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6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1373章:赵献球之死() 
赵献球面如死灰,不过这时候他也想明白了,这两天小生子公公看上去给他出谋划策,实际上早就被杨怀仁收买,所有的一切都是对他的算计。

    他意识到这一点,开口问道,“王爷既然掌握了咱家这么多证据,何苦还要来最后这一招呢?”

    杨怀仁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也没和他绕弯子了,直接说了八个字,“打蛇不死,反遭其噬。”

    赵献球摇了要头,不知是笑是哭,闭上眼想了一阵子,才缓缓说道,“这都是命啊,呵呵,我赵献球认了。斗胆向王爷借把刀用。”

    杨怀仁知道他这是想给自己留个全尸了,啥也没说,跳下马来,转过了头去。

    黑牛哥哥吩咐一个禁军小兵扔了一把佩刀给他,赵献球拿起来,用拇指摩挲着刀锋,“是把快刀。”

    说罢便抹了脖子,动作都那么轻柔,刀身上流过的血,都是缓缓的。

    杨怀仁转回头来再看他时,觉得赵献球自刎,和何存葆自裁还有些不同,赵献球似乎还有些心有不甘,不知是不是他把刀刃抹向脖子的那一刻,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总有些遗憾和不舍。

    至于时候该如何向朝廷汇报这件事,杨怀仁也早有准备,赵献球贪赃枉法,杀良冒功,自刎谢罪。

    事情自然还没有结束,扬州在大宋的版图上也许是不大的一个点而已,可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这样的内河航运枢纽之地,可不能出乱子。

    杨怀仁唤过小生子来,指着赵献球的尸首道,“你找人收殓了他的尸首吧,你们的方式,本王也不了解。”

    小生子自然知道杨怀仁的意思,做太监的,活着的时候不能当个全乎人,死了之后还是希望能全乎着入殓的。

    “小底遵命。”

    杨怀仁又道,“还有件事要委托你处理,赵献球已死,但漕运衙门还要正常运转,小生子公公,相信你的聪明才智,做这件事应该没问题吧?”

    小生子自知凭他的资历是绝没有可能取代赵献球当漕运衙门的首领太监的,而杨怀仁让他临时把漕运衙门支撑起来,便是有点重用的意思了。

    将来朝廷那边肯定还会派一个别的资历老的公公过来主持大局,但他如今在漕运衙门的地位,是谁也不能取代的。

    特别是有了杨怀仁这个靠山,他起码可以放开手办事,只要差事办得好,不愁没有出头的那一天。

    小生子更明白杨怀仁此举的另一层意思,杨怀仁当初让他加入风神卫,便是为了控制他了,而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他来控制漕运衙门。

    小生子倒不介意这一点,虚虚实实的身份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站在谁哪一边,做了什么事,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不过杨怀仁并没有立即收回手来,继续指着赵献球的尸体道,“你经历了这些之后,应该明白将来应该怎么做,你是聪明人,不用我来多说。”

    小生子很自然的跪了下去,“小底明白,绝对不会让王爷失望的。”

    杨怀仁摆摆手示意小生子去找人收殓赵献球的尸首,又命人把赵斌以及唐掌柜的等人下狱等待审判,这才转向了朱润卿。

    朱润卿往前一步,叉手躬身,腰弯了快成了一个直角了,才缓缓直起来,“今日之事,多谢王爷为下官洗脱冤屈。”

    看来朱润卿也想明白怎么回事了。不过杨怀仁却有点心情不好。

    要说对朱润卿的看法,杨怀仁本来还是感觉不错的,在这么多人迷失了自我的时候,朱润卿还能守住一个读书人,也是一个朝廷命官的底线,的确显得非常难得。

    但杨怀仁想了想,忽然意识到大宋就是这样的官员太多了,所以整个国家都没了正气。

    一个地方父母官,你不贪渎不代表你就是个好官,你出淤泥而不染也不代表你就是清官。

    赵献球做了那么多坏事,朱润卿作为扬州知府他能一点儿也不知道?

    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装清高,你是个守身如玉的小媳妇吗?男子汉大丈夫,不敢为民请命,你当官又是干嘛吃的?

    本来杨怀仁想大骂一通的,后来想想觉得浪费口舌,骂了有用的话,他直接去骂赵煦那小子去好了。

    什么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呢,大宋的情况就很有代表性,皇帝都是个怂货,指望手底下出英雄?

    别看今年朝廷在西边打了胜仗,所有人都在为赵煦歌功颂德,可杨怀仁心里清楚着呢,这件事和赵煦真没什么关系。

    要不是有了前头环县的大胜,估摸着禁军也敢和西夏军正面交锋,如今说不定还在一道道的筑城墙建关口呢。

    要不是西夏朝堂上内讧,皇太后和梁乙逋争权夺利耗费了自身实力,别说灭了西夏了,不被人反攻那都是好的。

    章惇倒是起了大作用的,可这人行事太严酷,又一根筋,做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买卖,靠的是堆人数堆钱粮才把仗打赢了的。

    将士们的死活,他才不管,死了几万人,再招就好了,大宋的人口有的是,几万人算什么?

    至于不计代价的耗费国帑,人家是不怕的,宋人里有钱人有的是,随便扒拉几个,就够朝廷花的了。

    赵煦的新政自然还在继续,杨怀仁不关心,但不代表他不知道,同样的政策,在北方合适,在南方就不合适,在穷苦地方合适,在富庶的江南就不合适。

    这点道理按说朝堂上那些大佬们不应该不了解,可政令还是要求全国统一施行,而且地方上实际做事的人还都是被朝廷贬谪下来的,这样的改革要能成功,那才是见了大头鬼了。

    想到这里,杨怀仁再看朱润卿,忽然感觉和他没什么好说的,只吩咐赵献球一案相关的人等,交给他扬州府来处理,便带人离开了吐翠楼。

    杨怀仁走出大门的时候,忽然听到那些围观的百姓的一阵大声的喝彩,搞不清楚他们是因为见识了禁军的威武而唱彩,还是因为赵献球伏法而高兴的唱彩。

    不过不管是哪一样,起码杨怀仁心里有些安慰,百姓的想法很简单,好人看见坏人去死,是应该欢呼庆祝一下的。

    。

第1374章:抄家() 
恶首伏法,第二日里扬州城内消息漫天,平日里对赵献球恭恭敬敬不敢得罪的人们,得知赵献球的死讯,大有弹冠相庆的味道。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高兴,有些之前和赵献球走到比较近的官员和商贾,都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当官的消息灵通,听到昨夜在场的之人说起整个过程,无不心惊胆战。

    他们害怕的倒不单单是杨怀仁,而是杨怀仁手里的那几本账本。

    黄百万和白银海此类的富人是首先来拜会杨怀仁的,他们也不知从哪儿得来的消息,除了慰问禁军的名义之外,又加上了一条看望安国公主的理由。

    他们当然也见不到真的安国公主,但礼物是绝对不少的,比杨怀仁第一次来扬州的时候还要多。

    杨怀仁同样照单全收,也不跟他们废话,只说我也是买卖人,这里边的事情我懂,只要你们做的不过分,我不会追究。

    应付了这些富人,杨怀仁最后只让人给黄百万和白银海各送了一句话去,斗富的钱,罚没了,且下不为例。

    黄百万和白银海自然不敢说什么,而且感恩戴德地说了些感激的话。

    杨怀仁则把他下江南一来所收礼物的清单记录的清清楚楚,而收受的那些礼物,也是原封未动,派专人收拾看管的。

    黑牛哥哥他们几个分头去抄家,赵献球在扬州城内外四处宅子全都抄没,也包括他名下或秘密的财产,包括鸿运布庄在内,一个也没有放过。

    最后计算出来的数目有点惊人,单是能花销的钱财,就有金一万五千两,银四十余万两,铜十万余斤。

    其余地产、房产,以及其他珠宝玉器古玩等等,加在一起合计总共价值一百二十万贯有余。

    赵献球城西大宅里各类歌姬乐师,都有百人之多,杨怀仁本来可以直接遣散了他们的,但后来一想,这帮人大都出自青楼,除了以色娱人之外,很多人根本没有其他任何的生存技能。

    如果简单赶她们走,她们也只能回到青楼谋生,这是杨怀仁不想看到的。

    但杨怀仁也不可能养着她们,只能每人给了一笔钱做遣散费,并告诉她们说,这些钱作为回老家的盘缠也好,做点小生意的本钱也好,从此自谋生路吗,但不要作践自己。

    至于她们将来如何,杨怀仁也管不了那么许多,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他们自己的选择。

    查封了赵献球的财产,杨怀仁看到那个统计数字是不算特别吃惊的,赵献球在江南经营近二十载,超过百万贯的家产一点儿也不稀奇。

    这些钱,杨怀仁决定从里边拿出一成来作为犒赏禁军的奖励,其余都入了账目,上报给朝廷,由官家和朝廷来决定这笔钱怎么处理,不管是入漕运衙门的府库或者是运往京城,那都是杨怀仁该操心的事情了。

    杨怀仁也亲自给赵煦上了道奏折,把赵献球的事情说了个清楚,当然也汇报了其他一些事情,比如剿匪之事,还有那份他来到江南之后收到的各种礼物的礼单。

    事情只有说得越清楚了,杨怀仁才越不用担心朝堂上的大佬们在赵煦面前编排他,赵煦虽然庸,但他现在还不昏,是分得清其中利害的。

    而且这次查抄的赵献球的家产不少,送给朝廷正好可以解官家的燃眉之急,便更不会有人那这事说事儿。

    那份礼单的明细更是杨怀仁向赵煦表明态度了,哥本来就不差钱,人家来送礼,总不能薄了人家的面子,毕竟钦差也不是万能的,想在江南办事,没个人脉也不行。

    不过杨怀仁觉得,那点礼物和赵献球的家产比起来,就显得不算说明了,而且里边很多东西人家送礼的点名了是送给安国公主的,不论赵煦还是朝廷,更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宋人爱面子,宋朝的皇帝和朝臣们更爱面子,他们还没贪婪到惦记一个契丹公主的礼物的地步。

    所以杨怀仁觉得,姿态必须要做,但钱肯定还是他的,这个绝对跑不了的。

    按照军队出征打仗的惯例,一成的奖赏比例其实算是很低的了,正常情况下,拿出三成,甚至五成的战利分发给将士们那都是正常的。

    只是因为查抄的赵献球的财产过多,一成已经是非常巨大的数目,所以杨怀仁也不担心将士们对这样的奖励不满。

    实际上呢,禁军将士这趟跟着杨怀仁下江南,因为剿匪有了军功,因为扳倒赵献球有了一笔不菲的奖赏,升官加拿钱,每个人都是非常高兴的。

    管秋漓对于赵献球之死,其实没有什么伤心的,只是想起当年两人在宫中的时候还有些缘分,忍不住有些唏嘘。

    公公们之间的感情,杨怀仁是没法理解的,管秋漓很想立刻离开扬州回到三夫人身边,只有看着杨孝祖,他才能感到快乐和身上的责任。

    也许这就是他活着的意义或者精神支柱吧,杨怀仁便让他先取了苏州,也安排了龙武卫和虎贲卫的禁军随时准备开拔,但他自己却依然留在了漕运衙门。

    漕运的正常运转,在赵献球死了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甚至杨怀仁去码头上四处转悠的时候,发现码头上的人忙碌地更带劲儿了。

    原来码头上的工人也是自成派系,当然这些帮派和黑恶势力不是一码事,就是一帮码头上扛包的苦力们联合起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粮帮或者漕帮。

    以前为了生活,这些帮派是必然要定期孝敬漕运衙门的人的,这种风气杨怀仁不会去横加干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生存方式,存在即合理的道理,杨怀仁还是懂的。

    不过赵献球死了之后,小生子公公暂代转运使的职责,对码头上贫苦的苦力们放宽了一些例份,所以粮帮们自然高兴。

    漕运衙门里的人其实拿到的好处并没有减少,因为之前拿大头的是赵献球,小生子只是把赵献球那一份减少了很大一部分而已,实际上漕运衙门里的公人,拿到的好处比以前还多了一些。

    。

第1375章:笼络人心(上)() 
这件事小生子公公是向杨怀仁请示过的,杨怀仁觉得,既然让小生子暂代转运使,就不用去管他怎么让漕运运转的良好顺畅。

    衙门里公人的那点灰色收入肯定是不能少的,谁都要养家,谁都希望能把日子过的好一点,这种例份钱,小生子自然不敢去动,这一点杨怀仁也是明白的。

    所以对小生子的做法,杨怀仁只说用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