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5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初入朝堂,得了个正六品下的承议郎居然被官家充入秘阁!

    秘阁是什么地方?虽然只是崇文院的后阁,但即便是两府相公都不常去,其他官员更是非召不往,那是官家和重臣讨论机要之所在。

    即便是你张从质以荫恩入仕,即便是你父亲张咏名胜一时,也不该如此倨傲,当推辞不受才是!

    官场有官场的规矩和原则,但这些东西在张从质的眼中一文不值,在他看来自己是为了与官家讨论更为高深的问题而来的,否则即便是入仕都不可能。

    非常人便要以非常理而待之,赵祯不是个迂腐的君王,相反,不拘一格才是他的风格。

    这赵祯便对秘阁的成员进行了调整,张从质只是其一,还有刚刚被点为状元的苏轼,以及负责经筵日讲的杨休,这三人成为他的智库。

    杨休擅长儒家经典,经史子集无一不通,算得上是个老学究,而苏轼虽是初出茅庐,却才思敏捷,虽然诗才出众,但却不能掩饰他的智慧。

    这虽然是个奇葩的组合,但赵祯相信,他们一定能给自己得出答案。

    这个问题非常的深奥,以至于后世都在讨论却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赵祯比谁都清楚王朝,不,准确的应该说是时代的轮回是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他穿越之前的时代其实也正在经历和现在一样的状况,稳定的环境能持续多久,一个国家的昌盛能持续多久,如何延续和打破这个轮回?

    赵祯希望从张从质,苏轼,杨休的智慧中得到答案。

    赵祯知晓每个王朝灭亡的原因,甚至包括大宋和明清两朝,这一点他只能埋藏在心中却不能说出来,但同样让他疑惑不解。

    汉家王朝是最善于总结经验的,前朝栽在什么地方,后面的朝代已经会引以为戒,一定会拨乱反正,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的去避免。

    甚至在后世不惜推翻了华夏数千年沿用的制度,走上了全新的一条道路,但谁又能说这条路走得通呢?难道是因为世人都在走这条路,这条路便是对的吗?

    整个大朝会上赵祯都在思索这个问题,许多朝臣都能看得出官家的心不在焉,但他们很好的恪守了臣子本分,没人会去询问。

    朝臣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官家为何要往秘阁中塞人,往日里的秘阁不过是校书郎,字正之类的小官,即便是两府官员和官家于此商议他们也没有机会接触。

    但现在不同了,官家明确的下旨,把秘阁升为商讨机要之地,那就意味着秘阁将会成为大宋的另一个决策之所,如此一来与两府何异?!

    当然,许多人理解错了,赵祯并不想去解释,所谓的秘阁只是给自己出谋划策用的,相当于大宋的智囊,而两府依旧是大宋的中枢,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赵祯不会利用秘阁给自己处理朝政,同样也不会用两府解决理论上的问题。

    崇文院只是大宋皇宫中的藏书之地,但现在却有亲卫守护与此,一来这些藏书之中有着十分珍贵的孤本,二来,老赵家的帝王奏疏几乎都收藏在这里。

    除此之外崇文苑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里依旧是大宋的藏书之所,一应官吏往来其中,并没有多少神秘。

    院内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馆书库此外又分经、史、子、集四库。共藏正副本图书八万多卷。又抽取珍善藏本别建秘阁,只不过现在的秘阁之中存放着历朝历代的史料以及奏疏。

    赵祯一路走来只觉崇文院中书香之气甚浓,往来官吏手捧典籍奔走与其中,这些书籍都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三才先一步上前,推开秘阁的殿门,张从质和苏轼,杨休三人已经被“书山字海”所淹没,不时的翻阅典籍史料进行誊写。

    发现赵祯来后便起身施礼:“臣等恭迎圣上!”

    赵祯在宫中很少在意这些理解,挥了挥手道:“尔等继续,不必因朕而来分神,此次尔等也该知晓朕的不解之处。”

    当然知晓,张从质等人接到的旨意便是查阅历朝历代国灭之缘由,并加以总结,对于张从质来说这没有什么,但对于苏轼和杨休来说却大为惶恐。

    他们不明白官家为何要这么做,前朝覆灭原因多种多样,而大宋已经摈弃了唐朝留下祸端,收兵权,重文臣,轻武官,这样不就能避免安史之乱了吗?

    但越是如此自信,得到的结果却越是令人震惊,苏轼和杨休两人一老一小都是出自所谓的正统的循规蹈矩之家,历朝历代朝的历史颇有了解。

    夏商周自不用说,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历史也多有涉及,但现在却让他们总结社稷倾覆,家国泯灭的原因一时间让他们产生了恐惧。

    因为他们同赵祯一样看到了一种循环,或是说轮回。

    他们两人都不是傻子,一眼便能看出历朝历代的终与何处,但他们不敢言语,即便是早有所准备的张从质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产生了一种悲观。

    赵祯望向他们略带悲哀与惶恐的表情道:“有位智者曾经告诉朕,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人几乎是同时抬头望向赵祯,依照官家的意思是大宋也不能逃脱分合之论?!

    “莫要惊讶,这本就是史书所载,你们自己也明白朕说的没错,自秦以降,可有一个大一统之王朝享国超过三百年的?即便强盛如盛唐也不过二百八十九年而已!之后便是另一个朝代的轮回,如同它接替大隋一般。”

    赵祯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打了个哆嗦,很显然现在的大宋虽然繁盛,却不能与盛唐相比,在宋人心中盛唐永远是一个强盛的王朝,为此大宋保留了大多数唐代的制度。

    既然连强盛如斯的唐朝都不能打破三百年的定论,那大宋呢?!

    三才已经吓的跪倒在地,不断的磕头捣蒜:“陛下!…………不祥之言不可出自圣君之口啊!陛下!”

    

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阁之对() 
张从质和苏轼杨休三人互相看了看,他们都是聪明人,知道赵祯说的话是没错的,虽然不祥,但却是事实,三人没法反驳,只能以事实述说。

    杨休擦了擦冷汗最先开口:“陛下,历朝历代灭国皆有原有,秦亡与胡亥,赵高之乱政;西汉亡与帝王之声色犬马;东汉亡与皇帝过于年幼;西晋亡与八王之乱,东晋亡与桓玄篡位刘裕篡权。隋炀帝自大张狂屡屡犯错,唐之亡与节度使权利过甚。”

    杨休几乎是一口气便把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说出来,喘了喘气之后道:“陛下,由此可见,历代之亡并非天不假年,而是人祸所致。”

    说完之后,杨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真理,又仿佛溺水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一旁的苏轼并没有笑话他,而是和杨休一样冷汗淋漓,他感觉自己背后湿透了,从没考虑过如此问题的他第一次面对一个让人绝望的难题,心中的无力不比杨休好上多少。

    张从质有些悲哀的望着杨休,他的眼神中依旧是充满了悲哀,因为在他看来,杨休所说的都是片面原因,并非是最终结果,他虽然不知道嘴中的缘由,可他知道,杨休说的不对。

    赵祯的一句话便打破了杨休的幻想,也证实了张从质的猜测:“既然如此,你可见历朝历代可有因为同样原因而亡的吗?”

    咯噔!这声音仿佛是从心中发出的慌乱,杨休目瞪口呆的站在原地,细细回想之后颓然倒地,和他一同倒下的还有心中的信念以及希望。

    没有,几乎没有一个朝代的灭亡和前朝一样,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原因甚至比较荒谬,但却真实发生了,也致使一个朝代的灭亡。

    杨休坐在地上,仿佛浑身的力气都被抽调,甚至包括他的灵魂,双眼茫然的麻木的望着赵祯,嘴巴呢喃着一句话:“天道有轮回,莫不如是?!”

    这个一生都在钻研史家,都在钻研典籍的他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一种东西——信念!

    一旁的苏轼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年轻的他春风得意,但现在却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是虚妄,大宋也是存在于这个恐怖的轮回之中,数百年后眼下的一切都将消失,被另一个王朝所取代。

    但年轻人的心中总有一些执拗,他扶起地上的杨休,望着赵祯开口道:“可周朝却不同,它享国近八百年!”

    “周?!”

    这从不用赵祯开口,张从质便嗤笑道:“周与历代不同,西周由周武王姬发所创,定都镐京,但周行分封之礼,以封邦而建国,周王不过是民意上的天下共主。

    在那个时代周公制礼作乐,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遵守。这也是周朝国祚绵长的缘由。所以后世沿袭礼乐也是为了绵延国祚,孔丘遵从之,于是便成了圣人……”

    苏轼皱眉道:“孔圣人名讳岂可轻易呼之?!”

    赵祯哈哈大笑道:“那你告诉朕,他在春秋之时别人称呼他什么?不过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把他抬上了神龛而已,莫要在意这些。”

    赵祯的话让张从质眼睛一亮,也让他明白,在这小小的秘阁之中,往日的礼法,圣贤,一切的一切都将被拉下神坛,所有的东西都能拉过来被肆无忌惮的剖析透彻,从头发到屁股,从外表到内里。

    一切的圣人都可以从最阴暗的地方去揣摩他,孔圣人以及他的思想也不能例外。

    渐渐的房间中开始充斥一丝癫狂,杨休毫无生气,苏轼双目呆滞,张从质撇嘴冷笑,赵祯觉得再这么下去他们一定会疯掉。

    古人的智慧和后世相当,只是后世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了一种类似于质变的飞跃。

    这是文明的积累,赵祯相信相较于之前,大宋的鼎盛也是一种质变的飞跃,而且已经开始向未来靠拢,前提是这种积累能继续下去。

    也许大宋的质变是打破循环轮回,避免历史再次上演的一种契机,所以现在的他死死的抓住这一点,尽可能的让大宋走的更远。

    赵祯在他们崩溃之前再次开口道:“从历史中可以获得总结,并非无解之道,最少从历代王朝中得知,任何一个王朝强盛一时之后便开始走向衰败,如水满则溢,月满则缺。”

    众人愣了一下,官家这话好似也没有什么意义,太过消极的结果已经使得他们垂头丧气,但赵祯自己却是非常乐观,他不认为这种存在与华夏,乃至世界上历代王朝的魔咒不会被打破。

    “既然能发现问题,那就必然会有解决之道,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这也是朕调你们来秘阁的原因,否则朕为何要告诉你们,为何要把古今的史料,奏疏汇集于此?朕只是希望你们破而后立,若是连这都过不去,最终你们也不可能找到答案。”

    秘阁的大门被轻轻的敲响,赵祯踢了一脚早已软倒在地的三才后,这家伙才回过神来,刚刚的一切对他来说实在太过匪夷所思,轻轻的擦了擦脑门的汗,活动一下僵硬的身体,这才起身开门,他可不会让别人看出他的异样。

    “何事?!”

    当三才面对外面的内侍时,再次恢复了往日的气度,最少眼前的小内侍被他的模样吓了一跳,干咽了一下口水道:“鸿胪寺传来消息,说是倭国的使臣到了,已经在驿馆住下,不知陛下何时召见。”

    三才挥了挥手,打发他迅速离开道:“知晓了,我这便去禀告官家,以后秘阁不可靠近,若有下次即便是我也保不住你!”

    内侍唯唯诺诺的走了,他不明白崇文院这种地方有什么好遮掩的,在他看来秘阁不过是宫中的藏书之所。但他不知道一场改变大宋的风暴正从这里开始刮起。

    赵祯离开了,走的时候非常满意,最少张从质等人的思想禁锢已经被打破,即便是出现裂缝也是最好的进展,没有什么比他们“开窍”更好的事情了。

    赵祯相信这有老有少有中年的三个人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少能找出应对的办法。

    

第一千零五十六章倭人初见盛世() 
所谓的倭国使团其实就是良子内亲王以及尊仁亲王,亲仁亲王的队伍,倭国的子嗣称呼很简单,内亲王为公主,亲王便是皇子。

    他们的到访既在意料之中也出于意外,赵祯没想到他们会来的这么快,以至于大宋还没有准备好,不过只要有大军在,有刘德召和杨烁在,海东都护府会很快的组建,只需派遣文臣便可。

    通过杨休之口,赵祯认识到大宋的都护府要有别于汉唐,不光要以武力威慑,也要用文道教化,如此方可使倭国臣服于大宋,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