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你不相信?”

    杨怀仁说着就要撸起袖子来秀肌肉,袖子撸到一半,才想起来自己也没肌肉可秀,这才作罢。

    不过牛已经吹出去了,当然不能再抽回来,自己打自己的脸,只能发挥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自己把夸张了十倍不止的故事情节给圆回来。

    “我问你,当时我这一边就我和我两三个兄弟,梁乙檀那小子那边可是五六十个人呢,我要不是一个能打十个,我这边又是如何占据了优势的?”

    赵煦噗嗤一笑,“你就装逼吧,我才不信呢。”

    我去,敢说我装逼,你小子还学会活学活用了,看我不……不得不夸你是个人才。

    西域楼的事情可以开玩笑似的讲出来,但讲到清平关一战的时候,杨怀仁就严肃了起来,还是基本还原了当时的真实场面。

    赵煦哪里听过这么真实的战争故事,听到通远军的边军将士们大吼着“守卫家人”浴血奋战,没有后退一步的时候,赵煦简直比亲自到了清平关上还要热血沸腾。

    有几次竟忍不住摩拳擦掌跳了起来,要不是杨怀仁好几次都拽着他的衣服把他拽回来,仿佛他也要上战场跟夏军厮杀一番一般。

    赵煦忽然想起来一件事,疑惑地问道,“清平关上宋夏两军打得那么激烈异常,怎么光听你说别人,没听你说你自己在清平关上都干了什么?”

    这里杨怀仁就不敢打马虎眼了,再说他本来就觉得这一战里,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像样的功劳可以吹嘘的,更不好把别人的功劳强行安排到自己的头上。

    往自己脸上贴金,抬高自己光辉形象的事情杨怀仁是没少干的,可对于清平关一战,他是绝对不肯的,这点觉悟他还是有的。

    “实话实说,这一战里,除了私自带人上了关之外,我还真没做什么,这一战能守住清平关不破,应该是整个环州大战的关键,功劳嘛,都是那些不惧生死的边军将士们的。”

    赵煦满意的点了点头,心想若果杨怀仁说他杀了多少敌人,怎么怎么威武霸气,是没有人能证明他说了假话的。

    可杨怀仁并没那样做,而是很无私的把功劳都留给了边军的将士们,这样一个不冒功的人,在赵煦眼里还是十分值得赞赏的。

    杨怀仁嘴里“嘶”了一声,想想自己也不是一点功劳都没有,接着说道,“在清平关上的时候,我确实不能射箭,也不会挥刀,可我扔了好几十块大石头去砸顺着攻城梯攀爬城墙的夏军呢。”

    说着他比划了一下石头的大小,比一个人的脑袋大上那么一点。

    这一点赵煦是相信的,虽然不曾亲眼看见,但是他也读过不少兵书,一些基本的防守手段他还是知道的。

    在他心里杨怀仁原本是个书生,同时又是个厨艺精湛的厨子,并不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将军。

    他拉不了弓挥舞不了刀枪,而扔石头这种事,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正是他力所能及可以在一场战斗中可以做的,所以没有必要去怀疑。

    “你扔了那么多大石头,可看见有夏军被你砸的脑袋开了花?”

    杨怀仁没想到赵煦会问这种问题,他想也不想便答道,“凑,我哪里知道?当时场面很混乱,两边兵士的喊杀声震天响,头上来往的箭矢跟雨点一样密集。

    我只管搬起石头往城墙下扔,哪敢伸出头去往墙下边看有没有砸到西夏人?又怎么可能知道他们谁的脑袋被砸开了花?”

    赵煦若有所思的幻想着当时的场面,杨怀仁说得的确没错。

    杨怀仁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要是不说自己砸死一个半个的夏军,好像在赵煦这位皇帝心里,自己参加了一场那么剧烈的战斗,一个敌人都没杀死,是不是也太蠢货了一点?

    于是他郑重其事的看着赵煦的眼睛说道,“我觉得吧,应该是砸死了几个夏军的……

    你想啊,当时夏军攻了上来,清平关下的夏军密密麻麻的跟蚂蚁一样,我可是扔了好十几块大石头下去呢,总不可能一个人都没砸到吧?

    那个……现在想来,我在清平关上的时候,有那么几次,每当我把石头从女墙的凹口上扔下去,确实听到了墙下传来了几声夏军的惨叫的。

    如此说来,我就是砸死了几个敌人的,哥们在清平关一战里,也是有实打实的战功的,哈哈……”

    赵煦琢磨着杨怀仁的话,觉得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从概率的角度去看,他说他砸死几个夏军,完全合情合理。

    他跟着杨怀仁开怀大笑,可笑了没多久,却郁郁寡欢似的刹那间收了笑容。

    他看着屋外的新绿的一排盆栽喃喃道,“要是我也有机会能像你一样参加一场清平关之战那样的战斗就好了。

    现在的我,就像是那些养在精致的花盆中的盆栽,好看是好看,光鲜是光鲜,可除了能观赏之外,又有什么用呢?”

    杨怀仁也察觉到了,从赵煦的神情和言语里,似乎像是一个少年人在抒发内心的烦恼。

    杨怀仁本想大大咧咧安慰他一句“你将来也有机会的”,可想想这么说似乎不太合适,这种事他也做不了主,只好换了一种方式劝慰道:

    “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没有用的,就像农民种的庄稼,就是为了秋天的收成,让天下人不会饿肚子。

    道路上种的大树,就是为了在烈日里,能给过往的行人以阴凉,而这些盆栽和花卉,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不也是感到身心愉悦了吗?

    所以说啊,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529章:天生我材必有用(下)() 
“天生我材必有用?”

    赵煦喃喃道,“话是这么说,可你能在战场上杀敌,又能引出个通番卖国的王爷来,这种事,假若换做是我,还能办得到吗?

    再不济,就算你不当官,不封侯,凭借着一身的厨艺,走到哪里都可以安身立命,吃喝不愁,可我呢?如果我不是皇帝,我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杨怀仁听着赵煦越说越悲戚,也觉得他的情绪越来越不对劲。

    在他看来,对于赵煦这样的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人来说,这个时期正是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期。

    当一个人,告别了童年,逐渐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中时,难免对事物产生了新的看法,然后拿这种成年人的看法去衡量过去少年人的自己,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困惑和忧虑。

    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成长的阶段,要么有个长辈来逐步引导,要么让他自由发展,通过犯错,感受痛苦,再知错能改的步骤强行成长起来。

    杨怀仁想了想,在宫中确实缺少这么一个引导赵煦的人,高太后自然不会教他怎么变得更强大,而朝中的几位身为帝师的大学士们,只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强行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赵煦。

    在他们眼里,赵煦或者是一个挡在他们争权夺利前边的绊脚石,或者是一个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操纵着去跳舞的提线木偶。

    不得不说,北宋时期的皇权,实在是太孱弱了,要么是外戚当权,要么是文官对皇权进行道德绑架。

    而北宋后期的几位皇帝,也都是性格太文艺太软弱了,被别人操控了不说,还像养金丝雀一样养在金丝镶边宝石做缀的豪华笼子里。

    这种事,杨怀仁不敢,也没有能力当着赵煦的面去点透,他能做的,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尽一点绵薄之力,但求无愧此生,仅此而已。

    面对这样的赵煦,杨怀仁似乎也不再怨恨他当初在杨母抬棺跪在宫门口时,没有站出来在高太后和百官面前替他求情了。

    “既然‘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有理,就不要武断地去怀疑自己。

    就拿我是个厨子做菜来说,一道美味的产生,厨艺的技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制作这道菜所需要的食材,还有调味所用的调料,也同样重要。

    如果追溯到上古时期,人类还是茹毛饮血的呢,随着时间的推荐,人类才渐渐学会了圈养牲畜,培育和种植粮食作物。

    也正是因为人类变得聪明了,才学会了这些,而有目的的圈养牲畜,有计划的种植农作物,让人类的食物更加种类丰富,人们的饮食也变的更加富有营养。

    丰富的营养摄入,又让人类越来越聪明,又逐渐尝试着去创造和发现更多的食物种类,就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中,人类才逐渐走到了今天。

    食物的发展其实和一个人的成长,是比较类似的。我们的人生路途,越走下去,经历的事情就越多,正是从这些或痛苦,或快乐,或疑惑不解的经历当中,我们逐渐的成长。

    每一个人都是从呱呱坠地,什么东西不懂只知道啼哭的婴儿开始的人生历程,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或者有一技之长的。

    经历的天真的童年,懵懂的少年,才会慢慢成长到成熟的成年。你之所以觉得自己没有用,正是因为你还没有成熟起来。

    不过你也不用着急,很快你就会经历很多事,也很快就会成熟起来,到那时,你就找到你是哪块材料,你的人生意义在什么地方了。”

    杨怀仁讲了一大堆,话中口气也根本没把赵煦当做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当做一个年少的弟弟来教育的。

    其实说完了之后,杨怀仁也觉得自己有点自作多情了,这种事,他不说是对他一点影响没有,但是说了,要么赵煦真的当你是个兄长一样的人生导师,要么会觉得你懂得太多了,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教育去皇帝来了。

    好在赵煦这个皇帝性格还是比较好的,他抬眼望着窗外,回味这方才杨怀仁说过的话,似乎陷入了沉思。

    就这么过了好久,眼见着外边的天空从明亮逐渐变得昏黄起来,赵煦才回过神来,转过头来对着杨怀仁灿然一笑。

    “今日朝堂上作出让你禁步在你家庄子里的决定,希望你不要在意,过段时间这件事情慢慢被朝臣们淡忘了,就放你出来。

    听说你两位娘子都有了身孕,这段时间正好你可以留在庄子里好好陪陪她们。

    还有一件事,你在家也别闲着,通过环州一役,说明咱们大宋的边军也不是那么无能的,既然通远军能战胜夏军,那其他地方的边军实力也不应该差到哪里去。

    你在家抽空想一想,总结一下环州大胜的经验,将来大宋军队的革新,我还指望你能给朕出谋划策。”

    杨怀仁刚才还在埋怨赵煦这小子怎么神游起来也不管别人了,眼看着日暮将近,他这一趟进宫还要去高太后那里一趟,跟老太婆解释解释为什么他要怼濮王,省的老太婆怀疑他而背后要除掉他呢。

    没想到赵煦神游了半天回来,就想了那么多事情。总结环州一战的经验,这个是没问题的,可后边一句话就不对劲了。

    什么叫为以后大宋的军队革新想想?以后还要给你出谋划策?难道……赵煦要革新军队,整饬军事了?

    他又是怎么这么有把握,凭他目前的话语权,在朝堂上提出这种想法来,高太后和那些大臣们能同意呢?

    整饬军事本身没有错,也是朝野上下愿意看到的,可这种事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

    大宋禁军、厢军、边军人数众多,军队的官员也数量巨大,想革新,最大的困难就是免不了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可这些,赵煦有办法吗?

    “今天我很开心,天色不早了,你早点回吧。”

    赵煦没注意杨怀仁惊讶的表情,兀自站起身来向殿后走去,只留下杨怀仁怔怔地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第530章:四点关键(上)() 
杨怀仁从大庆殿后殿走出来,便看见了叶公公阴着个脸跟吃多了盐齁着了似的站在那里等着他了。

    想起今天可算是把这位叶大公公得罪了,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杨怀仁便堆着笑脸迎了上去。

    “叶……”

    “什么也不用说了,太皇太后要见你,赶紧跟咱家来吧。”

    叶公公还是臭着个脸,根本不给杨怀仁说话的机会。说罢他转身就走,杨怀仁也只好跟了上去。

    杨怀仁边走边想,反正也把这个老太监得罪了,再说什么好听的话,在人家耳朵里也都是废话,既然如此,也就懒得再多说什么了。

    再说无论如何,虽然不清楚具体的时间,但高太后的命数肯定是在今年结束的,这位叶公公的将来,也是一片黑暗。

    说起来这位叶公公虽然对他不怎么友善,可两个人之间也没有什么大的仇怨,在杨怀仁看来,叶公公只不过是因为妒忌他快速得到了高太后的重用,才对他冷眼相向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