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6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想了想,还是先让刘宗敏与田见秀二人各回本帐,然后,便令军士延请多尔衮入帐叙谈。

    多尔衮入得帐来,宾主俱是沉默,一时间帐中气氛沉闷至极。

    最终还是李自成长叹一声,先开了口“摄政王,今番你我两军,联合攻城作战大败,局面崩坏如此,俺且问你,你对现在的局势,却是作何见解?”

    仿佛早料到李自成会这般来问自已一样,多尔衮一脸平静地回复道“闯王,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孰可这般耿耿于怀。说起来,你我两家联手作战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都是唐军事先挖了那半环状的巨洞之故。他们这一奇计,让你我两军猝不及防,方有此败。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下次若在……”

    “唉,说甚下次,眼下我军造此大败,军心已溃,士气低迷,不知何时方可再战呢。况且唐军此番得胜,这士气却是此消彼涨,将来只怕更难对付。”李自成一脸烦躁地打断了多尔衮的话。

    多尔衮被他这一呛,不觉一怔,他想了想,便试探着回道“听闯王之意,可是不想打下去了么?这可使不得,你要知道……”

    “俺当然想打!”李自成一脸烦躁地从椅子上起身,然后在帐中踱来踱去“只是我军经此大挫,如何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士气再度战斗。当然,唐军兵少,不可能突围而去,但我大顺这二十余万大军,纵想屯兵城外,来消磨唐军粮草,达到让他们最终因为缺粮少食而屈服的这般计策,又谈何容易!要知道这宣府北路,唐军早已坚壁清野,我军只能从山陕等地千里运粮,这般难度自是极大。故俺极其担心,只怕是唐军未垮,我军先因粮草不继而自行崩溃了。”

    听到李自成这些连番抱怨的话语,多尔衮一直一副捋须深思之状。

    只是在李自成终于自言自语地说完,一屁股重新颓坐回椅子上后,才脸现微笑地说道“闯王这番顾虑,倒也是人之常情。这般为难之处,本王处身置地,只怕亦会作如是观想。若是顾虑此事,本王倒是有一个建议。”

    “哦,摄政王但可直言。”

    “闯王,其实本王也想过,现在你我联军大败,想短时间恢复士气,确是不可能。而唐军士气旺盛,又有充足时间再做准备,这金汤城的防备定会愈发坚固,你我两军想要拿下此城,确是愈发不易。而若弃城而去,又会前功尽弃,先前牺牲尽作流水,是为极其不智的愚蠢之举呢。故而本王在想,可否能采取折中之策,来继续实现对金汤城的包围呢?”

    “嗯?你的意思是?”

    “本王之意,便是一定要继续围城,让唐军不得突围,更不能让他们就此把势力扩展到整个宣府北路。便是,不让唐军减轻压力,继续保持围城状态,我们却还可以大大减少包围此城的兵力,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粮草的运输压力。只要这样一直围而不攻,就可坐等城中唐军粮食耗尽,最终令他们不战自乱。而到这时,你我再速派大军前来接应,然后一举夺城,这金汤城,当可一鼓而下!”多尔衮目光灼灼地说道。

    李自成听到这里,不觉目光一亮。

    这个方法,听上去倒是不错呢。

    只要能留下足够防止唐军突围的兵力,而把另外的大部分兵力撤走,便可坐耗守城的唐军粮草,让他们最终不战自溃。到了那时,自已再统兵前来,一举摘取这个熟透的果子,倒还真是好计策呢。

    “那依摄政王之见,到是留多少兵力,尚为合适?又该驻守何地,方为合理呢?”李自成紧跟着问了一句。

    多尔衮淡淡一笑,便道“闯王,现在这金汤城,只有北门与东门两处出口,唐军若要突围,主要还是要从这两处地方。毕竟他们挖的那些壕沟,只能勉强够步兵行动,想要大规模连同百姓居民一道撤走,怕是不易。故以本王看为,你我留驻之兵力,可重点围堵这两处城门,其余地方,兵力倒可大为减少。故以我之见,你我两军,共留十二万兵驻守于地便可。这样一来,你我两军兵力,只有现有兵马数量的三分之一,粮草运输的压力,当可大为减少呢。”

    多尔衮顿了下,又道“至于你我两军各留多少兵力,以本王看来,就我大清官军留三万,主守北门。贵军留九万,主守其余东门与南面之处,应该足以防备唐军突围,足以应对一切事变了。本王这番安排,不知闯王意下如何?”

    听了多尔衮的话,李自成不觉双目又一亮,他连连点头,脸上满是欣喜之情。

    多尔衮这厮,这个计策倒是不错。若自已真的只留九万兵力在此,来实现对唐军的坐耗,那自已的后勤压力会大大减少。而且,自已还可将这些兵力,调派到其他地方,去趁机夺取明朝的其余地界。

    应该说,在现在的情况下,多尔衮的这条计策,当是最好的安排。

    于是,李自成爽快地回复道“好啊,摄政王此计甚好!俺同意了,那就这样办吧。”

    二人达成协议后,又商议了一些相关事项,便各自散去。

    接下来,李自成正式任命田见秀为统军部将,让他统领八万步兵与一万精骑,继续驻守在金汤城外,负责包围金汤城的东门与南面防务。

    而清军统帅多尔衮,则是留下阿巴泰,令他统领两万七千步兵与三千骑兵,驻守的金汤城北门外,负责包围堵截金汤城北门。

    至于其他的部队,则是分别在李自成与多尔衮的带领下,在休整三天后,便统一从金汤城撤走,各自返回本土而去。

    。

第六百八十六章 迫旨发兵() 
金汤城头,唐军统帅段时棨与刘文秀,看到清军与顺军的大部队,这般灰溜溜地分头远撤离去,二人皆是一脸欢喜无尽。

    “哼,还是李大人预料得准哪,知道这帮混蛋在攻城战败之后,定是再无战心,他们的主力部队,定要准备后撤返回了。真没想到,李大人在千里之外,却是预料得这般精确,倒是令刘某万分叹服。”刘文秀手拍雉堞,一脸快意地说道。

    “那是,唐王之智谋远见,世所罕及,他能这般庙算于心,倒并不让本帅奇怪。毕竟,三十余万敌军,每日里所要消耗的粮草,乃是极为惊人的程度。而我军已在这宣府之地坚壁清野,整个宣府北路,有如用发篦梳过一般,那叫一个干净!敌军想要就地筹粮,自是极难。而他们纵想千里运粮,这路途迁远,人力物物消耗极大,又岂可长久乎。他们的主力部队,若不趁机退去,复能何回呢?”段时棨一脸冷笑,又说道“不过么,敌军主力虽撤,但他们自是不会甘心,不可能前功尽弃,他们一定会再留下相当的兵力,围堵于我金汤城外,以防我军突围撤走。他们这般用心,倒是良苦得紧哪。”

    “是啊,看城外的敌军,其兵马数量,倒是依旧有十余万之多。现在的敌军,攻城不足,防备我等突围,倒还真是绰绰有余。只不过,他们不知道,他们这般举动,其实也是在李大人预料之中,更可说是正好中了李大人之计呢。”刘文秀哂笑道。

    “嗯,李大人信中已说了,敌军纵然主力撤走,但恐怕至少还要留下十余万兵力防备我军突围。我军则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继续坚守城池,牢牢拖住外面围城的敌军兵马。反正我金汤城中积粮充足,正好可以耐心地与敌军周旋。我军能在宣府北路拖住之十余万敌军,却也可以为我军从山东南下,去消灭弘光伪朝廷,夺取整个江南创造有利条件。李大人的这般妙算,流寇与鞑虏怕是不知道自已其实是正中下怀呢。以本将看来,也许再过一段短短的时间后,我军那已在山东编练好的第六镇与第七镇兵马,就要开始南下行动了吧。”段时棨一脸深思之状,手指不停地敲击着城墙上的青砖。

    他说得没错,现在西北之地战事稍歇,但在山东南部,却是一片繁忙的备战景象。

    到现在为止,唐军新组建的第六镇与第七镇兵马,在经过了数个月的紧张训练之后,各类军械器具粮草之类皆已准备完善,李啸随即下令,第六镇从登州调往单县铁龙城,第七镇从登州调往山东安东卫,各各齐集待命。

    这两镇齐装满员,精锐强悍的新建兵马,他们的第一个要消灭的目标,便是统兵据守于南直隶的徐州府与淮安府两地的刘良佐部。

    此时的刘良佐,被弘光伪朝封为广昌伯,授淮徐总兵衔,拥兵十万,正驻守在徐州与淮安一带,可谓志得意满,实力雄厚。

    而地处南直隶与山东交境之地,正好挡道唐军南下的他,自然也就成了李啸的首先要铲除的对象。

    待到两镇兵马汇集当地,一切准备工作均已完成后,李啸下令,着第六镇兵马从单县铁龙城出发,取丰县、沛县、然后全军过黄河,直取徐州城。

    而第七镇的行军方向,则是更为出其不意,按李啸的安排,全军不走陆路,而是从安东卫登上水师船只,从海路径直南下,到哈喇港登陆,然后全军西进,先后攻下喻口镇、马逻乡、苏咀口等要地,最终径自直抵向淮安府城。

    在正式完成军队调动与安排后,李啸下令军队立即出发,然后前往济南行宫,向重兴皇帝朱慈烺,提出讨伐弘光伪朝的提议,获取皇帝恩准的圣旨。

    这时的重兴皇帝朱慈烺,正在后院花园游玩,他见到身着一袭华贵蟒袍,一副恭敬神色站立在自已面前的李啸,面上原本轻松的神色,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这些天来,李啸调动军队,把第六镇与第七镇兵马,分别从登州调到鲁南边境的消息,他作为皇帝,自然亦是多有耳闻。只不过,当看到李啸这般正式穿着,手捧谏书地来到自已面前请他下旨,他的心下自然知道,李啸此番到来,到底是何用意。

    在看完了李啸的请求向南用兵,消灭弘光伪朝廷的奏折之后,这位年轻的皇帝心下,更是十分不是滋味。

    虽然弘光伪朝廷的存在,对自已这个大明皇帝来说,是件极其不爽的事情。但是,相比现在自已这个徒有虚名,全部朝政大权尽皆由李啸操控的傀儡皇帝,朱慈烺竟在心下,还隐隐有点羡慕自已这位肥胖如猪的堂伯呢。

    他的这位堂伯,虽是手下军镇拥立,但相比他而言,至少还有那么一点点少得可怜的帝王权力,而朱慈粮这位崇祯的长子,大明王朝的法理继承人,却反而半点实权也无,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这般境遇的微妙对比,如何能不让年轻的皇帝耿耿于怀。

    朱慈烺自被李啸从京城救出,随即在济南拥戴为帝,虽然一开始感觉自由而轻松,但这半年过去,这个现在已然十七岁的青年,开始从最初的懵懂状态中渐渐清醒过来。他对李啸这样权倾天下一切的大权臣,已从开始的感激涕零万般依赖,渐渐地开始越来越心生龃龉,越来越不愿意一直生活在李啸的羽翼之下,而是想要有真实的权力,可以成为大明帝国的真实掌舵人。

    至少,与那位肥胖如猪的堂伯相比,自已再不可成为一个表面尊荣,实则毫无实权,只能盖章签字的傀儡皇帝。

    更何况,李啸以保护他的人身安全为由,不允许他随意上街游玩,这更让重兴后帝朱慈烺心头十分不快。这样的近乎被软禁的皇帝,更让朱慈烺在心下莫名地失落与悲凉。

    当然,李啸曾在自已登基之后,向自已允诺过,等过个两年,自已将来到了十八岁,正式娶妻后,将开始向自已逐步交权,但他这番允诺,真的能兑现多少呢?

    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年轻的皇帝心中,让他在锦衣玉食无忧无虑之际,心头却是有说不出的惆怅与迷茫。

    朱慈烺近乎直觉地认识到,如果李啸真的把弘光伪朝全部消灭了,那么,相比自已灾个傀儡皇帝,也许得到最大利益的,只能是李啸吧。

    毕竟,到了那时,他的权势必将近一步扩充膨胀,那接下来,真的到了李啸把整个明朝的残余势力,全部消灭或整合到了他自已手下之后,自已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只怕也是没有必要存在了吧。

    想到这一点,朱慈烺甚至感觉后背都有点发凉。

    所以,现在弘光朝的存在,朱慈烺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得以制衡李啸的有效手段。断不能由着李啸轻易地把它给灭了。反正这弘光朝的存在与否,与自已这个傀儡皇帝,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顶多是在名义上不好听罢了。

    这样的感觉,虽然一直还只是处于朦胧状态,但依然让朱慈烺对李啸的进兵讨伐弘光的建议,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反感。

    只是,自已这个名义上的傀儡皇帝,真的有能力与勇气,去拒绝大权在握军权独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