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6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大宋开始修筑长城之后,边境上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便开始逐渐清楚,长城的这边是大宋,那边则是辽朝,凡是在辽朝土地上的宋人自然是要回归的。

    于是便出现了一些人向辽朝边军守将提出建议,这些人中有的是大宋的百姓,可有些却是身在辽朝的汉家百姓,他们可不是宋人,而是入了辽朝户籍的地地道道辽人!

    如此下去还得了?中京道有多少汉家百姓,若是都趁这机会回归大宋,那中京道还剩下多少的人来?

    在辽朝契丹的人口本就不占大头,主要以汉人为主,汉人也是辽朝的主要劳动力和生产者,所以辽朝才实行两种治国之策,就是为了拢络汉人,但现在,契丹和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摩擦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汉人觉得,大宋才是他们的祖国,回到大宋便能享受一个汉人堂堂正正的待遇,不会再遭受契丹人的欺辱,而在契丹人的眼中,若是这些汉人都投向大宋的怀抱,那辽朝还有多少的人口?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些关于回归故国的传言便在辽朝开始传播开了,尤其是中京道,更是传的沸沸扬扬,多是汉家百姓所说,这种社会矛盾一点凸显就不会平息,大量的书籍和小册子在中京道这个曾经遭受过痘疫侵袭的地方传播开。

    文中把大宋描绘成了一副最为幸福的人间天堂,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孔圣人所说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地步。

    再看看眼下的辽朝,内忧外患无不明显,对内辽朝的经济一塌糊涂,遭受了大宋的贸易打击之后,使得辽朝原本就不擅长的手工业,商业陷入了停顿,这也导致大量的人丢了饭碗。

    而种族之间的歧视和摩擦也日益频繁,契丹人把辽朝的衰落和大宋的崛起归咎于汉人的身上,而汉人愈发的难过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否则这次山海关外的屠杀就不会出现………………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战争的导火线() 
    大宋在宋辽边境上最东边的地方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当然他的前身便是渝关,这座隋朝开皇三年便修筑起的城池再次焕发了新的活力。

    即便是经过近五百年的岁月,雄关犹在!

    这是一种切割中原王朝与草原民族之间区别的一道天谴,大宋修筑山海关的同时,也是在向世人说明,大宋已经收复了整个中原,在边墙关隘之外,便是夷狄!

    关城足有五丈之高,城墙宽约两丈有余,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门有四皆有瓮城保护,内有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其上多有军械守护,手段不一,可以说是综合防护。

    整个城池按照需求建造,并未呈现华夏城池的规则模样,而是呈不规则梯形,西北和西南转角处呈圆弧形,设有角台,东墙为长城主线,关城东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门,东门为“镇东门”,赵祯亲自赐名“天下第一关”,西门为“迎恩门”,南门为“望洋门”,北门为“威远门”,四门城台上均建有城门楼,关城四门之外均筑有瓮城,偏侧开门。

    关城墙的东南、东北隅处于长城主线,各建有东南角台和东北角台,角台上分别建角楼,它们是关城转角处防御性建筑,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的,而镇东楼南北两侧还建有临闾楼、牧营楼和新楼。

    在关城的东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设水门一座,墙外有护城河环卫,这样的关城别说是攻陷,即便是登上城墙也难如登天。

    这样的城池契丹人看了也是望洋兴叹,以他们的骑兵力量非常难以攻克,但这也是南下的一条重要途径,关城之所以是关城主要在于他的地理位置,辽朝若是要南下,山海关是最好的进兵之地,也是最坏的进兵之地…………

    想要绕过山海关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山海关的两翼还筑有南北翼城,东西罗城,依旧是一处重兵之地,辽朝对汉家百姓的袭杀往往是在大宋的山海关之外,即便是相距北方翼城也相去甚远。

    大宋的将士在没有得到军令之时是绝不会开关出城的,对于辽人袭杀大宋归民一事,关中将士大为愤恨但有心无力,关中守将莫云飞下令全军坚守关城,任何人没有军令不得出关,但若是有大宋归民或是汉家百姓前来叩关,可开瓮城侧门以入。

    密云古北道一事已经在军中传遍,莫云飞敬佩那五百破虏营的将士,但却不能出关帮助百姓,这世上总是不缺英雄,也正是这些打破常规的英雄才使得人们心中的希望没有被毁灭,朝廷对他们的沉默已经是最好的表示。

    若是自己在这个时候开关,定然会让辽人有可乘之机,无论辽人时候攻城,自己都将山海关陷入关破的危险之中,朝廷不会再一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莫云飞需要一道军令,一道来自枢密院或是官家亲自下旨的命令,否则守城的将士绝不能有一人出关掩护百姓撤离。

    无论是赵祯还是狄青,亦或是彭七都没有下达军令,辽军守将耶律浩对大宋归民的袭杀已经日渐疯狂,他出生皇族,知晓其中的利益往来,一旦开了这口子,以后投靠大宋的百姓会越来越多!

    契丹人也有自己的考虑,对于契丹人来说,汉人就是他们的“第一生产力”,若是汉人越来越少,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有一点,宋人若是见死不救,以后还有谁敢去投靠大宋?

    在关城的另一边,莫云飞也是非常的着急,眼下军令迟迟没有下达,契丹人对汉家百姓的袭杀越发的肆意妄为的,他们都知道,只要不靠近大宋的关城,准确的说只要在五百步开外游走,宋人就拿他们没办法。

    宋军也不是没想过办法,虽然不能出关城,但只要百姓冲入距离山海关五百步的范围之类,军中的神箭手便会取出弩箭,精准的射杀辽人骑兵,五百步已经是大宋棘轮弩的最远距离,弩箭的威力大打折扣不说,准头也降低很多,所以需要军中箭术最好的神射手。

    这样一来对辽人的威胁便大了,他们原本的任务便是袭杀毫无反抗之力的汉人,若是因为袭杀这些汉人而送命,显然是不值得的。

    双方之间的过招也只不过如此而已,大宋将士心中的憋屈自然是影响到莫云飞的,他作为关城守将,一面是对城外汉家百姓的同情,对辽人的嚣张怒不可遏,一面是对国法军纪的遵守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过来自朝廷的公文终于下达,山海关之兵可出城救助汉家百姓,无论时候是大宋户籍的百姓,只要是汉人,只要前往大宋,便都要救助。

    如此一来,整个山海关的将士都可以出关了,这是一次继续已久的释放,辽人在准备再次袭杀汉人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本闭关不出的宋人骑兵如潮水般涌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他们,气势之高涨,速度之快,仿佛要把契丹人生吞活剥。

    这架势如何能战?

    契丹兵马转身便走,他们是来袭杀毫无还手之力的平民百姓的,可不是来和宋人精锐作战的!

    大宋的军马气势如虹,一路追杀契丹人至润州的海阳城外,大有尾随在后杀入城中的架势,这让契丹人十分慌乱,原本是他们出去打谷草,现在却差点让宋人破城,想想都觉得后怕。

    大宋军马撤走了,毕竟以骑兵攻城是不显示的事情,不过如此一来,契丹人便再也不敢随意出城杀戮归宋百姓了,但这不算完,耶律浩身为宗室,岂能看着大宋得逞?

    于是“机缘巧合”之下,他们收到消息,在水阜林设下埋伏,再次伏击了大宋一个指挥的骑兵,莫云飞作为山海关主将自然不干了,朝廷的政策已经不是被动防御而是可以主动出击的对外积极防御,那便是可以找回产子来!

    宋辽双方在山海关之外开始了剧烈的碰撞,今天你伏击我的一个指挥,明天我杀你五百人,矛盾进一步升级之下,给了大宋出兵的机会和借口。

    当耶律浩得意的轻点从宋军手中缴获多少铠甲兵刃的时候,大宋北伐的消息便如泰山崩塌一般传来…………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与话事人() 
可以说大宋的这次北伐是除了赵祯之外所有人期待的事情,对于朝廷的官员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原本他们并不是十分热衷于开疆拓土,但不知何时,大宋兴起了一种理论,能把北京城带出经济漩涡的只有辽东。

    赵祯不知道这理论是从哪来的,但说的确实头头是道,辽东的土地上大量的工业才刚刚开始兴起,百姓的生活一定会逐渐提高,同时女真人在归附大宋之后,也需要大量的商品。

    但赵祯更加清楚的是,北京城中的这一切是民间资本对宗室商贾和将门商贾的一次狙击,运用的资源之多,投入之大,效果之显著,令赵祯叹为观止。

    赵祯比任何人都清楚北京城中的经济规律,这是一个由将门和宗室之间操控的经济模式,也可以说他们是俩个相互合作的经济集团,在民间商贾在北京城中不利的时候,另外两家却大肆收割,最后成为北京城中的庞然大物。

    但很快,民间商贾便出来了,他们在北京城中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赵祯的眼睛,也没有逃过三司的眼睛,可以说他们在北京城中出现的是那么的突兀,也就是这忽然的乍现使得将门和宗室措手不及。

    赵焕和曹康两人来了,他们两人是能托人便托人,能动用关系便动用关系,最后甚至用了王蒙正这位大宋的国丈路子才把消息递到赵祯面前。

    王蒙正可以说是在大宋商贾之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力量,他的商号并非站在宗室的一边,也没有和将门有所勾连,甚至和民间商贾也不愿有太多的交集,他就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但却能赚到钱,生意红火。

    因为王蒙正的商号拥有一个从生产,到包装,再到销售完整的生产链,而他的身份也注定不会有人去寻他的麻烦,谁没事得罪皇帝的老丈人玩?吃拧了!

    于是王蒙正便成为了最合适的话事人,三方的利益纠葛总是会请他出面进行调解,而王蒙正颇有点来者不拒的意为在其中,当起了三方的和事老。

    曹康和赵焕两人进宫也是走的他的路子,赵祯反倒是期望他们来找自己,这样一来便可对他们加强控制,而王语嫣这位皇后深谙其道…………

    都是宗室,将门和外戚,赵祯也就不方便在正殿之中接见他们,改在了禁中会宁殿之北的一座用石头叠成的小山上,山上建有一殿二亭,赵祯亲自取名为翠微殿、云归亭、层亭。

    一来这里僻静,而来不会有人打扰,环境还相当优美也显得随意,赵祯不愿把气氛弄得太紧张,毕竟赵焕是宗室,也是自己的堂侄,而曹康是曹家的人,和天家的关系也不算远。

    赵祯瞧着三人,脸上露出颇为轻松的笑容“都是朕的内腹之亲,有什么话便直说,朕可是知晓你们的处境嘞!”

    殿中三人稍稍有些犹豫,但赵焕毕竟是皇亲最先开口道“启奏官家,北京城的乱局归根结底便是一次利益倾轧,若是不治,恐生大乱!”

    一旁的曹康连连点头,附和着开口道“此乃民间商贾一手早就,为的便是冲击我等将门和宗室的产业!”

    赵祯笑了笑“既然尔等知晓便设法应对冲击便是,何须向朕诉苦?莫不是认为朕会出手救济?朕可不打算背上与民争利的骂名…………”

    曹康,赵焕二人相识苦笑“臣等怎敢请求官家出手,只是向官家说明,并献上捐献……”

    “捐献?”赵祯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二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快过不下去了,还要向朝廷捐献?

    两人望向王蒙正,眼睛中满是哀求,王蒙正缓缓开口道“官家,此二人代表宗室和将门向朝廷捐献钱财,为的是助我大军兵出辽东……”

    辽东,又是辽东,看来最近的许多事情都是和辽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不禁让赵祯联想到古北道和山海关外的摩擦,难道是这些宗室和将门在背后促使大宋和辽朝的摩擦?

    好似……也说得通!宗室和将门有这力量,或者说有这能量影响边军,毕竟他们在军中也有所经营,虽然不至于威胁皇权,军权,可若是说他们完全没有影响也是不现实的。

    赵祯微微点头,望着赵焕和曹康两人的眼神更加的和蔼“朕心甚慰,尔等能有如此见识和胸襟让朕讶然,大宋北伐的目标便是辽东,一旦打通辽东便可联通与大宋之陆路,可你们宗室与将门在辽东并无产业,这又和解?”

    这次不用曹康和赵焕回答,王蒙正开口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