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4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或是把这些奏疏留中不发,或是对其中重要的稍显有道理的进行批复,毕竟相公们的奏疏和朝臣们的还是要区别对待。

    即便是费用巨大,赵祯也会坚持,近三百万的人口,对于大宋如此广博的土地来说可以轻而易举的消化,只不过这些人迁徙的费用可是不低,朝廷每家每户需要支出十贯钱左右,若是按照三百万人彻底迁徙,这一下就是三千万贯的费用。

    即便是如大宋每年税收惊人,这笔钱对大宋朝廷来说也是笔天文数字,而赵祯自登基以来第一次为钱发愁望着已经无聊到沉沉睡下的贺兰雪,无奈的叹息一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 
今年的冬天奇寒,大宋的北方多地出现强大的暴风雪数日不停,即便是在南方也出现了湖面冰封,耐寒植物冻死的景象,这在往年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上了年岁的老人都说从未遇到过这种景象。

    显然天气开始逐渐变得寒冷起来,赵祯觉得自己的记忆没有错,历史上宋朝时确实出现了小冰河时期,这也是洪武皇帝开创朝代冰河时期开始的前奏。

    就连温暖如春,四季怡人的杭州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雪,大宋多地出现冻死人的情况,饥饿在这时已经不是百姓所要面对的直接问题,寒冷一样可以要了人命!

    赵祯从贺兰雪床上起来,伸了个懒腰猛然把门打开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是他多年的习惯,造成的空气最是新鲜,但今天他却飞快的把们关上,刚刚的一口凉气差点没让他背过气去。

    贺兰雪从温暖的被窝中钻出来,一边捋着赵祯的胸口一边道“官家,冬日里的寒气最是侵体,莫要伤了身子,臣妾给您更衣后,您再出去便是。”

    贺兰雪显然是经过皇后培训的,一身通天冠服理的是整整齐齐有板有眼,赵祯只需展开双臂即可,剩下的便是她在穿衣,冬日里的通天冠服是由丝绵所做保暖防寒的同时,重量也不大,穿在身上颇为妥帖。

    看着眼前美人半遮半露的样子,赵祯拍了一下她的翘臀笑着说道“回去歇着吧!朕上朝去了!若是闲来无事,大可去与后宫的那几位聊聊,省的在这里显得孤寂。”

    贺兰雪灵动的大眼睛转了转,微微点头道“臣妾谨遵陛下旨意……”

    赵祯迈步离开,昨夜的奏疏已经使得他非常担心今年冬天对辽朝的影响,没错就是对辽朝的影响,大宋的地域和辽朝一样广阔,但区别在于大宋更靠近南方,粮食不成问题。

    但辽朝不同,虽然辽朝地域也是广阔,但却都是北方土地,这意味着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更加强大的寒流挑战,而在这一点上,他们应对灾难的能力又很坑,虽然过惯了苦日子,但是灾难却完全不同这场严寒甚至会促使女真人变得疯狂起来。

    赵祯担心辽朝,其实就是在担心大宋,北方游牧民族在受到寒冷的逼迫,定然会向南前进,这种侵略是必须的,因为他们待在北方就会被冻死。

    别说什么北方人比南方人抗冻,人的身体构造差不多,只是长期生活在北方已经适应了北方的气候而已,真要是在户外三五个时辰,谁都扛不住,当然不算那些身体异于常人的特殊人士……

    与其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冻死,饿死,还不如用这条命拼出一条出路来,或是最不济,为子孙后代甚至宗族拼出一条血路来!

    所以这不光是辽朝,女真的天灾,也是大宋即将面对的一场全新的挑战。

    赵祯知晓被逼到绝路的人的可怕,他们为了生存,为了血脉的延续,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未来,而最直接的手段便是战争,侵略以及杀戮。

    这是冷兵器时代,这是封建王朝,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去应对灾难,自己这边生存不下去,那便向适合生存的地方进攻,换做是赵祯也会如此,他也确实这么干了。

    当初用兵南海也是出于利益的考量,看,面对巨大的诱惑,赵祯都不能把持,何况是面对灾难的辽人女真人?

    赵祯在上朝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下旨枢密院,以最快的速度从西夏撤兵,并且要悄悄的撤兵,赵祯下了严旨,所有撤退回来的士兵不允许凯旋归城,只能在年关之前回家探亲,在年关快要到来的时候再次回到军中。

    赵祯不会吝啬赏赐,犒劳三军的财物即便是搬空了他的内藏库也在所不惜,并且下旨三司,务必把犒赏调配到军中,若是有一点贪没,无论是谁一律流放沙门岛。

    当年太宗犯的错误赵祯绝不会再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如此方能整顿三军。

    满殿的朝臣都不理解为何官家如此急促,要知道这边才刚刚批了党项人内迁的费用,那边又要犒赏三军,即便是对大宋来说也是一次双重打击,不亚于雪上加霜。

    在朝臣们看来,即便是用的皇帝的内藏库也是奢费,因为内藏库在朝臣们眼中也是属于大宋的……算是半个公帑,岂能随便官家调用?

    当然赵祯有足够的借口,而且当年太宗的错误可是遗留了一个大隐患,所有人都知道那一出窝囊事,朝臣们自然是有心也无力阻止赵祯调用内藏库的钱财用度。

    否则一旦传出去,他们这位辅弼之臣的名声可都毁了,再说他们这些文臣也是有功的,不能因为官家犒赏三军之事,把自己身上的功劳给磨灭了不是?

    最后,包拯还是无奈的同意了皇帝犒赏三军的旨意,并调用内藏库的钱财充之。

    只不过庞籍在留身奏事的时候多嘴问了一句“不知官家一边是犒赏三军,一边又是调兵回朝,这是何用意?”

    赵祯瞧着他好奇的模样,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朕担心北方之稳固,今冬奇寒,辽人,女真人的日子都不好过,饿狼被逼急了该如何?”

    庞籍和包拯两人猛然一惊,文德殿之中只有他们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难怪官家如此急慌的要调兵回来,并且还是秘密调兵,显然是为了防备北方。

    两人虽然都是文臣,可要说在兵事上还是略知一二,再加上这两年在朝中历练,瞬间就明白了赵祯的意思。

    这是在防备辽人南下,以往大宋连年都有这样的经验,冬日里每当辽人生活紧迫之时,便会派出游骑兵前来骚扰,或是掠夺粮食,或是掠夺财物。

    现在大宋占据燕云,北方有了屏障之后,辽人有所收敛,但越是勒紧辽人的脖子,辽人在这个冬天的挣扎越会更加厉害!

    而且两人更加担心的是,以往帝都京畿远在东京汴梁,如今可非同一般,大宋的都城就在燕云之地,不光如此,大宋的百姓更是有不少往来于北平府以及大同府,现在的燕云一旦有失……

    两人几乎不敢想象那如地狱般的场景,大殿中虽然烧了碳盆温暖如春,可两人却觉得刺骨的寒冷,忍不住紧了紧身上的朝服……

    。

第九百五十五章虚虚实实() 
文德殿中,赵祯看着紧张万分的庞籍和皱眉沉思的包拯道“若是无事便速速退下,朕这里还有一大摞的奏疏要看,就不留二位在宫中用膳了!”

    包拯摇了摇头,直截了当的问到“不知官家有何良策?”

    同样的,庞籍也是同样的疑问,否则他也不会跟随包拯一同拜下,官家刚刚说的话让他们心中实在没底了……他们只能得到皇帝的准确计划后,才能安心的离开。

    瞧着他们俩执着的模样,赵祯知道,若是不告诉他们,这两老货便能在文德殿中一直耗下去,且还会把事情传遍整个两府,毕竟对他们来说两府相公一齐对皇帝施压才是最好的办法。

    这是文人养成多年的习惯,赵祯知晓不告诉他们也不行,其中许多事情甚至需要他们的配合才能完成的天衣无缝,少有破绽。

    走下文德殿的御阶,赵祯挥了挥手,殿中的内侍走得一干二净。

    “其实道理也是简单,朕让狄青秘密调遣将士们回朝,逐渐减少国朝在西北的兵力,做的越隐秘越好,这样一来首先是不会被党项人发现,以此壮胆作乱。

    二来是为了避免辽朝密探得知情况,这时候他耶律洪基应该也已经从东套之地开始向中京道而去了。

    三来便是给辽人造成一种假象,仿若我大宋现在依然把兵力放在西北,而无暇顾及北平府的防守,朕这是在引诱他们动手,至于辽人会不会南下,这还说不定,有备无患吧。”

    赵祯说的轻松,但庞籍和包拯两人却的骇然变色,北京城现在是大宋的中心,一国帝都之所在,官家此举很显然是在赌博,而且是压上大宋最为重要的东西的一场豪赌!

    不单单是北京城,北平府,大同府,乃至整个燕云之地都是已经超越东京臣开封府的存在,这里的繁盛已经超越了原本的大宋四京,是整个大宋最为繁荣昌盛的地方,来不得半点差池!

    若是辽朝真的来攻伐燕云,一旦出了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万万不可!”

    包拯几乎是惊恐的开口反对“燕云之地乃是我大宋京畿,西夏既然已经平定,只不过是党项人内迁而已,本事不需如此多的兵力,不如让将士们班师回朝,以壮国威。”

    庞籍默默不语,他知晓包拯的意思,这是让官家调兵回来,并且是光明正大的调兵,以此恐吓辽人,让他们不敢随意的妄图南下。

    可若是官家早有如此想法,也就不会犒赏三军并秘密调遣他们回来了,既然西夏已经归降,党项人已经内迁,本就是用不了这么多兵力的,官家这么做必然是要给辽人一个措手不及。

    庞籍瞧见准备反驳的官家,躬身道“陛下的意思臣知晓,这是在给辽人以虚妄之相,让其以为我大宋兵甲多在西北,若是辽人来犯,我大宋当迎头痛击之,以破其谋,若辽人不来,则这些兵甲则可驻扎轮换,休养生息?”

    虽然是带着反问的语气,但每一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赵祯微微点头“庞相公此言大善矣!朕便是此意,如今我大宋刚刚吞并西夏,此乃休养生息之机,不可连连用兵,但若是没有万全,如何抵御北患?说是以北平府乃至整个燕云为诱,其实也只是朕一厢情愿罢了!”

    赵祯说完便带着两人走向文德殿的后殿,巨大的宫殿之中是一张测绘的极为精细的舆图,上面的山川河流,甚至人文地貌都描绘的一清二楚,这是崇文苑的文人整理黑手从辽朝发回的各种情报最后绘制出来的,着实花了不少的功夫。

    赵祯指了指舆图道“若是辽人南下,我大宋以戍边之军抗之,且辅以奇兵,伏兵,侧击之,不以大胜为要,只以杀敌多寡为要务!朕要让辽人之兵损失惨重!即便是放弃密云之地也要多多留下辽人的性命!”

    庞籍和包拯稍稍不解的对视一眼“不知陛下此举何意?辽人死伤再多也是在我大宋的土地之上,我大宋一块土地也没有多,反而是密云有险,得不偿失。”

    赵祯点了点头“确实如此,但朕要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杀伤辽人,这是朕思前想后的结果,战争打的是钱财没错,但同样的也是打的国内壮丁,辽人若是在今冬受灾,挥兵南下找补,朕便让辽人吃痛,杀的越多,辽人的力量越弱。别忘了我大宋人口万万之数,绝不是区区辽人克敌。”

    抽丝剥茧,慢条斯理,赵祯把自己的阴谋合盘对庞籍与包拯两人托出,毫无疑问,两人被赵祯的话所惊呆,这么说来官家是打算利用大宋的燕云作为毒药了?

    包拯稍显担忧的开口道“那……若是辽人并不南下犯边呢?”

    赵祯稍显尴尬的说道“若是辽人安稳本分,那朕的如此动作便是真的调遣西征的将士们回京,反正是轮番戍边,总有他们能回家的时候。”

    包拯不再说话,没错,官家此举确实是进退两可,只不过消耗的费用却着实有些多了,单单是党项人内迁便耗费了朝廷半年的税收,犒赏三军更是用掉了内藏库许多钱财,三才最近看向国库的眼神都有些发红了……

    赵祯在安乐椅上坐倒,一边摇晃一边问到“朕召两位相公留身奏事,为的就是让两位般朕想想,辽人今冬南下有几成?”

    原来是这事,揣摩一个国家与揣摩一个人其实差不多,都要看这个人现在身处的状态,庞籍开口道“官家,臣以为辽朝南下应是和今冬寒冷的程度有关,若是天大寒,砚冰坚,辽人南下的可能便大,若是不然则小矣……”

    对此包拯却有不同的看法“臣以为,辽人南下主要还是该看辽朝的准备,辽朝得了河套之地大半,粮食定然是掠夺殆尽的,又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若说辽朝没有应对之法乃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