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党专政,并不会得到西夏党项贵族的充分认可和支持,他们现在不反对,不代表他们将来不会反对,只不过他们现在实力有限,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来反抗梁氏。

    梁氏的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梁乙逋和大小两位梁太后之间的关系,似乎也不是那么融洽,如果有一天他们内部产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导致朝政混乱,小子一点也不会吃惊。

    而西夏的外部环境,其实比大宋还要危险。契丹人表面上和西夏结盟,暗中勾结想联合从咱们大宋攫取更多的利益,但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是被契丹人利用罢了。

    契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毫不犹豫的卖了西夏,环州之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西夏武备看上去强大,但国力其实是三国之中最弱的。更关键的一点是,西夏军队并不是掌握在皇族手中,而是在梁氏,党项几大贵族手中。

    如果有一天真的和大辽或者咱们大宋开战,他们内部各势力之间就会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避战,保留实力进行内部的权力争夺的斗争。”

    “杨郡公的意思?”

    章惇似乎从杨怀仁的分析中得到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对!章相公和小子想的是同一件事,西夏目前是三国中最弱的,契丹人有实力能吞掉西夏,只不过为了节省自己的军力和财力,在谋划着逐渐削弱西夏的力量,等到一个最佳的时机。

    这样的实力,其实咱们大宋也有。这也是契丹人忧虑的一点,他们想吞并西夏,又怕咱们大宋也参与进去分一杯羹,所以在削弱西夏的同时,也在虚弱咱们大宋的实力。

    咱们大宋也许眼下军力没有辽国强大,但是如果朝政稳定,经济实力是辽国无法比拟的,又足够的钱粮作为支撑,大宋也有可能吞并西夏。”

    吞并西夏?!章惇非常吃惊。他不是没想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以前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把这件事当做一个幻想或者梦想去想,并没有想过真的去准备做这件事。

    现在杨怀仁忽然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来,似乎让他茅塞顿开,也明白了为什么杨怀仁说三国的平衡没法恢复,原来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契丹人要对西夏动手了。

第702章:掌握先机() 


第703章:辽国的隐患() 


第704章:清照妹子来京城了() 
府卫的将士们大都有了家庭,杨怀仁也为他们开心,订好了开学的日子,杨怀仁要给大家放个婚假,让他们也度一下蜜月。

    旅游当然是没那条件了,将士们成了亲,给他们每人分配了独立的小院,让他们可以享受一下二人世界。

    不过学院开学前这几天,倒是有成了旅游景点的迹象。

    落成典礼的时候,学院似乎也没太有名头,毕竟离城里有将近四十里路,寻常的百姓人家,也是在没有闲工夫来参观。

    而那些达官贵人们,仿佛对学院非常感兴趣,秋天树叶黄了,漫山低矮的枯树丛原也没有什么看头,但总有人喜欢看看,然后发上一通感慨,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悲天悯人。

    吟咏秋天的诗歌是肯定作了不少的,那些读多了书没出发泄的学子们用吟诗的方式来哀叹春去秋来。

    只不过感怀一番之后,依旧寻了熟悉的酒家开怀畅饮,或者去看望他们在某个青楼勾栏里的相好的小姐儿们。

    只是当他们见识了山谷中的庖厨学院那一片壮丽的建筑群的时候,还是受了不小的刺激的。

    号称大宋最大的两座高等学府的国子监和太学,也没有庖厨学院的排场,单单是占地面积,一座庖厨学院就是国子监和太学加在一起也比不了的,就更不用说那些硬件条件了。

    于是便有了不和谐的声音,老学究们听了学生们说,起先还不信,等自己亲眼看到庖厨学院的时候,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叫嚣着杨怀仁这是本末倒置,一座教授厨艺的学院,建设的比正统的书院还要气派,这是侮辱圣人。

    杨怀仁也不跟他们置气,就反问一句,“这地是我的,我要盖什么那也是我个人的事情,和你们无关。

    建筑也没有僭越,花的也完全是我自己的钱,你有什么道理来指责我?再说官家都没说什么,你一个老顽固,难道比圣上还明理?”

    搬出赵煦来,就没有人敢说话了,仔细琢磨琢磨人家杨怀仁说的也有道理,地是人家的,钱是人家的,人家要干嘛实在和他们没有关系。

    再说了,那些国子监和太学的老学究们,论起来也不过是些末等的小官,跟一位通远郡公叫板,实在是鸡蛋碰石头了。

    老学究们不服气,也只能私底下骂几句,杨怀仁寻思着你们愿意骂就骂吧,反正我也不会少一块肉,骂声听得多了,也不痛不痒。

    直到有个熟人上门拜访,那些对杨怀仁不满的声音才少了些。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格非。

    杨怀仁原也不太清楚李格非在政治理念上属于什么派别,不过高太后在位的时候他被贬去一个小县当学正,而赵煦掌权之后他却能被召进京来做京官,就说明他是新党了。

    尽管被李格非被调到京城只不过是在国子监担任一个七品的院正,不过从地方到京城,这也可以说是他仕途上一次飞跃了。

    杨怀仁见到老熟人,自然要好好招待一番,李格非主动为那些老学究们的言论和做法向杨怀仁道歉。

    杨怀仁觉得没有必要,那些人根本没有道歉的心,李格非的道歉在杨怀仁这里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两个人聊天,自然少不了说些家乡最近的事情,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就是齐州老家的书院也已经建设起来了,中秋的时候就开始招生授课。

    老家的书院能顺利建设起来,李格非是帮了不少忙的,书院里的先生们,很多就是李格非依靠自己的关系和面子请来的。

    只是李格非不太明白的是,既然杨怀仁愿意出钱在老家建设书院,为何不能在京城的庄子里也盖一座书院,而是建设了一座教授厨艺的学院呢?

    对于李格非的疑惑,杨怀仁心中只有苦笑。对于李格非这样的读圣贤之书的人,实在没法跟他解释自己的想法。

    大宋的书院多了去了,不差一座半座的,但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学府,却一座都没有,杨怀仁这样创新的举动,也许工匠们很容易理解,可对一个正统的读书人来说,就有点另类了。

    杨怀仁也只好稀里糊涂岔开了话题,问起廉希宗的事情来。

    从李格非那里得知,廉希宗学父亲隐居了大半生,似乎老了之后,忽然产生了一个云游天下的想法,说什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半年之前,就离开家乡一个人出去云游去了。

    杨怀仁对廉希宗这样的做法还是很理解的,也许是受了他的学生们跟杨怀仁来到京城见识世面的影响,他想从山中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也不足为奇。

    最让杨怀仁高兴的是,李清照跟着她爹爹进京了,一年没见,似乎那个绑着两个双丫髻的小丫头长高了不少,眼看着就到了发育的年龄了。

    那个杨怀仁还真没有邪恶的想法,只是联想到李清照后来受父母之命嫁给赵明诚,实在是有点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感觉。

    要是自己的儿子能早生十年,也许还有机会找李清照做他的儿媳妇的可能。

    二丫当然是比他哥哥更高兴的,李清照来了京城,她又有了一起玩耍和学习的小伙伴。

    杨怀仁看着妹妹和李清照在一起,两个小孩儿牵着手亲密的说话,还不时的露出开心的笑脸儿,才意识到自己想的事情太不靠谱了。

    论起来自己的儿子杨孝天毕竟是小了一辈的,只要他管自己的妹妹喊姑姑,那李清照这个妹妹的闺蜜,也是他的姑姑。

    总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学那个本家杨过,也玩姑侄俩之间的忘年恋那一套。

    有时候欣赏一个人的才华,喜欢一个人个性格,不一定要把他或她据为己有,记在心里就好了,能时不时的见到那更好,没必要用一种强迫症似的固执,去干涉他们的人生。

    送走了李格非父女俩,二丫头就求着杨怀仁,说嫂子们的孩子都生完了,是不是该回到城里去住了。

    杨怀仁知道她想天天见到李清照,摸着妹子的脑袋,望了望山后的方向,觉得进城住段日子,也并没有什么大碍。

第705章:初为人师() 
庖厨学院的学生们这几天也开始陆续进入学院,宿舍里的用品一应俱全,按照规定,学生们个人的东西,除了换洗的衣物和随身的生活用品,其他东西是一概不能带进学院的。

    杨怀仁之所以这样规定,也是早想好了的,学院虽然是庖厨学院,但将来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培养一批厨子出来。

    既然将来还要向军事学院,以及包涵了各学科各专业的全面综合性的学府发展,现在就试行一种接近军事化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们对此的反应倒是不大,宿舍里给他们准备的床铺、被褥等用品都是崭新的,而且质量也比他们以前所使用的高出一个档次,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发对的意见。

    第一年招收上来的第一批学生,完全是免费的,学费免费,连生活费也不用自己携带进来。

    学院会每月发放给学生和教师以及其他教工等工作人员生活补助,足够每一个人在学院内部的生活和学习的用度。

    所以,在学院这个半封闭式的环境之中,金钱是不能流通的,流通是的是杨怀仁特意派人制作的票据,统一称作学院票。

    去食堂打饭要用学院票,从学院的便利店购买生活所需的物品也只能用学院票,就算是无聊同学之间打赌,也只能用学院票。

    当然,教师们和管理学院的职工的薪水是用银子发放的。

    杨怀仁考虑到了很多情况,这种半封闭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培养专业人才的尝试。

    廉希宗的弟子们,除了少数已经得到推荐通过举孝廉等方式入仕为官的,大多数人也都回到了学院里来。

    有的担任教授,虽然他们教不了厨艺,但是学院培养学生,本也是本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路,厨艺自然是专业学科,但其他的学科,也是要学一些的。

    比如基本的算术,物理,化学,都设置了一些,除了这些学问对于厨艺的深入理解有助益之外,总不能学了厨艺不会算账这么不靠谱吧?

    还有思想政治这样特殊的学科,也是有的,教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爱国,想来是非常必须的学问。

    开学典礼杨怀仁也没大办,学生们聚集在一起给他们说了些学院的规定而已。

    等到校长致辞的环节,杨怀仁也没打官腔似的说些废话,一是因为这些学生们除了从禁军里退伍出来的老兵,就是一些去酒楼里学厨的半大孩子们,文化程度有限,说些大道理,他们也听不懂。

    二是说废话,实在离杨怀仁的办学理念相距甚远,既然学生们来学厨艺,就是为了学一身将来可以安身立命的本事,可以赚钱吃饭的技艺,并不需要督促他们一些什么。

    当然杨怀仁也是挑了一个重点来说的,那就是学厨艺,将来做厨子并不丢人,厨子也不是地位低下的职业,这世上任何凭劳动凭本事赚钱吃饭,都是光荣的。

    劳动最光荣的说法也深得人心,看着学生们灼热的目光,杨怀仁也有些激动了,差点把后世做一个大厨非常有面子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开学典礼之后的第二天,第一堂课杨怀仁这个当校长的自然要亲自来上。

    杨怀仁当过徒弟,来到大宋以后也收过徒弟当师父,只不过当他站在崭新教室的讲台上那一刻,他还是心情激动地有些紧张了。

    以前教徒弟,就是在厨房里,亲自动手做一道菜,每一个步骤都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通过一种模仿的方式去学习。

    那时候杨怀仁可能因为是在自己相对熟悉的厨房里,做着对他来说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所以他没有半点紧张感。

    而站在讲台上教课,面对着上百名一样神情既新鲜又紧张的学生们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从这样的角度来讲,杨怀仁今天也算是初为人师了。第一堂课,按照之前他准备的教学大纲,是让学生们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厨艺和厨子。

    也许是因为他们学习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甚至比他们之前当学徒的酒楼还高档了不少,也许是因为杨怀仁如今的身份是一个郡公大官人,他站在讲台上讲课,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们一种无形的压力。

    所以学生们似乎比他还紧张,仿佛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