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6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他自来到大宋做过最荒唐的一件事,若是让朝臣们知道……那乐子可就大了,但赵祯相信,三才这货一定会处理好……

    仿佛是为了印证赵祯的想法,三才带着一群宫人以最快的速度从后殿出现,更衣的更衣,擦拭的擦拭,打扫的打扫,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一切,同时也把赵祯和良子收拾的光鲜照人。

    只不过良子红晕的脸颊谁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赵祯抬手指了指良子道“送去锦华殿,以后便是顺妃的居所。”

    三才点头应下,他知道锦华殿是什么地方,那是距离皇帝寝宫仅次于皇后中宫最近的宫殿,由此可见官家对眼前这个女人的看重,想想也是,人家的出身可要比后宫的几位要高贵许多,后宫之中虽也有太后之尊的,但哪能比过一国女帝嘞?!

    在良子不舍的眼神中赵祯离开了,他还有国事要处理,他已经养成每日理政的习惯了,即便是有重臣去世他也就是罢朝而已,但却不会把当日的政事放下。

    勤政殿中的奏疏可不会因为赵祯的罢朝而减少,若是不能当天处理完,那第二天的事情只会更多,赵祯整天教育子女要今日事今日毕,他当然要以身作则,最重要的是,起居注中可都写着呢!

    不过这也让赵祯养成了习惯,若是一日不批阅奏疏总是有种空唠唠的感觉,仿佛最重要的事情没做,一天都不得不到安歇,即便是已经睡下也要烦躁的起来。

    虽然说是沉重的枷锁,可戴的久了居然也就拿不下了!

    倭国一直是赵祯的心头之患,一种别样的情绪充斥在他的心中,他并非是回忆华夏作为苦难的岁月,而是担心这种事情还会不会发生。

    历史已经改变,自己也已经把倭国纳入大宋的直接统治范围,以后还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收服倭国,华夏的土地也不是第一天才有今天的无垠,而是通过日积月累而成,眼下倭国就算是融入华夏,成为华夏的固有领土。

    赵祯做的一切都是以倭国的金银为利益链,牵着大宋和倭国绑在一起,诱使所有人都把倭国看作是大宋的禁脔之地,如此才能让宋人把倭国看作是大宋的海东道,而不是一块远在北方可有可无的海岛。

    对倭国,不,现在应该叫大宋的海东道动手已经是赵祯早已想好的,大宋的官员已经在那里经营许久了,对于这片本就和大宋趋同的土地,赵祯决定让他们的种族都变的模糊。

    为此他下旨编篡《倭史》同时派遣大宋的高僧大德前往海东道传授佛法,并且把倭人的历史,宗教,史书,神话等等进行“修改”,让他们变成华夏百姓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让倭人对大宋产生认同感虽然这是必然的效果,但却是为了更好的统治。

    。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乱() 
在无意之中,赵祯发现了一本来自三司官员的奏疏,而这本可有可无的奏疏奏报的也是寻常的事情,不过其中有一段内容让赵祯大为惊讶。

    “臣闻蜀中有商贾王叔文之言,西域不通,商贾无以出路,然,南下海运颇费,其率百十人携瓷南下,经泉州,出南海,过大洋,方至阿巴斯。转乘其国之船,不远万里抵达欧罗巴,然却见辽人商贾早已在此买卖,所售之货品不及大宋,然价廉,一度使之脱销。”

    辽人也开始从西域向神圣罗马帝国买东西了?

    赵祯皱了皱眉头,显然这个消息太过惊悚,那个叫王叔文的蜀商真的瞧见了辽人商贾?若是真的,那便是辽人和西域联手了,以图遏制大宋,这是一个对大宋极为不利的现象。

    赵祯发现,自己留给西域苟延残喘的时间是否太长了,以至于西域诸国误认为大宋是在忌惮他们和辽人的联手?

    这个想法使得他如梦初醒,自嘲的笑了笑,自己把西域人看的高了一些,西域人和辽朝联手完全是为了给大宋施压,自己放任他们是有限度的,之前劫掠大宋商贾,赵祯忙着倭国的事情把奏疏留中不发,为的就是彻底平定西域。

    眼下倭国已经变成大宋的海东路,东面之患以除,辽朝和西域联手通商一事便要提上案头。

    西域是大宋的路上走廊,是连接大宋和欧罗巴的主要通道,在没有苏伊士运河的年代,西域至关重要,大宋的商贾不愿行商欧罗巴的主要原因便是海运不便。

    大宋船队虽然能抵达阿巴斯,但要想抵达欧洲,最大的障碍便是要绕过整个非洲!或是从阿拉伯借道前往地中海。

    其中的艰辛和剥削谁能知道?赵祯当然知道,但却无能为力,为此他甚至怂恿了罗马人提前展开十字军东征,以一种巧妙的杠杆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现在的阿巴斯王朝已经在与十字军打的火热。

    再加上一赐乐业人的参与,阿巴斯人急需大宋的财富,所以才没有刁难大宋的商贾,否则大宋的对外贸易将极具减少。

    而西域却在这个时候与辽人勾肩搭背,这便触犯了赵祯的底线。

    大宋最大的敌人是谁?当然是辽朝,自始自终都是辽朝和草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而敌人的朋友也就是敌人!

    西域虽然和大宋联手消灭了西夏,可那场战争只不过是为了打击西夏的西部,而真正承担主力的已久是大宋,所以赵祯不认为大宋欠西域什么,甚至大宋帮助西域摆脱了西夏的劫掠和屠杀。

    但朝臣中有不少人却觉得,大国的威仪就要体现在给予上,不断的给予西域好处,不断的容忍西域的胡作非为,不断的退让。

    他们觉得无力威慑西域根本就是不划算的买卖,而赵祯却极难改变他们的思想。

    所以他才一次次的放纵西域,可现在不同了,有了三司官员的奏疏,有了西域和辽朝勾结的证据,那接下来就该赵祯挥师西征了!

    赵祯一直奉行那句话什么时候开始你说的算,什么时候结束朕说的算!

    对待西域完全不用像对待倭国一样,这里的本就是化外之地,和倭国最大的不同,这里分分合合数百年,从未出现过一个强大的王权,倭国尚且是大宋承认的国家,但西域在大宋眼中甚至是无数王朝的眼中只是一个模糊化的地理位置而已。

    所谓的征服西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只要击败几个较强的小国便可以平定整个西域。

    但历代王朝真正征服西域的却少之又少,即便征服了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这片土地,究其原因便是对商业的不重视,以及西域东北方向始终盘桓着强大的游牧民族。

    华夏王朝往往会把草原民族当作是真正的敌人,而西域却会被忽视掉,实在是因为西域的民族和国家没有什么侵略性。

    自汉以降,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后世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但很奇怪,华夏历代王朝强大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西域。

    而所谓的拥有并非是占据而是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但赵祯可不要这样的西域,独立的王权存在必定会使得西域拥有野心,要想让他们彻底臣服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西域的王权,把西域纳入大宋的统治之下。

    当年玄奘法师为何不从吐蕃入天竺?谁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可他不能,海拔高度导致的高原反应虽然那时的人不知道,可也知道吐蕃的气候不是中原人能涉足的。

    所以西域才是连接中亚的通道,也是抵达天竺的最理想方式,西域早在汉代便成为东亚文明与中亚,以及欧洲文明连同的走廊,只不过这条走廊危险重重。

    现如今大宋行商天下,成为这个世界上的贸易大国,怎么可能缺少西域这个重要的贸易走廊?别说是西域人现在报复大宋,即便是西域俯首称臣赵祯也会打这片神奇土地的主意。

    这个狭窄的走廊对大宋来说意义太过重要,完全就是路上的贸易枢纽,岂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赵祯明白大宋现在的定位,所以更加明白西域的重要性,眼下这封薄薄的奏疏,三言两语的提到了西域与辽人之间的关系,这便已经足够赵祯对西域动手的了。

    并且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朝臣们也会绝对的支持自己,原因无他,实在是只要和辽人沾边的事情,大宋的朝臣都会十分紧张,这是大宋几代帝王和辽人交战留下的阴影,挥之不去。

    但也是赵祯最好利用的东西,想要发动一场战争可不是赵祯这位皇帝一道旨意的问题,在乾宇殿中便有好几场大朝会等着自己,并且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当然有人会替自己找,那些商贾早已是急的不行而他们却能影响一批朝臣。

    这才是赵祯压下西域奏疏这么久的意义,发动战争,需要大宋全国上下一心,赵祯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如今的大宋在飞速的成长,但国内的问题也有很多。

    。

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换一条路() 
赵祯把海东道拿下,就是为了解决东面的问题,把大宋的拳头收回来之后,再聚集力量向西“挥拳”。

    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休养生息的办法,大宋无论有多么强大,总不能不断的向外挥拳而不收回拳头,北京道的驻兵也是改班师回朝了,主要是十六卫的抵达后,他们有能力完成北京道的城防任务。

    由此便体现出禁军和十六卫的不同,十六卫主要是负责驻守和维稳,而禁军则是大宋的能真善战之兵,但却不能说十六卫的战力不如禁军,他们中也是有不少禁军退役后回到地方的禁军老兵,战力也不输真正的禁军。

    得益于大宋的人口爆炸和义务兵制度的普及,无论是禁军还是十六卫都是四年一届,这有效的降低士卒们服役的难度,也让他们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度过难忘的时光。

    赵祯一直致力于把大宋的军队打造成大熔炉,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什么背景出身的人,只要在军中就必须懂得军法如山,军纪严明是大宋每支军队所必须具有的纪律。

    但同时赵祯也把大宋的军队打造成最爱国的军队,除了严明的军纪,还必须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和坚实的思想教育,而在这个时候监军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他们以诗词壮志,以史书上名垂千古的忠君爱国故事为基础,不断的给大宋的将士们洗脑。

    以至于从军中出去来的将士们极少有继续散漫吊儿郎当之人,即便是有也被军队所开除,这可不是后世,而是一旦被军中开除的军士,脸上都是要黥面的,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背负着耻辱印记,没有工厂愿意要这种人,没有县衙愿意招他做捕快,甚至连酒楼都不愿招待他,即便有钱也低人一等。

    所以在大宋,即便是富家子去参军,也要遵守军中的规矩,老老实实一板一眼,待从军中出来,保管父母都不认识了自己的孩子。

    农人家愿意把孩子送去参军为的也不再是为了免税了,而是为了给孩子博一个好出生,现如今在大宋,若是参军过的男子在那里都要高看一眼,因为大宋的招兵越来越苛刻了,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进入军中服役的。

    即便是娶亲,都会因为军人的身份使得亲家不好意思多要彩礼,甚至会多陪嫁妆,也让自己家的门楣更加光耀不是?

    但这些士兵也是大宋的壮劳力,服兵役的士兵越多,大宋的生产便会相对迟缓,还好,赵祯严格的控制军队的数量,无论大宋的人口有多少,禁军的总人数保持在五十万人左右,而同样的,十六卫也是保持在十六万人左右。

    如此一来大宋的常备军便是六十六万人左右,这对原本的大宋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只要没有战争,军费所占比重便没有多少。

    更何况赵祯现在还打算减免部份地区的赋税,这是在给农人减压,也是在给大宋减压,并刺激着经济。

    大宋的农耕土地有多少?南方不说,单单是南海诸国的产出粮食便够大宋整个国家所需,当适合稻米生长的东南亚土地遇上勤劳的华夏百姓会发生什么样的质变?

    从朝臣的奏疏上赵祯就能看到,这是大宋向那还诸国移民的第十年,当初第一代的移民已经开始在那片土地上孕育了后代,甚至连他们的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帮忙了。

    大宋对南海诸国的统治的主要基础便是贸易,当地的官衙只是为了维持地方上的安定,至于赋税都会有专门的税务司收缴,然后派人以海运的形势向北方运输。

    没办法,当地只出产粮食和水果,水果容易坏,但粮食便要容易保存一些,而这些粮食便是赋税,不过朝廷收缴的赋税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朝廷在向他们购买然后再有朝廷贩卖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