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6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覆灭苏门答腊与须文那达这两国,就能重温这一幕了。况且若是能覆灭那两国,孤就是接受过三个番国投降之人了,做不成头一个,做最多了也不错。’他一边回味一边想着,一直到听有人这样说道:“行了,别回味了,殿下您以后还有机会。”

    “曹彻,你这人真是不识趣。你在家的时候一定很闷吧。”朱高煦开玩笑道。他这三个月与曹彻一同在军营中,也变得熟悉起来,能开两句玩笑了。

    “哪有时候让你一直回味这些?还有许多事情要安排。”曹彻也不理他的玩笑,直接谈起了正事:“前两日下官已经与宋王、蒲王与越藩的陈将军谈论过了,他们在得到自己那份财货后就会撤兵回藩国,只有洛王殿下愿意继续带兵留在爪哇岛。但当初洛王殿下派兵也不多,能驻守的城池顶多三四个,其余的地方都要由殿下派兵驻守,几乎维持整个爪哇岛秩序的重任都落在了苏藩之兵身上。可现在因为打仗的缘故,整个岛屿只有大约五成有兵驻守,其余地方都无兵无官管着,就算那些仍归属于满者伯夷国的城池在希达投降的消息传开后也很可能变得混乱,必须马上分派将士接收城池,维持秩序。”

    “这,有些地方乱就让他先乱着,反正较为富裕的城池都已经占领过了,也不会丢失多少财货。”朱高煦却这样说道。

    他不太愿意将自己的士兵分散开来驻守在各个城池。爪哇岛虽然面积不大,但也比浙江要大,更兼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又多是平原,城池不少,如果每一座城池都要驻兵,他怕是只能将军队以千户为单位分散开来了。不,以千户为单位分散开来都不一定够,有些城池很可能只有几百个人。

    将军队分的这样散,一是对练兵有坏处。军队从野战军变成驻屯军,平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训练就会逐渐减少,对于大兵团作战就会日渐生疏,战斗力减弱,将来结束在爪哇岛的驻守后,想要把他们重新训练回来就会加倍费力。

    这样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是不乏其例的,二战中华北日军在游击队的骚扰下不得不建立一个又一个碉堡,派兵驻守,驻守碉堡的日军作战能力就日渐退化,二战末期共军主力团打过来的时候竟然不是对手,一天丢一座县城;伊拉克战争后,长期在伊拉克执行任务的米军回国后在演习中被一直留守本土的军队打得惨败。

    其二,就是担心这些军队的安全。虽然所有人,包括朱高煦与南洋各民族自己,都认为南洋土著们的战斗力比不上北方来的汉人、蒙古人等民族,但蚁多咬死象,将军队以数百人为单位分散开来驻守城池,万一有人聚集起上千人,趁着他们出城剿匪的时候伏击,多半也要打败仗,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这场战争他的损失已经不小了,朱高煦可不想因为这样的事情再损失将士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爪哇岛只是暂时属于他,过几个月就要交给别人,他不愿费太多的心思处置爪哇岛上的事情。

    “殿下,驻守城池对你也有好处。虽然财货大多已经征收上来,但百姓家中藏着的粮食还未征收,派兵过去就能将这些粮食征收上来;而且还可‘征召’更多的当地人去苏藩,好处不小。”曹彻又道。

    “这,”朱高煦还是有些不愿意。

    “苏王殿下,”曹彻加重语气说道:“陛下听闻殿下将爪哇岛治理的井井有条,也会高兴的。”

    “本王明白了。本王马上吩咐驻防之事。”听到这话,朱高煦马上说道。

    他可以不在意爪哇岛的治安如何,可以不在意曹彻的想法,但他必须顾及允熥的想法。此时南洋的藩国确实是基本自主的国家,但如果中央朝廷断绝了援助,他们的日子也会难过的很;若是允熥惩罚他,哪怕只是动用经济手段,对于除了粮食不缺啥都缺,本土手工业非常落后的南洋诸藩国来说,不啻于一场大规模自然灾害。

    朱高煦不禁回想起当初曹彻提出将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与威拉布弥二人全部消灭后,自己犹豫不决甚至逐渐倾向于拒绝的时候,曹彻劝服他的那段话。

    “殿下,您是否考虑清楚了?可要采纳下官的建议?”

    “曹彻,咱们二人也算不得太陌生,本王就与你实话实说了。你的这个策略,确实能够得到更多的财货。但损兵必然更多。我苏藩国小人少,损失太多的将士可是再多的财货也弥补不回来的。而且爪哇岛乃是南洋最为富饶之岛屿,即使将他夺下,陛下也未必会将他赐给本王做封地。所以,还是算了吧。”

    “殿下,苏藩人不多,这臣也知晓,只是殿下可想过,您国内的汉人不论百姓、囚犯,来自何处?”

    “自然是来自中原。”

    “若是来自中原,那到底有多少,岂不就是陛下一言而决?”

    说这句话的时候,曹彻脸上带着笑容,可朱高煦却’腾‘的一下站了起来。他这句话点醒了朱高煦。他所拥有的一切,虽然是自己打出来的,可也来自允熥赏赐,允熥也有能力随时收回去,所以想要国家好,最重要的不是治理国家,而是讨允熥的喜欢。允熥高兴了,对自己的藩国好处无穷;不高兴了,坏处也无穷。所以即使他以后不能占领爪哇岛,也要尽力打下这座岛,之后向允熥请求加封一位藩王潜力就封。这样一来,允熥对如此知情识趣就会高兴,给苏藩的好处就现在来看,未必比他占领爪哇岛的好处要少。

    当时想明白了这一点,朱高煦马上同意了曹彻的策略;现在问题的本质与当时是一样的,他当然要采用同样的策略。

    “本王还会马上请旨,请求陛下册封一位藩王驻守爪哇岛这块宝地。”朱高煦又道。

    “还要将希达等人送到京城。”曹彻又补充道。

    “对,将他们送到京城。”朱高煦也说道。

    

第1358章 回到京城() 
“高煦很能干嘛!”允熥拿起一份小宦官刚刚呈递上来的奏折扫了几眼,笑道。

    “苏王殿下一贯能征善战,必定是又为大明立下了大功。”此时正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坐在他身旁,听到这话,忙出言说道。

    “哈哈,你还不知晓这封奏折上写了什么,如何能够断定他又立大功?”允熥笑着对他说道。

    “陛下,您如此高兴,奏折上所写的自然是好事;您又说了苏王殿下的名讳,此事当然与苏王殿下有关。所以一定是苏王殿下又为大明立下大功,多半是又为大明开疆扩土,夺取了一处十分要紧的地方。”这少年不急不缓的说道。

    “不错,不错。”允熥称赞道。称赞他并不是因为猜到了大概事情,而是他回答自己的问话时仍然能够十分沉稳。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即使他并非出身普通人家。

    “厚伯,昨日我不是已经嘱咐你称呼我为叔叔?怎么又叫了陛下?”允熥又想起什么,说道。

    “是,陛,世叔。”这少年犹豫了一下,十分缓慢的说道。他对于称呼允熥为叔也是很不习惯而且非常惶恐的,但允熥一直坚持他称呼自己为叔叔,而且说他如果不叫自己为叔叔就是抗旨,少年只能这样称呼。不过他也不敢像宗室子弟似的称呼为叔叔,所以就叫世叔。

    “这就对了,你与叔叔还生分什么。”听到他的称呼,允熥又笑道。

    “世叔,苏王到底又夺取了何处让世叔您这般高兴?”少年又问道。

    “是爪哇岛。高煦攻破了满者伯夷国的国都,其国国君兵败自尽,其子向高煦投降。”允熥回答道。

    “爪哇岛?爪哇岛可是一座十分富庶的岛屿,世侄恭贺世叔!”少年忙说道。

    允熥一边继续看奏折,一边笑着接受了他的恭贺。不过当他看着这封奏折最后一段的时候,表情重新变得平缓起来,而且说道:“真是乱说话!曹彻也是,陪着高煦一起疯!”

    他随即吩咐小宦官:“将杨翥叫来,朕有话吩咐他。”他又对少年说道:“在杨翥过来前,咱们先不说政事,继续观赏雪景。虽然今日已经是腊月二十,快要过年了,但这才是京城的头一场雪。叔叔特意吩咐下人这个院子的雪不必扫,留着不动,能够观赏雪景。”

    他们二人看了一会儿雪景,杨翥前来,对允熥行过礼后还没来得及对少年行礼,就听允熥吩咐道:“你回头拟一道旨意,将苏王与台湾镇总兵曹彻训斥一番,告诫他们做事必须遵守礼仪,岂能做此妄为之事!”

    “陛下,臣斗胆,询问苏王殿下与曹总兵到底做了何事?”杨翥不得不问道。他刚刚正在乾清宫前殿代替解缙票拟奏折,忽然被叫到这里,允熥手里这封朱高煦与曹彻一起上奏的折子还没见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奏折没法拟,只能出言询问。

    “今年六月,苏王出兵四万,又邀其余诸位藩王,以满者伯夷国国君之位继承不合规矩为由出兵爪哇岛。月前十一月底,苏王带兵攻破满者伯夷国国都,其国国君兵败自尽,其子向苏王投降。随后他与曹彻联名向朕进谏,请求朕加封一位藩王至爪哇岛,镇守其地。”允熥大概叙述了一番事情的经过。

    杨翥更加糊涂起来。将藩王加封到海外,不正是允熥继位后极力推行的事情么?怎么还要下奏折斥责?

    允熥看着他的疑惑表情,心里叹了口气,说道:“你退下吧,宣礼部尚书练子宁入宫觐见。”

    顿了顿,又道:“让耿璇来见朕,朕有话和他说。”

    “是,陛下。”杨翥心里略有些惶恐,但也不敢不听命,躬身行了一礼退下。前几天刚下了雪,他的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散了一路。

    ”哎,看来身边的中书舍人不能只挑选像杨翥这样只知听朕的命令,不知自己思考的人了。说起来,自从陈继做了五城学堂的司务长之后,朕身边也没有如同他那般敢坚持自己原则的人了。这样可不好。朕得仔细挑选一番,看看朝中有无像陈性善、陈继这样的人,若是发现了就提拔到身边为中书舍人。“他又感慨了几句。

    说完这段话,允熥觉得略有些口渴,侧过身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就要饮一口茶,忽然瞧见身旁的少年同样充满疑惑的神情,笑道:“怎么,你也不明白叔叔为何这样说?”

    “世叔,世侄确实不明白。”这少年顿了顿,直言道:“世叔已经加封了五位藩王至南洋,为何不顺从苏王与曹总兵的奏折加封藩王镇守爪哇岛?”

    “厚伯,你这话可就说错了。叔叔岂曾因藩王与大臣的奏请就加封藩王至某一地?”

    “高煦镇守苏门答腊岛,是因当年原三佛齐国被满者伯夷国几乎灭亡,国都沦陷,国君也以身殉国,叔叔派兵调节番国之间的争斗,逼迫满者伯夷国退兵后,其国大臣、百姓因国君一脉已经断绝,请求内附大明,叔叔这才加封一位藩王至其地镇守,乃是顺应当地的民心而下旨,岂是出于一己之考量?”

    “洛王与贤烶分别镇守婆罗洲与满剌加也是如此。不论婆罗洲南部还是满剌加,之前都是被满者伯夷国非法侵占之土,叔叔敕令其国退兵后当地百姓无所适从,请求大明派人驻守,这才分封藩王于其,更加不是叔叔出于一己,出于大明宗室的考量。”

    “吕宋岛原本只是被些近似于野人的蛮夷所占,并无自己的国家,所以叔叔加封宋王带领大明百姓、儒生去往那一处,乃是为了教化蛮夷。”

    “赞仪至安南情形略为特殊。其国前任国君被篡臣黎氏所杀,独子又被篡臣黎氏派出刺客所行刺而亡,仅有一女嫁于赞仪,安南又有在国君无子之时由驸马接任的习俗,当地的儒生、百姓也并不认为不妥当,他是在当地儒生、百姓的拥戴下继位为君,并非是叔叔加封,只是他之后按照安南的传统请求大明册封的时候,叔叔赐予他越王的封号,可不是大明加封他为安南之君的。”

    “所以,所有这些藩王就封,都是顺应当地民意而来,不是叔叔为了大明考量加封的。”

    “而爪哇岛的情形完全不同。其国虽然近年来多有内乱,但叔叔也明白,因为之前叔叔两次惩治满者伯夷国的缘故,其国百姓对大明并不喜欢,绝对不会愿意朕加封一位藩王至其国。既然当地的百姓不愿,朕岂能违背民意加封藩王镇守?”

    说到这里,允熥稍微放大了声音道:“朕乃是天子,不仅是大明百姓的天子,更是所有番国的天子;不仅大明宗室是朕的亲人,天下所有百姓不论来自大明、番国,都是朕的子民、朕的亲人,朕岂会只看顾一家一姓、一国百姓?”

    少年已经完全被惊呆了,他完全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