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当时的工匠来说,凭个人的本事让一家人糊口还不算难,可要发家,那就难于登天了,即便看老孙头的年纪和样子,应该是一位高级的工匠,或者是位工匠把头。

    寻常情况下有人要盖房子,或者要起个什么建筑,请了工匠,是要按天给他们算报酬的。

    杨怀仁事前也打听过,一位熟练的泥瓦匠,一天的报酬也不过五六十文,年纪轻一些的,或者小工,也就三十来文的样子。

    这么算的话,理论上一个月他们也能赚一千六七百文,小工也有近一贯钱的收入,比起普通百姓的收入来说,也算是高的了。

    只不过活计并不是天天有的,而且这活计也是分季节,有忙季淡季之分。

    忙季的时候一个月能接上二十五六天的活,就算不错了。冬季活少,也大都是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所以工钱比往常还要少上一些。

    照真实的情况这么算下来,他们一年下来的月平均收入,也就一贯钱多点。

    一贯钱维持一个月的吃喝拉撒,倒也足够,算计着花,也能有些积蓄,只不过吃的喝的,总是上不了档次的。

    像老孙头这种嗜茶之人,也是不能天天的泡茶馆的,一没有时间,二是他也泡不起。

    抽空闲忙的,能到这间茶馆里来点上一壶二十文的茶水,悠闲的坐上一天,对老孙头来说,已经算是奢侈的享受了。

    杨怀仁绝不是因此就轻视了老孙头,而是通过这一点,他觉得他是不是可以比较容易的请到很多像老孙头一样的工匠,加入到庖厨学院的建设中来。

    因为钱对于他来说,是最算不得问题的事情。

    杨怀仁还在酝酿着如何开口跟老孙头提起这件事,刚回到茶馆的兰若心,开始小声地在他耳边说着她这一趟去端王府打听来的消息。

    原来在泥瓦匠这个行当里,也是分出了八大行首,而他们的姓氏,恰巧是百家姓的前八家——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这八大行首,在东京城里,算是泥瓦匠这一行里最具有权威,同时也最具有人力资源的八家。

    像很多其他的行业一样,这个年代,行业里也讲究门派之分和传承有序。

    这其中的某一家,整个家族都是从事这个行业,手艺的延续,甚至传承了成百上千年。

    每个家族都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许是一个大家长的这样形式的存在,除了有责任把家族手艺传给家族中的下一代之外,也对外招收了许多徒子徒孙,也就是如此,形成了带有各自特色的工匠队伍。

    这样的工匠队伍,有点像后世的包工队,队伍里都是一个村子里走出来的,有的都是亲朋好友。

    眼下的情况也差不多,一个这样的工匠队伍,少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作为领导的把头技艺精湛,同时也负责在外边招揽活计。

    若是若干小的工程,他便分别把工作分摊出去,若是一个大工程,他便把手下的工匠们组织起来,集体行动。

    这一点也正是杨怀仁所希望的,零零散散的雇佣一些工匠,一是太麻烦,二是他们组合在一起干同一项工程,也缺乏必要的协作能力和默契程度,必然会拖慢了工程的进度。

    而整体招募一支或数支像这样的工程队伍,那就不同了,每个队伍负责某一个建筑的施工,他们之间有默契,那么工程的进展就会加快了许多。

    这八大行首里,赵家是专门给皇亲国戚干工程的,寻常百姓的活,他们也不接,端王府的修葺工作,就是他们做的。

    不过端王府上,倒是有对这八大行首比较熟悉的管事,赵家的工程队不接民间的活,但如何联络另外七家,赵佶还是吩咐这位管事详细的记录了下来,交给了兰若心。

    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赵佶送兰若心走的时候,絮絮叨叨了好几遍,改日要去杨家庄子拜访杨怀仁。

    这个拜访,杨怀仁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无非是让他亲手下厨给这小子做几道菜而已,倒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兰若心立即找了城里帮中的一些人,打听剩下的七大行首现今的情况,看看他们是有

    活在身,还是赋闲在家。

    结果是这其中的钱家接了西京长安的一个大工程,不在东京,而周家和吴家去年开始早就带着自家的队伍去江南一带谋生计去了。

    剩下的孙李郑王四位把头,如今倒是在城里,没听说他们接了什么大活,应该都能请到。

    杨怀仁听罢,想到那现今还在城内的四大行首中有位姓孙的把头,不自觉的就抬起头来,看了看对面的老孙头。

第562章:有本事的人有性格(上)() 
这世上,但凡是有点本事的人,都是有性格的。

    老孙头见来了一个小书童模样的人在对面的老先生耳边窃窃私语了些什么,许是觉得自己坐在对面有些不太合适,于是站起身来,谢过了杨怀仁请他喝茶之后便要换坐。

    杨怀仁忙招呼他从新坐下,简单介绍了下兰若心,至于她男扮女装一事,也没有过多隐瞒,因为他从老孙头看向兰若心的眼神里,已经看出来他早就猜出了兰若心的女子之身。

    “呵呵,”老孙头笑道,“老汉就说嘛,你家的书童生得也太清秀了,比起那些富家大院里的小娘子们,都还要水灵了许多呢。”

    杨怀仁的坦白,也获得了老孙头的一些好感,只不过这种坦白也是有所保留的,比如杨怀仁的真实身份,眼下是绝对不能在城内透露的。

    “老哥哥见笑了,我家女儿说要跟我进城见见世面,可又怕人生地不熟的会有诸多不便,因故假扮了个小子模样。”

    兰若心还没弄清楚坐在杨怀仁对面的这位姓孙的老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身份,但是见杨怀仁对他礼敬有加,也是恭恭敬敬的对老孙头福了一礼。

    杨怀仁很欣慰,兰若心真的变了不少,变得更有女人味了。这也许也代表着她已经真正的放下了她江湖中一个大帮派二当家的身份,愿意留在他身边。

    老孙头呢,毕竟是在西市这样的市井之间生活了一辈子的人,多少有些庸俗,他看了看杨怀仁,又看了看兰若心,脸上微微一笑。

    “老先生还真是,那个词叫什么来着……对了,老当益壮啊,呵呵……”

    杨怀仁一开始没反应过来什么意思,后来看着兰若心脸上忽然浮上了一片红晕,才恍然大悟,心中忍不住暗骂老孙头,你这个老不正经的!

    他装扮的老先生看上去没有七十也得有个六十好几了,虽然嘴上把兰若心说成了女儿,可明眼人从兰若心看向杨怀仁的眼神里,却没法不察觉到那种爱慕之意。

    这年头老来纳妾,也是平常之事,特别是有点地位或者家境不错的读书人,纳了一个比自己小上三四十岁的小妾,说出去也是件值得吹嘘的事情。

    世俗的眼光也不是想当然的开放,背后的议论和腹诽,肯定也是有的。

    也许在老孙头眼里,斯斯文文的一位老先生,就是怕了这种世俗的眼光,才带了自己的小妾进城,为了掩饰才假称作自己的女儿罢了。

    这种事没有躲过老孙头的老辣眼光,杨怀仁自然也不便过多的去解释什么,兰若心竟也没有面露愠色,反倒是看着杨怀仁尴尬的样子,心里好似在偷笑一般。

    “呃……”

    这件事让杨怀仁又从何谈起呢?不如言归正传。

    “方才从老兄嘴里听闻,你可是位土木和建筑行当里的工匠把头?”

    老孙头招呼了茶博士来给他们桌上的几壶茶添了热水,给兰若心倒满了一杯,摆摆手示意她也坐下来说话。

    “嗯嗯,正是。”

    他顿了一顿,“既然老先生今天请我喝茶,将来若是家中有什么此类的活计,老弟倒可以帮你联系几个小子们去做,工钱我包了。”

    “呵呵,那倒不必。”

    杨怀仁听了这话,心中大喜,没想到他还没开口问,老孙头就先答应了下来。当然,他口中所说的小活,和杨怀仁家里的大活,这之间的区别也是蛮大的。

    “不过话说回来,老夫家里还真有新建一个大院子的活,工程量算得上是巨大,不知道孙老哥能不能包的下来。”

    兰若心听到这里,似乎也想到了些什么,难不成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孙头,正是她打听到的建筑行里八大行首中姓孙的那一位?

    她半疑惑半惊讶的望了杨怀仁一眼,杨怀仁则斜眼对她一笑,来表达他们所想的事情是相同的,而答案,自然就在对面这位老孙头接下来的回答当中。

    老孙头如今年近花甲,作为一位行首,许多活计已经不用他亲自去做,何况最近也没有什么大的活,都是些闲散的小活,他只负责从中联系,吩咐他的子孙辈或者弟子们去做就是。

    以他在这一行里的资历,他是有资格摆谱的,这也许就是每个行业里,那种天才的工匠应该有的一种性格。

    他寻思着当年宫里新建宫殿他都是亲自参与过的,难道这世上还有比给官家盖殿宇更大的工程或者活计吗?想想就觉得想笑。

    也许老先生口中的所谓工程巨大,只不过是乡间在他自家的宅基上新建一座十亩八亩的大宅子而已。

    “我老孙也不怕老先生笑话,说句大言不惭的话,这东京城内外,你可以打听打听,没有什么工程是我孙江山做不了的,再大的工程,我一句话的事儿。”

    杨怀仁自然知道这是老孙头在吹牛皮了,不过他作为一位行首,是应该有这样的骄傲和自大的,只不过,他不知道杨怀仁真正要做的工程,到底有多么大。

    没有必要跟他较真,更没有必要戳穿了他的牛皮,终究他的目的,是要招揽老孙头和他背后的工匠队伍为自己所用。

    所以话说到这个份上,不如直接就亮底牌。

    “占地三百亩,比国子监和太学规模还要大的一间学府,孙老哥可能接的下来?”

    老孙头一怔,惊得他一哆嗦,手中刚刚拿起来的茶盏猛地晃了一晃,差点把还滚热的茶水泼在自己前襟上。

    他忽然想起一个最近在东京城里的传闻来,传闻里说最近风头正劲的那位东京第一大愣子通远郡公,上书朝廷说要在自家庄子山后的一大片荒地新建一座庖厨学院。

    通远郡公杨怀仁其人,老孙头肯定是听说过的,这一年里有过他不少的传闻。

    从他的厨艺多么高超开始,到他在环州带领三千边军大胜两万夏军精锐,直到前一段时间还领兵冲突了濮王府,有些都被些说书人变成了段子在茶肆酒楼里传唱。

    从内心里他是佩服这么一位有点传奇似的人物的,只不过通远郡公要盖一座教授厨子的庖厨学院的事情,在他一个工匠来说,听起来令人振奋,但是做起来就让人觉得有些儿戏了。

第563章:有本事的人有性格(下)() 
身怀技艺的工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地位不高,老孙头作为过来人,是深有体会的。

    像他一样的各行各业里的工匠们,他们技艺的传承,也都是师傅弟子之间的口耳相授,像圣人之学那样开学立院的,不是不多见,而是从来都没有过。

    教授圣人文章,可以开书院,在这个时代所有人听起来都是理所当然之事,朝廷会拨款,商贾也会捐赠。

    但是你要开个学校,不教这些而是去教授厨艺啊之类的工匠技艺,一定是不被人认可的,甚至会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叫“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可这样的话在杨怀仁和老孙头这样的人耳朵里,听起来就不服气。

    难道传授圣人文章就是教育,教授工艺技艺就不是教育了?职业教育,也是教育。

    而且在杨怀仁看来,在大宋这种历史环境下,职业教育比起所谓的正统教育,更能培养对如今这个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

    这样的理念是美好的,可走出第一步,确实也很难。要不是他有现今这样的地位和财力,恐怕建设一所综合性的学府的梦想,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这一点老孙头是不知道的,他不相信有人愿意拿出数万贯的家财来干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但是老先生说的占地三百亩,要建设的比国子监和太学这两所大宋最高最大的学府还要大,让他觉得老先生是在跟他开玩笑。

    “老哥哥可是城西南通远郡公庄子上的人?”

    杨怀仁点了点头。

    “老哥哥确定通远郡公要盖一座占地三百亩的教授厨子的学院?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杨怀仁又点了点头,笑着开口道,“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规模,在杨郡公的计划里,先期肯定是拿教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