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6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将来出仕为官,在官场和仕途的不断磨砺中,一个个都变得光滑可鉴,与其假惺惺的忧国忧民,不如为自己讨点实际的好处来的实在。

    朝堂上的大佬们自然挂念那片已经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河山,只可惜也就是想想而已,即便是好战的章惇相公,也没有胆气敢当着大家面前说出收复河山的豪言壮语了。

    至于官家,寝宫里包含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江山图依旧高高悬挂,一开始或许每一任皇帝初登大宝之时,也不是没做过收复燕云的美梦。

    但图看得多了,梦做得多了,也就麻木了,然后便渐渐地开始装作看不见,知道视而不见,晚上的美梦也变换了其他的光景,皇帝还真是能变成锦鲤的。

    杨怀仁是去过燕云的,想起那片土地上的受苦受难的同胞,他忍不住心头一紧。

    更让他伤心难过的,是燕云之地最精华的汉人,早已经不认为自己是宋人了。

    辽国皇帝向来把百姓分的清楚,有能力或者有才学的人,不管是汉人还是其他什么民族,他都一个劲的拉拢,慢慢收为己用。

    至于寻常的贫苦百姓,那不过是他们家的奴隶罢了,能劳作创造价值的,自然也要给他们留一口饭吃,不能创造价值的,自然便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了。

    。

第1426章:甘蔗(上)() 
杨怀仁忽然变得有些怕,记忆里的历史,二十多年之后,当女真铁骑跨过白沟河一路南下的时候,大宋依仗的禁军也没抵挡了多久。

    女真人出现在东京城门前的那一刻,估计守门的士兵们一定是吓破了胆的,没有任何抵抗,便让女人真直捣皇城,连皇帝老儿也给抓了去做宠物。

    可怕之余,杨怀仁又觉得可笑,偌大的国家,都城就这么失了,上百万百姓集体出逃的场面不可谓不壮观。

    这里边自然包括哪些披甲的禁军们,可他们之中竟没有几个拿起武器来反抗的,这是不是很可笑?

    这个国家的锦鲤太多了,至于那些能跨越龙门化身为龙的健壮锦鲤,似乎已经不多见了,大多数锦鲤都养的肥肥胖胖的,只是用来被人观赏的。

    本以为今年征西的战事可以给大宋的军队带来新的气象,可以改变大宋军备常年羸弱的局面。

    但让杨怀仁痛心的是,获胜的大宋军队一方面损失了很多有生力量,虽然不缺新的兵员补充,可军队如此大规模的换血,究竟还能不能维持之前已经提升了的军力,真的不好说。

    另一方面,得胜的军人开始骄傲了,这其实不奇怪,多少年来大宋军队没取得过这么大的胜利,获胜的军人确实有值得骄傲的资本。

    连皇宫里的皇帝都膨胀的跟吹气球似的,外头的军士们如何不会有样学样跟着膨胀呢?

    他们没有认清这次获胜的原因,并不是大宋的军力多么强,比起西夏军队,宋军还是差了不少的。

    只是宋军占据了后勤保障上的优势,加上西夏朝堂内讧,宰相和皇太后兄妹俩夺权,其余军司的党项贵族又各怀心思,这才给了宋军机会。

    朝堂上的大佬们也只是只敢夸功,不敢说出事实真相,就怕皇帝的英明神武的光辉形象受到一丝的损害。

    可像章惇这样的聪明人,会不清楚这一仗是如何赢的吗?不可能的。

    只是他有他的政治抱负要实现,还要哄着皇帝让他按照他的理念来执政罢了,所以他也只能欺骗自己,强制自己认为大宋会安宁好长一段日子。

    文人们错误的预估了形势,认为把西夏打的半身不遂再无还手之力就可以安心过日子了,甚至还有人提出来这一仗给大宋带来了五十年国运。

    真特码的好笑,契丹人是换了新皇帝,他也需要时间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但可绝对用不了五十年时间,耶律跋窝台的心里,中原也应该是他们契丹人的。

    当然,杨怀仁眼里契丹人其实也有不少人变成了锦鲤了,农耕生活和商业渐渐兴起,曾经马上封侯的契丹贵族们也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和大宋一样,人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契丹人过惯了舒坦日子,再让他们打仗,也够呛有曾经的实力了。

    不过契丹的军队确实多,常规的禁军、京城军和偏军还有超过百万,这还不算平时放牧,战时上马便为兵的百万部族军。

    这么多人就算不用打,骑着马披着甲排成了队列冲过白沟河来,就够大宋喝一壶的。

    契丹军队毕竟骑兵多,这一点宋军是比不了的,所以契丹人还是个很大的威胁。

    但他们还不算最大的威胁,东北方向的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正在经历民族觉醒的过程。

    此后他会带着他的完颜部进行一个统一女真并大规模繁衍发展的过程,十年后他们就会真正建国,当时候连契丹人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女真不过万,过完不能敌,这可不是吓唬人的,觉醒后的女真人的强悍程度,是契丹人和西夏人都比不了的。

    本来心情挺好的杨怀仁忽然变得有些忧心,把儿子交给妹妹照看,便拉了莲儿过来问话。

    “家里北边的生意,如今做的怎么样?”

    莲儿刚才还在被杨母调侃着说她比水塘里的睡莲还美,忽然被杨怀仁拉过来问这样的问题,一时还转不过头脑来。

    不过见杨怀仁神色认真,便仔细想了想才答道,“回官人话,咱家在岭南买了好多地,也种了甘蔗。”

    杨怀仁点点头想了想,又问道,“今年还能有收成吗?”

    莲儿道,“能啊,咱家买地的时候,有的就是买的甘蔗地,是种了甘蔗的,因为出的价高,还回雇了地方上的蔗农来做工,所以年底是能收获一次的。

    不过这样的地只有不到一万亩,只有收地的三成,其他的两万多亩,种的是晚蔗,糖分差一些的那种。

    但晚蔗熟的快一些,明年年初倒也还能收获,也赶得上明年同时种糖分更好的早蔗。”

    杨怀仁有点惊讶,没想到他的计划被莲儿和家里买卖的管事们干的这么好,几个月工夫,已经在岭南收购了三万亩地。

    “三万亩,这么多啊。”

    莲儿笑了,“官人当初交代这件事的时候,可是很急切的,还吩咐妾身尽量多的种植甘蔗。

    所以妾身和家里的管事们便尽力去做啊,岭南那边山多地少人少,有些滩地根本就是没有主的,所以和地方官府说收地的时候,基本也没花多少钱,而且一买就是一大片大片的买进来的。

    若不是担心咱家买的地太多被人胡乱编排,奴家觉得还应该多买一些土地的。”

    杨怀仁懂得王夏莲的心思,在她的观念里,土地自然屯的越多越好,不过也担心囤地太多被那些有心之人乱说杨怀仁的坏话,这才买够了三万亩就收手了。

    古代的甘蔗亩产量杨怀仁还不清楚,这年头甘蔗榨糖的手艺他也不是很了解,倒是后世的一些情况他从某些文章上见到过。

    后世一亩甘蔗地能产五到六顿甘蔗,甘蔗运到糖厂之后经过清洗、压榨、沉清、蒸发、浮清、煮炼、分蜜等步骤后生产出来的是洁净的白糖晶体。

    但这时候的糖是粉末的糖霜状,在糖度和纯度上都没法和后世的白糖相比,应该是炼糖的工艺上的差距造成的。

    而且后世的出糖率,差不多是13左右,大概八斤甘蔗出一斤白糖的样子,眼下的话,出糖率应该更低才是。

    。

第1427章:甘蔗(中)() 
不过杨怀仁问了莲儿甘蔗的亩产量和炼糖的出糖率的问题后,得到的答案却让她大喜过望。

    甘蔗的亩产量上,宋代是完全没法跟后世相比的,后世生物科技发达,在培育高产甘蔗种子的领域有很大的优势。

    而当下种植甘蔗的地方太少,便是因为甘蔗的产量太低,只有后世的一半,若是遇上不好的年景,甚至只有后世三分之一。

    这个时代的压榨等工艺提取水平也确实不如后世,但因为产出里的糖霜纯度上差一些,倒让出糖率比后世还高了两三成。

    照这么算的话,后世一亩甘蔗地可以产糖六百到七百公斤,而现在一亩甘蔗可以产糖霜超过四百宋斤。

    因为糖比米重,换算成市面上交易的计量单位就是亩产三石糖霜,那么三万亩甘蔗地能产九万石糖霜。

    这个数字虽然没法跟后世随随便便就年产千万吨白糖相比,可在大宋,九万石糖霜要是全卖出去,那可是不小的一笔钱。

    但杨怀仁忽然想起来,大宋当下的糖霜年产量也才几万石,如果这么容易让他一年产九万石糖,基本可以说让大宋的糖产量高出一倍,这是不是也太容易了?

    在商人无处不钻的现在,如果有这么赚钱的买卖,不可能别人不去做啊?

    细问之下,王夏莲忍不住笑了,“官人啊,账不是那么算的,咱家的三万亩地,产不了你说的九万石糖霜。

    糖厂里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不是糖霜,而是石蜜,糖霜是最好的那部分糖,剩下的都是石蜜。

    学院里的先生算过,三万亩甘蔗地,最终的糖产量,应该是糖霜近一万石,石蜜五到六万石。”

    杨怀仁叹了口气,自己的科学计算还是算错了,实际情况和理论计算差距真的有点大。

    石蜜就是民间最常见的糖类食品了,和后世的冰糖有点像,不过纯度肯定低了不少,而且颜色暗黄色,甜度一般,但比更纯净的糖霜便宜不少。

    杨怀仁自言自语道,“要是这样的话,那量还是不够啊。”

    莲儿问道,“官人的意思,是咱们还要在岭南收购土地?”

    杨怀仁笑笑,“那倒不用,地太多了确实不太好,即便是在岭南那种地方,可还是会被别人找咱们的麻烦的。

    现在不同往日了,地位越高,盯着你的人就越多,像以前一样装傻卖呆还行,现在也够呛了,没有人是真傻的。

    我的意思,是咱家能不能发动当地的百姓,多开垦些土地来种植甘蔗?

    按照宋律,土地都是谁开垦谁拥有,还有五年免税赋的待遇,在中原和江南早已经没有太多适合开垦成田地的地方了。

    但岭南不一样,那里地广人稀,虽然山地多了些,但可以开垦成田地的地方应该很多。

    让百姓开垦土地种甘蔗,咱们家收购,给的价钱只要够多,让他们觉得种甘蔗比种粮食赚得多就行,不怕他们不种。

    咱们家只需要负责收购、运输、运输和炼糖厂这一块就行,没必要全部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三万亩土地也足够多了,咱们一方面掌握种植技术和行情,一方面也请些学院里农学先生们过去指导,做些培育良种之类的事情。”

    莲儿想了想,似乎有点发愁,可又不好直接说出来让官人脸上不好看。

    杨怀仁问道,“怎么了?我的办法不行吗?”

    莲儿忙道,“不是,官人的办法自然是好的,只可惜岭南没有那么多百姓。”

    “啊?”

    杨怀仁这才想起来,现在的两广地区,还是刚刚开放没多久的地方,人口密度极低,除了一些州县极其周边人口相对多一些,更多的地方还是山区和原始密林。

    大宋的流刑里,最严厉的就是发配岭南和儋州这些地方,因为现在的岭南还太落后了,也相对荒凉,周边还居住着很多叫不少名字来的少数民族,被汉人统一称为南蛮。

    人在这里倒不是不能生存,而是比起中原和江南这些地方来,岭南就显得生活非常艰苦了。

    气候常年闷热不说,夏秋两季雨水太多,还经常有海上刮来的超强大风,水灾泥石流之类的自然灾害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发生。

    莲儿道,“咱们家的三万亩甘蔗田,也是人手不够呢,钦州那边汉人本就不多,西边的邕州那边就都是些山民和南蛮了,总不能找他们给咱家种甘蔗吧?”

    杨怀仁有点无奈,莲儿这么说倒不是歧视,是因为确实如她所说,如今的广南西路那边,汉人就占据了一些大一点的城市聚居而已,更大片的土地上,住的都是山民。

    山民也分很多大大小小的部族,他们有他们的习惯和规矩,完全和汉人的习惯不同,而且有些山民不服教化,不知礼仪,生活在那里的汉人都把他们当野人一般看待,平常也很少接触。

    三万亩甘蔗田,即便是粗放式的种植方式,也需要上千人的劳动力才行,可毕竟汉人数量不多,很难在短期内凑出这么多干活的人来。

    这还不算糖厂的用工问题,就算从中原雇佣了劳力去岭南干活,也并不是件容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