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7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发展到了后期,甚至波及到了南边,很多江左士族也蠢蠢欲动。

    不过,比起这些学子士人,江左朝廷考虑的问题就有所不同了。

    “如今看来,冠军侯所求,或许并非是权柄,而是那名望啊。”王导在琅琊王面前说着,做出了判断,“如今他一统北地,却大兴学说,想来是更加看重陈学传承,王上何不在登基大典上,将陈学纳入官学,此举当可让冠军侯大悦!”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玄甲隔江注视,江左走马观花() 
江左朝廷这三年以来,亦是混乱不已,最近靠着北地的威胁,令江左各方势力不得不抱团,这才算是稍微换了一口气来。

    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就是王敦入荆,以及关中小皇帝东来。

    王敦入荆州,在事实上分裂了江左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而且他还不满于现状,想要靠着荆州根基,东进健康,掌握事实上的朝政。

    不过,在这一点上,王敦和琅琊王氏的本支似乎有了矛盾,至少在朝廷上,王导是着力维护琅琊王权威的领军人物,甚至在明里暗里还主导了对王敦的削弱。

    如此一来,却也令朝廷和王敦之间的矛盾越发激化,双方虽然明面上还是整体,但朝廷内部的很多人,都很清楚,这王敦反叛,兵临国都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根据,居然还是当年陈止的那篇文章。

    而且随着赵国与关中破灭,北地近乎一统,陈止当初的那篇文章,在南方江左之地,再次流行起来,掺杂着诸多陈学家的看法和主张,在南方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和批评运动,这对于陈学在南方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甚至连荆州王敦,都不得不思量此事,找来了荆州的几位有名的陈学家,让他们分析局势,判断情况,以及此时北地大乱的情况下,是否是和动兵。

    要知道,自从王敦在荆州站稳之后,他并非只盯着东边的江左,北方赵国占领的司州地界,以及西边的蜀地,同样也被他觊觎,并且先后出兵西征北伐。

    只不过,入蜀之路着实不易,这西征多有不顺,而北伐路途却较为顺畅,那北地的百姓沦入赵国之手后,生活困顿,多受压迫,实际上是期盼汉家正统能打回来,让他们重回旧日时光的。

    因此在王敦的兵马北上的时候,这沿途的坞堡也好、村镇也罢,都是竭尽全力的相助,自是进境顺利。

    只不过,王敦北伐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收复旧地,而是为了巩固权势,获取政治资本以及北伐的光环加成,因此稍有起色之后,却又担心因此引起石氏的注意,集中全力反攻,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失去这收复失地的名头,于是便停下兵马,不再北进。

    同时,为了增强实力,也为了杜绝后患,他有下令,在被他征伐的北地土地上,将百姓全家迁徙过来,尤其是男丁、壮丁,更有很多人被强制入伍,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很多原来心存幻想的百姓彻底失望、绝望,很多坞堡之主,也看穿了王敦的真面目,开始反抗。

    因此,王敦的北伐,只是明面上好看,背地里反而在消耗他的实力,牵扯了兵力,让王敦一时之间,反而抽不出时间东进健康,威逼朝廷。

    另一方面,随着关中朝廷的败亡,原本在关中登基的太子,在张氏的帮助下,从关中一路逃亡,最后居然抵达了江左,由此闹出了诸多风波。

    如果说王敦是江左朝廷内部的军事威胁的话,那么这位小皇帝对于江左朝廷而言,就是在政治上的一次重大挑战。

    因为按照正统的观点,虽然这位太子年纪还小,但他毕竟先皇的嫡长子,乃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就算继承的过程存在瑕疵,但在法理上是不容置疑的。

    他的到来,一下子就让原本被众人推上前台的琅琊王地位尴尬起来,因为一直到现在,琅琊王都依旧保持着王爵,并没有更进一步,只是不承认关中所立之皇帝,还遵从先皇年号。

    过去关中小皇帝离得远,代表的也是北地勋贵的利益,被两王掌握在手中,因而应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格局,下达的政令、政策,都是损四方而肥关中,切实威胁和损害了江左士族的利益,他们马上就推出了琅琊王,组建了江左朝廷用以对抗。

    但现在三王势力崩溃,他们的人都沦为阶下囚,被送去了幽州,那小皇帝却千里迢迢的送上门来,这明摆着就是一个好傀儡胚子,江南世家哪里还会放过

    要知道,琅琊王虽然代表了江左利益,但真正亲近的,还是北地士族,是那些随同他一起南下的士人代表,这对于南方世家而言,其实居于劣势。

    两边的矛盾,早就已经显露出来,只是因为南方士族没有更好的选择,才会选择隐忍,慢慢配合琅琊王府的改制。

    现在既然来了个关中小皇帝,那情况当然就不同了,马上就有一群人拿出正统说辞,要侍奉这位皇帝。

    这种情况下,琅琊王的势力集团怎么可能让他们得逞?

    双方难免展开一场政治斗争。

    一方面是本土势力,一方面是实权派系。

    作为本土的南方士族,有诸多优势,而南下的琅琊王派系,却也有着北地幽州的名头,一时之间双方僵持起来,斗争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最近终于慢慢有了分明的局势

    王敦居然摆明车马,说是支持琅琊王,并且发出了劝进之言。

    如此一来,江左士族便不得不退让,毕竟幽州玄甲是厉害,名头可以吓人,但那王敦兵马身处江左腹地,好像是一个人时时刻刻拿着一把刀,对着江左士族的腹部,一个不好,直接捅穿了,谁个敢挑战?

    于是,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中,琅琊王的登基大典,居然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被计划出来了,预备要在十月份登基,次年改元,如今算来,已经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

    但是当前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便是冠军侯如何看待此事!”

    王导趁着最近有关北地的消息足够多,很干脆的将这个问题摆了上来。

    “当下这江左暗流不绝,还有许多人并未死心,想着在大典之时再有动作,但若是冠军侯承认了您的地位,那么便是真正万无一失了!如今无敌玄甲陈兵大江对岸,那些江左的世家,也该知道厉害了!”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阿瞒之志?() 
王导提出此事之后,气氛顿时就有些怪异了。

    此时聚集在王府的,并非是满朝文武,而是真正亲近和忠于琅琊王的部分官员,简单而言,就是利益相关的势力团体成员。

    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从北方南下而来的。

    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若是能够回到北地,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只是之前北地战乱,又先后为胡人占据,他们很清楚,在没有足够兵力支撑的情况下,想要返回北方是决然不可能的。

    那些诸多胡人、贼匪和叛军,大部分都是不承认朝廷的,不仅立国建制,更多有其他敌对之举,靠着朝廷的名头,亦无法保证安全。

    但现在名义上还属于朝廷之蜀的玄甲军,已经基本上重新统一了北方,而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活动,兼有剿匪之举,一副将会长治久安,再无战乱的模样,似乎这些北地士族已经可以归去了。

    只是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局面罢了。

    若是过去,这名臣将领收复了失地,那是大功劳,朝廷给予赏赐,然后去了兵权,安养起来,便是正常的驾驭之道了。

    可是当前的局面可决然不同,那名臣所占之土、所率之军、所辖之官,无不远远超出朝廷,这般局面下,朝廷要去管制对方,根本就没有道理。

    事实上,这天下间的人都很清楚,就算陈止能看在先皇的面子上,愿意放权,但依附于他的势力,却是绝对不会允许着办事情发生的,因为那样就切切实实的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和前程。

    更不要说,真要是有人能得这般地位,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放手,那周公、霍光等等,这些人可都是知道一些隐秘传闻的。

    因此,对于陈止的心思,江左众臣不敢说是心知肚明,但至少是有些念想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让群臣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私下里,都较少会提及北地局面,那便是陈止对世家的态度

    无论是从他对世家权力的约束,对世家土地的管理,以及对世家佃农的控制,都隐隐含着敌对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目前陈止正在竭力推广的科举制度,对于世家而言,具有莫大威胁,只不过北方世家已经完全被陈止压服下去,没有反抗的勇气和力量。

    相比之下,江左的世家还处于一个较为自有的局面下,甚至之前在北地局面尚且没有明了的时候,还时常会有人对此批驳。

    有这般宽松的环境,相比之下,自是不愿意北归。

    只是王导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必须要搞清楚的态度。

    “不知道冠军侯的态度,说不定今日刚登基,那边玄甲军就跨江而来,然后一路平推,最后到底是陈氏称雄,还是将那关中小皇帝作为傀儡供奉起来,都和我等无关了。”

    王导神色严肃,一字一句的吐出来,让书房中的气氛陡然间凝重起来。

    若是在从前,旁人听了这般分析,说不定要嗤之以鼻。

    但现在却没有人敢等闲视之,因为玄甲军已经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了天下势力,他们一般不针对谁,但是只要他们针对了,那对应的势力基本就凉了。

    无可抵挡!

    这便是如今的玄甲军给天下人的感觉。

    “好在王上与冠军侯还有一层香火情!”见众人都是表情凝重,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王导又是话锋一转,说出了自己的分析,“想来冠军侯必然也是倾向于王上的,但关键还是要打消他心中的疑虑。”

    “要如何打消?”这时,始终沉默的琅琊王忽然问道。

    和几年前相比,此刻的琅琊王已是成人模样,甚至留了胡须,只是脸上尚且存有一些过往的痕迹,但几年执掌权柄、仲裁南北世家矛盾,还是养出了气度,此时一开口,便有威严加持,旁人纷纷住嘴倾听。

    唯有被他问到的王导回应道:“需让冠军侯知晓,朝廷对北地是没有念想的。”

    此言一出,众皆失音,便是琅琊王也是神色连变,纵有城府在心头,也有些按耐不住了。

    王导见得几人模样,便继续说道:“凡事皆需一步一步而来,今日当先得正统之名,统摄江左,毕竟这天下还是以汉家而冠之,日后或有变化,但若是现在这一步踏不出去,这今后的事,却是再也休提了。”

    这话近乎明示了

    想要操心北地,那也得有个正统名号,当上皇帝,才名正言顺,而天下正统名义上还是炎刘,只要得位了,日后便有机会,如果没得位,那都是多想的。

    众人一下子又没有话可说了。

    最后琅琊王点了点头,问道:“要如何想我那老师传达此意?”

    王导早就等着这一句,闻言便拱手道:“此事当由臣亲自往北,方显诚意。”

    此言一出,众人又是一阵意外,连琅琊王都下意识的摇了摇头,就要阻止,盖因如今王导乃是他的主心骨,稳定朝政的关键所在,用左膀右臂都不足以形容。

    王导却不等其人开口,便解释道:“唯臣之重,可令冠军侯知晓王上真意。”

    琅琊王一下子沉默起来。

    正因为王导的重要地位,派出去才显得诚意,毕竟在往上说的话,就只能是他这位即将登基的皇帝亲自过去了,那于理不合,亦无法成行。

    最后,琅琊王权衡之后,终究还是点了点头,只是最后又忍不住嘱托起来:“爱卿北上,一定要保重身体。”

    “臣多谢王上关心,必不辱使命!”

    王导拜下。

    会后,众臣纷纷过来夸赞与嘱托,以显亲近。

    王导一一回应之后,这才回返王府。

    待得入府,那早就得知消息的族人马上聚集过来,有的埋怨,有的称赞,也有但有的,局面复杂。

    最后王导驱散族人,只将几个兄弟叫到了书房,要吩咐离开之后的诸多事务。

    族兄王旷忍不住问道:“此番北上,是否有危险,万一冠军侯存着……自立之念,岂非危急?”

    王导摇摇头道:“我观冠军侯,或有阿瞒之志,即便不是,或许也能各安一方。”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北上之路() 
因为在场的都是族中兄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