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7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奉献?”允熥道:“萧涌你想错了,朕并非要他们奉献,而是以朝廷的名义,向他们借钱。”

    “借钱?”

    “就是借钱。比如说,朝廷从各钱庄借一百万贯,为期一年,月息三厘,到期后朝廷归还钱庄一百三十六万贯。有借有还,并非是强要他们奉献。”允熥笑道。

    “这?”萧涌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虽然已经有过南洋的藩国向广东的钱庄借钱之事,但藩国毕竟和朝廷不同,以朝廷的名义借钱,太惊世骇俗了。

    而且钱庄未必愿意借。谁知道到期时朝廷会不会守信?万一找借口不还了,岂不是鸡飞蛋打?还不如直接奉献给朝廷,还能落个好名声。当然,他们也不愿意‘奉献’,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

    允熥听了萧涌磕磕巴巴的解释,心中感觉非常怪异:‘大多数钱庄,很可能宁愿奉献,也不借钱给朝廷?好奇怪的事情,好诡异的逻辑。但,在华夏,这又确实是很可能的。把钱奉献给朝廷,朝廷或许会给与嘉奖,给个官衔,甚至一个小小的世袭的爵位;借钱给朝廷,不仅可能收不回来,皇帝和在朝官员也未必会感激,若是不还钱,什么也落不下。历史上满清前中期,包括明代,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你放心,回去告诉各个钱庄的东家,朝廷到时候一定会还钱,绝不会赖账。”允熥说道。

    “当然,五百万贯确实有点儿多,就五十万贯,而且由各个钱庄分摊。”他又道。

    允熥一定要从钱庄借钱,一定要建立起现代化的财政体系。如果一直维持过去那种收税—支出—结余—备用的模式,这意味着国家抵抗危机的能力极差,一旦遇到连续数年战争和自然灾害,很可能财政崩溃。而财政崩溃后政府的应对模式,要么是加税,要么是抄家。加税,最后增加的税赋必定落在没有官员势力的百姓身上,自耕农和小地主全面破产,造成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国家完蛋;若是抄家,倒是有可能支撑下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就是靠抄家得到的军费,面对波及九省的川陕白莲教起义,满清也是抄了老西儿们的家给将士开饷。但这种极度不尊重私有产权的行为必定会导致商人沦为官员的附庸,钱沦为官僚资本,对国家的害处更大。

    西方国家建立起的现代财政体系就不一样了。国家在缺钱时向银行借,渡过难关后归还,良性互动,不仅不会逼得本国百姓造反,还会促进商业发展。这也使得在工业革命前,英格兰的财政收入不如满清,可财政动员能力远远强于满清。

    当然,允熥对于从西元1697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时起,确定的以国债为抵押发行纸币的做法是不以为然的。以国债为抵押发行纸币等于是国家为中央银行打工,他这个皇帝吃到的会比央行的股东还少,那怎么行!但这些还太遥远,可以先放一放。

    所以允熥一定要从钱庄借钱。但一开始钱庄的东家肯定会心有疑虑不愿多借,而且三五百万的也确实太多了,就先从五十万开始,一年后还上了,钱庄东家就会增加对朝廷的信心,这样一点一点,将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将钱庄东家对朝廷的信任巩固起来。

    “而且,萧涌,你也可以告诉钱庄东家,朝廷不会知晓到底哪一家借给了朝廷多少钱,只知道总数,各省的分行会可以只报一个总数。这样他们也会更安心一些。”允熥又道。

    “臣遵旨。”听了允熥的解释,萧涌答应下来。但他仍然没有完全放下心,心里想着:‘陛下虽然一贯对商业十分重视,不会刻意赖账,但万一一年后同印度之战尚未结束,朝廷拿不出这些钱来怎么办?但也只能先答应,万一拿不出钱来,到那时再想办法。’

    “还有一事,朕差点儿忘了。”允熥又道:“广东分行会不在其列,不需借钱给朝廷。南洋诸藩定然会从广东的钱庄借钱,恐怕没有那么多钱再借给给朝廷。”

    “是,陛下。”萧涌和张无忌同时答应道。

    “可是,陛下,如此一来,军费仍然不够。”练子宁没有就朝廷向钱庄借钱这件事发表意见,只是说道。

    “这些军费也不是要一次拿出,占领印度海岸的部分地区后命当地的巨室大户相助军费,后续的钱就有了。还可将从敌军手里缴获的东西贩卖给商人,也可作为军费。若是还不够,朕从内库出钱补上。”允熥说道。皇家内库的钱和国库的钱可不是一码事,允熥继位后又进一步划分清楚,他又不怎么爱花钱,现在应当比国库还充裕,补贴上差额没有问题。

    练子宁躬身领旨。他想听的就是最后这句话,总算听到了。毕竟在他看来,其他的都不保准,只有皇家内库出钱最稳妥。

    这时天已经快要黑下来,时候已经不早了。允熥又与练子宁等人说了几句话,让他们退下。最后轮到张无忌拜别时,允熥故意拉着他多等了一会儿,貌似无意般问道:“无忌,你挂职督察院右佥都御史监管两市舶司,对现在的差事可还满意?”

    “官家吩咐,岂有不满意的。”张无忌回答。

    “这算什么回答。满意就是满意,不满意就是不满意,若是不喜欢这个差事,和朕直说,朕不会怪你。”允熥道。

    “官家,我更希望能带兵打仗。”听允熥这样说,张无忌改口道。现在的差事轻松是轻松,但他总觉得自己练了一身武艺,不是用来做这个的。

    “那好,这次征伐印度,朕给你一个新差事。”允熥仿佛在等着他这句话一般,笑道。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第1451章 孩子—解惑() 
    (好吧,有点晚了,不好意思,书友们正旦快乐!)

    “你们对父亲与大臣适才所议论的这些事,有何看法?”送走了张无忌后,允熥重新坐到罗汉床上,命六个儿子坐到他身前,笑着问道。此时他比刚才与练子宁、萧涌、张无忌等人议论事情时更加放松,歪着脑袋靠在靠背上,看着自己的六个孩子。

    “爹,儿子觉得,若是攻打印度,是否要有合适的理由?毕竟印度千百年来与中原无涉,至多有些商人在市舶司做生意而已。所谓名正言顺,若是无合适的理由就出兵攻打印度,儿子以为不妥,对大明的信誉也有害。”文垣知道在这种半正式的场合,自己不说话,兄弟们是不会说话的,想了想首先发言,提出了这个问题。

    其实文垣根本就不支持出兵攻打印度。印度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成为过华夏的领土,甚至都没打过多少交道,德里苏丹国、巴赫马尼苏丹国、维贾亚纳加尔王国、赛义德苏丹国等国也从未向大明称臣纳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大明攻打印度的法理都不足。

    而且他也不喜欢不断对外扩张。大明现在控制的土地,即使不算汉州,不算分封的藩国,也已经超过了除唐代以外的历朝历代,实际设立府州县的地方更是比唐代还大,在他看来根本没有必要继续扩张。但他知道这话说出来也没什么意义,何况他母亲还嘱咐不要在父亲面前说违背父亲想法的话,他只能挑这点说一说了。

    听了文垣的话,允熥点点头没有说话,而是又看向其他人。文垚说道:“父亲,二弟说得对,这一点需要注意。除此之外,儿子还以为,攻伐印度,更要注意除用兵之外的事情。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要出兵攻打印度,首先要摸清印度的情形,利用谋略降低他们对大明天兵的抵抗之心,之后再利用外交利用当地的番国,这样可以事倍功半。”

    “至于其他,儿子认为为世界其他地方命名很正确,开挖克拉地峡运河也有用处,只是向钱庄筹措军费这件事,儿子觉得,朝廷向商人借钱太过骇人听闻,而且所借也不多,是否免了此事?”

    允熥再次不置可否,又看向文圻。文圻道:“爹,其他的,二位兄长都说过了,儿子只是再说一点:若要攻打印度,还是要多派兵将。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何况印度有些番国也未必就是兔子。爹还是从中原的卫所多抽调几万精锐将士攻打印度为好。”

    之后文垠、文堃和文坤也先后发言,但是他们三人的话基本没有超过三位哥哥的范围。允熥又扫视一圈,见无人要再说话,出言道:“父亲一条一条来回答你们的话。”

    “文垣你说的不错,所谓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确实要有合适的理由。”允熥首先说道。就目前来看,一个合适的借口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向周边的番国表示大明的正义性,二是忽悠国内的儒生。

    “所以父亲出兵印度,也不会刚刚出兵就宣称夺取整个印度。阿拉干王国在建业四年向大明称臣,意图求大明保护,其国西面的孟加拉国经常侵扰其国,令其国国主百姓不堪其扰。岷藩曾经出兵一次驱逐过孟加拉国之兵,但从阿拉干王国至岷藩所在的上缅甸,中间有高山阻隔,通行不易,岷藩也无力常常出兵保护;若是派兵常驻,阿拉干国国主那罗弥迦罗又不大愿意,而且其国国小贫乏,也养不起大军。此次出兵印度,父亲会以保护番属国阿拉干,讨伐孟加拉为名。”

    虽然适才与蓝珍等人谈论的时候允熥开门见山提出了征服印度之事,但朝中官员知道大明此次出兵的目的就是征服印度的人不会超过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都是允熥的亲信。第一阶段的军事行动就是以保护阿拉干为名,打出的旗号也是保护阿拉干。讨伐不臣的孟加拉国。这个借口非常正当,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文垚,你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也十分正确。不过由于一开始只是惩戒孟加拉,伐交也就罢了,伐谋用处不大。”允熥又开始解释下一个问题。

    “父亲,伐谋为何无用?即使只攻打孟加拉,也可利用谋略降低他们对大明天兵的抵抗之心,使得事半功倍,以轻微之代价击败其国。”文垚道。

    允熥摇了摇头。他要的就是孟加拉国积极抵抗大明,好通过几次大规模战役彻底歼灭孟加拉国的主力。“若父亲的心思只是惩戒孟加拉,那你说的十分有道理。可父亲是要控制整个印度,就必须歼灭孟加拉所有敢于抵抗之兵,不然若是之后征伐印度其他番国时,孟加拉之兵反叛,如何处置?必须一战将其兵歼灭,不留后患。”

    文垣脸上露出不忍的神色。所谓不留后患,估计孟加拉的军队大多数都会被消灭,少数被俘可能也是送到其他番国、被迫背井离乡。他虽然知道这是必然之事,也明白这对大明之后分封的藩王统辖当地有好处,可还是觉得太残酷了些。但,他也什么都没说。

    其他人都没有文垣的心思,只是聚精会神的听着允熥的话。“命名世界各地,此事父亲就不多说了;修建克拉地峡运河,此事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就如同隋唐时大运河一般。当然,克拉地峡运河远远不及隋唐时大运河用处大,耗费也少。”

    “朝廷向钱庄借钱之事,势在必行,你们现在当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但将来,你们会明白的。”现代财政体系的用处对他们是解释不清的,他只能利用自己身为皇帝的权威强行推广了。

    “文圻所说之事,也有道理。不过征伐印度父亲不急于一时,印度这么大也不是二三年能够夺取的。父亲计划利用五年基本平定印度北部、西部与东部,再用五年平定南部,同时彻底降服当地的世家大族;每次也不会同时攻打许多番国,所以出兵太多用处也不大。”

    “父亲,若是拖延如此日久,于军心不利。”文垚又道。大军长期驻扎在外,对军队可不是个好事。将士们会起思乡之情的。唐代府兵制败坏的起因就是随着唐帝国的领土越来越大,征召的府兵作战范围越来越远,而且至少要在一个方向的大战彻底结束后才能回家,算上来回的路程,往往七八年、甚至十多年过去了,又有战死的可能,所以后来许多人宁愿自残也不愿意服役,导致府兵制败坏,不得不改为募兵制。现在大明的卫所实际上就是一种小范围的府兵制,当然存在同样的问题。

    “首先,父亲会尽量征召愿意全家迁居印度的将士出征,将会被分封到印度的藩王所统领之兵大多会是这样的将士;其次,朕会采用轮换制。”

    “轮换制?”文圻下意识重复道。

    “轮换制。”允熥解释道:“既是在征战时,当一场战役结束后,将参与此战的部分将士撤回中原,换另外卫所的将士参战。下一次战役结束后,将上次战役并未轮换的卫所将士撤回中原,换另外的将士参战,周而复始。大明兵多,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