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5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瓦格达说到这里,罗洛浑站出来插言道:“四叔,若依你这么说,若那唐军参与我大清纷争,那多尔衮与豪格二人,可是会一直苦战下去么?难道,他们就不会发现,这样争权夺利的苦苦缠斗,最后只能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李啸这厮么?那这样的一场战斗打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瓦格达苦笑了一下,大声道:”罗洛浑,你问得好,为叔也是这样想的,这场战斗最终的结果,极可能是多尔衮与豪格谁也是胜不了谁,最终只能白白便宜了李啸的唐军。只是我想告诉你,现在他们二人皆已被权欲蒙敝了双眼,正一心想着,要如何尽快打垮对手以夺取高高权柄,如何还能听得进去半句劝说。也许,只能等到他们两败俱伤之际,等到李啸对大清的进攻连连得手之际,这二人才会最终幡然醒悟,最终握手言和吧。“

    瓦格达说到这里,长长一声叹息后,再不言语,而在房间中的众人,亦是人人沉默无声。

    而作为一家之主的代善,听到这里,心里亦是叹息不已。不过,在这时,听了众人的发言与争辨后,他也最终在心下拿定主意了。

    代善环视了众人一圈,然后轻咳一声,缓缓道:“好了,你们都不用再说了,本王听到现在,心下业已有主意了。”

    听到代善这么说,原本皆低垂着头的众人,纷纷抬起头来,一同向代善望去。

    代善捋着近乎全白的胡须,眼中闪过一道冷光,他低沉而清晰的说道:”本王最终的意见,便是两头押注。既支持多尔衮,也支持豪格。“

    听了代善的话,众人不觉愣住了。

    两头押注?

    这,这个建议怎么听上去,这么不靠谱呢。

    硕托一脸不解,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向代善大声问道:”阿玛,你这两头押注,究竟是何意?难道是把两红旗分成两部,分别派给多尔衮与豪格么?这样做的话,看上去挺好,似乎谁也不得罪,只是,这实际操作起来,何其不易!若真让我两红旗兵马,一旗去支持多尔衮,一旗去支持豪格,这未免太荒唐了些,只怕到最终,哪头都不讨好呢。“

    他一说完,七子满达海也一脸不满地说道:”阿玛,你这意见,实际执行实在是太难了。那多尔衮是何其精明之人,见我们首鼠两端,一旗兵马支援他,另一旗兵马却去支援豪格,心下一定会极其愤怒。这样一来,我们虽然为其出了力,只怕多尔衮也绝不会领情,反而极可能,对我们这样首鼠两端两头下注的行为恨之入骨。而对于豪格来说,我们这样做,只怕他也会心下大有微词,也必定不会领情,同时也会对我们在心下极其惕戒,难获信任。所以,我们若是这样做,很可能两面不讨好。甚至说难听点,到了最终一方决出胜负之际,也许无论是多尔衮,还是豪格,都会拿我们两红旗来开刀了。“

    满达海这话,得到了在座诸人的一致赞同,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每个人都对代善这个决定十分不解,也相当不满。

    那内心站在豪格这一边的瓦格达,对父亲这个决定,也是十分诧异,他想张口询问,但见到父亲一副一脸严肃仿佛极难说话的模样,他还是知趣地闭住了嘴。

    端坐在上首的代善,一脸威严地挥了挥手,止住了众人的议论。

    “你们啊,根本就不明白本王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便在这里胡言乱语。”代善长叹一声说道:“你们也不想想,本王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们吃过的饭还多。好歹本王也是经过了多场政治斗争过来的人,如何会连这一点都看不透。我现在就来告诉你们,本王是如何两头押注的。”

    代善深吸了一口气,语气平缓而坚定说道:“本王所谓的两头押注,是让硕托及巴喇玛、玛占、还有满达海,带着两红旗的剩余兵马,全部去东京投靠多尔衮。而这盛京城中,则由本王与瓦格达,还有罗洛浑,杜兰等,留守在亲王府中,以表达支持豪格之意。”

    代善这个建议,听得众人目瞪口呆,众人皆是一脸惊愕至极的表情。

    这算怎么回事?

    把军队派给多尔衮,这位大清国中,现在最为德高望重的老亲王,却又留在盛京城中,这,这却是何意?

    此时,整个房中,顿是一片寂静。

    代善环视了房中的子子孙孙,脸上却是泛起了一片苦笑。

    对于这些子孙的不能理解,代善心中早有所料,不过,当现在的他向他们开始解释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已的内心其实充满了苦涩。

    唉,现在的大清帝国,莫说还要如以前一般蒸蒸日上兴旺蓬勃了,连自家的宗室权贵,想要保住性命与富贵,都是极其不易,并且要认真应对,方可行之啊。

    代善又轻咳数声,才对众人沉声说道:“本王这两头押注,其实还是有侧重的,那就是,在本王心中,还是更认可多尔衮能最终获胜的。毕竟,纵然有唐军插手,但多尔衮他有足够的兵马与手下支持,无论是个人智谋还是威望战功,皆远在豪格之上,若真要与豪格长久斗下去,虽然最终胜负难料,但最有可能的获胜者,还是极大可能是他。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多尔衮这个精明强干又有足够实力的人,我们必须要给予足够的真实支持,才能打动其心,让他在心里认可我们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样一来,虽然本王不亲去东京与多尔衮汇合,但有这全部的正红旗兵马支持他,多尔衮自当明晓本王心意,从而在心下认定,我两红旗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样的话,多尔衮若最终获胜,则必当对我两红旗心存感激,纵然没有额外的封赏,但我家族中的族人性命与名爵财产,当可全部得以保全。“

    代善顿了下,又道:“而本王这样做,对于豪格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因为我这个大清最年长,也最威望素著的老亲王,没有与你们一样,全部去投靠多尔衮,而在豪格处境十分困难之际,依然力排众议站在了他这一边。这样一来,虽然不能给豪格以兵马实际支持,但我却给了正在争权夺利的他,名份与道义上的最大也是最为坚定的支持。而这样东西,是豪格所极其缺乏的,从安定人心的角度讲,甚至比两红旗的兵马更为他所需要。这样一来,豪格可能会对我两红旗没有兵马支援给他而心怀不满,但他在看还有我这个老亲王坚定在站在他这一边时,心中的不快当可打消到最低的程度。这样一来,若是这斗争的结局,万一是豪格获胜,本王也可舍出这张老脸,去让他不追究你们被迫投靠多尔衮的罪过,从而力图保下我家人性命与财产安全。“

    代善说到这里,脸上才终于露出了淡淡笑容。

    四子瓦格达首先反应过来,他大声道:“还是阿玛计谋长远,想得周到,好个两头押注,真真好主意也。“

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个**的() 
有了瓦格达的率先表态,礼亲王代善的其余子孙,也纷纷倡和了代善的建议。至此代善整个家族,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

    随后代善便立刻开始行动,让硕托、巴喇玛、满达海、罗洛浑等人带着全部的两红旗兵马,径向辽阳而去,去那里投靠正驻守辽阳的多尔衮兄长阿济格。

    至于他本人,则与心向豪格的瓦格达,以及孙子杜兰等人,留在盛京城中,摆出一副忠于皇太极的姿态,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而在满州宗室权贵们,或投机押注,或趁机外逃,乱纷纷有如一锅一般之际,独居在盛京城中,原明朝蓟辽总督,现在的清朝大学士洪承畴,正在自家内厅发呆独坐。

    洪承畴自松锦大战中战败降清后,皇太极命其隶镶黄旗汉军,并升任内院大学士,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十分信重,但实际上,对于这位前明朝重臣,清廷一直未放松对他的防范。

    洪承畴虽被清廷任了大学士之衔,但一直没有具体的官位和职务,皇太极只是给他安排了一处,处于一条幽深小巷中一间独门小院作为存身之所,同时又假惺惺地令他在家中好生休养,却又暗中嘱托他拔划的护卫,要他们密切注视洪承畴的行动,让洪承畴不得任意出入,同时一有异常,立即禀报。

    故在正史上,终皇太极一朝,除偶尔向这个前明朝重臣咨询一下外,再没有委以任何官职,也没有另外的擢拔与宠信。

    洪氏的真正发迹,还要到皇太极去世,明思宗自缢后,他跟随清兵入关进京,顺治皇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自此,洪承畴为报答顺治的知遇之恩,开始为清廷忠心效力。为清廷不停地出谋画策,成为了朝廷的忠实鹰犬,先后扫灭了南明各个小朝廷,将明朝余烬彻底消灭,为清朝统一整个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对清朝统一全国立下大功,按说,应该有无数想要发迹做官之人,要投效其门庭之下了,却不想,中国的传统士子们,根本不承认这样一个洪承畴的存在。

    他们更希望的,那个传统意义早的“洪承畴”,早在被俘之后,就已经死了,是一个只会永远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据说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帖在厅堂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实际上,真实历史上,洪承畴的最后岁月,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富贵荣华,权势煊天,相反地,此人的境遇,一直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

    史载,他在彻底消灭了南明永历朝廷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了一座豪华府第,以此彰显自已的名贵身份与显赫权势。不过,让洪承畴万万没料到的是,这座奢华富丽的洪府落成后,竟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都拒绝入住。

    他的两个弟弟洪承蜿和洪承俊,痛感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对兄长投靠异族,效力仇敌的行为极为痛恨,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携母亲避居船上,泛江隐居,并不与其兄相见,体现了真正的洪门家风。

    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畴年老体衰、目疾加剧,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最令尴尬的是,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却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在入关之初,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学习儒家礼仪。而汉化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朝中的满族权贵,对这位国之重臣洪承畴,内心充满了轻蔑与鄙视。

    在乾隆编纂的《贰臣传》中,洪氏名列前茅。

    故而,在洪承畴镇抚南方扫灭南明并凯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最终,对于这位背叛故国把投靠自已的汉人重臣,清廷对他的处置十分冷淡,没有给他所预想中的封赏,也没有贴心的安抚,整个朝野用一种怪怪的目光,注视着年迈衰朽的洪承畴,缓缓走回朝堂。

    洪承畴在清朝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四个时期。皇太极只是将洪承畴作为顾问而已,并未真正重用。在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和顺治两人虽然重用洪承畴,但也没让他进入决策层。到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其子康熙继位,四大满族大臣分割了辅政大权,对洪承畴这个名节污损的重臣,更是备加排斥。

    而这时洪承畴已到古稀之年,只顶着大学士的空头衔,在朝中备受冷落,不得不奏请退休。

    本来,像洪承畴这样重要的人物退休,朝廷必须对他的功劳有所酬谢,以示皇恩浩荡优待故臣。但经过几番讨论,康熙皇帝仅授予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便把这条再无任何价值的乏走狗打发了事。

    想来,洪承畴毁弃名节、效力20年、几经大战帮腘清朝统一全国坐稳江山,却只换来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轻车都尉,并且又给谴责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讽刺的新内容。

    正史上,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结束自已备受垢病的一生。不过在此时,洪承畴在清朝官方文献中的地位,起码还是正面的,清朝还是把他当成开国功臣看待。

    而到到了乾隆时期,满族权贵的思维已经完全汉化了,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渐渐平息,满汉之间思想文化不再如清初般严重对立,开始有了一定的交融。

    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