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9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理也许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但要说到具体怎么做,那就一时半会儿的说不完了。

    其实杨怀仁在这方面也是很在意的,他这些年赚了那么多钱,也从没有学别的地主老财一样挖个坑埋到地里去。

    而是尽量去花,给自己花,给武德军花,给学院花,给庄户们、还有所有跟着他讨生活的普通人花,甚至给全天下的百姓花。

    具体怎么花的,就不用细说了,杨怀仁败家子的名声也并非浪得虚名。

    李老头的意思也并不是劝着杨怀仁当败家子或者散财童子,而是告诉他赚的钱太多,容易被其他人嫉妒。

    嫉妒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绪,人有很多其他更险恶的情绪,就是从嫉妒开始萌芽,然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

    我吃肉你吃土,我有的你没有,你自然会心里不服气。

    这种不服气有两种结果,一种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赶,渐渐地弥补这种差异;

    而另一种人不思进取,便整天琢磨着怎么给你使坏,破坏你的美好生活,让你和他一样什么也没有了他才安心。

    甚至也有人会通过阴险的方式去抢夺你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把你的变成我的,不折腾的你难受那都不算完。

    也许这么说有些险恶,也把人世间描绘的太可怕了点,但事实上就是如此,第一种人其实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后两种人。

    这也不能说是教化上的缺失,而是人类最原始的本性就是如此。

    从古至今,人类之间的争斗延续了几千上万年,总结起根源,说好听的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权力而在争。

    说难听的呢,就是一种原罪,善和恶在最初产生的本源时期,就注定了的事情,那些无休止的争斗,无不是从嫉妒这种简单的情绪开始的。

    所以杨怀仁也害怕这种嫉妒,不管他现在的地位如何,权力或者势力又有多大,这种嫉妒是无法避免的,但他可以用一种方式来减少别人的嫉妒给他或者他的家人朋友带来的伤害。

    原来西夏的土地上,因为战争被破坏的非常严重,当时宋军因为一些报复心理,宰杀了不少西夏百姓的牲畜。

    杨怀仁知道后便从西域人那里买了不少驯化好的牲畜,牛啊骆驼啊之类的,然后派管事开了一家牲畜行,专门从事出租牲畜的生意。

    说是做生意,但其实不赚钱,纯粹赔钱赚吆喝,因为租金非常低,勉强能维持牲畜行的正常经营成本而已。

    为什么这么做呢?

    其实就是杨怀仁想给战后的西夏百姓一条活路,他们从法定意义上来说已经是宋人了,只不过是传统的宋人仍旧喊他们西夏人而已。

    这些百姓种族复杂,也并不都是党项人,还有汉人,羌人等很多民族和部族的百姓。

    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生产资料,如果不管他们,他们就很难活下去,被逼无奈之下,是会造反的。

    

第1902章:败家之路() 
当初大战之后,朝廷因为准备战争几乎把国库里所有的银子消耗殆尽,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赵煦是拿不出来钱来的。

    是杨怀仁给朝廷出了个主意,用西夏那些贵族的土地来赏赐给将士们。

    这年代的人对于土地有种病态的痴迷,给他土地,他会觉得比直接给他赏钱还要好。

    因为土地可以传给下一代,可以年年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于那些军卒来说,几乎就是梦寐以求的好事。

    虽然均分到每个将士头上,每个人也不会有多少地,但他们还是非常感激杨怀仁这个主意,直到如今提起这件事来,禁军的将士们内心里还是感激杨怀仁的。

    将士们有了地,可地方太远,他们只能拿每年的收成,却无法自己耕种。

    而杨怀仁的主意里,是自己出钱出人去组织这件事,让原本在西夏就没有土地的贫苦百姓去当佃户,去耕种这些土地。

    对这些贫苦人来说,他们有了通过干活得到生存基本物资的机会,可以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做佃户,有吃有住。

    虽然说土地不是他们的,但他们的收入跟拥有土地的人一样多,比当地有土地的其他百姓收入相比也一点儿不差。

    但这样的生活,就比他们以前的苦日子强太多了。

    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皇帝和朝廷缺少钱财赏赐获得战争胜利的有功将士们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西夏在战后那些贫苦人的安置问题。

    将士们满意了,皇帝和朝廷也满意了,而原本可能会成为流民甚至发展成强盗的一大批贫苦人,也有了生活能力,这主意可以说给所有相关的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但一开始的时候,有些细节上的问题还是影响到这个计划的推行的,比如缺少干活的牲畜的问题。

    农活人也可以干,但这样会很累,也很占劳动力,一头牲畜所能取代的劳动力,起码有五个人那么多。

    杨怀仁的牲畜行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农户可以花很少的钱去租用牲畜,甚至可以在最初没有钱的时候通过赊欠的方式先行租用牲畜。

    他们有了牲畜,农作的效率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产出自然就多了。

    杨怀仁的做法也得到了陛下的认可,杨怀仁又没做出白送牲畜这种明显邀买人心的事情,连朝堂上那些总是爱找人麻烦的文官也没觉得杨怀仁的牲畜行有什么不妥。

    或者说他们不敢说,杨怀仁的牲畜行收那么少的租金,几乎和白送也差不多,但这件事影响到整个禁军将士们的利益,连文官也不得不考虑他们弹劾杨怀仁的话,会给他们带来多少麻烦。

    再说这本来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杨怀仁又肯吃亏,连陛下也没说什么,他们也就老老实实闭口不提了。

    从这件事里,杨怀仁就学到了很多,之后他做的很多商业上有关财富的事情,他都会想到这件事,然后告诉自己该怎么去做。

    钱对他来说是赚不完的,蔬菜的生意虽然赚的很少了,饭馆的生意也因为庖厨学院这些年培养的厨子进入到京城和各地的一些大酒楼中做事,不如以前那么赚钱。

    但杨家赚钱的新买卖也不断涌现出来,像兰若心操持着的建筑行,不声不响的,竟然一年能赚几十万贯。

    京城里的富贵人家,谁家盖新房子新院子,都喜欢用杨家的建筑行,因为人家盖的房子新颖又实用,别忘了古代的老百姓也是追求时髦和潮流的。

    海货生意这几年也是爆发式的增长,各种海货的干货,以前在内陆是不太容易见到的。

    通过随园长期的推广用海货制作的菜式之后,中原甚至更内陆的人发现海货的味道非常好,不少人都迷恋上了这些来自海洋的味道。

    全大宋的郎中现在都知道海带治大脖子病之后,海带就卖疯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登州一代的百姓也因此获益,现在不光那些渔民了,连城里人也开始出钱出力,参与到杨怀仁的海货生意中来。

    还有很多杨家其他的生意,连杨怀仁都搞不清楚了,全是家里几个女人在操持着,很多都是他偶然一句话,他的老婆就认真把一门生意给做了起来,而且这一做,就做到了很大。

    家里钱太多了,数钱早已经不是数到手抽筋的问题了,而是根本就数不过来。

    以前杨怀仁就觉得当你的财富已经是一串长长的数字的时候,钱的概念在他的意识里就已经淡泊了。

    当他连自己有多少钱都直接不知道的时候,那才是到了一种对财富无欲无求的至高境界。

    于是他开始疯狂的花钱,当然花钱也是有技巧的,很多有钱人不会花钱,导致富不过三代,很多几十年前还是大富之家的人家,现在的子孙跟叫花子差不多。

    原因就是在于独富难长,有了钱你偏偏为富不仁,肯定长久不了,有的是人暗地里在算计你,就算你本事再大,也暗箭难防,双拳难敌四手。

    所以杨怀仁在深刻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开始了他的败家之路。

    只要有杨家生意的地方,杨怀仁不再关心生意做得如何,是否赚了钱,而是关心当地的百姓生活状况。

    路坏了修路,桥塌了修桥,最大的花钱方式就是盖学堂,哪怕是只有几个学生的小地方,也要把学堂往高大上了盖。

    要是家里哪里掌柜的把地方上的学堂盖的不如当地的衙门威风,那是要挨骂的。

    杨怀仁本来也不敢用自己的名字给这些学堂命名,可后来是赵煦知道后亲自动笔给学堂题字,才让学堂有了名字知义学堂。

    知义是杨怀仁的表字,用了这个名字,也显示了赵煦对天下读书人的教导,让他们做个知礼知义,堂堂正正的读书人。

    当杨怀仁在大宋盖了几百座知义学堂之后,他的名字并没有多么出名,倒是赵煦对百姓的仁慈,还有对教育的重视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认可。

    这正是赵煦愿意看到的,杨怀仁倒也不介意,这也算是赵煦在他昏聩的这几年里,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

    

第1903章:败家之路(下)() 
这样花钱方式听起来很败家,好像也很傻,但杨怀仁却因为做了这些别人眼中的傻事,却得到了最大的依仗。

    这一点杨怀仁自己是心知肚明的。

    杨怀仁能在外领兵,赵煦也对他一直的纵容,朝堂上并没有多少攻击杨怀仁的声音,这是为什么?

    杨怀仁不会傻到真的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别人全都害怕他,不敢惹他。

    实际上知道现在,朝堂上像郎舍人一样的自负清高,却迂腐固执的文官还有不少。

    他们这样的读书人,是不会在意你杨怀仁是什么地位的,只要你行为不端,或者犯了什么错,他们一定会上书皇帝弹劾的。

    可这些年来,实际上真正弹劾杨怀仁的奏本根本不算很多,偶尔有一些,甚至没到皇帝手里,就被几位相公给拦了下来。

    那几位相公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杨怀仁有些时候做的很多事情确实有错,但这种错是皇帝默许的,更没有打算追究的。

    所以即便那些谏官有些不满,皇帝也不会理会,这是圣眷的一方面。

    而另一方面,那些指谪杨怀仁的文官,只看到了杨怀仁做过的错事,却没看见杨怀仁做过的好事。

    他们谏议杨怀仁的过失,目的也许是单纯的,无非是一种谏官的职业操守而已,但他们骨子里太执拗,看不到事情的本质,所以谏议杨怀仁的提议,其实是一个错误。

    那几位相公把他们的奏本拦下来,不仅仅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在包庇杨怀仁,同时也是保护了他们。

    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杨怀仁在地方上做了很多修桥补路、大兴学堂的好事。

    捐钱修桥补路是方便了百姓,兴办大量的学堂更是为读书人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如果那些谏官只是因为杨怀仁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就去编排他,老百姓会怎么看他们?

    老百姓的想法可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他们考虑的只会是自身的利益,还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他们眼里杨怀仁修桥补路和兴办学堂等等,是实打实让他们得到了实惠的,百姓们受惠,自然打心底里觉得杨怀仁是个好人。

    哪怕听了杨怀仁败家子的事迹也会私底下嘲笑一番,不过内心里还是盼着杨怀仁最好能更败家一点才好,大宋像杨怀仁这样的败家子越多越好。

    而那些编排杨怀仁的谏官,在百姓中的名声可就毁了,他们的做法也许并不是针对百姓,但结果显然是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的。

    百姓背地里骂娘,那肯定是难免的,有些情绪激进的,甚至会连带着那些谏官的父母家人甚至祖宗一起骂。

    朝中那么多谏官,总是那几个谏官在针对杨怀仁,也不是没有其中的猫腻。

    杨怀仁明白怎么回事,只是不愿意去理会罢了,那几位自负清高的谏官,大多也是被人当了枪使而不自觉罢了。

    朝堂上的相公们看的清楚,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极力劝说他们不要抓着杨怀仁不放,只不过是这老几位性子太轴,脑筋转不过来罢了。

    其实大多数人是明白的,连章这种内心里对杨怀仁非常忌惮的人,一直以来没有冒然去触杨怀仁的霉头。

    直到后来杨怀仁进京,他感觉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受到威胁,才不得已和杨怀仁站在了对立面罢了。

    类似这样的提醒,李老头还有很多,杨怀仁也仔细听着,谦虚地做出受教的样子来。

    那些道理也许他也并不是一点儿都意识不到,只是没有一位长者不断的提醒他,他还是容易忽略掉。

    人的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