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张文笔极佳看得人酣畅淋漓又不失思考的卷子居然不是欧阳修的,当然也不试试水的苏洵的,而是在四人中很不起眼的曾公亮所作。

    在考卷中他把文武比作阴阳,并说出阴阳相济才是是天道,一文一武抱元守一,才能内是大宋越来越强。

    他的文章正附和赵祯的行礼也完全拥有成为会元潜质,而欧阳修的文章却比补曾公亮的大气磅礴,赵祯看望两人的试卷后铺平展开写评语……

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 
太阳初升,霞光照射在大庆殿这座位于皇宫中轴线的宫殿,显得它更加的金碧辉煌,被录取的一百五十位学子迈着庄严崇敬的步伐在礼部尚书宋祁的带领下走进大殿中。

    两旁的文武官员已经在两旁宽大的柱子边站班列位,无论如何这些学子都将成为未来的同僚,作为前辈应该给后辈留下隆重的仪式感。

    宽大的宫殿之中已经摆放好了整齐的小几和坐垫,每张桌的笔墨纸砚都是从六尚局调来的,三才稍稍有些心疼,毕竟这些都是御用的价格不菲,可官家下旨务必要用最好的。

    金秋十月不光是学子们收获的季节,也是赵祯这位大宋官家的收获季,看着一百多人的队伍缓缓走进拜倒在大殿之中赵祯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在乎笔墨纸砚这些东西。

    微微抬手道:“尔等皆是在此次科举中脱颖而出之人,学问自不必说,但想在朝堂中立足得到重用不光需要才学,还需要为国为民的良心,以及高人一等的格局和智慧,朕看重的不光是尔等肚子里的四书五经,更为看重的是才能。

    如果光是经书背得好,理解的透彻,不如去教书育人,朕需要的是管理国家的人才!

    现在放在尔等面前的考题没有四书五经的任何一条,而是从大理寺,开封府,甚至是中书省,三司,枢密院调来的案例,你们要根据问题写下相应的解决办法,时间定为一个半时辰,来得这么早都没吃什么东西吧?三才,赐宴!”

    赵祯的举动让许多学子微微感动,作为官家能在殿试之前照顾到众人的肚子这是他们从未享受过的待遇,如此体贴除了仁慈的官家还有谁?

    不少的考生都是含着眼泪咽下碗中的肉粥,在官员看来这是稀疏平常的,他们在待漏院早就吃过了羊汤和白面馍馍,但在学子看来却不同,他们当中有不少都是贫家子弟,每日能住在东京城的客栈中就算不错,更别提能吃温暖适中的肉粥和夹肉的胡饼了。

    从这些学子吃饭的样子,赵祯就能分辨出他们的出身,用手捧着唯恐掉下一粒饼渣的肯定是贫家子弟,而一手拿饼一手吃粥的肯定是富家子弟。

    晏殊吃饼子的小心模样让赵祯怀疑他有些做作,可想起他去过受灾之地便释然了,这小子自从见过饥民吃饭后,也知道了粒粒皆辛苦。

    在赵祯眼中这些学子没有世家,没有商贾,没有寒门,都只有一个称谓天子门生!他要把这些考生都变成自己的门生,这样长此以往,朝堂中就不会有世家的存在了。

    考生们答题的时候,赵祯也在看自己御案的试卷,大理寺的题目是一桩灭门案,而开封府的题目是如何管理东京城的交通,两道题目万千是风马牛不相及,更加让考生为难的是尚书省的题目,开封府一府分三衙的好处和弊端,以及三司的明年预算分配和枢密院的西北之策。

    考题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一次递进,别说是这些整日里和四书五经打交道的考生,就连两府相公和九寺判事都有些头大。

    这样的考题确实难道了不少人,赵祯笑眯眯的看着大殿中咬着笔杆子的人,其实这次殿试就是一个选官测试。

    谁胜任什么样的官职,适合在什么方面发展和重点培养,通过考题便一清二楚。

    时间飞逝,不少朝臣站的都有些累了,毕竟三个小时可不好站,赵祯瞥了一眼有些摇摆的寇准等一帮老臣对三才挥了挥手,三才着一帮小内侍蹑手蹑脚的端着锦凳给朝臣们坐下。

    这时候谁也不敢发出声音打扰考试的学子,寇准丁谓等人更是轻轻的坐下,聚精会神的看着努力答卷的学子相视一笑,曾几何时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只不过考试的时候可没这么费神。

    他们和官家一样期待这次殿试的答卷。

    第三柱香烧完,时间刚好过了三个时辰,三才轻轻的敲响御阶下的碧玉特磬,特磬清脆的声音仿佛从耳洞传到了心底让人悸动。

    殿试的学子无论答题如何轻轻的放下手中的毛笔,只有几人还在奋笔疾书完全忘了规矩。

    鲁宗道轻声呵斥道:“晏殊!你身为朝官岂能不知礼仪?还不弃笔!欧阳修汝欲何为?”

    赵祯并不说话,有趣的看着鲁宗道前夺了他们的毛笔才开口道:“你们说说为何不肯弃笔?难道是没听见特磬之声?”

    晏殊和欧阳修站起又拜下道:“启禀官家我等已经听到,可如果是在衙门中是否因为下值的鼓声响起就该把国事弃之不顾呢?”

    赵祯猛然一笑:“你们这是在朕的面前教训起朝臣了?”

    鲁宗道怒道:“强词夺理,还不向官家请罪!”

    朝臣们相视一笑,谁都看的清楚但依然笑而不语,这鲁宗道哪里是在斥责他们,分明是在保护两人,毕竟这俩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说的有礼有节。

    曾公亮担心的扭头看了看欧阳修,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好友就这样被官家惩罚。

    “算了!朕可是打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且先看他们的答卷,如果一塌糊涂朕在两罪并罚!”

    赵祯说完就让三才先把两人的答卷给拿来。

    此时的朝堂中人都在盯着赵祯,他表情的细微变化牵动众人的心,这可是官家殿试的前两张答卷,也是有名的才子欧阳修和晏殊所作。

    鲁宗道最是看好他们俩,张着嘴踮着脚的期待着,直到赵祯放下答卷抬头微笑才松了口气。

    “看来你们两人这次是逃过两罪并罚了!”

    “谢陛下!”晏殊和欧阳修再次施礼道。

    赵祯摆了摆手:“不用谢朕,这是你们自己靠才能赢得的,朕的规则很简单,有错必罚,有功必赏!但你们的名次却不一定在前,还有其他学子的试卷没看,三才都呈来,朕要好好看看我大宋人才的答卷!”

    答卷被依次呈,赵祯不断点头,这一科的考生中有不少人都是极为有才的,特别是当他看到一个脸色白净的考生答卷后更是惊为天人。

    这考生的答卷中有关大理寺的灭门案有着很好的推理和判决不禁让人耳目一新,看了看名字不禁哈哈大笑:“包拯出来!”

    官家的突然大叫让殿中的人吓了个哆嗦,也让原本在收拾东西的包拯打翻了砚台,看着身的衣服被弄脏。

    包拯手足无措的站起来拜倒:“包拯殿前失仪,请陛下恕罪!”

    看着他脸

    被墨水染成的黑色赵祯笑道:“朕只不过是想看看你而已,你慌张什么?三才给他洗洗,瞧他的样子都快变成黑脸了。”

    “谢陛下!”

    赵祯漫步走下台阶,围着这个传说中的包青天仔细大量,这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皮肤白净稍稍有些文弱的样子,完全不似后世所说的包黑炭,额头也没有那个月牙……

    “朕看了你的答卷,关于大理寺的灭门案推理的很好,你自己的判决也没问题,最重要的是顾及了法理人情,朕授任你为昭文馆直学士,知大理寺评事!”

    赵祯的话刚刚出口满朝哗然,昭文馆直学士虽是从六品的小官,大理寺评事更是从八品下的差遣,可这是实权差遣!

    而且刚刚参加过殿试的包拯就这样被直接封为从六品的官员寄禄官这不合适,显然是给高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琼林苑中的措手不及() 
朝堂的质疑声嗡嗡的,像是无数的小苍蝇在人耳边飞舞,此时包拯却说出了让人震惊的话:“启禀官家,非包拯不愿实乃不得已,请陛下收回成命!”

    不少人的第一想法就是这小子傻了?放在眼面前的机会就这样不要?官家金口玉言的许诺你官职居然还推辞,难道是嫌官职小吗?

    赵祯也是奇怪,你不要官职还来参加科举干什么?

    “哦?那你说说你有什么原因,要是不说出个所以然来朕就当你是嫌弃官职低微了!”

    包拯已经洗干净了脸,抬头挺胸的跪下一拜道:“启禀陛下,此事确实乃是包拯的家事,包拯之父母年老体弱恐将不久于人世,包拯祈求陛下让我到老家临近之处为官以尽孝道!”

    赵祯微微一叹:“果然是忠孝之人,朕没有看错,寇相公你说安排他到哪做官合适?”

    寇准虽是宰相,但也是中书省的长官,对官员的任用有很高的发言权,所以赵祯点他的名。

    “老臣以为改授和州监税最为妥当!”

    寇准的话让包拯眼睛一亮,赵祯听了也是连连点头,果然是三朝老臣,对官员的安排妥帖的很!

    和州距离包拯的老家庐州不远,每到休沐便可返家,这样一来忠孝便可两全,赵祯拍了拍包拯的肩膀道:“怎么样,这样的安排还满意否?哈哈!莫要矫情,这么大的人哭什么?”

    包拯已经是泣不成声,没想到官家居然如此通情达理,他自己都觉得向官家提要求有些过了,谁知居然能得到官家的体谅。

    赵祯走御阶道:“尔等都是我大宋的学子,也都是我大宋的百姓。我大宋以孝治天下,以宗族治县下,靠的就是百善孝为先,但先帝曾经告诉朕一句话希望你们也记住,好男儿志在四方,莫学那小儿女之态。

    你们将来或是要在东京城为官,或是要去地方州府乃至县城,一路难免走船劳顿马不停蹄,虽有父母在不远游在前,但也要记住你们先是朕的臣子然后才是父母的孝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是你们对父母敬的最大的孝道!同样的你们为大宋出力,朕便会照顾你们,这是相互的,官员以才能管理国家,那国家就要保护好爱护好官员。”

    群臣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只能以拜礼回答,而这次参加科举的学子更是无论什么出身都齐齐拜下,原因无他,士为知己者死,有这样以为仁慈良善有通情理的官家敢不效死力?

    赵祯挥手道:“都平身吧!朕还要交代一句,所有的学子都是朕的门生,有人刁难朕要护着,但有过朕也要罚!都记住了没有?”

    学子们互相看了看齐齐点头拜下:“学生谨记教诲!”

    自汉以降,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就被人们所重视,现在被赵祯引用重新提及,百官无不拜服。

    殿试慢慢的进入**,虽然讲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状元及第跨马游街却少不了,这不光是对才学最高者的奖赏,更是鼓励天下学子的榜样,当然要做好,不光要做好还要风风光光的宣扬。

    有考试就有第一,二,三名,状元,榜样,探花就是他们的称谓。

    赵祯皱眉了许久才道:“这真是让朕为难,尔等的才学见识都是相当不错难以取舍,不过谁是宋庠,宋祁?”

    俩个风度翩翩的少年站了出来,赵祯笑道:“果然是一表人才,现在朕给你们再出一题,如果状元的名额就在你们两人之中到底该给谁?”

    宋祁毫不犹豫的前道:“自古以来长兄为父,兄友而弟攻,长兄平日待我甚好无论读书还是生活都照顾有嘉,宋祁能有今日便是兄长所赐!今日便让宋祁行孔融旧事,望官家成全!”

    宋庠急急的喊出弟弟的小字道:“选郎,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你的才学本就在为兄之,况且本就是兄长让贤与弟,休要胡言,要是你这样回去后父亲大人还不……”

    “你两莫要争了,宋玘你倒是养了两个好儿子!这样好了本来朕打算点宋祁为状元,宋庠为探花,但你们又是亲兄弟,弟弟有让人之风,哥哥有关切之意,如此你俩便调过来好了,主次有序,哥哥当状元,弟弟当探花,榜眼的人选朕也定下就是庐陵欧阳修!”

    赵祯的话说完大殿之便鼓乐齐鸣以示祝贺,曾公亮的文章也算是不错,赵祯亲自把他放进进士一甲第五名,而包拯自然是第四名。

    苏洵这小子现在还没开始读书自然没通过省试,赵祯想想都觉得好笑又好气,真如三字经中所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真希望他早点写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六国论来敲醒朝堂中的投降派,大概这次好友欧阳修和曾公亮的高中能把他敲醒。

    赵祯当场就把名次排好发出皇榜让陈彤贴到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