封为皇太孙的消息传来,非常想当皇帝的朱棣就已经精神失常了。虽然表面上无碍,处理其他事情仍然非常正常,但是一旦遇到允熥的事情就及其不正常。刚才的这个说法恐怕正常的朱棣根本不会提出,因为完全不可能。以朱元璋的坚毅,怎么会因为些许流言就撤换刚册封不久的储君。

    道衍只能是小心翼翼的回道:“殿下,若是一个月以前,或许有用,但是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份,时间过去已久,恐怕难有效果;并且吕妃刺杀的事情是宫廷隐私,知道的人极少,如果京城突然有了关于这件事的流言,陛下必然会疑虑是有人泄密而严查,殿下难以完全保密啊。”

    朱棣被道衍的一番话一反驳,非常生气,说道:“孤王如此妙计,你竟然这样不以为然,来人……”

    正说着,后边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殿下!”然后一名身着亲王正妃服饰的女子走出来,先对道衍福了一礼,道衍赶忙还礼,然后指使自己的太监搀扶着朱棣走进后院,期间朱棣不停地挣扎着。

    这女子就是朱棣的正妻,徐达的长女,异时空当过皇后的徐氏了。她在朱棣被搀进去以后,还对道衍说道:“王爷他这几天有些急躁,还请大师见谅。”

    道衍赶忙回道:“不敢。不敢。”

    徐氏叹了口气,见四周除了自己的侍女以外并无他人,说道:“大师,在北平当一个王爷不好吗?我初为王妃时,也曾进宫,知道当今陛下每日十分操劳,半夜不得安歇;而这些年在北平,虽也有大小事情需定夺,但是殿下每日仍有许多空闲。若是当了皇帝,整日操劳,就一定比在北平当王爷好?”

    “并且现在陛下已经定了皇太孙,王爷已无可能当上皇帝,你又何必整日撺掇着他想着当皇帝的事情。我这些日子也看了许多史书,凡是统一的王朝,除了晋惠帝是大脑有疾,让藩王窜去了皇位,其它各朝各代,哪有王爷起兵成功当上皇帝的?必不能成的事情,你们何必再想。”

    道衍知道徐氏是反对朱棣想着当皇帝的事情的。当然要是朱元璋册封朱棣为皇太子肯定不会反对,但是现在却是不可能了,起兵的成功可能也是很小,确实是不应该再想了。但是……

    道衍回道:“娘娘,王爷所思所想,非老僧可以左右的。”

    徐氏知道他言不由衷,于是也不再和他说话,转身回去安抚朱棣去了。

    道衍见到书房内已经无人了,料想朱棣一时半会也不可能出来,也就转身回了自己的寺庙。

    =============================================================

    注1:曹震也是大明一员大将,封了景川侯,我认为他不次于王弼或者沐英,只是一直在巴蜀、云諵一代,所以不太出名。

第86章 北平生活开始() 
同一时间,在北平城的燕王左卫士兵家属聚居的坊内,一个并不大的院子里,一对已经年近四旬的妇女紧握着双手,互相之间流着眼泪在诉说着离别后各自的境况。

    其中一人说道:“既然你们在京城的买卖做不下去了来了北平,就在这里安顿下来吧。北平左近百姓不多,又是北方重镇,兵士很多,不论是干些缝缝补补的事情,还是做些其他的小买卖,又或者是在乡下买些田地,都是差不了的。只要肯干,就不至于活不下去。”

    另一人忙说道:“肯干肯干,只要是正经的活计,我们都能干,并且我们还有一些本钱。不过还得劳烦大姐帮我们找个房子先租下,我们也好有个安身的地方;以后做买卖,还得指着大姐、大姐夫帮忙呢!”

    先一人听到她这番话。心下松了口气。她对于多年不见的妹妹当然是欢迎的,但是如果他们这一大家子就赖在她家里,她也是不愿意的,现在听到他们愿意自力更生,当然松了一口气。

    这后面说话的人就是从京城一路来到北平的陈晨一家中陈晨的母亲卫氏了。他们水路兼程,终于是在今天到了北平城。

    然后就是各自的亲属相见了。卫氏的大姐,以后称之为卫姐,家里人口不多,只有二子一女,大儿子在军中效力,小儿子和女儿出来见面。卫氏少不得每人给些见面礼。

    陈晨一家的人就多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谭纬儿。卫姐看到其他人都不在意,随手送些小玩意儿得了;但是当她看到谭纬儿的时候,惊异的问道:“妹妹,这也是你的女儿?”

    卫氏说道:“这是他爹家那边儿的亲戚,父母双亡,只有自己一人,投奔我们。他爹因为这孩子的父母对他很好,所以一直养着她。”

    卫姐看起来是将信将疑,细问了家乡、年岁等,最后说道:“你今年也不小了,十六七岁的人了,怎么,还没有成亲吗?”

    卫氏说道:“这不是这孩子的父母去世耽误的嘛!总不能在孝里出嫁。孩子的娘又去世的早,父亲又粗疏,没来的及给她定亲就去世了。今年刚出孝,我们家又是这种情况,也没顾得上找婆家。”在她说话的时候,谭纬儿一直没有插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

    卫姐说道:“女孩子这么大了没婆家可不行,好在还不到十七,还不算老,等你们安顿下来了,我就当是自己家的孩子给你找个婆家。”

    谭纬儿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这个年纪的女孩儿的羞涩,仍是不语。

    然后又说了几句话,卫姐安排他们先在自己家住下。

    安顿下来以后,等到卫姐出去了,卫氏走到谭纬儿的卧房,对她说道:“谭姑娘,真是对不住,谁知道我这大姐一见面就说起你的事情,我也只能现编了一些说辞。”

    谭纬儿说道:“姨母可别这样说话。我现在可不是宫里的尚功了,你现在就是我的亲姨母,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现在全凭姨母做主。”

    卫氏听她如此说,放下心来。又说道:“那我大姐说的,给你说亲的事情,你怎么看?我是觉得你现在年纪也不小了,已经快十九了。虽然现在说是不到十七,但是也得琢磨这件事了。”

    谭纬儿停下正在收拾房间的手,坐到炕沿儿上,沉思不语。她明白自己现在在民间,宫里的规矩都不作数了。自己作为姑娘,总是要嫁人的,自己早有准备了。

    但是到底是怎么嫁还得好好想想。到底是嫁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家,还是嫁到官宦人家去当妾?

    谭纬儿思考一会儿,还是没有想好。于是说道:“姨母说的是,我总是要嫁人的。”

    卫氏一喜,然后收敛了喜色,说道:“那姑娘是想要嫁到什么样的人家?我是觉得老实巴交的小买卖人或者农民家里最好,但是怕姑娘过不了这样的苦日子,在我们家姑娘可以只干轻省些的活儿,但是嫁出去了人家不知道姑娘的身份,未必会优待姑娘;但是富贵人家,现在我们家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姑娘恐怕当不了正妻的。”

    谭纬儿知道她这是不想总带着这么一个拖油瓶,想早日甩出去。当然,她还算有良心,知道和自己商量着来,看来还愿意帖嫁妆;但是自己也得识相。

    她听卫氏的意思,是想把她嫁到相似的人家家里,但是总还是有顾虑,所以并未说死。

    但是她不能不识相。于是谭纬儿说道:“我出宫时虽是尚功,锦衣玉食,但是初进宫的时候也是在老嬷嬷手底下干过苦活儿的,不怕苦日子。”

    卫氏又是一喜,说道:“那等到我们安稳下来了,我就拖大姐给姑娘找婆家了。放心,一定找那些家里一切都好的,家境也还殷实的。”说完走了。

    谭纬儿又在炕沿边儿上坐了一会儿,好似下了什么决心一般,才又开始干活。

    ============================================================

    允熥并不知道自己的四叔因为想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