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钗痪鳎圆幌悠⒅9湃宋H遥炒笫盗Γ杏腥绱思叮菹履耸遣皇莱鲋ッ魈熳樱写嗽萸抑撸备遣辉诨跋掳。 

    李啸说完这段话,向崇祯长揖而拜。

    崇祯脸色相当难看,他嘴唇张合了几下,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李啸见他不说话,又继续说道:“陛下,若以这迎亲之举,实现明清双方联姻,以此方式议和,对于辽东失地,陛下可说是为迎娶妃子,而给清酋之彩礼,那么,明清双方都有台阶可下,国人之处,有可暂时有个交代。而陛下在迎娶皇太极嫡女为妃后,那鞑酋皇太极,定会为明清双方结亲,攀结上了天朝上国而大为高兴。臣以为,若结此姻,至少在五年内,清军应不会再向我大明来兴刀兵。那么有这五年宝贵时间,我军当足以扫灭国内流寇,重整军备,积齐钱粮,待一切准备已毕,然后再兵出山海关,则辽东旧地,可复图矣!”

    李啸说完,翠华亭中,一片寂静。

    崇祯皇帝呆坐不动,脸上神色十分复杂,最终他望着伏跪在地上的李啸,轻声对道:“李爱卿为国筹谋,思此奇策,朕心甚慰。只是朕若真行此策,只恐朝野震荡,天下皆非,李啸你亦要成为众矢之的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李啸斩钉截铁地说出这句后世林则徐的名言。“大明若存,得保我汉家天下与华夏衣冠,李啸虽九死犹未悔,更遑论区区之名节!”

    “好!好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崇祯一脸激动神色,他腾地站起身来,虚扶起犹跪在地的李啸。

    “李爱卿果是一心为国,全然无私,朕得此良将,实为祖宗护佑也。”崇祯慨然而叹:“李爱卿,你这建议,朕记下了,且待清军出关后,朕自会着手安排。”

    李啸闻得崇祯采纳已见,心下十分激动,他复向崇祯长揖一拜:“陛下审时度势,不拘礼节,臣代天下百姓,向陛下道贺!”

    崇祯笑着摆摆手,复对李啸说道:“李啸,虚言美辞,就别说了。若朕真采纳了你的建议,与那清虏议和后,该怎么扫灭流寇,安定百姓呢?”

    李啸沉吟了一下,便沉声说道:“陛下,以臣之见,要剿灭流寇,却是钱饷一事,最为关键。”

    “哦?”

    李啸继续说道:“那些流寇的兵员,除极少数穷凶极恶之徒外,皆是被逼得活不下去的百姓组成,这些人为求生存四处掳掠作战,一时间内,却还不能形成强大战力,只是,在俘虏他们后,如何妥善安置,却是个重大问题。”

    “你且继续说下去。“

    “陛下,若需抚贼,使其重为耕田度日之良民,则粮、牛、种、屋诸项,皆需齐备。故臣以为,朝廷若要真心妥善安置他们,使其安心生活,而不是旋抚旋叛的话,那么,就必需要先获得足够的钱粮。“

    听了李啸的话,崇祯脸上却是泛起苦笑。

    “李爱卿,这钱粮二字,要想解决,却是谈何容易!你可知道,现在朝廷已开辽饷与剿饷,所征数额,却从未收足,供就官军尚且匮乏,要来安置投降流贼,实是难矣。”

    听了崇祯叹气的话,李啸也明白皇帝所处的困境。

    以辽饷为例,自辽东战事起,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开始,到天启元年,前后不到四年时间,辽饷用银即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平均每年支辽饷四百多万两。前三次辽饷加派共九厘,合计加征银两四百八十多万两,其中扣除北直隶和地方其他用途,尚余三百万两不到,而仅山海关一地,即年需支银四百万两,更不用说敷用整个辽西了。因而辽饷一项,虽已弄得全国民不聊生,但收到的银子总数有限,对边军的供应还是十分不足。

    况且,即便如此,那些沾满百姓血泪的饷银,也不可能足额发放到前线,发放到每一个为国效命的士兵手中。银两发放过程中,各级官僚和将领,都在本以不足的军饷中,层层贪污和克扣。所以明末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就曾在上疏中哀叹道:“粮饷俱缺,军卒消匮,即令东师长伏穴中,不向西遗一矢,而我大明之天下,已坐敝矣。”

    崇祯一脸无奈地望向李啸,不料,李啸却目光炯炯地回望着他,然后清晰地说道:“陛下,百姓疲弊,生存艰危,自不可再向其收取钱粮。但臣以为,陛下当可向江南、山西等处的豪富巨商,收取税银,以资国用,当是目前最为可行之计矣。”(。)

第二百二十七章 虚封其爵() 
崇祯满面疑虑,复向李啸问道:“你这条建议,今年年初,曾有武生李琎者,曾向朕上疏章奏过,说要让朕括刮江南富户,令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以实国库之虚。结果,却是朝野反对之语汹汹,多名朝臣欲将李琎下刑部拿问,幸得朕念李琎有直言之功,才只将他流放了事。李啸若这般行事,朕只恐你在朝中,再难立足矣。”

    李啸听了崇祯这般疑虑重重的问语,一时也陷于沉默。

    略读过一点明史的他,知道崇祯所说,并非虚言,就在今年三月,那武生李琎,向崇祯提出这条让江南富户输纳税银的建议后,朝廷中,几乎所有家有产业的官员都在强烈反对,尤其是首辅温体仁,大学士钱士升,御史詹尔选等人,更是言语激烈,定要将李琎拿入刑部大狱,方肯罢手。幸得崇祯一力保全此人,远远流放到云南,方了此事。

    这些人的观点,以钱士升的上疏最为有代表性,他在疏章中说:“自给事中陈启新,说出攻击士子,请停科举等荒谬言论以来,朝廷中,多有小人这般口出狂言,以为邀宠之阶。其中,尤以李琎最为荒诞放肆,说什么江南富户多近百万之家,却输纳税款几近于无,实是荒谬之言也。其实以臣观之,富户所担之责甚重,实不宜再多加税款矣。且郡邑有富家,乃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富户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则令助城保御,此皆为富户之功也。若陛下信李琎之谬论,则江南自此不安矣!需知此议一倡,众无赖亡命相率与富家为难,富户若败,岂非欲把全天下之贫民百姓,皆变成流寇以荼毒国家么?”(注:为读者更好理解,此处与《崇祯实录》中略有出入,语句也更直白了些。)

    李啸当然知道,自已这样做,几乎是与整个朝廷官员在作对。毕竟朝堂之中,多为江南之地的官员,且基本上所有的官员,家中私下都有产业,在他们看来,这个可恶的李啸,此法却是要拿他们开刀无疑。故所有的朝臣,皆会立刻对李啸群起而攻之。

    读过前世历史的李啸知道,这些人,虽然说得自已这般大义凛然,一副忧国忧民之状,只是李啸心知,表面上道德君子的他们,真实情况是个什么货色。

    好面子又多疑的崇祯,拿他们没办法,只是后来入京的李闯,却不象崇祯那么软弱仁慈,而是直接拿他们当猪杀,仅仅拷掠京中官员与富户,便拿获了7000万两银子,李自成等人瞬间变成暴发户。

    而后来清兵在攻破江南时,随便从一个地主豪绅家内掠走的银子,也在十几万至二十万两以上。

    而与之相比,李自成在查抄明朝国库之时,却仅仅只获得了二千三百多两银子,另有一些金带犀杯衣服之类。李自成大怒,以为库卒私藏了金银,遂拿守库官员赵士锦来问,结果赵士锦答道,国库中只剩这点银子了,其中的二千两,准作巩附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状来领,即应发去。另三百两,则是宝元局易钱银得来的三百两,要作为守城的军资。

    听了消息的李自成,长叹一声,默然而去。

    而后来逃出闯军,并把这件事记录在《崇祯野获编》中的赵士锦,则在书中感慨了一句:“呜呼,国家之贫,乃至于此!“

    回想历史,李啸心下喟然长叹。

    归根到底,那些富得流油的豪商巨贾,朝中权贵,之所以一直到明亡都不肯纳税资国,还是崇祯自缚手脚,没有主见,又太过软弱的缘故,才这般被群臣算计利用并抛弃叛变。

    最终,崇祯自挂煤山,大明正朔遂亡。史书记载,似乎此时的他才开始后悔并愤怒,说出了文臣个个可杀的气话,只不过,在这个时候才来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也许,对于这帮人,只有清鞑子与李闯王那冰冷锋利的刀锋,才能让他们真诚主动的缴纳税粮,再不敢有半句反对之词。

    这便是所谓的不见棺材不掉泪吧。

    李啸明白自已的处境。

    若他单枪匹马去与一众朝臣作对,他相信,自已的结局,并不会比陈启新或李琎更好。

    只是,饶是如此困局,李啸却不想就此放弃自已的想法。

    因为他知道,若无充足的钱粮供应,纵与清朝议和,想扫灭流寇,亦是十分难办之事。

    除非官军能每次战胜流寇后,把全部的流寇都统统杀光,方可不留后患。而要做到这一点,对现在战力仅仅比流寇略高一点的大明官军来说,难度太高。

    而如果不能拿出,妥善安置投降流寇与贫苦百姓的切实方法,那么,大明帝国内,大股小股的流寇,将如春日野草一般,割了又长,永远根除不尽。

    而流寇不除,大明的内患不彻底解决,想养精蓄锐再与清朝争锋,岂非空谈。

    现在崇祯说了这般疑虑之话,李啸也知道,自已再想劝说崇祯这个本性软弱多疑的人,去采纳自已的观点,只会是缘木求鱼。

    毕竟对于好面子爱虚名的崇祯来说,要他强硬地站在几乎所有的朝臣对面,实在太为难他了。

    看来,只能是欲正人,先正已了。

    既然自已的建议,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施,但若能在山东一省之地,加以解决的话,李啸相信,有这个窗口效应,也许会对现在的艰难状况,加以影响与改变。

    李啸在万般无奈之际,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陛下,若担忧此法难行,臣请陛下同意,可将山东一省,交予在下管理,在下可先在山东试行此法,若此法可行,则臣再请陛下行于江南及山西等富户豪贾众多之地,可乎?”

    李啸向崇祯诚挚地问道,崇祯却犹然沉默不语。

    房间中,一片让人压抑的沉默。

    “爱卿,此事重大,还是从长计议方好。”崇祯站起身来,然后对李啸说道:“且容朕与朝臣商议后,再行决定吧。”

    李啸心中一沉,满心的希望霎时冻结,最终只得无奈地说道:“臣,谨遵圣命。”

    随后,李啸又草草与陪着崇祯饮宴了一阵,崇祯便令曹化淳,亲送李啸回营。

    回到永定门瓮地的军营中,李啸心下,却没有半点觐见了皇帝的喜悦,他在心中,却隐隐有说不出的隐忧。

    在李啸离去后,崇祯返回了乾清宫,随及召来首辅温体仁来入宫密谈。

    崇祯对这位自已最为信任的首辅的意见,还是极为重视的。

    在把与李啸所谈的内容,以简略地方式转述给温体仁后,温体仁顿是脸色大变,额上竟似有汗涔涔渗出。

    对于让崇祯与清廷以姻亲议和一事,温体仁虽是眉头大皱,却还未加反对,但听到李啸要让崇祯向江南富户收取大额税金以资国库之时,温体仁心下不由得大怒。

    好个李啸,竟把刀动了老子头上,真是反了你了!

    温体仁是浙江乌程人,在家乡广有资财,更兼这些年做官下来,捞了不少油水钱财,在家乡广置田亩,兴办产业,已是乌程首屈一指的富户。在他看来,李啸这条建议,简直是在赤。祼。祼的拿自已开刀啊!

    李啸啊,亏老夫当日对你青眼有加,试图在仕途上提携于你,却没想到,你竟是个忘记恩负义,过河拆桥之辈!

    哼,你既要步那狂徒李琎的后尘,那老夫便成全你!

    “温爱卿,依汝之见,李啸之建议,却是可否?“龙椅上的崇祯,轻声问道。

    本已斜签着身子,在一旁一个小凳子上坐着的温体仁,闻崇祯此问,便立刻翻身下跪,同时向崇祯大声禀奏道:“陛下,以微臣看来,李啸所提之建议,实为荒诞不经,狂悖之极!臣请陛下重责此人,以谢天下!”

    “啊!”

    崇祯听了温休仁这般话语,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

    “长卿,李啸之建议,朕以为颇有可取之处,如何你竟将他说得如此不堪?”

    “陛下,以臣观之,那李啸之建议,明是为圣上解危纾难,实为狼子野心巧言令色而已,陛下须慎查之!”温体仁说到这里,一脸痛惜状:“可叹啊,竟连微臣亦受了其蒙弊,还一直以为他是个国之忠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