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朗的月色,笼罩着李啸沉思的脸庞。

    祖大乐与姚文昌等人,明天便要各自领兵返回了,那么,在没有了这些人打扰的状况下,自已的金汤城,也该开始着手兴建了吧。

    在自已的规划中,这座由金家庄堡改建而成的金汤城,将会成为李啸军在这宣府北路的重要军事据点,而且,也会是一座极为重要的生产与商贸城市。

    毕竟,在这金家庄堡的西边,是辽阔无边的蒙古诸部。在李啸看来,这些地方,潜藏着无数商机,简直就是一座沉睡的金矿。。。。。。。

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汤城() 
次日天亮,祖大乐率全体辽东援兵,北返山海关,以接任尤世威继任山海关总兵。李啸率领一众将领,亲自送行。

    临行前,祖婉儿抱着自已的父亲,放声痛哭了一阵,久久不肯撒手。最后还是在李啸的劝慰下,才挥泪与父亲祖大乐分别。

    辽东军随后统兵出堡,逶迤东去。行了远远的一段距离后,祖大乐勒住马蹄,粗壮的右手,轻轻拍了拍送行的李啸肩膀,轻声道:“送行千里,终有一别,李啸你回去吧。老夫只希望,你能替我好好照护婉儿,好好地疼她,爱护她。”

    “大人放心,在下一定会象看护眼珠子一般关爱婉儿的,祖总兵勿需多虑,还望大人一路珍重。”李啸拱手言道。

    祖大乐点点头,脸上满是欣慰之色,他压低声音道:“李啸,将来若有事,老夫如能帮忙,派人至山海关传信即可。”

    “李啸明白,多谢大人盛情。”

    祖大乐看着从容应对的李啸,眼神十分复杂,他轻叹一声道:“我儿泽衍,若有你李啸一半能耐,我这个作父亲的,纵死亦心安了。”

    “大人谬赞,李啸何以克当。”

    祖大乐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不复多言,与李啸等人挥别后,自此统军离去。

    送别了祖大乐,接下来,姚文昌部、杜少如部也纷纷告辞离去。

    姚文昌临行前,又再三感谢了李啸的慷慨侠肠和救命之恩,同时再次表示,李啸返回山东后,有用得着自已的地方,尽管开口。见姚文昌这般向自已反复示好,李啸自是笑着答应不提。

    倒是那千总杜少如,一脸铁青地率一众兵将离堡而去。望着此人背影,李啸冷笑一声,也不与这个小人多作计较。

    只有家丁队长许茂等人,与李啸致礼惜别,李啸勉慰了他们几句,便与其挥手告别。

    送别了这大批的军兵离开后,金家庄堡内,空旷了许多。秋风萧瑟,四野苍茫,倒让人凭添了几份怀思之情。

    只不过,李啸此时,却没有这么多的闲情逸致来观赏秋色,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正等着他来创建。

    这个目标,便是金汤城。

    李啸召集一众将领,前来千户官厅议事,商讨金汤城的创建事宜。

    与会人员为田威、段时棨、管毅、安谦、陈猴子、安和尚、武壮等人。这些人,皆是李啸现在金家庄堡最为核心的成员。

    卫镇抚安谦,已被划拔李啸属下,他十分高兴,庆幸自已跟上了明主。现在又有机会进入李啸军的核心圈子,安谦心下,更是激动不已。

    “诸位,本官召集各位前来,实有一件要事,要与诸位相商,请各位多提建议,以襄助李某做成此事。”李啸诚恳言道。

    “不知大人欲为何事?”田威问道。

    “我意以为,于现在划分我军管理这近三十平方里的地界内,以这金家庄堡为中心,扩建一座城池,名为金汤城,作为我军在这宣镇北路的重要据点和商贸基地。”

    李啸把内心的规划,直白地说给这些他感觉最可靠的手下将领与官员听。

    李啸此言一出,下面一阵哗然,众人顿是议论纷纷。

    “哦,却不知大人要把这金汤城,建成一多大的城池?”安谦问道。

    “本官之意以为,以金家庄堡作为内城,并以此为中心,把外城城墙建为周长16里的正方形城池,从而将城池规划一步到位,省得日后扩建之麻烦。”李啸沉声道。

    “大人规划够大,倒让在下又开了眼界。想来我军在山东单县的铁龙城,周长12里,已是偌大规模。现在要建这金汤城,城墙长度达16里,每面城墙竟有4里之长,却不知有无必要需建得这般大城?”

    段时棨的这段话,引发了众人共鸣,管毅与田威等人,皆认为,这个规划,实在有些大而无当。

    李啸笑了起来,他向众人解释道:“各位,铁龙城的定位,与这金汤城,却是不同。铁龙城只有单一的钢铁生产与加工,别无其他行业,故城周12里已是足够。但这金汤城,本官打算在城中兴建的行业包括煤炭、硫磺、羊毛加工等多项行业,故兴建的城池自是能有越多的容纳量越好。”

    李啸这话一出,管毅率先转变了看法,他点头道:“李大人这规划,也颇有道理,这宣府北路的情况也与山东南部不同,此处土地荒瘠无用,难于耕种,故多占无防。不似单县那边皆是可以耕种之地,却要小心规划。”

    安谦有些疑虑地问道:“若要筑成这般大城,只怕费用不少。”

    “当然不少。”李啸回道:“不过,我军现在有了上次的各类缴获,以及现在的首级换来的银子,所有的黄金、银子、绸缎加起来,总共有近13万两银子,在暂时先不包砖的情况下,足以将城池建起来了。”

    “大人您要建的城池,却是如何规划?”一直没作声的武壮,轻声问道。

    “我意以为,这金汤城,就开东门与北门两处城门,这样一可以缩减城门防卫兵力,有利于集中兵力防守。二可以便于运输,因为东门外与官道相临,而北门则便于从边界山与汤泉河交界处,运送硫磺、煤炭等矿物,与蒙古诸部交往,亦是方便。”李啸侃侃而道。

    “那诸如瓮城,护城濠,角楼,堡楼,雉堞,女墙、马道等物,这金汤城也皆有修建吧。”田威也问了一句。

    “那是自然,两处城门,皆要另筑瓮城,然后,就从汤泉河中引水,灌入挖出的护城壕,壕宽需在十步以上,深为五步以上,以大大增加城池防御力。”

    “李大人既舍得花钱,若从临近各入州堡招募各类工匠,这城池修建,倒也快速。包括各类城墙防御建筑在内,这在不包砖的情况下,有6万多两银子足够了。”安谦脑子转得快,立刻估算出了大致的费用。

    李啸点头道:“安镇抚计算得好快,若城墙头建成,再速速开建城内厂房与民居,以确保金汤城早日投入使用,各位可以与本官一起商量一下,金汤城内要如何规划。”

    众人被李啸说得来了兴致,纷纷建言,最终,李啸与众人商定,得到的最终金汤城规划如下。

    内城之中,也就是现在金家庄堡的范围,李啸将其划为三处,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军营和各类军事设施,另三分之一的面积,则划为两部分,一半是用于修建各类办公官署,另一半则是修建各类银钱与绸缎仓库。

    而在外城,也与铁龙城一样,以内城为中心点,划为四个区,只不过,这座周长16里的偌大城池,每个区的面积,比铁龙城可大了许多。

    其中,西南区,建立许多巨大的专用仓库,作为煤矿、焦炭、硫磺、羊毛、呢绒制品,以及从南方运来的各类物品的贮存地。东南区,则建立大型的炼焦厂,提硫厂,羊毛脱脂厂等厂子。

    由于这类厂子污染严重,气味亦是难闻,由于金家庄堡这里常刮西风与北风,故建在南部,却是最为合适的选择,可以尽可能减轻空气污染对人体呼吸道的刺激。

    而东北区,则把全区建为一个巨大的羊毛纺织生产基地,诸如纺纱厂,织布厂之类纺织工厂,皆建于其中。

    西北区,则是一半地区作为纺织基地的外扩范围,以备建造更多的纺纱厂与纱布厂。另一半地区,则建为居民生活区,从金家庄堡迁出的百姓,以及从外面招收的工人,还有堡内军兵的家属,皆住于此处,以便于统一管理。

    至于商铺之类,李啸也打算与赤凤堡与铁龙城一样,全部建于城外官道两旁,不得让其建于城内,以免机密外泄。

    李啸心下,对于这个初步的规划,相当满意。

    众人对于城池规划大小无异议后,陈猴子又发问道:“大人,开采煤炭与硫磺一事,我曾听宋大于能二人说过。只是这羊毛加工,却是怎么回事,原料又要从何而得,莫非我们还要去养羊不成?”

    李啸笑了起来,他朗声道:“难道一定要自已养羊才有羊毛么,这金家庄堡西边,便是蒙古诸部,若打通了商路,那羊毛可是有如海水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何忧原料不能供给。”

    卫镇抚安谦听到这话,却用一种犹疑的话语问道:“李大人,现在朝廷明令不得与蒙古诸部互市,我军这般作为,可是不妥?”

    他这话一出,安和尚立刻表示反对:“入他娘!朝廷这般鸟话,我等何必定要遵从!现在各处边关,将领商人,哪里没有在偷偷与鞑子作生意,怎么别人做得,我军就做不得,还要这般说三道四?”

    安谦一脸尴尬之色,他低着头不再作声。

    “安谦你多虑了。本官也曾仔细看过朝廷谕令,朝廷的意思,是不希望战略物品出关,从而资助了蒙古鞑子壮大。本官与蒙古鞑子的交易,有一条原则可以把握,那就是决不把诸如熟铁、布匹、粮食、药材之类战略物资卖给蒙古鞑子,将来所卖物品,不过是些生铁所制的生活用具,以及一些诸如绸缎烟草之类奢侈品,从而既赚了蒙古鞑子的钱,却又不给他们有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

    李啸这番耐心的解释,让安谦疑虑顿消,他忙道:“李大人既有这般心思,倒是小老儿多虑了。”

    李啸看到安谦这谨小慎微的样子,心下不由得暗叹,现在的蒙古诸部,虽有明朝的将领与商人大肆倒卖物资,但其实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根本就没有彻底开发的巨大市场,如果自已不抓住机会,利用这边贸之利充分发展壮大自已,而是循规蹈矩,遵从所谓的朝廷喻令不敢逾越一步,才是真正的愚不可及吧。

    毕竟,按真实的历史,离明朝彻底灭亡,不过十年,自已再不抓紧时间发展壮大,从而导致华夏之地沦于无边的黑暗与野蛮的话,才是真正的罪无可遣。

    成大事者,不可拘于小节,历史只欣赏胜利者的笑容,而不会同情失败者的眼泪。李啸作为后世而来的穿越者,自是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啸想到羊毛加工制作这项行业,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十六世纪时,英国、尼德兰荷兰等国的羊毛纺织业十分繁荣,已成了国家支柱产业。据统计,在十六世纪1565年这一年中,英国出口商品总值中,羊毛制成的呢绒,出口额竟然占到81。6,达到了近百万匹,堪称一个恐怖的数字。

    羊毛行来带来的暴利,使得羊毛需求量激增,养羊取毛成了很赚钱的行当。英国的地主纷纷改行,把自己的土地和公共的土地用篱笆圈起来放牧羊群,并强行圈占农民的土地。农民丧失了赖以养家活口的土地,扶老携幼,向着陌生的地方去流浪,大部分人终成了城市贫民和廉价劳力。这就是英国资本主义血腥发家史上著名的“羊吃人”的运动。

    由于羊毛纺织的兴盛,当时的英国被人们戏称为,一个靠羊毛织就的帝国。

    但与英国靠羊毛纺织开始发家致富不同,当时的明代中国,将羊毛纺织成各类呢绒的行业一直不兴,绝大多数百姓,都是穿着棉花与苎麻织就的衣服,而有钱人们则除了普通布料外,另有绸缎之类高级面料可以选择。

    其实中国当时已发明了比较原始的羊毛纺纱机,这种纺织机的原型,连天工开物都有记载。羊毛制品在中国未能普及,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原大地的汉族人,没有掌握简便易用的羊毛脱脂技术,使得织出来的羊毛纺织品,因为脱脂不净,腥膻油腻,不能用作衣服,只能作为地毯原料。故羊毛纺织,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

    而作为羊毛主要生产地的蒙古诸部,则因为纺织技术的愈加落后,只能将没有脱脂腥膻油腻的初级羊毛,直接织成粗陋易坏的羊毛毡子。结果除了贫民穿着御寒外,贵族们皆对这样粗陋的面料不屑一顾。

    中国人不穿羊毛衣服的事情,被一位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戴格伦记录下来。在他的行记中,他用一种惊奇的口吻记录了明朝的中国人不会对羊毛进行脱脂精纺,以及不穿羊毛衣服的生活习俗。

    这位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