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那怕自已卖个优惠价,全部按每件6两来计算,便是近5万两银子到手了。相当于给李啸军增加了两个月时间的银钱开销呢。

    “卧子先生所言,甚合我心!本官会尽快派人去登莱各地村寨,将这些武器与盔甲卖出,若能卖出5万两银子,却可大大缓解我军银两紧张的问题。”李啸一脸笑容地采纳了陈子龙的建议。

    陈子龙见自已提的建议,李啸无不接受,心下也十分高兴。心情爽快的他,继续说道:“大人,节流问题,在下已说完了,下面,学生再来说说开源的问题。”

    陈子龙端起茶杯,大饮了一口,压低声音说道:“李大人,你可知道,这招远之地,可是重要的产金地呢?”

    李啸立刻明白了陈子龙的意思。

    “卧子先生,可是要本官在我赤凤卫内的原招远地界,探挖金矿?”

    “正是此意!”陈子龙笑意吟吟地说道。

    明史中说,金矿在明朝时,几乎全部是私矿,早年诸如正德、嘉靖这些明朝皇帝,对开采金矿都很有兴趣,但在文官集团的集体抵制与暗中操作下,采金成本愈来愈高,发展到最后,竟然成本远远高出所得,最终只得放弃朝廷开采,转而让给私人,朝廷只在其中抽成。

    只不过皇帝一退出,这个开采金矿的肥缺,立刻被各地官员与豪强所瓜分。

    明史记载,明朝皇帝中,万历皇帝最喜黄金,他的内库藏金多半是上好的云南贡金,其中以纯度极高的马蹄金居多。这些黄金,一批分给了他最喜爱的儿子福王,另一批则被他埋入他本人的坟墓定陵中。

    给福王的黄金,大部分被福王挥霍一空,小部分来不及花光的黄金,最后便宜了李自成。而埋入定陵的黄金,则先后吸引了李自成与清军来盗挖,只是因定陵设计坚固而隐密,李自成与清军,皆未找到地宫入口,才不得不作罢。

    不过,万历皇帝想在地下安享黄金与快活的可耻想法,是注定要被打破的。

    到了红朝文革时,红卫兵们用炸药炸开了墓墙,强行打通了通往地宫的通道,将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靖、孝端两位皇后的尸骨拖出地宫,在召集群众大加批判后,在一片“反对封建,破除迷信”的口号中,被浇上汽油焚化。地宫中所藏的大批珍贵的珍宝与黄金,从此便下落不明,只有小部分保存于定陵博物馆中。

    而对于明朝财政来说,因为朝廷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银本位制度,黄金的价值反而是被低估了,百姓们自是用不起,而富人们亦只是用金子做些首饰物品,这些行为,导致黄金的货币价值反而很低,这又导致大明的金银兑换比值也很低。隆万开海以来,大量的黄金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荷兰人用白银套换到欧洲铸成金币,到了万历中期之后,黄金大量外流,大明这边的黄金比值才渐渐增加。不过天朝毕竟地大物博,到了明末清初时,还是有海量黄金被欧洲人成功套换出去。

    “大人,据在下了解,招远县之地,在中部与南部,已有不少金矿被发现并开采,每个矿洞,每年可产金1万两至2万两呢!学生听说,这些采金的矿主,对手下矿工十分粗暴,非打即骂,估计也不擅管理,开挖更是十分随意,若我军能革除这些蔽端,当可获金更多。”

    听了陈子龙的话,李啸感觉自已那颗强健的心,正在扑扑地乱跳。

    若是一年能获2万黄金,按现在朝廷金银兑换的比率,2万黄金,换出26万两银子没有任何问题,这样的利润,足以让人疯狂。

    李啸心下甚至在庆幸,如果不是当年的登莱兵乱,自已只怕是永远没机会可以与那些富藏黄金的诱人矿洞联系在一起了。

    富贵逼人来,安可不取之!

    “卧子先生,你的建议极好,那本官就出重金,去招远县招聘懂得探矿发掘的熟练采金工匠,希望能早日在我赤凤卫地界探得金矿。”

    “李大人,据学生所知,这金矿之地,往往还会伴会铜矿铅矿之类矿藏,若能发现这些矿产,皆是对贵军极为有益的补充。”陈子龙说得兴奋,双眼精光闪闪。

    “很好,若我军果探得金矿及相关矿产,皆是卧子先生之力也!”

    李啸笑吟吟地说完,看向陈子龙的眼光,满含深意。

    陈子龙给自已提了三条建议,入海捕鱼补充粮食,售卖闲置兵器补充财政,挖掘金矿增加金银收入,无一不是自已军中需要紧急实施的必要举措。

    李啸心下暗叹,不论在什么时代,人才都是真正最为关键与紧缺的资源啊。

    这个陈子龙,曾拜徐光启为师,腹中实用学问极多,而这些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实用学问,才是李啸现在发展所最为需要的。这可比那些所谓的清流正议,要实用得多。

    “卧子,说实话,相比你给本官的这些良好建议,本官更欣赏你的满腹才华。”

    “谢大人谬赞,子龙才疏学浅,如何担当得起。”

    “担得起。本官也开门见山直说吧,卧子,本官希望你长留在我身边,你这样的人才,若投入我军中,定能发挥更大作用。”李啸目光炯炯地看着陈子龙。

    陈子龙一脸感动之色,他站起身来,向李啸长揖一拜。

    “那子龙从今之后,正式为李大人效命。”

    “好,那本官任命卧子先生为亲随赞画,每月月薪20两。”李啸一脸笑容料灿如阳光,他拍着陈子龙肩膀说道:“本官这就将派人去济南,把子龙你的仆人与行李,从济南接过来,从今之后,你就长留在本官身边,为本官出谋画策,襄赞军务!”

    陈子龙闻言再拜:“学生谨遵大人之令!”

    多谢曦翱鼲见的月票,凡尔赛宫打赏,多谢支持,昨天停电,迟传为歉。。

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鱼与晒盐() 
李啸与陈子龙商谈后的第二天,赤凤堡铁匠张铜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任务。

    那就是,打造三千个用来捕鱼的铅坠子。

    “拖网捕鱼?”

    “是的,这项任务很紧急,所需铅料数量请张师傅报给我,我会尽快向钱粮司申请,这三千多个铅坠子,请务必于二周之内完成。”已成为李啸亲随赞画的陈子龙,简洁而清楚地向一脸迷惑状的张铜柱,传达了李啸的命令。

    “放心吧,陈赞画,小老儿保证按时做好。”张铜柱见得是李啸亲自下令,立刻痛快答应,向陈子龙保证尽快完成任务。

    给铁匠下达任务后,陈子龙又安排上百名妇女,利用从莱州城采买回来的鱼网丝线,一齐来缝制,按他设计的尺寸要求,花了十多天的时间,缝制了一张近乎一个中学学校操场那么大的鱼网。

    在渔网缝制时,陈子龙让木匠们设计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硬木绞盘,安放在二号福船的尾部。面对包括水师军兵在内的一众人惊奇的眼光,陈子龙解释说,这个绞盘的功用,便是到时用网捕获鱼群后,用来收网与捞捕。

    渔网结好后只过了两天,三千个沉甸甸的铅坠子也打制完成,陈子龙把这张巨大的鱼网的四沿,都装上一排上浮葫芦,中间与尾部装上用来下沉的铅坠。

    三天后,整个捕渔用的拖网,终于全部制作完成,并与绞盘联接固定。

    “好了,可以出海捕鱼了。”忙碌了这些天的陈子龙,脸上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饶是陈子龙信心满满,但包括水师总头冯式在内的所有水师军兵,都对陈子龙这项设计表示怀疑。

    上次在姜尊叛乱中,表现忠诚的原水师甲长冯式,因其忠心及熟悉船只操作,在原水师总头陈猴子被调去管理后勤后,被任命为新的水师总头。此时的他,用一种充满怀疑的眼神看着陈子龙操弄,心里却在犯嘀咕,这个年青的读书人,什么时候竟懂得设计拖网捕鱼了,这东西真能捕上大鱼吗,该不会是在瞎搞吧。

    不过,因为这是李啸传下来的军令,冯式还是很配合陈子龙工作的。陈子龙随后教水师官兵撒网捕钱的技巧,冯式与手下官兵,皆反复操练并熟记于心。

    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后,陈子龙找了两名熟悉渔情的渔民作向导,让他们带着二号福船,向长山庙岛附近的深海渔场驶去。

    二天后,正在龙口湾处视察的李啸,突然听得海边传来阵阵喧哗。

    “李大人,快看,出海打渔的二号福船回来了。”

    顺着旁边陈子龙的手一指,李啸看到,从海上的东北方向,一艘福船正顺着北风,快速向岸边驶来。

    不多时,福船靠岸,岸上所有的人,都被福船上堆积如山的鱼虾惊呆了。

    好家伙,装满了整个船身,这得有多少鱼啊。

    福船甫一靠岸,冯式便大笑着跳下船来。

    “陈赞画,我服了!你设计的这拖网,直是他娘的捕鱼利器啊,此次出海,只隔了一天便找到了鱼群,这张弥天大网撒下去可了不得,鱼虾装满得几乎用绞盘都拉不动,他娘的,我在海上干了这么多年了,还从未打过这么多鱼呢。”冯式一脸笑得稀烂,两只小眼睛眯成两条细缝。

    “呵呵,这般小计,不值一提,倒是将士们出海捕鱼,甚是辛苦,冯总头,赶紧让人把鱼虾卸下来过秤吧。”陈子龙被冯式夸赞,心下亦是极喜,脸上却刻意保持平静的微笑。

    很快,在一众水师军兵与紧急赶来的后勤队的帮助下,全部鱼虾过秤,竟然整整6万斤!

    所有人听到这个数字,皆大感惊讶,每个人都向陈子龙投入满是敬畏的眼神。

    这位陈先生,看似书生模样,却没想到此人肚子,竟还有这般真材实学,果真是人不可貌相。

    “李大人,陈赞画,这次是我水师第一次捕鱼,说实话,还不太熟练,惊跑了不少鱼群,若是下次,定然还能捕获更多!”

    冯式搓着手,脸上显现喜悦与遗憾交织的神情。

    听了冯式的话语,一旁的指挥使李啸,脸上同样是隐忍不住的灿烂笑容。

    他立刻在心时计算了一番,算3天捕上来一次,一个月按捕10次计算,哪怕每次只能捕到6万斤,每月捕获量就有60万斤之多。足以供应全部需要提供伙食的人员了。

    如果以后海路宁靖,可以派出更多船只,去往更远的深海处捕捞的话,完全可以获得更多的渔获。

    “子龙,赤凤卫全体人员能解决吃饭问题,皆是你之功劳啊,本官代军兵百姓们谢过了。”李啸拉着陈子龙的手,一脸感动的说道。

    “大人过奖了,学生纵有微智,亦是有限。”陈子龙犹是一脸淡然的微笑,他压低声音对李啸说道:“大人,有道是,一人之智,不若众人之智,学生在想,在我军中定然还有更多有智之士,能提出更多解决我军钱粮问题的办法。大人何不下发求贤通告,若有能提出切实帮助解决我军钱粮问题建议者,可酎情给予重赏。”

    “很好!那这通告,就由子龙你来撰写吧,赤凤城与铁龙城等处,皆去张贴。”李啸毫不犹豫地同意了陈子龙的建议。

    让李啸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陈子龙便一脸笑容地带着一名身着粗布短衫,军兵家属模样的人,来到了李啸的千户官厅。

    “李大人,此人是甲总五队盾兵薛强的父亲薛大富,特来向大人献上晒制海盐的方法。”陈子龙笑吟吟地对李啸说道。

    李啸连忙延请薛大富入坐,薛大富一脸受宠若惊般的神情,斜签着身子坐下来。

    随后,此人自我介绍道,此人曾是登州盐场的作头,对制盐流程极熟悉,因孔有德叛军掠夺烧杀,登州盐场被毁,他也不得已成了流民,一家人流浪到莱州附近时,幸得被前来莱州招揽流民的乙总总长王义守发现,其子薛强作为盾兵选中,随后全家人来到了赤凤堡,一家人才避免了冻饿街头而死的命运。

    “薛大富,我赤凤城也能开辟出晒盐场么?”李啸问道。

    “大人,当然可以,我看赤凤城北面海岸处,滩涂极多,若能规划出一大片盐场出来,可是源源不断的利润啊。”黑瘦的的薛大富,向李啸唾沫横飞地讲述开发盐场前景。

    薛大富尤自滔滔不绝,李啸却陷了深思之中。

    与薛大富侧重于食盐的生产相比,李啸更多考虑以后食盐的销售。

    李啸看过一些明末的历史书,书是提过明末的盐引制度。

    明朝时期,如果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政府取得盐引。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这种盐引,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后卷给商人的,叫“引纸”盐引前卷存根叫“引根”。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