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看。”

    说罢杨怀仁给天霸弟弟打了个眼色,刚好厨房里有一把可能是付大厨平时休息时用的八仙椅,天霸弟弟便伸手抓起来恭敬地放到了陈大厨身前。

    陈大厨安稳地坐下,对杨怀仁赞许了笑了笑,杨怀仁再转过头来,便开始吩咐罗掌柜的和付大厨开始帮他准备材料。

    杨怀仁活动了一下筋骨,舒展了一下腰身,其实他并不是对自己的厨艺太过自负,而是既然聊起来这道传说中的水煮白菜了,又有了这样一个机缘,不如就做一个勇敢的尝试。

    且不管成功不成功,作为一个厨子,而且是第一个有思想有创新的厨子,必须勇敢的去找回失传的菜谱,或者去创造属于他的菜谱,所以他决定除了根据他的记忆中他老爹的处理方法之外,再加入自己对这道菜的理解中的一些新东西。

    白菜不着急处理,先要做的,便是熬汤。水煮白菜这道菜,煮白菜的其实并不是水,而是高汤,而煮,也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煮,而是另一种高超的类似于煮的厨艺手法。

    厨子这个行当里有句行话,叫做“唱戏的腔,厨子的汤”。意思言简意赅,就是说一个唱戏的唱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他的唱腔,而一个厨子的手艺好不好,关键在于他的拿手高汤。

    而后世很多小型的餐馆、快餐和外卖店,做菜是根本没有自己的高汤的,万事都一成不变的用味精来解决,也许这样简单了许多,可是在杨怀仁看来,这不但是对食客的不尊重,更是对一个厨子的职业道德的羞辱。

    炒菜这种烹饪手法是在北宋兴起的,但是熬汤这门手艺,从很早的时候便有了,几乎历朝历代所有的有点名气的厨子,都在熬汤的手艺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杨怀仁的随园里,就常备着各式各样的高汤,一般情况下高汤分为两种,一种是像猪骨汤牛骨汤一样味道浓厚的浓汤,而另一种则是味道淡雅醇香的清汤。

    制作水煮白菜,用的便是清汤。制作这种清汤的第一步,是先用普通的铁锅,把食材里的味道用大火熬煮出来。

    川菜厨子一直便认为,“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所以水煮白菜所用的清汤,主料便是鸡和鸭了。

    根据汤锅的大小,杨怀仁吩咐罗掌柜和付大厨各自准备了五只老母鸡和两只老母鸭,洗净处理了内脏,最后去皮去油之后,把三只鸡和两只鸭放入未滚的锅中,而另外的两只鸡,取鸡胸和鸡腿肉做成鸡肉茸。

    另取了牛身上最嫩的牛里脊肉,还有猪里脊,同样剁成肉蓉,重量跟鸡肉茸相仿。

    等锅中的水开始慢慢滚了起来,杨怀仁又把洗净处理好了的干贝、冬菇、一块乳猪的嫩排和云腿的蹄子依次放入到汤锅里提味。

    云锦楼也不愧是个数一数二的大酒楼,杨怀仁所需要的这些材料,竟然全有,罗掌柜的和付大厨的厨艺也是具有相当的水准的,把这些材料处理得也相当的利索。

    等放完了所有材料,杨怀仁不断地观察着汤锅中的变化,老母鸡和老母鸭,以及火腿和猪小排毕竟都是肉类,熬煮之后,必然是有血沫和油脂溢出来的。

    杨怀仁手上拿着一直汤勺,不断的把这些溢出来又慢慢浮上了水面的血沫和油脂,用汤勺小心翼翼地捞出来撇掉。

    开始熬煮的初期,杨怀仁使用了大火的目的,就是让这些食材快速的受热,把影响了高汤口感和味道的这些多余的血沫和油脂全部熬煮出来。

    等他慢慢发现血沫和油脂溢出来的速度开始放缓之后,便吩咐看火加柴和拉风箱的罗掌柜和付大厨立即改小火,很小的小火。

    罗掌柜和付大厨本来是对杨怀仁心存怀疑的,但是见识了他熬汤的手艺之后,心中便开始认识到这个年轻人绝对没有他们起先从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简单。

    一开始他们听从杨怀仁的吩咐处理食材,如果说那是看在他们师父的面子上的话,那么如今他们对杨怀仁言听计从,就是对他厨艺的一种认可了,起码二人在后厨里呆了那么多年,熬汤的手艺这么纯熟的,他们也是第一次见。

    同行之间,做同样的一件事,也许只是看明白了其中一个细节上的手法,便知道这个人到底有怎么样的水平。

    罗掌柜和付大厨虽然嘴上不说,但他们现在也许明白了他们的师父为何对这个年轻人一直这么尊重了。

    即便是杨怀仁吩咐他们做些烧火和拉风箱这样低级的厨房工作,他们也变得毫无怨言,甚至心怀期待,期待着看看在杨怀仁这样的处理方式之下,做出来的高汤,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味道。

第795章:勇敢的尝试(中)() 
古代不比现代,后世很多高科技的厨具已经开始渐渐的进入了厨房,比如一个简单的汤锅,是可以控制加热时的温度的。

    可眼下没有那么高科技的汤锅,杨怀仁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观察汤锅中水面的形状来判断这锅汤在加热的时候是不是达到了他想要的理想温度。

    熬煮高汤,最好的温度是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间,不用把汤烧开,而是控制着汤的温度,在一种将开却不开的状态下,让炖煮的材料中的味道精华,慢慢的被熬煮出来,却又不会损失了味道和营养。

    罗掌柜和付大厨也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杨怀仁做菜时候的专注,特别是有些手法,连他们这样富有经验的厨师竟也未曾见过。

    而当他们忍不住回首望向了他们的师父的时候,看到的也是师父脸上惊讶的神色。

    杨怀仁还是专注在汤锅上,当他看到汤锅中的水面开始出现柔软的鳞片状波纹的时候,便立即对掌火的罗掌柜和付大厨说道,“保持这个火候,千万不要出现过热或冷却,这锅汤就这样慢熬两个时辰才能算是一锅好汤。”

    让罗掌柜和付大厨掌火,无非是看好炉膛里的火,柴少了添柴,却不能一次添得太多,而是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添一点,保证火一直用一种稳定的方式烧着汤锅。

    这就是考验耐心和仔细的活了,二人自然是能做好的,可放在以前,他们在云锦楼这样的身份,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亲自做这种活的。

    但是如今,他们却心甘情愿地对杨怀仁点了点头,然后认真地目不转睛地一个盯着汤锅中的变化,一个盯着炉火,竟然没有一丝的不配合或者怨言。

    两个时辰的空档,几乎整个下午都要耗在这锅高汤上了,陈大厨也想起来人家杨怀仁和他那几位朋友原本是来云锦楼吃午饭的,结果午饭没吃上,便被他拉到了后厨里来做水煮白菜。

    别看老头儿岁数大了,嗓门可一点都不小,仰起头来对门外吼了一嗓子,门外一直侍立着的另一位徒儿便搬了一张饭桌和几把椅子进来,很快有上了那几道杨怀仁点的菜,还有几样点心,一壶美酒。

    老头儿笑道,“今日之事,是老夫唐突了,望小官人见谅,来来来,咱爷仨就在这里吃一盅。”

    说罢摆摆手招呼杨怀仁和陈天霸坐下,亲自给二人斟酒,杨怀仁不敢推诿,只得和天霸弟弟起身恭敬的接受了陈大厨的好意。

    “小官人那几位朋友,老夫也都安排好了,竹林里竹子做的桌椅一摆,和着竹林清风,想来也应该吃得不错。”

    杨怀仁又一次叉手施礼,“小子多谢老公公的款待了。”

    “谢什么?我一个老头子应该谢谢你才对。”

    陈大厨说着便先把自己杯中的美酒一饮而尽,杨怀仁也跟着喝净了杯中美酒,发现这壶酒不是别的,正是他家产的随园春美酒。

    三人饮尽了一杯,杨怀仁赶忙抢过酒壶来给老头斟酒,老头儿也示意他坐下,“来尝尝老夫劣徒的手艺,看入不入得了小官人的口。”

    杨怀仁客气地挨个尝过了那几道菜,边吃边点头,嘴里说着“不错。”

    陈大厨立即听出了这两个字里的含义,不错就是还可以,但还未达到很好的境界。

    而杨怀仁也是实话实说,云锦楼的厨子手艺在当时在成都府的所有酒楼里也算是首屈一指了,但是那几样经典的川菜,在当时的制作方法上是完全不如后世的做法完善的。

    口味上如果不仔细去品尝,其实也差不多,但是对于一个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来说,就能尝出来其中的奥妙了。

    不过这也不能怪云锦楼的厨子做的不好,或者说陈大厨教徒弟教的不好,而是受到时代的限制,在原材料和烹饪技法上,还没有发展出来后世的技术而已。

    陈大厨对于这样的评价,并没有表现出不开心,而是用一种赞许的目光看着杨怀仁,似乎有点猜到了他的身份。

    老头儿虽然上了年纪,可不代表他对外边的世界就缺乏了应有的了解,特别是厨艺界最近发生的几件大事,他还是知道一些的。

    从杨怀仁说话的方式,以及他刚才表现出来的厨艺里,陈大厨就觉得这个年轻人肯定不是书生了,有谁见过一个书生随身带着各种各样的调味料和厨房用的刀具的?

    而这么年轻,却有连他这么见多识广的一位老厨师都感到惊叹的手法和技艺的人,陈大厨只能想到一个人,那就是传闻里京城最近一两年里才冒出来的一个少年厨神,杨怀仁。

    他以前也好奇,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竟然在二十不到的时候就能在厨艺上有如此高超的技艺,等今天见过了真人,他便更加想不明白了,而他那个不能说的师父,难道真的是一位世外的高人,或者像传言里说的那样,是个仙人?

    陈大厨有着一个老人应有的城府,看破识破,却不能说破,毕竟杨怀仁如今的身份是个钦差大人,是个通远郡公,他非要拉着人家给自己演示水煮白菜的做法,真说破了身份,怕有点说不过去了。

    杨怀仁这边呢,则是因为开始做这道水煮白菜,便入了迷,一直在想着接下来的白菜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才能把这道菜做出一个相对完美的效果来,所以也没注意到老头的表情上细微的变化。

    而天霸弟弟只顾着吃了,见老头和仁哥儿各自若有所思的样子,瘪了瘪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继续去吃他的饭,心里想着,这几样菜好吃是好吃,就是量太小了,应该换个锅盖一样大的大盘子装,才够他吃的。

    三人便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成都府的几处景点,老头介绍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民间有趣的小故事,便这么吃完了这顿午饭。

    陈大厨毕竟上了年纪了,又喝了几杯美酒,饭后便倚着靠背囫囵着小憩了一下,而杨怀仁则是回到了灶前,关注着那一锅高汤,不断的嗅着散发出来的气味,等待着他想要的那个味道的到来。

第796章:勇敢的尝试(下)() 
两个时辰过去了,外边的日头也渐渐向西而去,杨怀仁嗅着那个味道,满意的点了点头,“嗯,闻起来就是这个味道。”

    罗掌柜和付大厨也惊异不已,他们做了那么多年厨子,也是有自己独特的高汤熬煮方式的,但在杨怀仁的这锅高汤面前,两个人都自叹弗如。

    原来熬一锅高汤,还有这么多的学问,除了熬汤的材料有特殊的讲究之外,连火候的掌握,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不同的火候之下熬煮出来的高汤,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也许让汤锅一直开着,熬煮出来的高汤味道也是相当浓厚的,但是却没有了像杨怀仁这样的微火熬煮出来的高汤那种清香和淡雅。

    杨怀仁自然看出了两个人神色里的惊奇,用汤勺从锅里舀了一勺出来,分别倒进了三个小碗之中,“罗掌柜,付大厨,咱们先来尝一尝,看看味道如何。”

    罗掌柜和付大厨赶紧端起小碗来,先仔细观察了一下,虽然汤还不够清,但是香气诱人,轻轻放到嘴边啜一口,味道确实如他们所想的那般清香淡雅,最关键的,是喝下去之后,嘴巴里那种醇香之味还保留了很久。

    这时陈大厨似乎听到什么动静,也转醒过来,两位徒儿见师父醒来,便也端了一碗高汤到他面前,陈大厨先嗅再看,最后才喝到了嘴里,发出了一声惊叹,“好汤!”

    杨怀仁笑了笑,开始继续接下来的工作。他先把熬汤的那几样材料,鸡鸭和猪小排等捞了出来,然后转身去把醒了两个时辰的猪肉茸端过来倒进了汤中,之后按照顺时针匀速的搅动。

    细嫩的猪肉茸遇热很快便成熟了,蓬松的肉茸在汤锅的转动之时,便把高汤中一些细微的杂质吸附在了自身的表面。

    杨怀仁用笊篱把猪肉茸全部捞起,然后又如法炮制,分别把牛肉茸和鸡肉茸加入到了锅中,也是轻轻搅拌着,等待肉茸把高汤中的杂质全部吸附的差不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