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8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到了天边还有军帐,看不到的地方也有军帐!

    赵祯粗略估算一下约有百万人,如此壮观的场面让人豪气顿生,这才是一国之天子的感觉,这才是手握百万雄兵的感觉!

    这是人间最为定级的权利和力量,赵祯忽然有一种感觉,天下之间无人能与自己匹敌,他是大地的主宰,是草原的主宰,是天空的主宰,是海洋的主宰!

    这才是大宋总兵力的四分之一,当然是百万大军不可能全部出现,只会从各路进发以合围之势包围契丹。

    “朕即天下,战无不胜!”

    赵祯不由自主的喊出嚣张如斯的话,边上禁军们自然不会让官家尴尬,瞬间把仪仗高高举起,大声附和:“万胜!万胜!万胜!万胜…………”

    数百人,数千人,数万人的声音扩散开来,无数的人声音汇聚在一起,如同一个巨大的扬声器,阳光洒在高高的仪仗上,让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神圣,赵祯一匹白马,一身金甲,猩红的披风随风猎猎作响。

    这场景如同神迹一般,而赵祯就是站在高处的一位战神,大宋的将士们不自觉的单膝跪地,单手持剑高声大喝:“万胜,万胜,万胜!”

    这一气氛如同一剂兴奋剂在军中传播,大军的气势瞬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所有人都相信,此战大宋必胜,一种强大的信念和心态占据了上峰。

    赵祯也没想到自己一句发泄似得大吼居然能换来如此回应,甚至让大军充满信心,好似逢战必胜!

    当然眼下最为兴奋的是蔡伯和苏轼以及一般参谋们,他们看到的可不是大军的激动,而是浓浓的战意。

    果然官家的御驾亲征就不一样,不需要厮杀,不需要亲临前线,只需要往这儿一站,把仪仗高高的举起,就是大军最好的“补药”。

    这是他们本来就期望的效果,也是没有阻止赵祯御驾亲征的原因,事实上朝中很多人都觉得赵祯根本就没有必要前往惠州,更没有必要前往契丹御驾亲征。

    四百万大军对付不足百万的契丹人,同时还能保障四百万大军的后勤,这已经是压倒性的力量,即便是官家并不御驾亲征也没有什么。

    可王韵极力上疏请求皇帝御驾亲征,这是继寇准之后第二个敢于上疏皇帝御驾亲征的臣子,别的现不说,人家寇准是什么人?

    一朝一国之宰执,而他王韵确实一个小小的参谋,如此看来还真的是胆气过人,否则就是真的疯了!

    当然,对于王韵的奏疏朝臣们有不少人提出支持,他们和王韵一样认为赵祯前往惠州坐镇对大军的激励存在莫大的好处。

    结果也证明了王韵的提议,赵祯抵达惠州后,不光军队集结的速度突飞猛进,连士气也高涨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狄青在军中的形象自然是一等一的存在,号称大宋军神,这其中有一部分是赵祯的功劳,努力的把狄青的形象树立的高大。

    再加上狄青平日里对待将士如同严父,自然而然的就受到大宋将士们的尊敬。

    但这一次狄青只率领西征黑汗的军队进攻西域,而并非是领导这四百万的大军,俗话说兵乃将之威,将乃兵之胆!没有狄青这位名将率领,四百万的大军将会由各自的主将率领北伐,灭国契丹,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而且他们又统属参谋兵事院的指挥,心中难免有些紧张。

    可赵祯的到来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心态,在他们心中皇帝的存在要远比狄青这位军神要高的多得多,官家是位真正的神人啊!

    只要有官家在,大宋就没有不胜的道理,万胜!必须万胜!

    这一次北伐大宋投入了所有能独当一面的十位猛将,杨怀玉自然不用说,彭七,李酒等等,他们虽然是将军,但总指挥却是王韵所率领的参谋们,他们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指挥。

    进军方向,战略意图,所需要攻伐的目标,甚至是后勤保障都有这个庞大的指挥体系所指挥,赵祯希望打造一个成熟的指挥体系,而不是由一人完全领导。

    虽然会产生分歧,但经过讨论得出的指挥方案将会更加完善,尤其是王韵这个参谋长,他在兵事上总有独特的见解,同时也能采纳别人的意见博众家之长,所以他的方案往往是最为成熟和高效的。

    这些好处赵祯都看在眼中,参谋们在军帐之中各抒己见的时候,赵祯从来不发言,只是笑着点头。

    有多少本事自己知道,赵祯可不想成为别人心中的笑话,毕竟自己高大的形象树立起来不容易…………

    巨大的宫帐在惠州城中竖起,四周环卫了无数的小帐篷,此时此刻四百万大军只是集结了四分之一,还有三百万人在路上,王韵估计最少还要十天时间。

    这样的速度已经是很快了,甚至可以说是神速,但王韵担心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后勤……

    “依照你的意思,四百万大军每日的消耗就能吃垮朝廷?”

    赵祯看着面色严肃的王韵皱纹思考,他知道四百万大军的消耗惊人,可没想到居然会这么大。

    “官家,这些人都是从民间的劳力中抽调出来的,虽然在民间消耗看似不大,可一旦不事生产,他们每日之所需必由朝廷承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给自己找东西吃!”

    赵祯微微点头,王韵的意思他知道:“确实如此,朕明白你的意思,若是等到四百万大军集结完毕,这段时间所消耗的补给是最大的。”

    “官家圣明!”

    王韵躬身道:“可若是眼下让百万大军先进入契丹,以战养战,我大军之消耗可为寥寥!朝廷只需负担一小部分的军粮开销便能养活他们,还有军功在前,必然让将士们奋勇进攻!”

    

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战养战()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大地,契丹草原上驰骋的骑兵不再是契丹人的专利,大宋的铁骑,汉家王朝的彪悍展露无疑,风一样的骑兵,吹雪似得带起草碎,在风中飘荡。

    汉家男儿的呐喊再次响彻草原,这是大宋的骑兵,这是大宋皇帝的麾下。

    大宋的骑兵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马具甲的重骑兵,一种是穿着胸甲的轻骑兵,事实上胸甲骑兵在契丹人看来也应该属于重骑,但在宋军之中却是属于轻骑。

    这样强大的军力让契丹人着实嫉妒的很!为何宋军能如此强悍?自然是因为国力强大!

    可你大宋国力如此强大,需要来契丹打谷草吗?!

    大宋骑兵如同风卷残云,在契丹的土地上驰骋不算什么,可他们不是来赛马的,而是来干契丹人的老本行“劫掠”。

    骑兵以百人为一队,带着不少空的战马抵达,一旦抢夺了粮食,便放在空空如也的马背上运走,而且绝不拖延,只以粮食为目标,不和契丹的骑兵纠缠,也不屠杀契丹百姓。

    这种单单是以劫掠粮食为目标的行为让契丹人叫苦不迭,为何?因为契丹的粮食本就不够吃的!

    谁能想到,一直打谷草的契丹人居然会有被劫掠的一天,谁能想到从不打谷草的宋军居然开始打谷草了?

    这简直是天下奇闻,但最让契丹人雪上加霜的是宋军打谷草的规模太过庞大。

    只要是契丹境内上京道附近的城池都受到了宋军骑兵的威胁,如蜻蜓点水,一沾就撤,契丹守军根本无法阻拦,短短十里地的距离就有三队队甚至是五队大宋骑兵的劫掠。

    人数不足的契丹军根本应接不暇,往往是他们赶到的时候宋军已经撤走,甚至还能看见他们撤走时留下的烟尘。

    再加上不知宋军人数几何,契丹骑兵不敢轻易追击,只能丧气而回,充分的体现了游击战术的精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

    当然这是赵祯提所出的,非常自然显著,充分运用了后世太祖的游击理论基本上总结了游击战术的精髓,这十六字的总结连王韵都赞不绝口,不断的感叹:“官家用兵如神也!短短十六字,道尽袭扰本质!”

    这一套对大宋骑兵袭扰卓有成效的战术却成为契丹人的梦魇,这不是寻常打谷草,这是在从契丹的身上割肉啊!

    别以为就这样完了,对于能抢收的粮食宋军一律“帮助”契丹人抢收,对于不能抢收的宋军自然也不会留给契丹人,一把大火“教你做人”…………

    这当然不是赵祯提出的,而是王韵直接提出的,为的就是对契丹的补给造成重创,使得契丹国内本就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

    作为皇帝赵祯也是这个意思,但却不能用圣旨的形势发布,因为这会让外人觉得大宋的皇帝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只有明白圣意的王韵提了出来,并且严厉要求打谷草的将士们执行,这多少让赵祯有些惊讶和欣慰,一个能理解圣意的参谋可不好找,尤其是他愿意替自己背负这个骂名。

    战争就是战争,哪有那么多人性和感情,其中除了胜负和利益,不会夹杂着任何东西,只有双方之间的你死我活,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赵祯一直以此为座右铭,提醒自己。

    当战争到来的时候,一切的阻碍都要靠边站,人性算什么,吃不上饭的契丹百姓又算什么?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谁让他们是契丹人,谁让他们不早早投靠大宋。

    这是赵祯的想法,也是大宋将士的想法,在这个时候人都是自私的,因为这是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场上不需要怜悯,不需要同情,甚至不需要仇恨,有的只有生或死。

    宋军的这一行为相当于在切断契丹人的后路,缺少粮食的他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和大宋背水一战。

    即便是想撤走也需要大量的粮食,否则契丹近百万人上哪不要大量的粮食?契丹人就是想向北撤离都没有机会,宋军的目的自始自终都不是击溃契丹人,而是彻彻底底的击败,让他们归顺…………

    大宋的骑兵一群群的出去,又一群群的回来,出去的时候空马背上空空如也,回来的时候都是满载而归。

    把负责后勤的行军司马给高兴的,特意把些劫掠也算入了军功之中,一时间宋军将士对打谷草这种事情情绪高涨,再也没人认为这是令人不耻的行为。

    没错在宋军将士的心中,眼下这种行为完全是令人不耻的,但很快他们便发现,劫掠粮食可比征战要轻松的太多,虽然军功不如斩首,但也是白给不是?

    很快参谋兵事院的行军司马就开始统计战果,发放军功,他们甚至还以此为基础推算契丹人所剩的粮食还能支撑多久。

    这是最为重要的地方,因为粮食所剩的多少也意味着契丹和大宋决战的时间,契丹唯有击败大宋,才能获得粮食,也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生存下去的权利。

    饥荒已经给这个日落西山的民族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赵祯也在等待,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自然是最好的了,但很可惜,契丹人并没有归顺大宋的打算。

    一个民族即便是再弱小也有自己的骄傲,面对强权的压迫,不是毁灭就是爆发,没有第三种选择。

    契丹人当大宋的百万大军进入契丹开始以战养战进行劫掠的时候,契丹军队也一改原本的保守开始了主动出击。

    他们的办法很简单,既然抓不住宋军的大部分骑兵,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能抓到的往死里打,尽最大可能的剿灭一小队的宋军从他们身上获得补给。

    双方之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矜持,宋军展露獠牙的时候,契丹人也为了自己民族存续开始了猛烈反击。

    这场战争已经到了从避免摩擦到正面摩擦的程度,百万人的宋军进入上京道的土地,若是契丹人还抱有幻想那就是真的自寻死路。

    而双方之间也完全放弃了使臣的交流,因为无论是赵祯还是萧挞里都知道,此战不死不休。

    

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时代改变真理不变() 
大宋骑兵给契丹造成困扰的同时,也让他们抓到了解决的办法,显然,宋人的策略也不是完美无瑕,他们也找到了对付宋军骑兵的办法。

    虽然无法对付所有打谷草的骑兵,但对付五六队人甚至是十来队却是不在话下,宋军最擅长的是大规模的集团冲锋,但眼下他们兵力分散,即便是战力惊人也要需要有目标才能劫掠。

    更何况契丹可以调用数倍于他们的兵力进行埋伏,不期望围剿所有宋军,但小小的一队难道就留不下?

    契丹的反击很快到来,宋军的损失逐渐变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战场上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是很正常的事情,契丹人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动物,相反他们也有着百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