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7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世纪初期随着大口径火炮技术的发展,海军主炮的射程开始飞速增长,从一战前的万米左右发展到二三十年代的四五万米,只花了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不说战列舰动辄四五万米的射程,现在就连巡洋舰的主炮都达到了两万米,而当时日本海军装备的鱼雷的最大射程撑死也只有万米左右,于是日本老牌的水雷战队,被认为不再适应舰队正面的决战,因为这些中小型军舰很难安全突破巡洋舰主炮的火力圈,接近到鱼雷的有效射程内,攻击敌方的战列舰。

    而就在此时此刻,日本帝国和她的海军,正面临着一个假想敌的威胁,那就是美利坚实力雄厚的太平洋舰队,而为了应对这个强敌,日本海军参谋们处心积虑,秘密制定了一个“九段作战计划”。

    说起这个计划,先要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方堂兄)上台后讲起,曾经在美西战争中担任海军部长的老罗斯福,对现代战争有着深刻的感悟,为了停止美国陆海军之间无休止的扯皮与内耗,他创建起了“陆海军联系会议”制度,这个机构到了二战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

    参与这个“陆海军联席会议”除了两军(当时美国空军和海军陆战队还不是独立军种。)的参谋长之外,还有整个陆军参谋团和海军总务委员会,他们的职责是当美国遭遇外部威胁时,制定出相应的美国陆海军联合作战计划,并在日常作训时进行军种之间的统筹配合,尽可能消除两大军种之间的分歧。

    前面这些或许努力一下还能做到,但最后那一条在当时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陆海军之间的矛盾,甚至超过他们面对外敌,抓住一切机会拆对方的台,其实从美国新兵入营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话题扯回来,为了应对美利坚合众国可能遭遇到的威胁,从一九一九年开始“陆海军联席会议”与各军种指挥机构,甚至各军种院校一起,制定了一连串的作战计划,每个作战计划都是针对当时世界上某个区域或者某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制定的,因为计划的代号都是以色彩命名,所以这些计划被统称为“颜色战争计划”。

    除了对付德国的“黑色计划”之外,还有针对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的“红色系列”计划(英国和加拿大…正红,澳大利亚…腥红,英属印度…宝石红,新西兰…石榴红。),另外还有针对法国的金色计划,针对意大利的银色计划,针对西班牙的橄榄绿计划,以及葡萄牙、巴西、古巴、冰岛、荷属东印度与菲律宾、中华民国等等计划。。。甚至还有一份美国发生内战后如今进行镇压的白色战争计划。

    其中针对亚洲国家的计划都是以黄色系命名,日本分到的是橙色,也就是著名的“橙色战争计划”。这项计划预想的背景是美国和日本在外交上发生无法弥合的重大分歧,日本帝国随即向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基地与驻军发起攻击。

    计划里预计到驻扎在关岛和菲律宾的美国驻军,实力并不足以抵挡日本帝国的进攻,这些美国武装部队被命令就地死守,尽可能的为美国本土部队的动员争取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向本土收缩,全力保护巴拿马运河的畅通,保证美大西洋舰队的主力穿过运河与太平洋舰队汇合。等到美国国内兵力总动员展开,美国陆海军将会集结起压倒性的兵力,穿过太平洋向日本帝国发起反攻,夺回被占领的前哨与殖民地,并且夺取日本周边海域的制海权,把日本列岛整个封锁起来,最终逼迫日本向美国投降。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在太平洋上接近日本列岛的某处海域,美国海军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一场日德兰式样的正面决战,并且一举击溃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夺取西太平洋上的主导权。

    关于计划里的最终决战,美国海军当时的想法是,决定性战斗将会在日美两国的战列舰队之间展开,而美国战列舰群在数量、装甲以及火力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最后胜利者一定是强大的阿美利坚。

    美国海军将领们绝对不会想到,就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一群日本海军参谋们,为了反制他们的“橙色计划”,正在制定一个更为庞大且细致的“九段作战计划”。

    美国的“橙色计划”并不具有实际操作性,这说白了就是一群患了被害妄想症的家伙,关起门来玩的纸上战争游戏,这些计划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为美军部队的作训和未来的战术发展提供一个指导方向。参加计划制定的人员来源繁杂,除了军方人员还有各领域的专家,而且前后反复制定修改了几次,免不了其中的部分细节泄漏出来,于是日本海军很快就凭借收集到的只鳞片羽,推断出了橙色计划大致的框架。

    日本九段作战计划中的前三段,是依靠日本海军的潜水舰队展开的。日本潜艇将会在日本近海设置三道拦截线,拦截向日本方向挺进的美国主力舰队,日本潜艇群准备用鱼雷齐射的方式发起集中攻击,力图在层层拦截中,击沉击伤一部分美军舰艇,达到逐渐削弱美军主力舰队的目的。

    第四、第五、第六段的拦截,将由海军舰载机、潜艇以及海军陆基轰炸机部队执行,目标是进一步削弱美国舰队的防御力,尽量摧毁美军舰队中的中小型舰艇。

    接下来的三段就是决战的重头戏了,首先上场的就是由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所属的六十四条驱逐舰与二十八条巡洋舰构成的庞大雷击部队,他们将使用总数高达八百条的鱼雷和一百六十八门大口径火炮,在夜间向美国主力舰队发起突击。

    日本海军计算经过这一夜混战,美国舰队必将遭受重创,剩下的舰艇即便是安然无恙,士兵和体力和士气也会严重下降。接下去就轮到天亮之后,八条航母组成的强大航空战队闪亮登场。

    如果有哪条美国战舰硬朗到扛过上千架次日本舰载机的空袭,那么她将会在远处的海平线上,看到日本战列舰群如林般的高耸桅塔,对强敌的最终一击将由这些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无敌的海上钢铁城堡来完成。

    可以说整个昭和时代前期,日本帝国海军无论是装备、技术、人员训练与战术发展,全都是围绕着这项“九段作战计划”而展开的。而“我军威力巨大之九三式酸素鱼雷”,就是实现这项计划最重要的一环。

    PS:谢谢大家的支持,作者会继续努力,抱歉今天就只有一章,明天还要出门办事,更新可能会晚一点。

第两百三十一章 声呐、鱼雷(下)() 
日本氧气鱼雷的研制过程,要是不去看故事的时代背景,完全可以拿去拍一部励志电影。技术员喋血实验室都已经成了日常剧情,日本海军甚至专门为这个项目定做了一套装甲防弹隔离屏,这哪里是在研发鱼雷发动机,根本就是提着脑袋去玩命。

    因为鱼雷项目属于海军机密,负责研发的技术部门不能外聘专家,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自行摸索,这些人或许是机械和制造方面的行家,但问题其实是出在所使用的燃料上,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研发小组里全都是门外汉。结果可想而知,技术人员不断改进着发动机的结构参数,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复制着悲惨的失败,要说这种屡败屡战不服输的心态还是很能让人感慨的,但反过来看,这些人炸了那么多次,竟然连爆炸的原因和原理都没完全搞明白。

    研发人员只知道往燃烧室内输入纯度超过25%氧气之后,发动机刚启动就炸成了一团火球,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一群人却只会苦着脸挠头。不过他们从无数次的爆炸中获得了一堆详尽可靠的数据,这为最终氧气鱼雷研发成功,奠定下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日本海军之外的社会人士寻找出来的。当时日本海军舰政本部眼瞅着这样炸来炸去不是个办法,看起来不寻求外援是不行了,于是准备掏钱雇佣专业人士加入项目的研究。

    只是海军当时的资金也是紧巴巴的,有些闲钱全都是造军舰了,最后舰政本部批下来的委托研究金是七千日元。现在看七千日元只够买两条香烟的,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那可真算得上是一笔大钱。

    一九三二年日元的国际汇率是一美元兑换三日元,也算是比较坚挺的货币了。一个日本海军上等兵每月的军饷大约是十三日元,正好可以买一瓶当年最顶级的清酒,而一个刚从江田岛出来的菜鸟少尉月薪八百五十日元,差不多可以买两只当时市面上流行的桐木橱柜。在东京商店里一辆崭新的进口自行车大约需要九十日元,而二十斤上好的面粉只需要三日元就能买到。一九三二的七千日元,放到现代来换算的话,约等于一千三到一千四百万日元,足以让一户平民百姓舒舒服服的过上两年了。

    问题是这点钱看上去挺多,但是放到当时的研究项目上却远远不够,这种炸来炸去的试验实在太费钱了。结果还是舰政本部部长和第一科科长各自捐出了半个月军饷,这才凑齐了研究需要的一万三千日元经费,这个项目总算顺利的得以进行下去。

    要说这笔钱花的还真是值,外包项目的东京大学毕竟是顶级学府,很快就查找到了爆炸的原因,并且还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情况,如果在石油燃料燃烧之后再加入纯氧的话,可以杜绝爆炸的发生。

    海军的研究人员得知这个情况顿时大喜若狂,他们立即调整了发动机的点火程序,先用普通空气启动发动机,等动力稳定之后再开始向气缸输入纯氧,结果第一次试验就获得了完美的成功,随即日本海军接连进行了数次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最终在一九三三年,日后让欧洲各国海军闻之肝颤的“九三式酸素鱼雷”正式定型生产。

    因为煤油发动机燃烧时使用的助燃剂是氧气,燃烧效率是普通空气的数倍,同时巨大的雷体可以容纳更多燃料,使得这种鱼雷同时获得了高速和远射程两种优势,而这放到普通的热动力鱼雷上,这两种参数通常是以反比呈现的。

    四万米的极限射程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军舰的主炮射程,氧气燃烧后几乎没有残余气体排放,鱼雷航行时也就不会有普通鱼雷拖着的那条明显的气泡尾迹,极大的增加了长矛鱼雷在攻击时的隐蔽性。

    事实上长矛也是有尾迹的,它的两对高速反转螺旋桨会产生空泡效应,只是通常航行的深度都在水面三米以下,所以在海面上的尾迹不是很明显,但如果你在空中观察的话,还是可以清晰的看到笔直的鱼雷水下航迹的。

    同时因为九三式那种特别的启动方式,在刚发射的五百至一千米航程里,发动机燃烧的并不是纯氧,而是普通的压缩空气,在这段距离里长矛和普通鱼雷一样是有气泡尾迹的,只不过实战中日军往往会在一万米甚至两万米的距离之外发起雷击,被攻击目标常常连敌人发射了鱼雷都不知道,所以在战争初期,不了解日本鱼雷参数的美国海军舰队吃了不少闷亏。

    要问德国海军是否知道这种鱼雷存在,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德国元首现在随手就能画一张九三式酸素鱼雷的结构草图出来,兴趣来了他连后续的改进型号都能给你画出来。

    雷德尔的司令部已经拿到了日本氧气鱼雷的所有技术参数,对这种鱼雷产生了一些兴趣,不过这也仅仅是兴趣而已,雷德尔完全看不上这种危险且过时的玩意儿。这种鱼雷上刻满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执念,它所具有的缺陷和优点一样明显。

    九三式鱼雷有技术方面的隐患,是一种对敌对己同样危险的武器,这一点日本海军心里很清楚,这东西用好了是杀敌妖刀,用不好则就成了自裁之刃。鱼雷雷头里那五百多公斤九七式炸药,爆炸起来可不会因为国籍相同而手下留情。

    历史上九三式氧气鱼雷战绩确实很惊人,但是当美军摸透这种鱼雷的技术指标之后,立即有针对性的改进了海战战术,而当美军的舰载雷达技术发展成熟之后,长矛鱼雷造成的损失就开始快速下降。

    往往一场海战日军奋力发射数十条鱼雷,结果非但一枚都没有命中敌军,而且还在美军海空联合围剿中损失惨重。最后日本海军残存的雷击战队被迫放弃了他们一直推崇的远程雷击战术,开始恢复在常规射距甚至抵近敌舰发起攻击,可以说这种鱼雷在开展初期的技术优势完全荡然无存。

    罗宾上尉对九五式鱼雷有些好奇,这只是军人对新武器的那种好奇,虽然他对这种鱼雷的参数了如指掌,但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实物,所以未免会多加几分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