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9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利益的矛盾,让争论变成争斗,然后便是朝中的不同观念的文化人之间的相互攻讦,最后发展成恶意的相互迫害。

    这种事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意识形态多种多样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相互倾轧甚至暗杀的情况出现。

    每个朝代也几乎都有类似的争斗出现,只不过在北宋的整个进程中,元佑党争也许还算不上北宋灭亡的导火索,却也成为北宋走向灭亡的垫脚石。

    记住网址:

    第1876章:赵煦的皇帝生涯(上) 第1/1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第1877章:赵煦的皇帝生涯(下)() 
历史的发展也从来都是偶然里存在着必然,这些事杨怀仁也不算是能理清头绪的人,只是作为一个还算有点思想的人,觉得一场争斗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衰败的垫脚石,他感到惋惜而已。

    这个阶段赵煦还是个孩子而已,对朝堂上的事情也没有多少话语权,所以元佑党争和他这个皇帝其实是没有多少关系的,要算也算不到他的头上。

    赵煦当皇帝的第二个阶段应该是绍圣年间的五年时间了。

    赵煦重新获得朝堂的控制权,开启了按照他的理念俩治理国家的时代。

    这时候的赵煦可以说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他重掌皇权之后,启用了大批的新党人士,只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便让新党占据了朝堂的主流。

    之后他极力推行先父的改制遗志,在大宋推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改革的初期还算是顺利的,可惜赵煦还是因为太年轻,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没有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困难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改革的过程也从一开始的顺利逐渐变得受到阻滞,最后到四处碰壁。

    加上他用人也不算恰当,像章这样的激进派,其实就不适合做一个改革者。

    当改革遇到阻力的时候,他并没有深入民间去找原因,然后改变改革的方式方法,而是用粗暴的手段强硬的推行改革。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改革可以继续推进下去,反而遭到了各方各面的反对,连新党内部也出现了矛盾。

    新的矛盾爆发出来,改革派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内斗,导致改革无论如何都推行不下去,之前的改革成果也逐渐损耗殆尽。

    这五年时间里,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发生,比如征西战争取得了胜利,以杨怀仁为主导的征伐交趾的战争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可这些功绩如果按在赵煦头上,似乎也不太合适,这里边他起到的作用不大,反而更像是个旁观者。

    反倒是章因为战争的成就得到了极大的尊崇,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的权力,成为朝中仅有的掌权的宰相。

    不论哪一个朝代,当某一个人权力足够大的时候,对朝廷和整个国家都是没有多少好处的。

    一家之言占据了上风,朝廷的政策就容易钻进牛角尖里再也无法回头了。

    章自然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以他的性格也只会觉得是推行改革的力度不足而已,所以当改革受到阻滞,他只会更加强势的去推行改革。

    这就导致民间怨声载道了,即便到了这种时候,章依旧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路,这就有点撞了南墙也不死心的意思了。

    到绍圣末年的时候,改革已经完全推行不动了,可章依然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倒是赵煦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有些意兴阑珊了。

    也许这是一个无休止的循环,每一个人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都是志向远大,也愿意放低姿态砥砺前行的。

    但几年之后,真被砂砾磨得疼了,也就不那么坚持了,他们也意识到当皇帝当的那么累似乎不值得,于是开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于是来到了赵煦当皇帝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元符年间的不到三年时间。

    赵煦迈入了二十岁之后,对于自己没有后嗣的事情耿耿于怀,于是开始开始了不断的造人计划。

    至于赵煦为什么没生儿子,原因前边已经详细提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但赵煦很执着,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于是便开始毫无节制的虚耗自己的元阳。

    直到今天走到元气耗尽的这一步,实际也怪不得别人,即便他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可惜时间已经悄悄溜走了,他逝去的人生也不可能重来一次。

    一切都已经晚了。

    要评价赵煦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杨怀仁觉得有点难,从性格上讲,赵煦其实还算不错,起码对他这个朋友,还是非常讲义气的。

    杨怀仁能在自己的理想道路上走到现在,很大程度上也算依托了赵煦的信任和支持。

    只不过整体来看赵煦的皇帝生涯,十五年的时间里他只有四五年算是尽到了一个皇帝应有的责任,剩下的十年,要么是作为一个傀儡,要么就是他的那些荒淫之事了。

    四舍五入的计算,那么他又不算一个好皇帝,后来元朝修宋史的时候,还算是比较公道的描述了赵煦的一生。

    他的功绩也说到了,他的过错也没放过,出于某种原因,自然也要把他最后几年荒淫无道的事情稍加夸大一番。

    但整体对他的评价,最重要的还是说他能力不足,是一个庸君。

    杨怀仁觉得元朝修撰的宋史没把赵煦描述成一个昏君就算是比较不错了,对赵煦而言,这样也算是个可以接受的评价。

    杨怀仁处在朋友的角度上,还是很同情赵煦的,毕竟他如今也只有二十三岁而已。

    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在后世只不过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大门迈进社会,刚刚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而已,可赵煦却在这样的年纪上就已经要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了。

    想到这里,杨怀仁内心深处莫名的有一种难过的心情。

    雪越下越大了,杨怀仁也搞不清老天现在的心情是不是也为了赵煦的英年早逝而感到悲痛,亦或只是因为世间有这么一个天子而感到惋惜。

    杨怀仁往殿内望了一眼,大殿里冷冷清清的,还不如门外这般热闹,可并没有人出来喊他们进去,杨怀仁也无处了解赵煦现在究竟是是个什么情况。

    再看看身边的那几位相公们,也确实都老了,还不至于到风烛残年,可他们染霜的须发也表明他们的生命,似乎也到了临近收官的时刻。

    李清臣老迈的已经站不直身子了,在冷风里站了这么久,似乎也有点站不住了的趋势。

    这还不算最惨的,他们几个老臣还能站在殿门外的屋檐下,那些宫妃和其他大臣官员们,只能跪在雪地里受冻。

    

第1878章:大义和人性() 
要是换了以往,杨怀仁在不在乎那些宫妃和大臣们跪在雪地里挨冻,可眼下抬头便看见黑暗的雪地里跪了满地的人,杨怀仁又于心不忍了。

    就算出于人道主义也好,让几百人大冷夜里跪在雪地上,实在有点不人道。

    这可不比平时,这可是腊月里的室外,又是寒冷的冬夜里,雪又下的越来越大,半个多时辰的工夫,感觉上地上的雪又厚了起码两寸。

    如果只是人在室外也就算了,但人在室外还是跪在地上,这就就容易出问题了。

    跪着不动,双腿很容易被冻僵,万一这些平时身体就不咋地的文官们真冻出个好歹来,那就可怜人了。

    杨怀仁见那几位相公们也并不是不知道外边露天里还有人跪在雪地了,可他们似乎都没有什么反应似的。

    大概他们的意识里觉得皇帝病危了,做臣子的跪在殿外祈祷也好,悲伤也好,那才是忠诚的表现。

    至于他们在寒夜的大雪里跪上一夜会不会出事,甚至有可能冻死几个,这是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的。

    杨怀仁心中直叹气,这年头文人什么都好,就是那种固执让杨怀仁实在接受不了。

    他想了想,喊了一个小太监过来,满脸不满的训斥道,“你们长没长眼?这几位都是朝廷的股肱重臣,大冬天的站在殿外,要是冻出个三长两短来,怎么跟陛下交代?”

    小太监被训得一愣一愣的,心说那几位老相公们都没言语,你可年轻啊,身体也好着呢,还穿着毛皮的大氅一点儿也不冷,你训斥我做什么?

    杨怀仁见他还是没有反应,恨不得上去踹上他两脚,只是觉得这个时候在宫里动手打人实在不合适,这才强压着火气吩咐道,“你说你是不是傻啊?

    几位相公在殿外等候陛下召见,也等了有些时候,你看看这天,鹅毛的大雪哗哗往下落啊,你就不知道弄几把椅子来让几位相公坐下?”

    小太监咧着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虽然他年纪也不大,可他也知道皇帝生病,朝臣侍奉的道理。

    当然不需要好这些相公们亲自去给皇帝端屎端尿的,可在殿门外侍立,也算是尽了自己的心意,这是大义,如何让他们坐下呢?

    可他看着杨怀仁的样子确实有些凶悍,瞥了一眼院子里,也发觉这雪是真下的很急,远处宫门外那些跪着的人身上都积了雪,有几个都跟雪人儿似的了。

    想想不论是大臣还是宫妃,要是冻死了也确实不好看,于是他只好回道,“大帅,您说的事情咱家不敢做主,不如您稍后一下,咱家进殿去请示一下两位皇太后娘娘如何?”

    杨怀仁也知道对一个没什么权力的小太监撒火也没什么意义,只好摆摆手示意他赶紧去请示。

    小太监转身就跑进殿内,旁边的几位老头子心里知道杨怀仁是为了他们,还有那些跪在雪地里的人好,但事关礼仪,他们也不好直接开口说什么。

    有的用眼神或者微微点头表示了谢意,也有的鄙夷的瞅了一眼杨怀仁,肯定是心里觉得杨怀仁失礼了。

    杨怀仁也不在意这些,某位圣人是说过知礼守礼,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可另外一位圣人也提出过生存和礼仪的前后因果关系。

    人的基础还是生存,之后才能谈礼仪或者其他的东西,外边那些人都快冻死了,没却还守着这么多礼仪,这是不是有点没人性了?

    杨怀仁才不管,像李老头就是知道了陛下病危而急着进宫,所以也没穿太厚的衣服,也没个大氅或者披风之类挡风的衣服,看着老头在寒风里颤颤巍巍的,杨怀仁是看不下去了。

    他拉下自己的大氅,抬手便给李清臣披了上去。

    也不知是李老头真的身子骨弱还是这会儿冻的全身快麻木了,一件厚厚的大氅往他身上一披,差点把他砸得摔倒在地。

    幸亏杨怀仁手快,赶紧把李老头扶住,可李老头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之后,忙又把已经披在他身上的大氅拖下来,重新塞回到了杨怀仁手里。

    杨怀仁看着倔强的老头子就来气,就差开口骂人了,可李老头却摇了摇头,虽然没说话,可眼神的意思大概是表示这时候要恭敬地守在殿门外,不能因为一时的寒冷或者饥饿就失去了为人臣子的大义。

    杨怀仁的好意被老头给推了回来,这让他很尴尬,可他抬头去看其他几位,似乎也是同样的姿态抄手侍立着。

    看他们的样子,有的甚至也差不多快站不太稳了,嘴唇都冻得有点发紫了,可他们还是一脸虔诚的样子,跟一尊佛像似的站立着。

    杨怀仁很无奈,这种文人骨子里的执拗劲儿,真是让他很头疼。

    好在刚才的那个小太监跑了出来,同时也吩咐殿门前的几个内侍去给几位相公准备座椅和披风之类的东西。

    吩咐完之后才回到杨怀仁面前道,“回大帅,方才向太后娘娘说了,陛下还没有完全醒过来,所以还要请几位相公们稍待。

    不过皇太后娘娘也念及几位朝中重臣年迈,所以懿准几位相公可以赐座,另外还准备了几件挡风的衣服还有热茶,希望几位相公不要因为寒冷而冻坏了身子。”

    杨怀仁听到这里总算长舒了一口气,向太后还是个明白人,没必要因为讲究礼仪,把几位朝中的重臣给冻坏了。

    几位相公见皇太后下了懿旨,便也不再坚持,不过还是恭敬地朝着殿内的方向躬身行礼以表谢意。

    同时也让那个小太监帮忙传话,除了谢过娘娘的好意之外,也希望陛下能尽快醒来,当然也说了些祝愿陛下能尽快康复的客套话。

    谁都知道这都是些没用的屁话,可小太监还是点头哈腰的听着,接着便又迈着急促的小碎步进了内殿去传话。

    那几个小太监很快便搬了几个小墩子出来,看来还是觉得太大的椅子放在陛下的寝殿门外好像不太合适,便找了些锦墩过来。

    另外也有些宫中侍卫平时穿的羊皮的披风给几位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