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5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万贯铜钱是从大辽的国库中拖出来的,说多,也就是九牛一毛,说少,架不住往后还要源源不断的购买,十万石的粮食相对整个大辽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这都不够整个大辽百姓一天的消耗。

    灾祸之所以是灾祸并非是因为它发生的时候死了多少人,而是在这场灾祸之后会死多少人。

    人口一直是关乎王朝国本的事情,税收,劳役,产出……等等维持一个帝国所有需要的东西都要依靠百姓来提供。

    没有一个王朝会忽视自己的人口,大宋不行,辽朝更不行,在穆修看来,即便是要用这些粮食招募丁壮,辽朝也不能把百姓彻底抛弃。

    毕竟辽朝也算是正朔王朝,也自称正统延续,岂能让百姓自生自灭?救灾肯定是有的,只不过需要漫长的过程……

    这些粮食运往辽朝之后定然是最先救济上京城中的宗室贵族,然后才是发放军中,这是辽人的一贯所为,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要把军队掌握好,只要有了兵权,什么民变镇压不住?

    只要有了兵权,什么地方大辽去不得!

    。

第九百八十三章粮食十万石() 
张茂坐在马车上,四周稍稍熟悉的禁军已经换成了契丹骑兵,从他们眼中透出的贪婪目光甚至让他恐惧,就在刚刚,大宋的禁军全部离开,只剩下“车夫”和张茂自己。

    张茂知晓所谓的车夫都是大宋的禁军,却是进军中精锐的斥候,此次前往辽朝,自己还身负重任,这多天来,他已经发现了此事的蹊跷,作为度支使的自己为何平白得了这么好的差遣?

    其实对于自身安全他是从不怀疑的,辽朝也是号称正朔王朝的,岂能对他下手?

    既然蔡伯希要把自己顶在前面,那就一定有着充足的理由,否则怎会放弃这个等同于出使的好机会?

    即便是张茂都知晓,眼前这十万石粮食对辽朝来说是杯水车薪,当他依旧一言不发,即便是穆修来到他的身边,他也只不过是微微拱手便罢。

    反倒是穆修上前主动的找他说话“张度支,你可知这些粮食是从何处运来的?”

    张茂望了他一眼“自然是从大宋,至于具体出处,您还是不要打听为好!”

    有礼有节的回答让穆修稍稍尴尬,但他却不是故意刁难张茂,而是希望和他搭上话头,穆修岂能不知这些粮食的出处?

    车队在辽朝的官道上飞驰,说是飞驰并非是因为速度快,而是用为颠簸,坐在马车上的张茂只觉得五脏六腑都快被颠簸了出来。

    张俭微微苦笑自己恐怕还要承受许久这样的痛楚。

    从这官道便知晓了辽朝的运输能力,他是三司的度支使,岂能不知道运输对一个王朝的作用,眼前这颠簸的官道简直就是陆运的噩梦,马车不能快速行事,路面上的马蹄坑又极易损伤马蹄。

    即便是最快的速度,一天也行进不了多少里,何况还有沉重的运粮车厢在后面羁绊,就如同一只大手拉扯着马车,相比大宋的水泥官道,这简直就是不能称得上路。

    如今的大宋只要是大一点的州府几乎都是铺满了水泥官道,货物在相邻的州府运输最多只需一个白天便能抵达,而在辽朝怕是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

    从大宋的景州到辽朝的中京大定府,路程也只不过相当于从大宋的顺安军到景州的距离,要是在大宋只需三天,在辽朝以这种速度,即便是路上马匹马车不出意外,怕是也需要半月的时光。

    这便是大宋与辽朝之间的差距,越是如此,张茂越是暗自欣喜,耽误的时间长了,路途上消耗的粮食便越多,他和禁军车夫们的身上可是带着自备的军粮而来,虽然不好吃,不过却能填饱肚子。

    辽军的骑兵虽是沿途护送,可他们的吃食全要从这些粮食中出,路上耽搁的时间越长,这些粮食的消耗便越快,而张茂已经看到一路上有许多骑兵加入到“护送”的队伍中……

    十万石的粮食看似很多,可到了辽朝中京之后,还能带走多少更是成问题。

    马车在抵达滦河城的时候便停了下来,滦河城是距离大宋最近的辽朝县城,这里不同别处,守军众多,当看到数百车粮食抵达的时候,城中的军民小小的激动一下,但这些粮食却没有一粒在城中发卖。

    十万石粮食就在眼前,可城中军民却没有一粒,这如何能让他们接受?心中的怒,怨,汇聚在一起,即便是张茂这个外人都能感觉到不妥。

    但穆修坚决的执行皇帝与太后的旨意,执意要把粮食运送到上京城,在此期间,一粒粮食都不会发卖出去。

    张茂看着穆修与辽朝守将之间的争吵,心中冷笑,这穆修就是个傻子,只需一点点粮食和善意的谎言便可打发这些饥饿的人,却非要固执己见,万一闹出军民之变,最后倒霉的一定是他自己!

    城中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而此刻的张茂却把所有大宋车夫聚集在一起,守住自己所在的小院,却把运粮的马车都留在了穆修所在的衙门……

    张茂恨不得辽人自相残杀,夜幕缓缓降临之时,他便命令这些禁军车夫加紧巡逻防守,自己却回屋睡大觉,他现在最期望的事情便是夜晚的喊杀声吵醒自己。

    事与愿违,张茂睡了一夜并没有任何的喊杀声,但在第二天准备启程的时候,却瞧见了滦河城守将以及城中官吏的脑袋被悬挂在了城门楼子上,同时他还看到了一种即将爆发又被压制住的愤怒。

    在通往城门的路上,每一个百姓,每一个官吏,每一个士兵眼中都是同样的眼神,闪烁着愤怒火光的眼神,看的张茂忍不住催促车夫加快速度。

    而车夫只是笑了笑道了一句“上差没有上过战场吧?”

    张茂知晓他的意思,这些眼神确实应当出现在战场上,拉车的军马似乎感觉到了这种杀气,不断的加快了速度,当车队在穆修的护送下离开滦河城的时候,张茂这才惊觉自己的背后已经湿透了。

    同样的一幕在车队所经过的辽朝州城不断的上演,北安州,兴化,泽州,几乎每到一处,穆修便以雷霆手段震慑当地百姓和兵卒,这中程度的杀戮在张茂眼中简直就是在故意激起军民之变。

    但在辽朝这一举动却受到了随行官员的赞赏,认为他出手果断,弹压得当,避免了更为可怕的后果,张茂一时间感叹大宋的内圣外王比之辽朝的外圣内王好的太多。

    悚然间他只觉得辽朝走上了华夏历代王朝的旧途,而大宋却在官家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新路,这是张茂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最自豪的地方。

    这支由辽朝和大宋共同组成的运粮队伍不断的在辽朝土地上前进,距离中京大定府越来越近,一路上激起的民愤与杀戮越来越多,但都没有人敢造反,因为谁都知道,在这个时候造反,朝廷便会全力扑杀,这样一来死的人越多,需要的粮食便越少。

    而穆修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肆无忌惮的弹压各地对粮食有所图谋的人,在张茂看来,这十万石粮食就是一个巨大而肥美的诱饵,不断的在辽朝的土地上前进,不断的诱惑那些被饥荒逼得活不下去的人,而穆修就是站在河边手持鱼竿的人。

    他不断的收获一颗颗脑袋,同样的也不断的为辽朝收获一个个来自底层军民的愤怒!

    在某一时刻,张茂甚至认为穆修是大宋的派去辽朝的间人,但很快被自己这个荒诞的想法逗笑了…………

    。

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门岛演变史() 
登州有一地,应能眺望海中蓬莱仙山而闻名于世,汉武帝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于是便有了蓬莱县城,此地可跳海而望,隐约间瞧见水波不惊中有一仙山在雾气中忽隐忽现。

    此处偶尔可见一座仙山漂浮于云朵之上,谓之海市蜃楼,堪称人间仙境,凡有仙缘者无不来此朝拜以示尊崇,时间长了,所谓的蓬莱仙山就变成了蓬莱仙岛,也不知是说的海中岛屿还是天空中忽而闪现出的仙山。

    虽然如此,可在大宋邓州,蓬莱,可不是那么友善,甚至不愿有人前来这里,不因其他,只因这登州蓬莱县城对面有一大宋禁忌之地——沙门岛。

    说来讽刺,这沙门岛堪称鬼门关处、人间地狱,且就在蓬莱县对面,不知当年汉武帝前来眺望的仙山可就是它?

    要说他的位置,其实距离蓬莱县不远,只在六十里海中,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风,又因五代时置沙门寨,因此得名,但就是这个并未有什么可怖之处的名字却让大宋从百姓到官员畏之如虎!

    自宋太祖建隆三年起,开始将犯人刺配沙门岛。此外,通州岛和琼州等海岛也是大宋发配犯人的主要地点,太祖的智慧自然是独树一帜的,这样一来便有三点好处。

    大宋开国之初,沿袭五代旧制,朝廷往往把犯人都发配到西北边陲之地,结果这些犯人一有机会就开溜,逃亡到塞外成了流寇,这些流寇又会被回鹘等部收编,成了他们的爪牙,从而对大宋边防造成威胁。

    太祖猛然惊觉这不是养虎为患吗?于是遂下令该流放的犯人不再往秦州、灵武、通军等西北边防之地发配,而是发配到南方,以通州岛、海南岛二地为主。

    后也不知是因路途遥远,还是这两座岛被犯人挤满了,遂又增设沙门岛。

    其二更为直接,便是为了加强对重罪囚犯的管制。

    这三个海岛通常离大陆比较远,只要管死岛上的船只,海岛就无法自由出入,成为与世隔绝的禁区,犯人们插翅难飞。

    其三便是从赵祯亲政之后才开始实施的,可以补充海防兵员。如今的大宋航海技术早已领先世界,登州海岛众多,天然的避风港自然也多的很,大宋已建立了战力不俗的海军,犯人中罪过不大,且有冤案者,可以成为海防兵员的补充和后勤。

    管理沙门岛的长官为监押,虽然是沙门岛上的最高管事,可他不但要受提点五岛使臣察举,还要受朝廷派出的京东路提点刑狱使辖制,权利也相对小得多,只是在沙门岛上一切都要听他的。

    这里的囚犯也大多是犯死罪且获宽恕之人,多配隶登州沙门岛,大多数是犯事的农、工、商等普通百姓,但也有一些获罪的官员,诸如腐败受贿的贪官、办事不力的检田使、行医无方的御医、工作失误的天文术士之流,所以沙门岛可谓是三教九流皆有。

    真正让赵祯这位皇帝重视沙门岛的乃是京东路转运使王举元的上疏,这封《沙门弊疏》中有一句话让赵祯颇为骇然。

    “每年配到三百人,十年约有三千人,内除一分死亡,合有二千人见管,今只及一百八十,足见其弊!”

    也就是说本来配额三百人的沙门岛十年时间中发配了三千人,除去大宋律法中允许囚犯意外死亡的一部分人,应当有两千人尚存,可后来只有区区一百八十人左右,这样的死亡率已经高达十之八九!

    后来赵祯下旨彻查,毕竟这些官员既然不是死罪,就不应该死掉,只要是人口无论如何都是对大宋有用的,哪怕做些苦力也能创造价值啊!

    后来王举元彻查后再次上疏,奏疏中的内容看的赵祯也没脾气。

    最主要的原因是沙门岛缺囚粮……沙门岛的供粮乃自给自足制,由岛上的八十多岛户供给。

    一开始,发配来的囚犯人数不多,囚粮供给还跟得上,可后来各地索要的送囚名额越来越多,审刑院将此岛额定刺配人数由二百人增加到三百人,可这一百人的增额远远满足不了各地的需求。

    送过来的犯人大量增加,狱卒人数也必须与之匹配,于是岛上人满为患,岛户们有限的粮食产出根本无法不够分,遭殃的当然是囚犯,于是成批饿毙,其中不乏还参杂着一些得罪了狱卒的岛民!

    再加上岛上的根本就没有人在乎囚犯的性命,自然也就没有大夫,原本发配而来的御医便成了香饽饽,但他只能为狱卒或是官吏服务,因为沙门岛只能残酷地演绎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控制人数,否则所有人便无法生存。

    为了维持岛上的犯人始终保持在二百人以内,不管配来多少犯人,超过岛上的承受范围就要淘汰掉,自然的淘汰太慢,狱卒们便会使用非常手段,将健康囚犯以各种手段迫害致死。

    这便是多年前赵祯受到的奏疏,也因为这奏疏罕有脾气的赵祯大发雷霆,亲手砸了皇宫中沙门岛送来的血珊瑚,吓得灵儿瑟瑟发抖,因为他觉得这东西恶心,乃是沙门岛枉死之人的鲜血铸就。

    在此之后,赵祯下旨,凡是沙门岛之狱卒,皆数落地为囚!驻军看守不得私放,而同样的赵祯也在沙门岛增设海军,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