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7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雪地里到处都是水,抓一把雪融化不就行了,问题是东线不光只有冬季,也有骄阳似火滴雨不落的时节,而且积雪并不是拿来就能融水饮用的,特别在战斗爆发之后,积雪上往往落了一层火药残屑和冻土,融化后水里满满一股硫磺硝石的气息,这东西谁敢随便往嘴巴里灌。

    德军士兵的配给里有小瓶装的明矾净水片,用来净化饮水,但是这只是权宜之计,最安全的处理方法就是把水煮开。

    步兵在战斗间隙,可以使用随身携带的小型折叠炉烧水,坦克手却没有这种条件,于是德国元首又搞出了一个小发明,一根简单的电热管,可以放进各种容器里,大名电加热器,小名“热得快”。

    ps:谢谢大家的支持,继续求推荐求点击,

    大家有什么有趣的想法或者问题,可以在书评区留言,

    作者有空闲的话会给予回复的。

    谢谢大家。(……)

第九十六章 装备(下)() 
装甲车辆有电机和电瓶,可以为电器提供电力,热得快只是最简易的加热工具。Δ┡。ㄟ2勃朗宁的生产许可证,美**火业一直不怎么景气,急需获得海外订单。面对挥舞支票的德国人,财阀们才不管你是不是独裁法西斯呢,只要价格合适,技术上又不涉及太多机密,他们什么东西都愿意往外卖。

    勃朗宁2机枪在武器试验场的射击表演中,给德军将领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一致要求在德军部队里大量装备这种大口径机枪,用来补充中远程的打击力量。

    徐峻还准备用2机枪替换下装甲部队配备的一部分g34机枪,这款机枪可以作为装甲部队的通用防空武器,同时也可以用来攻击敌军的步兵与轻装甲单位。

    到时候无论是82桶车还是越野甲壳虫,亦或者半履带运兵车以及重型卡车,都能携带一挺2作为自卫武器。这种机枪的缺点是体积和重量过大,弹药携带量受限制,但是安装在机动车辆上之后,这些缺点就不复存在。

    说到半履带车,正在开251的改进型号,为此特地买了几辆美国的3半履带运兵车作为借鉴,最后能够搞出个什么东西,徐峻正在拭目以待。

    半履带运输车带有浓重的时代特征,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当时欧洲和美洲的道路并不像后世那么达,乡间大部分还是土基道路,甚至东欧有不少的城镇内的道路都依然是土路,一到雨季就变的泥泞不堪,这可不是夸张,这种情况在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比比皆是。

    半履带车适合在常规公路上行驶,同样又适宜这种乡间的原始土路,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并且还能维持相当可观的度。所以半履带车成了当时装甲运输车辆的选车型,并不是当时的人没有见识,只是当时的条件使然而已。

    后世的全履带运兵车,是为了在大规模装甲战甚至核战争环境下,步兵能够跟随坦克部队一起突击而催生出来的装备,要求运兵车除了三防能力,还必须拥有和坦克一样的越野率,开放式车体的半履带车缺乏在这种战争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所以很快被历史所淘汰。

    等到苏联解体之后,战争模式又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大部分欧洲国家大都抛弃了笨重、昂贵、耗油大且结构复杂的全履带运兵车,改换成更快捷灵活经济的轮式车型。

    话题扯远了,回到德军的半履带车族上面,德军的后勤运输车队里,多出了好几个新成员。元拿出了半履带卡车的改装方案,其实说开了并不复杂,就是用履带行动机构替换下原本的卡车后轮,使一辆普通的军用卡车具备了半履带车的越野能力。

    接受改装的不光是德国卡车,一部分德军缴获的英法卡车也进行了类似的改装,特别是其中几款全驱型号,装上履带改装件后,全都挥出了惊人的越野能力。

    可以预见得到,这些看似简单的改装,将会大大提高德军在恶劣地形条件下的运输补给能力。

    ps:谢谢大家的支持,还有不少内容没有讲到,明天会有个“续”章。

    求推荐,求点击,求订阅,谢谢大家的打赏和月票。

    谢谢诸位。

第九十七章 装备(续)() 
关于德军的雪地装备,徐峻之前准备了不少图纸和方案,结果他却现,德军其实早就拥有不少专业的雪地装备,只不过没有装备常规6军,全都配备给了山地部队。因为德军一直以来的假想敌都是法国,常规部队不需要在寒带作战,所以也不需要这些雪地作战装备。

    德军此前给摩托化部队的士兵都配了风镜,让他们遮挡阳光和尘土。德军的摩托化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在欧洲那种干燥的土基公路,或者在荒野里越野行进时,有时扬起的灰土简直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远远望去就像刮起了沙尘暴一般。

    德军配的风镜有几种不同的材质,最普通的是由帆布和玻璃制成的,有褐色和绿色两种颜色可以选择。而当时的德军摩托手,装备有专用的摩托风镜,式样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都依然很时髦,材质采用的是当时技术已经成熟的有机玻璃,也有橙色和绿色、深灰色几种颜色可以任意选配。

    至于防止雪盲症的专用雪地风镜,德军山地部队早就已经装备了,看上去像是一副普通护目镜,镜片外却罩着两片金属片,大都是铝制的,金属片上面开了几条呈放射状分布的观察缝,士兵可以透过细缝观察外界,这种设计看上去很简单,却能有效的防止雪地反光对眼睛的伤害,历史上在东线德军中得到了不错的口碑。

    还有一种就是常规风墨镜,采用皮革材质,配有深灰色镜片,和上面那种护目镜相比,士兵可以更容易的进行瞄准和射击。

    徐峻已经向蔡司公司下达了准备增产的命令,这将是一笔数量可观的订单,仅凭蔡司公司一家是绝对吃不下的,所以徐峻准备把英国和法国以及意大利的光学生产企业,全都拉进这笔生意中来。

    至于滑雪板和雪橇,来源渠道就更多了,欧洲各国都有大量的山地滑雪爱好者,6军司令部的人正在对产品进行筛选,不过徐峻觉得他们可能已经挑花眼了,说不定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一言而决。

    徐峻还拿出了一份雪地摩托的图纸,说白了就是一种摩托化雪橇,采用一台大功率摩托动机作为动力,德军有不少大马力的摩托动机,比如宝马和聪达普,充沛的动力将带动起一条软质履带,材质用的是复合皮革加上轻金属,强度不比橡胶履带弱。

    前部采用了双滑橇设计,由一个摩托车把操控滑橇的方向,基本和后世没多大差异。宝马公司已经拿出了十辆样车,此时正在挪威雪原上进行实地试车,在雪地上跑出了时九十五公里的惊人度,据那位疯狂的驾驶员评述,要不是最后一段担心车辆失控,他其实可以飙得更快一些。

    聪达普那边的研进程有些滞后,他们研制的是重型版本,可以作为雪地牵引车甚至火力平台使用。

    德军目前采用的班排进攻战术,很重视低级指挥官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大作战框架下面,对班组的战术自由度一直都放的很宽。德军允许在作战开始之后,没有得到确切命令的情况下,班组长如果敏锐的觉战机,可以主动的向敌军起进攻。

    当然在现实战场上,德军很少会由一个步兵班单独起突击,除非是一次试探性的火力侦查行动,通常德军会召集起几个相邻班组,相互间配合着起行动,往往会使用正面诱敌加上迂回包抄战术,攻击重要目标并占领敌军阵地。

    听上去是不是与日军步兵班组所采用战术非常相似,这是因为日本人的步兵战术,其实就是从德国人那里学过去的,当然日本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良,以适应本国6军的实际情况。

    只是日军在经历了昭和初期数次兵变之后,对基层军官的培养出现了细微的变化,开始特别强调下级军官的服从性,结果培养出了一批思维僵化的基层军官,只会教条的遵照军事教材和上级的命令行事,渐渐失去了原本推崇的战术灵活性,日军的战斗力也随之急转直下。

    再回到德军这边,德国班组的武器配置,与欧洲其他6军相比,其实并没有占据多大的优势。无论是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6军部队,步兵班组间的火力的差异并不是很大。

    当时各国步兵使用的步枪,如果从射程、射、装弹量以及弹药威力等技术指标来看,德军的98k的性能只能算优良,但并没有比其他国家先进多少,相反因为德军98k使用的7。92毫米子弹,导致弹仓容量过小,后坐力也有些太强,射属于中等但火力延续性不佳。

    德军使用的mp38/4o系列冲锋枪,其实性能也没有人们印象中那么出类拔萃,在同时期装备的冲锋枪里,mp38的性能也只能算中等偏上,只不过这支武器身上存在的一些缺陷,被德军初期的胜利光环所掩盖住了,直到德军遭遇到更强大的敌人之后,这些问题才终于暴露出来,但是那时候想要寻找更新替代品,却已经为时已晚。

    mp系列冲锋枪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关键就在于这支冲锋枪的射上面,为了追求连射时的精度,这支冲锋枪被人为限制了最高射,和其他同时代的冲锋枪相比,mp38/4o在连续射击时比较容易操控,子弹分布也很均匀,这是它的优点。

    问题是在战场上很多时候,冲锋枪的火力投送量比准确度更加重要,一片密集的弹雨比精准的射击,更能有效的压制住敌军的进攻。

    这方面苏军、英军和美军都走在了德国人的前面,他们装备的冲锋枪都专注于一个指标,就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向敌军泼洒出更多的弹药。

    特别是历史上的美国大兵,当与德军在近距离短兵相接时,第一反应就是死扣住汤姆逊的扳机不放,生死或许就只有一秒之差,那时候谁还有时间考虑瞄准,相互比拼的只有运气和信仰。

    在这种近距离火并中,德国的mp38/4o就很吃亏了,它的射太慢,快指向性又不好,结果往往德军这边只射了几子弹,对面却已经泼了一整个弹匣过来。

    至于载弹量,实话说mp4o的三十二弹匣已经足够用了,并不需要学着俄国人改成弹鼓。

    历史上弹鼓除了增加武器的火力延续性,和弹匣相比并没有占据多少显著的优势,反而因为重量和体积,迫使士兵无法携带更多弹药,同时还会妨碍士兵在战场上实施一些常规的战术动作,消耗掉士兵更多的体力。

    而且弹鼓结构复杂、子弹复装困难,在战地环境中也容易损坏。这些问题同样被苏军用胜利的光环掩盖住了,德军的战败成就了**沙冲锋枪的威名,但是等到二战结束之后,这种武器很快就被淘汰掉了,而在苏军此后的冲锋枪设计上,也再也没有出现过弹鼓这种供弹模式。

    徐峻对德军冲锋枪的优势和劣势了如指掌,他早就准备给德军配备一款新的冲锋枪,准备交由厄尔玛兵工厂进行量产,目前厄尔玛已经依靠纯手工制造出了一批样枪,正交予库麦司道夫武器试验场进行试验,年底前准备再送往挪威,进行极地环境下的实弹射击试验。

    同时徐峻还给毛瑟公司,送去了一款自动步枪的图纸,毛瑟公司的枪械设计专家们目前正在努力的吃透元的设计,为的是开出专用的武器生产线。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拿出成果来,因为元在这种武器上采用了新的口径,以及一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子弹。

    在徐大元的计划里,这将是德军乃至欧洲未来的制式步枪,在这种自动武器面前,像98k之类的栓动步枪,将会面临全面的淘汰。

    ps:求推荐求点击求订阅,作者会加油努力回报大家的支持。

    谢谢大家。

第九十八章 武器(上)() 
后世不少军迷很推崇毛瑟98k,认为这是一支历史名枪,德军使用这种步枪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实际上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是德军成就了98k的威名,而不是这支步枪成就了德军。

    德军的胜利是建立在其先进的战术,优良的训练以及旺盛的士气之上,而不只是凭借一两种新式武器,当然更好的武器确实能够增加军队在战场上的优势,但毛瑟98k步枪,明显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那时德国6军就算端着法国的mas、英国的李。恩菲尔德、奥地利的曼利夏甚至日本的三八大盖,一样能够打出历史上的战绩出来。

    这毕竟是一支流水线生产的制式军用步枪,生产商在考虑产量之余也必须考虑到成本,特别是战争爆之后,德军开始疯狂扩军,为了在限期内完成军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