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6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刘琨听着心里泛酸,这两家说要打仗,结果把自己给打了。

    那书生则点点头,继续道:“正是那匈奴人刘曜所建,他先前领军北出,统合了一方,自号单于,被北匈奴族人称之为可汗,不过,‘北匈奴’这个名字,是刘曜对外的称呼,实际上,草原上的部族则将之称之为‘柔然’。“

    旁人终于不解,问道:“这是为何?”

    “这有什么难理解的,”刘群却是有些按耐不住,在人群中说道,“因为刘曜统辖的,其实并非匈奴部族,而是北边一个柔然部!”

    这说法众人听着新鲜,有人就问那书生:“是否如此?”

    书生看了刘群一眼,注意到了刘群身边的刘琨,随后收回目光,笑道:“正如这位先生所说,所谓的北匈奴,组成部分乃是柔然的几个大姓,在南边还有一个匈奴汉国的情况下,那些不愿意得罪刘聪的小部族,自是要避讳一些,因而以‘柔然’称呼刘曜所属。”

    便又有人不解的问道:“不是说这个北匈奴,乃是北边最大的部族么,何以其他小族,不敢得罪匈奴,却敢得罪柔然?”

    “问得好!”书生称赞那一句,让那人很是自得,跟着就听书生解释起来,“北匈奴、或者说柔然部落联盟,看起来地盘大,但占据的乃是北边的土地,荒凉、贫瘠,不光多荒漠,冬季更是寒冷异常,是以地广人稀,如拓跋部这般大族,当年也曾在草原之北游猎,最终承受不住,这才南迁,这样的土地,支撑不了强横之军,更无稳固之地,是以柔然虽众,比起拓跋、慕容等部族,还是大有不如!遑论那匈奴伪国!”

    “原来如此……”

    众人点头之际,庄稼汉却道:“你刚才说,北边草原有四大势力,瓜分土地,既然北匈奴柔然是其中之一,却不如拓跋、慕容,那这两家就该是余下三部之二了吧!”

    “不错,”书生笑着点头,“所以我才说你说对了一半,鲜卑四部的两家,拓跋与慕容两部,便是剩下三家中的两家,一个在草原以西,扼守关隘,常扰匈奴,北抗柔然,一个则在草原以东,常寇平州,为一大患!”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灭其族而诛其种,绝其根而断其脉() 
    “先说拓跋部吧,想来诸君对这家鲜卑人最是熟悉……”

    书生的话音落下,人群里就有人点头,在这群人里面,说不定就有人是从拓跋部中被带回来的。

    “拓跋部这几年发展的不错,吞并了周遭诸多部族,而那拓跋六修击败了拓跋郁律,也坐稳了位置,提倡鲜卑优先,开始的时候,还有几次入寇幽州,这代郡地界,因为防卫不够,被其人抓住机会,劫掠了两次!”

    说到这,围观的众人纷纷点头,不少人露出了唾弃和愤怒的表情。

    刘琨也知道此事,首是发生在两三年前,当时幽州已经埋头发展了一阵子,内部兵马正在进行整编、调动,来自王浚麾下的投降兵马被分化和劝退,总体兵力有所波动,比起对外,更注重内部整合,甚至连指挥体系、军队构成、军衔结构,都进行了修改和再造。

    在这种情况下,骤然受到入侵,由于指挥体系还没有稳定下来,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吃了几次亏。

    “……当时驻守北边的,也是冉将军,但当时他手下真正能听令的兵马,不过两千人,这两千是代郡武丁出身,除此之外的,除了一部分是原本的屯兵,其他都是投靠过来的降兵,皆无战力,加上将军令要求军中改制,划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守备,作为北方守备的冉将军,要处理的事太多,一时疏忽,让拓跋部的人入寇得逞,闹出了不小动静……”

    书生讲述的,不少人都知道了,可他们知晓的多数只是一个面,是表面情况,比如知道鲜卑人入寇,守备军没有拦住,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事后征北将军斥责了冉瞻,让他戴罪立功等等。

    现在一听这个书生宣讲,却是知道了更深层次的逻辑。

    比如那拓跋六修当时处境其实不妙,虽在内战中惨胜,但损失不小,因此在族中地位其实不算稳定,加上之前被冉瞻抢人,威望受损,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他硬着头皮出兵代郡的结果。

    与之相对的,则是冉瞻这边,本身经验就不足,又觉得刚刚得胜,拓跋也该像是慕容一样低头了,于是放松了警惕,加上指挥体系有些混乱,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才造成了前两次的失误。

    这么一解释内因,围观群众马上就能立体的看待问题,也明白了,为何拓跋部第三次入寇的时候,会败得那般凄惨。

    “前两次得了甜头,拓跋六修也稳固了势力,让饱受内战和分裂困扰的族群恢复了一部分生气,于是便打算继续入寇,结果这次冉将军早就做好了准备,给予迎头痛击,不仅歼灭了来犯的拓跋部军队,更是追杀出去,配合七品义从的协助,几场大战过后,逼得拓跋部北迁两百多里,重新安营扎寨,随后拓跋六修亲自出面,供奉贡品,将原本劫掠的人口尽数放回,赔偿牛羊,又割出两块牧场,交给七品义从放牧,这才算平息了事端。”

    众人听到这里,都舒了一口气。

    却也有人恨恨说道:“这些胡人,就是记吃不记打,当年将军他老人家亲自领军出塞,打得慕容部都丢盔卸甲,名动草原,结果拓跋部还敢动武主动招惹咱们,真是嫌命长!”

    “被劫掠出去的人,很多都是被安置在北边拓荒的流民,听说不少在被劫到塞外后生了病痛,还有许多身死,那些鲜卑人真是作孽啊!”

    “鲜卑人也吃了很大的亏,有不少人沦为奴隶,被拉到矿场,劳作致死!而那些受伤、生病的流民,也得到了将军府的抚恤金……”

    “说到底,拓跋部也是被打怕了,他们这几年不是一直往北边打,和北匈奴柔然打了几场,即使往南边打,也只碰匈奴国,而且还都胜了,势力扩张不少,那个拓跋六修是个野心很大的家伙,说不定壮大了之后,又会打咱们幽州的主意了。”

    “怕什么?来一个就打一个,这几年日子好了,但要我说啊,咱宁愿少吃几碗汤饼,过些苦日子,也支持将军府把这些胡人都给灭了!拓跋部要是主动来攻,正好打他!灭他!”

    这番好战言论,让刘琨侧目,周围不少人却为之喝彩,然后纷纷添砖加瓦,说着自己的想法,要怎么虐杀外胡,灭其族而诛其种,绝其根而断其脉!

    “这代郡人,好生好战!和中原腹地的百姓截然不同!”刘群背后隐隐发寒,尤其是看着那一个个庄稼汉、小商贾、手工匠、仆从童,本来憨厚、淳朴的面孔,因为讨论如何灭绝胡人,而逐渐兴奋的模样,更让他有种畏惧之感。

    这是阶级之间,天然的畏惧。

    刘群和他的父亲刘琨,都是士族特权阶级,自是希望下面的百姓皆为顺民,逆来顺受,民若暴动,他们当然心惊胆战。

    在父子二人的记忆里,自家的佃农也好,中原的百姓也罢,多数都忙于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奔波劳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多想多思,浑浑噩噩的创造价值,让他们这些地主享用,而且逆来顺受,用些惩戒、恐吓之言,就能压服,让他们退让妥协,哪里见过这般聚集在一起,议论杀人的百姓?

    哪怕眼前这群人议论的是要杀胡人,依旧让父子二人听着心中发寒。

    好在议论没有持续多久,就有个年龄不小、看起来也读过书的中年男子道:“诸位的心愿怕是难以达成了,连那风头正盛的慕容部,在被将军他老人家教训过后,都不敢再触幽州,何况是拓跋部?拓跋部这两年势头是不错,但内战伤了元气,又有拓跋郁律一系分裂出来,先天不足,根本比不上慕容部!刘生,你说我这话,对不对?”最后一句,却是向那个宣讲的书生问道。

    刘生点点头,笑道:“兄台之言甚好,对比起慕容部,拓跋部确实稍显不足,慕容崛起虽有波折,但大体脉络清晰,今其部草原称雄,控制东北,平州近半沦陷,高句丽已然臣服,最近得了慕容首肯,高句丽入寇平州,闹出动静,也不知是何居心,莫非是看中原纷乱,想要侵占我土……”

    “此乃试探之举!”

    忽的,刘琨忍不住出言了。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七品之中,姓氏变换() 
    刘生顺着声音看了过去,点头笑道:“这位先生该是外地来的,一看就是有见识的人,你说高句丽是为了试探,不知有何根据,他们又是试探何人?”

    以刘琨、刘群二人的样子,还有跟随而至的几名亲兵护卫,走进人群的时候,就已被人注意了,连那个刘生也早有留意。

    现在被这么一问,众人的目光马上就集中在父子二人身上。

    刘群马上就有些不自在,他本就因为这些平民刚才透露出的杀气而心神动摇,现在又被众人这么盯着,能镇定的下来才奇怪。

    但其父刘琨到底是经历过风浪的,依旧神色如常,淡笑着说道:“高句丽攻打平州的消息,其实在下并不知晓,但若是小君子所言为真,那很明显,此事说明慕容部的势力,已经膨胀到了一定的程度,开始动南下的心思了。”

    “哦?”刘生微微一愣,拱手道:“先生有何见解,今日宣讲,本就畅所欲言,还请不吝赐教。”

    刘琨摆摆手,说道:“没什么赐教不赐教的,刚才小君子的一番话,可以说是深入浅出,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草原局势,着实让在下佩服。”

    这话不是刘琨在客气,而是真心之言。

    他在人群中听这书生之言,就不时点头,满是欣赏之意。

    因为经过此人分说,一幅清楚的草原画卷——

    广袤草原,一分为四。

    号称北匈奴的柔然在北,占据了整个北边的疆域;而那拓跋部则在草原西南,与之对应的,就是东南的慕容部。

    另一方面,刘琨对围观群众的知识水平,也是十分意外的。

    这个时代,很多人是没什么地理概念的,不分东南西北也不是奇事,但就在刘琨眼前,这刘生说事,众人附和,偶尔还有农人卖弄看法,说明这群人不光懂了,还在脑海里形成了概念,这在刘琨看来就非常不容易,更不理解,所以有意和这个刘生结交,借机询问,看能不能招揽,因此才会主动出声,而非一时激动。

    现在对方既然问起来了,刘琨也不藏着掖着,本就是为了拉近关系,还有什么好隐瞒的?

    何况,经过那个老农之事,刘琨也担心被这些人看做是外来打探消息的,这一开口,就先摆正了立场:“胡人与咱们汉家,天生便是对立!”

    果然,这句话作为开场白,马上就让围观群众点头,这群人本来看着刘琨脸生,知道是外乡人,还有些抵触,因为一句话,马上就拉近了双方关系。

    跟着,刘琨才道:“按刘君子的说法,慕容氏在被征北将军痛击后,就不敢南下,转而经营草原东边和东北,如今如日中天,连东北的高句丽都不得不低头,那也就说明了,这慕容部在草原上,已是到了扩无可扩的程度了,是也不是?”

    刘生沉吟了一下,点点头。

    刘琨笑道:“若在下所料不差,这草原四势,除了北边的柔然,东南的慕容部,西南的拓跋部之外,最后一个,就是草原南部、紧贴着幽州分布的七品鲜卑,也就是阁下刚才几次提及的七品义从了!”

    他没有继续刚才的话题,转而说起这第四个势力,围观群众略显疑惑,倒是那刘生毫不意外,还是点头。

    “七品鲜卑如今势力大增,内有几大姓,为首的乃是陈氏,接下来就是秃发、乞伏、段氏和宇文氏,以及游离在外的拓跋氏!”

    再怎么说,刘琨过去也是一方势力之主,就算这个势力小了一点、消息闭塞了一些,但他几次求助拓跋部,对草原上的实力消长,还是有些概念。

    拓跋部在七品部手下吃了几次亏,当然很在意,刘琨也就顺势知道那七品鲜卑的动静。正因如此,他才会那般忌讳这个部族。

    七品部中的几个大姓,随着部族一同崛起,只是有陈氏制约,无法随心所欲,是以此部到现在,也还是作为幽州屏障。

    拓跋部入寇代郡,七品鲜卑有所失职,被陈止训斥了几句,几个大姓头领便被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跑到蓟县,在将军府上演了一出出负荆请罪的戏码,前后折腾了半个月,才算是安生下来。

    这之后,七品鲜卑为了不被陈止追究,可以说是不惜血本了,守护幽州北部,但也因此有了丰厚回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