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东巡抚方一藻,听闻二人禀报和谈顺利的消息后,亦是大喜过望,在给使团人员重重赏赐之后,随后立刻派出亲信,紧急前往京师,向兵部尚书杨嗣昌,禀奏议和谈成的好消息。

    在方一藻派出使者前往京城之后,陈子龙也向周元忠方一藻二人辞别,带着两名贴身护卫,返回山东,去向李啸报喜。

    方一藻的使者,身揣秘信,日夜兼驰,不敢稍歇,终于在五天后的深夜,便到达了北京城中,随即,立刻前往京城西部米醋胡同的杨嗣昌府邸。

    此时,劳累了一天的杨嗣昌,正准备在下人的伏侍下上床歇息,忽听得门人来报,说有辽东巡抚方一藻,紧急派了秘使前来,却有要事要与杨大人禀报。

    杨嗣昌急急传令,让使者速速进屋,于客厅接见。

    在客厅中,杨嗣昌看完方一藻的来信后,脸上顿时涌起大喜之色。

    “来人,给使者赏银20两,并送其去馆驿休息。“

    “谢杨大人。“

    仆人带着一脸欢喜的使者,快步退出客厅后,杨嗣昌独自一人,一脸欢欣之色地手捋清髯,在客厅中昂然来回踱步。

    现在,明清双方议和的草案,已基本谈成,能不能顺利签定,就看崇祯皇帝是何态度了。

    想到这里,头脑兴奋发热的杨嗣昌,忽然冷静了下来。

    自已真的能做通崇祯皇帝的工作么?

    杨嗣昌心下并没有底。

    还有,朝中那一众自谓清流,死守华夷不两立,依旧顽固地敌视清朝为明朝叛敌的大臣,在得知议和的消息后,怕是要立刻对自已群起而攻之了,自已仅凭一已之力,真的能对抗汹汹群情么?

    想到这里,杨嗣昌不觉一声长叹。

    不过,他很快就想到,孤军奋战自是难于成事,但是,却可以给自已寻找一个有力的帮手。

    这个帮手,自然是山东的赤凤伯李啸。

    如果可以让李啸和自已,一同进宫去劝誎皇帝,那么,这协定正式签订的可能性,将会大得多吧。

    只不过,李啸乃是外臣,非奉召不得入京,想让李啸与自已一同劝誎皇帝,并不太可行。

    杨嗣昌随机灵机一动,暗想道,不如明天先自已去见皇帝,初步探明皇帝的态度,若皇帝态度爽快,愿意接受这议和条件,那自是最好。若是皇帝反对或犹豫,则自已再点明崇祯一下,说皇上若有犹疑不决,可向同样赞同议和的李啸咨之,以博征旁引,终定心计。

    杨嗣昌思虑了一夜,次日早朝完毕后,他便单独入宫,去觐见皇帝。

    崇祯正在乾清宫中审批奏折,听闻杨嗣昌有要事禀报,但忙令太监带其入内。

    杨嗣昌入得殿来,他立刻注意到,此时乾清宫内,还有那身着常服的周皇后,正带着年仅十岁的长公主朱媺娖,陪在一脸笑容的崇祯皇帝身边。

    见到这天下第一家温馨和睦的一幕,杨嗣昌顿觉心头一暖,连忙跪地行礼:“吾皇万岁万岁万岁岁,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爱卿平身。”崇祯的语气平缓而和蔼。

    杨嗣昌谢恩起身后,崇祯示意让周皇后先带公主下去,一脸温和浅笑的周皇后,牵起小媺娖的手,从杨嗣昌一旁款步经过。

    经过杨嗣昌身旁时,小媺娖对正恭身肃立的杨嗣昌头上那一颤一颤的纱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探着胖乎乎白如玉藕的小手,抓住纱帽的抖翅,一用力,便把纱帽从杨嗣昌头下揪了下来。

    见此情形,崇祯皇帝纵声大笑:“爱卿,没想到啊,你今天竟被媺娖革除了纱帽,只得归乡而去了,朕甚是为卿惋惜呀。”

    杨嗣昌忙陪着笑脸,低头拱手言道:“微臣一身都是天家所有,莫说只是革职,皇上便是将臣的性命拿去,微臣亦心甘情愿。”

    崇祯复大笑,周皇后连忙从小媺娖手里拿过纱帽,一脸歉意地将纱帽递回给杨嗣昌,随后低嗔了小媺娖一名,便牵着她的手快步离开。

    这时,那穿着比甲长裙,青丝低垂,一双明如秋水的眼眸的小媺娖,也向杨嗣昌顽皮地露齿一笑,便翩然而去。

    见到这奉中殿中一片欢乐的气氛,一旁的随侍太监,心下皆不住地暗自感慨。

    往日里,每天都黑着个脸,不停训斥太监与大臣的皇帝,今天能难得与大臣开个玩笑,这样的好心情可是极难见到的。

    而杨嗣昌心下,亦在暗想,皇帝这些年来,实在被那些接二连三的坏消息给弄怕了,所以现在自已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实施后,国内流寇的势力,似乎在一点点地被遏制,各地已多有报捷奏章陆续传来,皇上心中,自然满是喜悦。

    只不过,杨嗣昌知道,如果不能稳定住清朝那头穷凶极恶的猛兽,为大明官军剿匪争取足够的时间,那眼下看似已略有好转的剿匪大局,其实只不过会是昙花一现罢了。

    “爱卿前来,却是为何事禀报?”

    杨嗣昌正沉吟间,皇帝先开口问道。

    温体仁急忙双手呈上辽东巡抚方一藻的信件,低头向崇祯禀报道:“臣奉陛下旨意,派出使者前往清廷议和,现据辽东巡抚方一藻奏报,我大明使臣,已基本与清廷谈妥,其议和协定之内容,皆在信中,特请皇上过目。”

    崇祯皇帝哦了一声,便令太监接过杨嗣昌之信,迅速阅览了起来。

    杨嗣昌紧张地偷眼观看着,崇祯阅信的表情。

    他看到,崇祯的脸上,从开始的风和日丽,渐变成阴云浓重之色,最后,崇祯冷哼一声,将方一藻的奏章,轻轻地丢在御桌之上。

    “文弱,你这议和协定,却是屈我大明太过了吧。”

    崇祯皇帝话语很轻,却满带着一种冰冷的味道:“你让朕迎娶那鞑酋之女,与那清廷互称翁婿之国,还要每年上供孝礼,这般屈辱条件,我大明二百余年闻所未闻矣!若传于天下,怕是大臣与百姓们,皆要痛骂朕自甘受辱误国误民啊。”

    听了皇帝这话,杨嗣昌扑通一声跪于地上,叩头不止。

    “文弱,你且起身说话。”

    “皇上,现在形势比人强,为尽快剿灭国中流匪,我大明才不得不暂行此策啊!”杨嗣昌没有起身,而是继续伏跪于地说道:“皇上,请恕臣直言,现在我大明官军,粮饷不继,斗志低沉,想剿灭国中流匪,都是极为不易,若要再分兵去对抗那随时可能入关的清虏,其胜算复有几何!若清虏兴兵掳掠于外,流贼肆虐纵横于内,则我大明只怕会彻底糜烂,不可收拾了!若到了那时,臣只怕,纵是诸葛复生,孙武再世,也无力挽此危局啊。”

    崇祯的嘴唇微微哆嗦着,脸色十分难看。

    他沉默了一下,复说道:“爱卿,你之苦心,其实朕亦深知。想来一众大臣皆力劝朕效岳武穆抗金之故事,与清虏斗战到底,但爱卿却力排众议,要与清廷讲和。朕亦是犹豫良久,方准了你派人前去和谈。但现在朕想来,若真要依卿之计,以这般议和条件与清人讲和,只怕难过群臣议誎这一关啊!要知道,众口烁金,积毁销骨,文弱你就不怕群臣的汹汹指责口水和那如雨般的弹劾奏章,将你彻底淹没了么?”

    听了皇帝的话语,杨嗣昌心头一阵莫名的苦楚。

    对于皇帝多疑反复,怕担责任的一面,虽然杨嗣昌已在心中有所准备,但他还真没想到,在刚刚谈成协议之后,皇帝便立即畏首畏尾,不敢承担议和责任,这事情的变化,未免也太快了点。

    只是,现在的大明局势,已是内外交困危如累卵,而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考虑的不是如何保全江山社稷和宗族百姓,而是所谓的个人名声与评价。想在这里,杨嗣昌心下,更有种无言的悲哀。

    见杨嗣昌伏跪于地不吭声,崇祯的话语继续响起:“文弱,你这般议和条件,却与去年那李啸向朕提出的议和条件颇为相似,莫非,你在派使者前往清廷之前,可与李啸有过沟通?”

    听崇祯皇帝这般发问,杨嗣昌心中一动。

    他知道,真要说动这已是明显退缩的崇祯皇帝,非得让李啸进京,来亲劝崇祯皇帝不可。

    于是,杨嗣昌如实答道:“禀皇上,臣此次亲往山东视察之际,确曾与李啸一起,就议和条件一事,有过沟通。这般议和条件,也多为赤凤伯李啸所拟。故微臣以为,皇上不妨让李啸进京述事,将这议和的得失,对陛下详说一番。却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崇祯略一沉吟,便轻轻地点了点头。

    随即,他向一旁的执笔太监喝道:“传朕之旨意,着赤凤伯李啸,速速进京觐见。”

    “奴婢遵旨。”

第二百八十五章 进京陈情() 
陈子龙返回山东后,立刻向李啸禀报了与清廷会谈的全部成果。听到陈子龙他们最终与清廷达成了自已想要的协议,李啸心下十分欣喜。“李大人,你说,崇祯皇帝会同意我等谈成的这份协议么?”陈子龙轻声问道。听陈子龙这般发问,李大人脸上的笑容,顿时有些沉重了。是啊,自已这般辛苦谈成的这份协议,那位多疑犹豫又怕担责任的崇祯皇帝,真的会加以同意么?李啸的心里,其实和知道消息后的杨嗣昌一样,完全没底。最终他轻叹一声,将这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叉开了去。李啸本以为,可能自已只能在这山东之地,静候京师传来议和成功与否的消息,却没想到,自陈子龙返回山东后,又过了八天,便有宣旨太监,快马从京师前来登州城中,令李啸进京觐见皇帝。宣旨太监在收了李啸赠送的50两银子的程仪后,便一脸笑容地告诉李啸,皇上欲召李啸进京,询问与清廷议和的具体情况,让李啸跟随自已,一道返回京师之中。李啸迅速想到,看来皇帝对于议和一事,还是犹豫反复,难以决断,才要自已这般赶往京师而去啊。他略一沉吟,便立刻答应与宣旨太监一同进京面圣。次日天亮,李啸便带上李浩然和一百名铠甲鲜明,身披鲜红披风的护卫骑兵,与宣旨太监一道,一同进京而去。一路上,李啸等人晓行夜宿,不敢稍怠,一路上过莱州,青州,武定,南皮,霸州等地,终于在六天后的晚上,顺利抵达京师。黯淡星光下,站在黑暗沉寂,只有声声微弱的刁斗声传来的京城大街之上,李啸心下莫名沉重。与宣旨太监分别后,李啸并未直去馆驿休息,而是首先去杨嗣昌府邸,连夜拜访杨嗣昌。听闻赤凤伯李啸到来,本已睡下的杨嗣昌,立刻起身,着衣整装,一边令下人先带李啸的一众护卫入馆驿休息,随后便于客厅接见李啸。客厅中,李啸与杨嗣昌分宾主而坐。在听了杨嗣昌一脸忧色地讲述完上次觐见崇祯的经过后,李啸不觉喟然一声长叹。“赤凤伯,以你看来,我们还能说动皇帝同意议和么?”杨嗣昌的声音很低。李啸沉默无言,跳跃烛光下,他那闪亮的目光,却有如黑夜中的宝石。直面杨嗣昌探询的眼神,李啸最终还是微笑道:“杨尚书,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做臣子的,只要能尽自已能力,去为君上分忧,便是尽了本份。至于皇上究竟做何观想,李某却亦是难知圣意啊。”当天晚上,李啸与杨嗣昌谈了许久,直至三更,面对艰难时势叹息不已的两人,才终于停止了这番让人压抑而沉重的谈话。李啸随后告辞离去,复入馆驿歇息。不过,李啸却是一夜未眠。他知道,皇帝是否同意议和,直接关系到大明帝国的生死存亡,在这样极其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李啸心情十分沉重,也十分忐忑。直到将近天亮时分,李啸才迷糊地打了个盹。果然,次日早朝毕,便有太监来传唤,让李啸入宫觐见皇帝。李啸连忙穿好皇帝上次所赐的蟒袍玉带,整束一番后,便随太监入宫而去。崇祯皇帝在东暖阁中,接见了李啸。“臣,李啸,拜见皇上,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哦,爱卿平身。”“谢皇上。”李啸站起身来,崇祯复将他上下打量一番,便赞道:“赤凤伯身着这蟒袍玉带,倒愈发显得英武非凡,气势卓然矣。”李啸拱手谢道:“皇上谬赞,微臣何以克当。”崇祯从龙椅上轻轻地传来一句:“赤凤伯,朕唤你千里来京师,你却知可是为了何事?”李啸沉声道:“微臣惶恐,安敢妄揣圣意。不过,皇上既已问微臣,微臣斗胆言之,想必皇上要咨臣议和之事吧。”崇祯直视着李啸平静的面孔,郑重道:“正是如此。朕听杨文弱言,这议和条款,多为与你商讨后所拟定。朕看了辽东巡抚方一藻的折子,上面我大明使者与清廷所定之条款,却是多与你去年对朕所言之内容相似。故朕以为,这议和之事这般重大,还需请赤凤伯亲来京城,向朕明言其故方好。”李啸急回道:“微臣浅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