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8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523章 朕之想法与诸位爱卿均不同() 
“什么,抓到了彭聚?”听到卢义的话,允惊讶地说道。

    “是,官家。奏折六百里加急从山东滨州送来,‘摘要’确实写的是生擒彭聚这四个字。”卢义又道。

    “快把奏折拿来给朕看!”允吩咐道。可说完这句话,允又道:“罢了,朕去乾清宫看奏折。卢义,你派人传黄淮、齐泰、蹇义等人入宫觐见。”

    一边说着,允就向外走去。走到一半忽然又想起朱朱,转过头对他们说道:“文垣、文圻,你们先与元正、厚伯说话,待父亲处置过此事后再回来继续说回赐之物。文垣你派人告诉御膳房一声,今日中午多做两人的饭食,今日中午要留厚伯与元正在宫中用膳。若是中午父亲不回坤宁宫,就由你们陪着与厚伯、元正用膳,一如几年前厚伯前次来京时。”

    吩咐过这句话,不待他们答应,允就匆匆走出适才他与他们说话的阁子,向乾清宫而去。

    过了一会儿,允来到乾清宫。小宦官早就在这里等着了,见到允走进来行了一礼后马上双手将奏折递上去。

    允接过奏折,从中抽出一个似乎是书签,但样式类似于官员上朝时拿着的笏的东西来。他看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着“生擒彭聚‘这四个字。

    这就是摘要。在奏折上写摘要是他这几年新树立的规矩。大臣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功劳,往往愿意事无巨细都写上,可允哪有那么多时间将数千字的奏折从头到尾看一遍?于是推行摘要制度,要求凡是字数超过五百字的奏折都要写摘要,一千字以下摘要字数不得超过奏折字数的十分之一,一千字以上摘要字数不得超过一百字。凡是没有摘要的长奏折,除非事关造反、灾害等大事,否则一律不看,直接退回。经过几个月允同大臣们的对峙,总算将这个规矩树立起来。有些官员揣摩允的心思,摘要越写越短,就像这封奏折,只写了四个字。

    允看过摘要,确定卢义没看错,翻开奏折认真看了起来。允看的非常认真,过了一会儿,才抬起脑袋,笑着连说了三个‘好’字。

    他当然高兴。这次清剿白莲教,至少清剿山东的白莲教取得了巨大成功。白莲教山东坛坛主彭聚最后关头束手就擒;十三个坛主,已经抓到了八个,打死了四个,只有一人下落不明;一百多个香主,抓到及打死了九成以上。成果之丰硕,甚至超过了允的想象。

    “好好好!”允又连说了三个好字。

    “官家,锦衣卫指挥使秦松在乾清门等候召见,官家可要见他?”卢义这时又说道。他刚才去吩咐小宦官给黄淮等人传信去了,来到乾清宫时允已经开始读奏折。他不敢打扰,就侍立在一旁,等到允读完了奏折才上前说话。

    “朕也觉得这样要紧的事情,秦松不可能仅仅将奏折送入宫中,自己不来。快宣秦松觐见。”允道。

    卢义答应一声,转身退下。不一会儿,穿着正三品官服的秦松走进来,行礼道:“臣秦松见过陛下。”

    “不必多礼。”允说完这话,马上笑道:“秦松,这次的差事,锦衣卫办得不错。”

    “多谢陛下夸奖。这都是锦衣卫分内之事。而且若无苏州反正的白莲教徒,仅凭锦衣卫万万不能做到这种程度。”秦松忙道。

    “虽然是分内之事,但差事办得好与不好也不同。况且那些反正的白莲教徒既然已经反正,朕又吩咐让他们穿锦衣卫的飞鱼服,他们就是锦衣卫之人,立下的功劳也是锦衣卫的功劳。”允道。

    秦松又谦逊几句。不过允根本没有搭理他的谦逊之语,说道:“这次派去山东清剿白莲教的锦衣卫之人,除去有明显过错的,一概赏半年俸禄,立下功劳之人另有赏赐;若是其他省份清剿白莲教的锦衣卫差人都能做的这样好,也同样赏赐,而且如爱卿这等坐镇京中之人也一概赏赐半年俸禄,朕对爱卿你也会加赏。”

    “臣谢陛下隆恩。”秦松只能跪下谢恩。

    “不过现下如何赏赐他们还不着急,封赏的圣旨暂且还不会下发,朕还要斟酌。现下最要紧之事,是如何处置这些反正或被俘的白莲教徒。”允又道。

    他正说着,刑部尚书黄淮等人已经走进来,在他这段话说完后躬身行礼。允免了他们的礼,让他们坐下后,大略介绍了一番山东清剿白莲教的进展,之后说道:“诸位爱卿,虽然其他省份清剿白莲教的奏折尚未送到京城,但既然山东已经抓到了这许多人,朕要与诸位爱卿商议一番,到底如何处置这些白莲教徒。”

    “陛下,应当按照先帝及建业初年处置白莲教徒之先例处置。坛主、堂主一概处死,其子孙抄斩;香主若是反正有功的,可以根据其戴罪立功立下的功劳大小酌情处置;并未反正只是被生擒的香主同样处死,但不必处死妻儿;精锐教众视同香主处置。普通信众,若是并未做过恶,可以赦免。”黄淮最先说道。他是刑部尚书,当然要头一个发言。

    听了黄淮的话,允没有立刻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又看向其他人。“陛下,臣以为,黄尚书所言大体不错。不过,若是有反正之堂主,也应当视其反正后功劳发小斟酌处置,而非一概处死。另外,并未反正的坛主、堂主等,本人固然要处斩,但可视其为恶大小处置其妻儿,不必非要满门抄斩。”蹇义说道。他琢磨了一下允的意思,根据以往的管理应当是不愿意杀死太多人,所以提出了这样的意见。

    允仍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又看向其他人。其余人等也说了自己的意见,大体与黄淮与蹇义差不多。

    又过了一会儿,待无人再说话,允说道:“朕之想法,与诸位爱卿均不同。” 2k阅读网

第1524章 挂钩终于挂上了() 
“朕之想法,与诸位爱卿不同。”

    允熥说道:“朕以为,这些白莲教徒还有用处。是以,所有反正之白莲教徒,只要愿意投靠朝廷,朕都不会下旨降下死罪。”

    之后,在在场的大臣们出言之前,允熥又问道:“诸位爱卿,你们可知晓白莲教的渊源?”

    “陛下,臣对明教之渊源略知一二。臣曾经看过朝廷查获的有关明教历史的一些记载。”齐泰出言道:“明教,诞生于西方之国家波斯,大约在三国年间,有一个名叫摩尼的人创立该教。该教当时以创立者之姓名称之为摩尼教。教中人称呼其创始人摩尼为明使,崇信之神灵叫做明尊。唐朝宪宗元和年间,该教传入中原,中原百姓亦称之为摩尼教。”

    “该教认为人世间一切人、事、物皆有善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人类若依该教之真理与神之志向,终必走向光明、极乐之世界;而无始以来明暗相交,恶魔恒于暗界,纷扰不息,致今之世界依然善恶混淆,故人当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因其教义,后来该教教众称呼本教为明教。但自从唐末以来,此教与佛教多有冲突,因此佛教徒多称之为魔教。”

    “两宋时,该教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宋徽宗年间,因宋廷在江南强征花石纲,许多百姓破家,沦为赤贫,使得宋廷在江南民愤极大。趁此时机,明教在江南的教主方腊造反,意图推翻宋廷,但被剿灭。明教也为宋廷严禁。但后高宗南迁,又解除禁令。”

    “之后,元灭宋。之后元末又有许多明教众人造反。至本朝,先帝下诏严禁白莲社、明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大明律》十一《礼律》。此后至今,明教大多改名为白莲教,亦或改名为弥勒教。”齐泰最后说道。

    最后从元到明初这一段齐泰介绍的十分简略,主要是因为当初朱元璋似乎也做过明教徒,但后来又严禁明教,所以他不敢介绍的太清楚。不过这段历史在场官员没有不知道的,确实也不必介绍的太详细。

    “齐卿说的不错,白莲教原诞生于波斯,唐代传进中原。但这一教不仅在中原传播,自从摩尼创立此教以来,同时向东西两面传播,而且在东晋至唐初时一度为信徒极多、传播范围极广之宗教。”

    “但在西方,于白莲教创立之前二百余年,已有一名叫耶稣者创立十字教,白莲教向西传播时,十字教在拂菻等地已有许多信众,后来就连拂菻权势最大的一位皇帝也信奉十字教,严禁其他宗教,白莲教从此在拂菻销声匿迹。”

    “后于唐代初年,天方之地有人创立天方教,而且建立大食国,借助国家之力也消灭了其他宗教,所以现在在天方,包括波斯等地白莲教也已消失无踪。”

    “但在东方,诸国统治者并未如同西方国家那般借助国家之力严禁其他宗教,允许各教流传,是以中原与印度此白莲教仍然流传下来。虽然自从先帝称帝后严禁白莲教,但毕竟时日尚短,而且大明也并未只尊崇一种宗教,白莲教可以在表面上借助佛道改头换面继续流传,是以此教仍然流传。”

    “而在印度,虽然大多贵族与百姓信奉婆罗门教,但也并未严禁白莲教,是以同样仍在流传。只是与佛教一样,信众较少。”允熥介绍了一下白莲教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历史。

    “陛下的意思是,让白莲教徒去印度?”练子宁犹豫着说道。

    “爱卿果然猜中了朕的心思。”允熥笑道。他就估计练子宁会头一个猜出这一层意思。练子宁洪武二十五年就在他身旁做东宫属官,至今已经二十年有余,又十分聪慧,应该能够猜到。

    不过,允熥笑着说话的时候眼角的余光微微扫过秦松。秦松差不多洪武二十八年起跟着自己为官,也十分聪明,更因为掌管锦衣卫对自己的施政更加了解,也能猜出来。只不过秦松不好出风头,锦衣卫指挥使的官职也不适合出风头,不会说出来。

    “陛下,即使如此,臣也以为不妥。”黄淮又道:“白莲教多年被朝廷禁止,即使朝廷赦免他们的死罪,将他们流放到印度,他们也未必会对朝廷感恩戴德。不,臣以为,他们必定不会对朝廷感恩戴德。这样一来,若是流放到印度的白莲教徒人数少些还罢了,若是人数众多,多半不会听从璐国公之命令,甚至与当地的白莲教徒合谋对付璐国公。所以,臣以为此事不妥。”

    “陛下,臣赞同黄尚书之意见。”蹇义也说道:“即使陛下要用白莲教,也应当将其首要人物都处死,打散教众,而非将白莲教徒随意流放到印度。他们到了印度定然不会听从璐国公之令,而是会仍然听从原本教中首要人物之令。”

    “朕何时说过,要将他们随意流放到印度了?”允熥忽然反驳道。

    “陛下适才的意思,不是如此么?”黄淮疑惑地问道。

    “当然不是。”允熥笑道:“朕当然不会认为仅仅赦免他们的死罪,就能让白莲教徒对朝廷死心塌地言听计从。朕的意思是,回溯明初历史,解开当初先帝受到的蒙蔽,将白莲教不再算作左道邪术,除之前曾犯下过错造反之人外,其余白莲教徒均无罪。”

    “这!”练子宁不由得惊讶地叫喊出来。他虽然猜到了允熥的第一层意思,也就是要将白莲教徒流放到印度,但也没能猜到第二层意思。而且这第二层意思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不仅是他,在场众人包括秦松在内,都没有猜出允熥的这一层意思。但齐泰惊讶过后,却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陛下,白莲教为左道邪术乃是先帝钦定,岂能随意废除?”蹇义惊讶过后,马上说道。虽然允熥已经改过朱元璋制定的许多制度了,但大多通过迂回的方式,而且取得朝中大多数人的支持后才实行;而废除白莲教左道邪术的地位在朝中恐怕不会有多少支持者,皇族因为这是朱元璋明言定下的,也未必会支持。这样一来,允熥废除这一条面对的压力会很大。而且在他们看来得不偿失:完全可以将白莲教打散分别派到许多海外之土,而非非要让他们继续攥成一团。

    “朕记得白莲教为左道邪术乃是李善长向先帝进言,先帝方才纳入《大明律》。凡是《大明律》之中的律令,均要加盖玉玺圣旨明文下发,但先帝纵使十分勤于政事,仍无法将朝政事无巨细亲自决定,这一条多半先帝并未细想,当时又十分信任李善长,所以纳入《大明律》。而非先帝多赞同。”

    允熥先强辩了几句,又赶忙说道:“而且当初先帝为何会同意认定白莲教为左道邪术?是因先帝称帝后白莲教仍然反对大明朝廷;可为何在先帝称帝后白莲教仍然反对大明朝廷?则是因为先帝又一次疏忽。先帝继位后,随即下令开始修《元史》,而且以蒙元为中华正溯。但白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