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3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是因为他花了这么多钱,盖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庖厨学院,在很多迂腐的读书人眼里就是离经叛道了。

    杨怀仁现在的地位,倒是没有人敢明着说些什么,只不过杨怀仁多多少少还是从外人口中听到不少老学究对他的不满。

    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情,毕竟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杨怀仁也不能堵住没一个人的嘴巴不让他们说话。

    只是杨怀仁不想事情做的太高调了,让那些迂腐的人们觉得他是在故意的挑衅,给某些有心之人以话柄而已。

    二是因为目前招生的事情,还没有一个结果。两个月前在学院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杨怀仁就把招生的事情放上了日程。

    招生的办法自然是不能利用朝廷官方的渠道那么高调的,他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招生方式,让那十三家连锁酒楼帮忙把消息传播出去,让他们在大宋各地的分店张贴庖厨学院的招生告示。

    这种招生方式有些局限性,因为那些大酒楼开的分店大都是在大宋各路的大州大县,宣传效果不一定有那么好。

    不过第一期招生嘛,庖厨学院的口碑目前还仅限于杨怀仁的个人名气,所以从收回来的消息看,大宋各地报名的人数其实并不太多。

    东京城附近还好,大概有五六百人报名的样子,这也是跟这些人对于杨怀仁的了解比较多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对于杨怀仁的厨艺水平相当的认可,将来能到杨怀仁私家的一座庖厨学院里学习厨艺,对他们来说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

    但是京畿路之外的地方,杨怀仁的影响力就相对没有那么大了,报名的人数大约只有三四百人。

    这一点杨怀仁似乎也事先想到了。古人的乡土思想根深蒂固,除了读书人离乡求学考学之外,寻常百姓为了学习一门技艺,背井离乡的情况实在是不多。

    大宋严格的人口管理办法,也限制了普通人的正常迁徙,普通的老百姓要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办事或者学艺,需要去官府办理的手续也颇为复杂。

    而学习厨艺成为一名厨子,更多的人还是更相信传统的师徒传承的方式,酒店或饭馆里的学徒从小就跟着厨房里的厨子们学,大多是通过跟着这些大厨耳濡目染,渐渐学成了本事。

    这外地来的三四百名报名的学生,绝大多数其实是那十三家连锁酒楼在各地分店里的年轻学徒们。

    这些酒店的东家和掌柜的们之所以非常捧场,原因在于他们的酒楼在加入到由随园牵头发起的连锁经营体系之后,生意蒸蒸日上,菜式跟随着随园不断的推陈出新。

    再加上新式蔬菜,随园春美酒的供应都优先提供给他们,所以对杨怀仁私立的这座庖厨学院,他们抱着一种把杨怀仁当做靠山的想法,才做出了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大的支持。

    这些报名的人数加在一起也还不到一千人,远没有达到杨怀仁的预期。

    不过好在老家齐州的一些乡亲们把家中的子弟送来了一百多人,再加上从禁军里退伍的愿意留下来学习厨艺的近千人,庖厨学院第一界的学生数量,也算让杨怀仁满意了。

    既然是学院,那自然少不了教授厨艺的先生。

    杨怀仁这个当校长的除了自己会亲自授课之外,像他的徒弟羊乐天等人,在他的教导之下如今都有了相当高水平的厨艺。

    另外像曹安等人,本身厨艺水平就不低,学习了杨怀仁“创造”的那些新式菜式之后,水平更是精进了不少。

    除此之外,连锁酒店里的大厨们,杨怀仁也会邀请他们来充当客座教授,廉希宗的弟子里,不少农学家会被请到学院里来教授农学等必要知识。

    这么算起来,师资力量也勉强足够了。将来学生里的佼佼者,杨怀仁也会将他们留下来作为讲习,这样不断的来扩充学院的师资力量。

第695章:特殊的典礼() 


第696章:新宰相() 
十月初,天开始变冷了,中原大地上秋季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白天还好,晚上便开始觉得冷,这才觉的到了添衣的时节。

    庖厨学院典礼上人们的衣服可都是新的,即将成亲的那些将士们一身红袍,煞是惹眼。

    大多数来参加典礼的人都是杨家庄子上的人和那些工匠们,这样的喜庆日子,对他们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能吃一顿大餐。

    城里的生意伙伴来了不少,朝堂上的人来的不多,大概一座庖厨学院,实在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只不过碍于杨怀仁这位通远郡公老爷的面子,礼到人不到,是大多数达官贵人们的选择。

    而来了的,见到了学院建筑的气派,倒是看傻了眼,很多人心说,这样的宏伟建筑,除了宫中的大殿,在大宋疆域内实在没有任何其他能跟这座学院相比了。

    花几十万两银子就为了盖一座教人当厨子的学院,这种败家子行为也只有杨怀仁能干得出来。

    心里自然是对杨怀仁不太满意的,可钱是人家的,人家爱怎么花,你只有嫉妒的份,嘴上是不能说的,杨怀仁这个人,也不是谁都敢随便得罪的。

    当然,也有人想起去年的一些事情,忽然就好奇起来,这样的场合下,杨怀仁那个神秘的神仙师父会不会出现?

    若是出现了,那可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求一道幸运符回去,那也是沾上了一些仙气,说不定就能升官发财。

    仪式便在学院主楼前的大广场上举行,过程进行的很简单,杨怀仁也不是有很多话说,场面话随便说几句,接下来他就开始进入了主婚人的身份,开始给将士们举行集体婚礼。

    和传统的婚礼相同的是,新人们是要拜天地的,而不同的是,在拜天地之前,杨怀仁还加入了一个双方宣誓的环节。

    杨怀仁大声问道,“新郎,无论她将来是贫穷还是富贵,健康或者疾病,你都愿意和他在一起,照顾她一生一世吗?”

    新郎们大声回答道,“我愿意。”

    杨怀仁又接着问道,“新娘子,无论他将来是平穷还是富贵,健康或者疾病,你都愿意和他在一起,陪着他白头偕老吗?”

    新娘们有些腼腆,红着脸微微点了点头,带着温暖的笑意柔声回答道,“我愿意。”

    杨怀仁听不清楚,但从她们新郎官的表情上,已经猜到了她们的回答,他很想说“现在你们可以接吻了”,怕惹出什么轩然大波来,还是只得直接宣布从现在开始他们结为夫妻,然后宣布礼成。

    洞房的事要等到晚上,不过闹洞房的事不需要等,新郎们被他们的同僚们怎么捉弄,杨怀仁都不会管,甚至会给他们出点坏主意。

    新娘们看着自己的新官人被大家这么欺负,想去帮忙,却又羞羞地不敢迈出那一步。

    气氛很热闹,接下来剩下的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吃饭了,这一顿准备的很充分,鸡鸭鱼肉一应俱全,杨怀仁笑哈哈地劝着酒,让大家敞开了肚子吃。

    看上去一切都是新的,杨怀仁今天心情特别的好,就连赵煦派来祝贺学院落成的那个宰相,也是新的。

    这个人杨怀仁以前没见过,一点印象都没有,由此便猜测这个人之前可能是被旧党贬到地方上当官的,近期才刚刚回京,被赵煦任命为新任宰相。

    这段时期朝堂上有点怪,竟然出现了七八位宰相。原因很简单,原先的两位宰相范纯仁和吕大防,在宫变之后,宰相之名还在,却被赵煦的新党架空了权力,没有宰相之实。

    为了稳定人心,稳住朝堂上的局面,赵煦当权之后也并没有直接免去范纯仁和吕大防的宰相之职,却又重复任命了苏颂和刘挚等相对中立的朝堂老臣暂代宰相的职事。

    范纯仁和吕大防自知难以获得赵煦的信任,又不愿意看到党争中众官员无辜被贬,自此闭门不出,乞老请辞。

    赵煦不允,却不断的把他原来的心腹之臣从地方上调回来,也任命了枢密院和朝廷中枢的职位给他们。

    按照官制上来说,重复的任命,让中书门下的重要职位,也就是人们寻常认为是宰相之职的人数一下子扩大到七八人之多。

    历史学家的观点也许不认为这些人全都可以看为是宰相,但是在这个特殊的又短暂的时期内,朝堂上确实同时存在了很多宰相,让宰相一下子好像不值钱了一般。

    范纯仁和吕大防的宰相之名,也只剩下名头了,带着官职在家,也只能养老,苏颂和刘挚虽然还上朝,却也不能完全履行宰相之职,他们年纪都不小了,赵煦以体恤为名只留给他们少量无关紧要的工作。

    而最重要的权力和职责,则留给了他刚从地方上召回来的心腹之臣。

    杨怀仁和这位新宰相见了礼,才知道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章惇了。

    章惇如今也六十出头了,只是此人皮肤黝黑,倒是不太显老。一张国字脸方方正正,两眼炯炯有神,眼神很犀利,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杨怀仁根据自己记忆里的历史知识,印象里这个章惇也是个忠臣,他当了宰相之后,在未来赵煦的变法中也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此人文治武功上的成就很了不得,未来的他大破西夏,剿灭唃厮啰,一道和议收服吐蕃东部诸部,这样的成就在宋代历代的宰相里算是功勋卓著的。

    只不过此人太过刚正,虽然文武双全确实有大本事,可做事太直了,好像朝堂上的人缘也不怎么样,执政后期也有些霸道,特别是徽宗登基之后,因为他之前得罪了好多人,下场也不是很好。

    不管怎么样,既然章惇是赵煦派来恭贺庖厨学院落成的,杨怀仁也不敢怠慢。

    毕竟一个元祐更化时期被贬到岭南那么远的人,看来当时他被高太后忌讳莫深。而他刚回到京师,立即能被赵煦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可见赵煦对此人的器重。

第697章:解官给丧() 
杨怀仁和章惇在主席上说着客套话,杨怀仁看出章惇也是个嗜好美酒之人,于是不断地给章惇添酒。

    杨怀仁联想起将来章惇执政之后,未来十余年里取得的成就来,再看看眼前之人,似乎有种恍惚之感,好像不太好把那些事情对号入座。

    眼前的章惇,性情直率,喝起酒来也豪爽,没有半点那种酸儒文人的虚假。而言谈举止之间,又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文雅洒脱的文人气质,似乎又跟他刚正的长相有点对不上。

    章淳说起当今朝堂上的事情来,侃侃而谈,在杨怀仁这个后世人听起来,也觉得非常有见解,可见此人是个才智出众,学问渊博之人。

    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有思想,会思考,而不只是遵循着前人的思想而没有主见,特别是关于赵煦制定的改革内容,也是当着杨怀仁这个赵煦宠臣的面前直陈利弊,并不作假。

    章惇这样的性格,倒是挺对得上杨怀仁的脾性,只不过杨怀仁隐约觉得哪里不太对劲,总是有些不自在的感觉。

    一是因为对于朝堂上的事情,还有赵煦如今正在进行的改革,杨怀仁不太关心,连赵煦都不强迫杨怀仁参与其中,杨怀仁就更没兴趣了。

    二是章惇对杨怀仁的态度,有点交浅言深了。两个人这是第一次见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里,即便是多喝了几杯,章惇说的一些话,也是太过直白了些。

    杨怀仁已经不是刚来到大宋那个单纯的少年人了,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他现在起码不会轻易的意气用事的去做一些事情,或者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反观章惇,他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为官多年的经历,官场几经沉浮,就更不可能在这方面还不如杨怀仁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成熟。

    就算是真心想要结交朋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人与人之间交往,往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年少的时候交朋友,根本不会忌讳交浅言深这样的事情,大家谈得来,能玩到一块儿,那就是臭味相投了。

    大家交朋友就是为了有个玩伴,根本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利益关系牵绊,说话交往都比较随意。

    但人慢慢成长了之后,特别是踏入社会之后,人情世故就没有年少是那么单纯简单了。

    交朋友很简单,但是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可以什么话都毫不忌讳的说出来的朋友,似乎就很难了。

    工作上的朋友,生意场上的伙伴,哪怕是街坊邻里之间,也总没有那种很容易就交了心的感觉,牵扯的利益太多,就容易产生一道看不见的隔阂。

    大多数朋友也都是泛泛之交,点头之交而已,交情浅了,自然不能什么话都说得很深,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章惇肯定不会不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