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7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其实是件费力,却又讨好的事情。

    商人们自然清楚他们能开拓商路,能在交趾获取丰富的商业资源并以此开战新的生意赚大钱,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杨怀仁和武德军的将士们。

    所以对于这种费力的事情,他们竟没有拒绝,而且非常主动的向杨怀仁示好,说这些事都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杨怀仁很欣慰,商人虽然被人瞧不起,甚至心里暗骂他们是奸商,但商人也并不是全都无奸不商。

    他们眼中也不全都是最实际的经济效益,有些对他们有利的其他效益,他们也不是看不见的。

    一来他们这么做可以讨好杨怀仁,二来他们虽然付出了运输和转交方面的成本,但同时也赢得了将士们的好感,对于将来在交趾的生意上,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杨怀仁的获利也是很客观的,甚至可以用无法估量来形容。

    商贾们主动把交趾的生意的一半股权送给他,他自然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商人虽然有钱,但身份卑微,是上不了台面的,特别是面对有功名的文人和官府,他们依旧是非常弱势的一方。

    在交趾赚这种钱,利润虽然丰厚,可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谁敢保证那一天皇帝或者朝廷上的大佬们看他们不爽了,要收回这些生意的经营权呢?

    到时候商人根本没有跟朝廷斗的能力,甚至那些朝堂上的大佬们随口一句话,就能迫害的他们家破人亡,就更别说这点生意和赚钱了。

    随意他们必须找到一棵大树,躲在大树底下才能在赚钱的道路上挡风避雨。

    杨怀仁虽然是个名义上的王爷,可如今却是个实权的国公和大将军,皇帝的宠臣,这样的人物来给他们当靠山,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杨怀仁倒也不贪,虽然现在还没法计算这些交趾的生意每年能给他带来多少财富,但大致想一想数目应该不小。

    礼记有云,“独贵独富,君子耻之”。

    杨怀仁还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份钱,他打算分成几份,可以说是不论是他自己,还是武德军上下,甚至连朝中某些推崇并支持武德军这种模式的大臣或者勋贵,他都要照顾到。

    拉着更多的人跟他同坐一条船,船就不会那么容易翻,连天朝太祖都说团结就是力量,这道理绝对没错的。

    大家抱团做生意,就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利益链接,以前他这么做,现在他还是这么做。

    就算某些大嘴巴非要给他扣个结党营私的帽子,估计也用不着他亲自出手,有的是出于利益链条中的人帮他堵住那些大嘴巴们。

    而他要做的,也只是继续低调下去就好,立了大功却绝不恃功自傲,这才是大智若愚应该有的样子。

    两位监军已经带着财富回去了,他们迫不及待的要把那些财富赶紧交到皇帝和朝廷手里。

    杨怀仁是很乐意的,还亲自护送他们的船队离开,没了这些眼睛盯着他,他也感觉更自由自在一点。

    回家过年的事情是不用想了,不过杨怀仁留在交趾也实在是闷得慌,陈翔遇上一些大事,还是总喜欢来请示他。

    杨怀仁表现出了对他极大的信任,用人不疑嘛,既然放权,就没有再过多干涉的道理。

    陈翔很感动,也认定了他终于遇上了一个真正的伯乐,对杨怀仁的忠诚,那就不用说了。

第1588章:再见苏轼() 
    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不过杨怀仁觉得,他去看一看就在不远处的老朋友还是可以的。

    留下武德军在升龙城外的营地和格金河河口的大营继续训练,杨怀仁只带了天霸弟弟和几十个亲兵乘船出海,到交趾对面的儋州去看望苏轼。

    说起来两人也不过有几面之缘,不过不论在苏轼心里还是杨怀仁心里,两人之间是君子之交,也是忘年之交。

    船在海上行了两日,便来到儋州西面的海上,距离儋州海岸还有十多里的时候,遇上几艘当地渔民的小渔船。

    渔民是比较懂船的,看见武德军的战舰,一眼便知和普通的过路商船是不同的,便判断这是一艘战船。

    或许在他们心里不相信大宋有如此崭新的新式战船吧,竟闹了些误会,渔民以为这是别国的战船,吓得掉头便跑,回到儋州又立即报告了官府。

    苏轼这段日子正在因为某些事情发愁,听到渔民的报告更是忧上加忧,大惊之下立即命人收拾衣甲武器,赶往码头应对。

    儋州地方偏僻,人口也不多,虽然名字叫州,却连大陆上一个下县还不如,除了二三十儋州府衙的衙役,也并没有军队。

    苏轼不敢大意,立即命人集中了些民勇民壮,好不容易凑了百余人,手持各色武器来到儋州海岸边,准备抵御“外敌”的侵犯。

    等杨怀仁的大船靠近,苏轼眯着眼睛望见了杨怀仁,这才长出一口气,命众人放下武器,赶紧焚香设案,迎接杨怀仁的到来。

    儋州的港口不大,停不了大船,杨怀仁只能让大船行至海岸外二三里地的地方,然后带领天霸弟弟和十几名亲兵换乘平底小船登陆。

    远远的杨怀仁也在岸边的人群里一眼看见了苏轼,只是让他吃惊的是,几年前他第一次见到苏轼的时候,苏轼还是个可爱的大胖子。

    可这才几年工夫,苏轼已经瘦成了一道闪电,脸上和身上的赘肉都不见了,皱纹却更加明显,人也显得老了不少,早已没了当初的羽扇纶巾的风雅之感,更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庄户老汉。

    脸色也干枯黢黑,长时间的暴晒让他整个人都换了另一个样子,海风也在他的脸上吹满了沧桑。

    一身素色的长衫应该是还是以前体胖时候的旧衣裳,穿在如今瘦削的他身上,显得非常宽松,走起路来都觉得衣服在身上晃荡。

    若不是他头上戴着他最具代表性的“子瞻帽”,估计杨怀仁还真的在人群中找一会儿。

    杨怀仁终于见到了苏轼,虽然几年没见了,友人的容颜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他却有一种从心底自然而然升起的熟悉和亲切感。

    小船缓缓向岸边靠近,还未停稳之时,杨怀仁早已按耐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跳下船来向苏轼这边紧赶了过来。

    苏轼忙领着手下官员和衙役给杨怀仁行礼,其余民壮和围观的百姓见儋州府尊都给来人行礼,猜测来人应该是个大人物,便也跟着跪了下去。

    杨怀仁见状心中惶恐,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扶住了苏轼,“先生何故行此大礼?可折煞学生了!”

    苏轼缓缓起身,“王爷乃是天使,下官自当循礼而行。”

    苏轼这么跟他说话,让杨怀仁感慨颇深,以前的苏轼,曾经多么的放荡不羁,面对朝堂上的那般大佬都不曾卑躬屈膝过。

    他那张出了名的大嘴巴,更是针砭时弊,从未怕过谁,虽然这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也被朝中重臣排挤,被贬谪到了儋州这种极远之地。

    但是,杨怀仁的印象里,东坡先生也没有因为被贬谪而自暴自弃,或者改变自己刚正不阿的风骨。

    今日之事,应该是苏轼以为他是皇帝派来的钦差,才如此重视了。

    杨怀仁想想心里有点难过,如此一位大才子大文豪,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文人雅士,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这没法不让他唏嘘感叹。

    一个人,从一个大胖子瘦成这种样子,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和身体上是经历了多少折磨。

    俗话说心广体胖,苏轼由胖变瘦,可见他被贬谪到儋州之后,一身本事无处施展,心中抱负无法实现,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压抑了。

    杨怀仁忽然有一种感同身受之感,竟不自觉的红了眼眶,“东坡先生,学生这次来并无皇命在身,是单纯来看望您的。

    先生千万不要见外,想当年学生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时候,学生只不过是一个小厨子,先生乃是国之重臣。

    当时先生并没有丝毫瞧不起学生的意思,跟学生平辈论交,学生记在心里,时刻不敢忘怀。

    如今学生虽然贵为齐国公,头上头衔一大堆,但学生在先生面前,还是当年那个怀仁小友。”

    苏轼听完杨怀仁这番话,也受到的极大的感动,本来黯淡无光的双眸里忽然照射出微微的亮光,仿佛万丈深渊里射出来的光芒一般,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怀仁小友,你来看老夫来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把两个人都说的潸然泪下。

    不过从苏轼的两行老泪里,杨怀仁看到的却并不是那种因为自身境遇的兀自神伤,更多的是一种老怀感慰。

    在他被贬配儋州,仕途再无任何希望的情况下,还能有人记得他,能亲自来看望他,这样的情感,足以让一个老人感动了。

    只是儋州地方偏僻,连朝廷的邸报都传送的比其他地方要晚上几个月,苏轼还不知道杨怀仁率武德军征伐交趾之事。

    也并不知道杨怀仁已经拿下交趾,被皇帝赐封实权国公,还以为他是刚刚被皇帝一句轻巧话儿随口说的那个北方王呢。

    杨怀仁把他来儋州的缘由大致说了一番,苏轼听罢大喜,“怀仁小友志向远大,为我朝开疆拓土,功不可没,不论什么样的爵位和封赏,也都受得。”

    杨怀仁笑道,“先生过奖了,微寸之功,不足道耳。等哪天学生有幸能率十万甲士踏平北方,收回燕云,才是学生真正有功之时!”

    

第1589章:黄花梨(上)() 
    苏轼遣散了跟来的民壮还有围观的百姓,请杨怀仁去儋州府衙坐下来叙话。

    杨怀仁一路走来,眼中看到的儋州风貌让他又惊讶又疑惑。

    儋州并无城墙,地方也并不大,整个县城都被特殊的地形划分为好几块,儋州府衙便在最中间的一片地方。

    儋州府衙可以说是杨怀仁见过的最简陋的官府衙门了,地方也并不算小,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太破,好像几十年都没有修缮过一般。

    苏轼如今住在府衙后的一座小院中,生活不能说多么凄苦,但和衙门一样,就是有点破,让杨怀仁不自觉地感到有些心疼老先生。

    按道理说,苏轼虽然被贬官外放,但实际上他的官俸和职田以及其他福利等,都是按照他翰林学士的等级供给的。

    加上东坡先生以前积攒的家业,他应该还是比较有钱的,不至于穷困到如此地步。

    但后来杨怀仁一想,东坡先生被贬儋州之后,自知仕途无望,也再没有回到中原的可能,便倾尽家财发展儋州。

    他兴办教育,开设东坡书院,接济穷困的百姓,要是这么算的话,他那点俸禄和家产,估计也就不够花的了。

    杨怀仁很想说他愿意拿出点钱来,支持东坡先生兴办教育等改善儋州地方民生之事,但又担心东坡先生清高不肯接受,便隐忍了下来。

    另一方面,杨怀仁也觉得东坡先生这么做是非常高尚的,但方式似乎也不是太妥当,光指望他那点家产和俸禄,实在也办不了多少事情。

    只有帮儋州找到一条致富的道路,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苏轼带杨怀仁回家,命家中唯一的老奴烹茶待客,等茶水端上来,杨怀仁一眼便知这些茶只不过是市井里最普通的散茶,心中又是非常难过。

    东坡先生在他记忆里是个大吃货,最是讲究吃食,不论是酒还是茶,他都非常有品位,是绝不会饮用此等散茶的。

    可再想想他现在的境遇和生活方式,人都从一个大胖子瘦成一副枯骨样子了,恐怕他也是放弃了自己最讲究的生活习惯,过上了最简朴的日子。

    两人说了些往事,杨怀仁也讲了些他在交趾的见闻,算是相谈甚欢,苏轼也惊讶于杨怀仁拿下交趾的种种计谋,不断大加赞赏。

    只是杨怀仁却发觉苏轼似乎有些心事,便开口问道,“东坡先生,您最近可是受到什么烦心事困扰?”

    苏轼知道杨怀仁是真心担心他,也是真心为他着想的,所以并没有任何隐瞒,把心中苦水一一倒了出来。

    “怀仁小友,老夫可不是因为如今个人的境遇而忧愁,老夫自从来到儋州,便早就明白老夫这辈子都不用想再回到朝廷中枢了。

    既然人生道路如此,与其郁郁寡欢自怨自艾,不如接受现实,好好在儋州当一个父母官,让儋州也能逐渐富裕起来,让儋州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只是儋州地方基础薄弱,远离大陆,商业凋敝,农业生产也处处受限,老夫苦思百想,也没有想出一个能让儋州变好的办法。

    老夫也只能出钱建了一座书院,教授儋州的年轻人读书习字,若是能为朝廷培养出一些可造之材,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