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7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升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罢了,就不要安排他首批去印度了。咱们家吃占一些也就罢了,吃得占得太多也不好。而且他刚刚毕业,还没做过官,贸然去印度对他也未必是好事。”

    “也好。”常森答应一句,伸伸懒腰道:“二哥,可还有旁的事情?若是没有,弟弟回去想想将哪几个还算成器的人派去印度历练。”

    “咱们家的事,已经没有了;但还有一事,与咱们家也有关,我要和你商量商量。”

    “何事?”

    “是,罢了,咱们两个现在去找蓝珍喝酒,与他商议。此事蓝珍应当还不知晓。”

    “二哥,”常森奇怪的问道:“这件事也是官家命宦官刚才传的话吧,若是未派人告诉蓝珍,那官家也未必愿意让他知晓。”

    “通常时候是这么个道理,但这次的事情不同。而且这次的事情算是好事。”常升笑道:“走吧。”一边说着,他站起来。

    “那弟弟就和蓝珍一起听听是什么好事。”常森也站起来,笑着答应一句,和他一起离开府邸。

    

第1462章 爵位改革与教徒的反应() 
    “大哥,得知此事,你还不劝父亲就藩海外?”

    “不用,就在开封挺好。而且你也知道父亲钻研医学,不仅在王府内专门开辟了一个百草园,又在城外建了一个百兽园,专门养能入药的动物;整个河南省甚至整个大明的名医都会前来开封交谈医学。若是就藩海外,这些都要重新建起来,想要与名医交谈也十分不便。我这些年在做什么你也知晓,若是迁到海外,也多有不方便之处。只要官家没有改封的意思,就留在开封。”

    “可是,允熥当然不会废除你们的爵位,但将来呢,将来若是大哥你的儿孙所喜好的与你或父亲不同,当时继任之君的心思也与允熥不同,咱们家未必能保得住亲王之位。”一开始说话那人又道。

    这人当然就是朱有爋,他称为大哥的当然就是朱有炖。今日已是正月十八日,允熥新年头一次上朝就正式宣布了两件大事,其中之一是要出兵惩戒孟加拉国,之二就是要对宗室与勋贵的爵位进行改革。第二件大事的正式圣旨与允熥和抱琴说的内容相比,还多了一点取消五经博士等文官世袭官职,与武将世袭官职统一归到十六等爵位体系中。

    第一件事朝中官员都已知晓,也不吃惊,少数几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很快被驳斥。

    可第二件事出乎众人预料。谁也不曾想到,陛下会忽然对爵位制度进行改革,在侍者宣读完毕圣旨后,一时间,在场众官员无人说话,都在思索此事会造成什么影响。

    不过很快,在场的文武官员都认为此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处大而坏处小。

    有关宗室的内容与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不需考虑;单单与勋贵有关的内容中,允熥增设了许多爵位,而且明确提出效仿汉代之制,这对于所有官员可是一大福音。要知道,在汉代获得爵位比大明可容易多了,大明几乎只能通过军功封爵,而且条件极为苛刻,以文官封爵的在开国之后一个也没有;而汉代被加封为列侯的理由就很多了,历任丞相若是担任丞相前不是列侯,都可以加封为列侯;其他官员想要加封为列侯当然没这么容易,但加封为关内侯等也很多;甚至平民也可以加封爵位。

    当然,降等袭爵对勋贵当然不好,可对于身上连个爵位都没有人来说,岂会考虑那么长远?唯一有可能反对的,只有现在的勋贵了。一些人想到这里,不由得看向蓝珍、常升等人,注意他们的反应。

    但这些人并未提出反对,而且很快表示赞同。有些人疑惑不解,但更多的人略微思索后想到莫非陛下之前已经与他们说过了?

    这些人猜的当然不错,允熥已经提前与常升等人议论过了,探知他们不会反对后才在上朝时公开宣读圣旨。早已加封的勋贵不反对,改革对其他没有爵位的人又好处大而坏处小,自然在朝堂之上通过。

    可消息传出来后,朱有爋却焦急起来。他父亲不愿去海外执意留在中原,将来会不会也变成降等袭爵?现下允熥说之前加封的王爷不在其列,允许一直世袭罔替,可即使允熥信守承诺,将来的后继之君变卦了呢?他急忙找到大哥朱有炖,和他说了此事。既然圣旨已经宣布,想让允熥收回是不可能了,他就只能劝说朱有炖返回开封后劝父亲朱橚就藩海外。

    “二弟,你不必如此焦急,我相信官家不会变卦。”朱有炖仍然乐呵呵的笑道。

    “大哥!”朱有爋加重语气又说了一遍“官家信守承诺不会变卦,可将来的后继之君需要考虑啊!”

    “二弟,”朱有炖见朱有爋仍然这样焦急,只能说道“在公布圣旨前,官家已经与我说过了。兄长觉得这个规矩很对。若是每一位亲王都世袭罔替,又有皇子不断被加封为亲王,朝廷早晚不堪重负。天下虽大,外番虽多,可早晚有一日被分封殆尽,到那时剩下的藩王如何是好?只能留在中原朝廷发放俸禄。久而久之,朝廷会不堪重负的。二弟,咱们是宗室,眼光要放长远一些。”

    “二者,咱们家的亲王、郡王之世爵都是世袭罔替,即使是后继之君,想要废除所要考虑之事也甚多,若非朝廷已经不堪重负,未必敢废除;若是朝廷已经不堪重负,废除世袭罔替也是应当之措,不然就该是朝廷加税,百姓被逼造反了。”

    在公布圣旨前,允熥能提前将此事透露给常升、蓝珍等人询问他们的意思,岂会不与亲王、郡王商量?被允熥留在京城的几位藩王几乎没什么影响力,意见可以忽略;原本封在中原的藩王又大多改封到海外或边疆,只剩下蜀王朱椿与周王朱橚了,正巧周王世子朱有炖和蜀王朱椿今年都来了京城,当然要与他们商议。

    朱有炖很快表示支持。道理他想的很明白。朱椿一开始有些不愿,不过最后还是被允熥说服。在说服了他们二人后,允熥才草拟圣旨,并在新年后上朝头一日宣读。

    而且,还有另一重缘故使得朱有炖不在意周王之爵降等承袭,不过这个理由就不足以为外人道了,即使外人是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

    “别想这道圣旨了,”朱有炖见朱有爋仍然不太高兴,说道“允熥要派你再次巡抚南洋,准备的如何了?”

    “大哥,随行的侍卫已经挑选出来,共选了三十人;官家派出护卫的将士也已预备妥当,船只这几日也能备好。打算过了二月初二启程前往南洋。”朱有爋回答道。他当然没有被朱有炖劝服,对后继之君心怀疑虑,但既然他反复劝说朱有炖也不以为意,他也不能再劝,只能收回自己的心思,回答道。

    “挑选随行的侍卫和不能马虎了。”朱有炖又道“你前次从南洋返回后也说起过,南洋的几位叔叔、兄弟吃穿享受不比中原差,所以也不必带许多享受之物。可你生性喜欢混迹于市井之中,南洋诸藩的治安也不比中原,挑选侍卫就很要紧了。”

    “弟弟省的。”朱有爋道。

    “拿来我瞧瞧你挑选的侍卫名单。可不要挑选只会陪你吃喝玩乐,但武艺稀松之人。”朱有炖又道。

    朱有爋将名单拿起来递给他,朱有炖瞧了几眼,指着几个名字道“怎么挑选上了这几人?他们,他们不是有白莲教徒之嫌疑么?”

    “大哥,事情是这样的,”朱有爋解释起来。

    “你也被挑中随行去南洋?”唐景羽有些惊讶的叫道。

    “唐大哥,你也是?真是巧了,井予也被选中。”莫离脸上也一闪而过惊讶的神情,但随即笑道“只有远红没有被选中。他可真不走运,去不了南洋吃香喝辣了。”

    被选中跟随朱有爋去南洋他当然高兴。前次跟随朱有爋去南洋的回来都向其他人炫耀在南洋得到的热情招待,即使最普通的侍卫也得了不少东西,让其他人眼红;这次轮到他,当然高兴。‘况且,还能探听明国封在南洋诸藩的情形,也对得起总坛的吩咐。’他又在心里说道。

    。

    

第1463章 大典编纂完毕() 
    “但我感觉,不大正常。”唐景羽道。他们四人在京城的周王府为侍卫,这次竟然三人都被挑中随行南洋,这也太稀奇了。他们平时也不是十分受朱有爋重视的侍卫。

    “我刚才瞧了一眼名单,发觉前次跟随殿下去了南洋的人,除了贴身的那六个侍卫,其他人这次都不曾选中,大约是殿下要让府内的侍卫雨露均沾,大家都能得些钱财补贴家用。”莫离说道。

    这时向井予也走过来,听到莫离这句话,笑着说道:“殿下肯定是这个意思。让大家都得些钱财补贴家用。”

    周王府的侍卫俸禄很高,是朝中同品级官员的两倍,吃住又都是王府承担,按理说日子过得应该不差,他们不应该缺钱花才对。

    但问题在于,京城与其他地方是不同的。京城的市面是这样繁荣,货物是这样琳琅满目,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只要你有足够的钱财。身处在这样的繁荣景象中,很少有人能够和在乡下一样节俭度日。唐景羽等人又是派到周王府的卧底,心里压力极大,还过着有今日未必有明日的日子,也就使劲花钱,开销之大足有他们在乡下老家时的数十倍,每月到手的俸禄定然不会留到下月发俸的时候。也有人劝他们稍微节省一些,毕竟其他侍卫开销虽大,可也不会月光;但他们总是说:“吃住都是府里开销,生病也是府里请大夫,攒钱干什么?”旁人听到这样的话,也没法再劝。

    听到向井予这样说,唐景羽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说道:“去了南洋,可不能只记得收好处,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保护殿下。”

    “我们知道。”莫离与向井予答应道。他们现在的铁饭碗完全是朱有爋给的,如果朱有爋出了意外,他们不要说保住铁饭碗,命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说。为了自己的铁饭碗,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也要竭尽全力保护朱有爋。‘而且若是朱有爋出了意外,总坛派我们来京城的差事也办不成了,为了总坛交代的差事,也要护住朱有爋。’他们又在心里对自己说道。

    见到他们二人的样子,唐景羽叹了口气。他们与七年前刚刚来到京城时已经不一样了。京城的日子太好了,与他们过去在乡下过得日子有天壤之别,他们虽然是极为坚定的教徒,但也不由得沉溺于这样美好的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们多半已经回不去了。唐景羽很担心,若是有朝一日,从总坛传来令他们行刺朱有爋的命令,他们到底会不会执行。

    而且,唐景羽看了一下自己的双手。不仅是他们,自己不也已经深深的沉溺于现在的生活?身上穿得都是绸衣,相濡以沫的妻子,可爱的女儿,也都衣着华丽,比从前县里最富有的大户人家的女人更奢华。让他和他的家人回去过过去的那种生活?他承受得了么?冒着让妻子与女儿都死于非命的风险行刺朱有爋,他下得去手么?

    ‘行刺朱有爋对推翻大明也没有任何好处,总坛不会下这样的命令的。’他在心里想着,安慰自己。

    “唐大哥,我们还在上值呢,忽然听说这件事,怕你不知道,回来说一声。我们得赶紧赶回去,不然赵总管要骂人了。”莫离这时说道。

    “你们赶紧回去上值吧,可别让赵总管骂一顿。”唐景羽赶忙说道。莫离与向井予告辞离去。

    唐景羽又在原地站了一会儿,回到家中。他妻子何苗迎上来,问道:“我刚才听隔壁的小李说,你被选中跟随殿下去南洋?”

    “是。”唐景羽答应道。

    “也好,赛儿又长高了些,也该添几件新衣服了。而且她今年已经十五岁了,你也与莫离说好了,要将女儿嫁给他儿子,咱们家也该预备嫁妆了。正好去南洋得些钱财添置嫁妆。”何苗说道。他们这些卧底的孩子也不能不嫁娶,就尽量互相嫁娶,唐赛儿就定给了莫离的儿子。何苗不太喜欢莫离之子,觉得配不上赛儿,但莫离、相远红与向井予这三人只有这一个儿子与唐赛儿年岁相近,他也算上进,只能答应。

    “赛儿成婚还早,着什么急。”唐景羽不由得说道。他可不愿意自己的女儿这么早就嫁人。

    “要是在老家,现在出嫁正好。”何苗道。

    “可这不是老家。”唐景羽道。由于允熥的态度,在京的郡主们成婚的年纪也大多推迟到了十八岁,朱有爋的女儿也不例外,他的女儿子凌比唐赛儿还大一岁,可还没定亲呢。他们作为王府侍卫,当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纷纷推迟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