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6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刘泽涵大放悲声,涕泣连连。

    “莫哭了,你快下城去!唐军第三轮火炮袭来,只怕是这城墙不保!你是我刘家独子,万不能与为父一道枉死于这城墙之上!”刘良佐突地脸色一变,对刘泽涵厉声喝道。

    刘泽涵泪眼模糊,他直视着喘息连连的父亲,还想多说什么,刘良佐已厉声下令,让自已的一众护卫,裹胁着他一道下城而去。

    “父亲!”城墙马道上,刘泽涵凄厉的叫喊响了一路。

    这时,唐军的第三轮炮击,又开始了。

    “砰!”

    “砰!”

    “砰!”

    “砰!”

    。。。。。。

    刺目的火光闪过,呛鼻的浓烟飘起,又是九十枚三十二斤铁弹呼啸而去,巨大的铁弹撞击声与沉闷的城墙垮塌声,连绵成一片,闻之令人心悸。

    整个沛县县城西面城墙,在这次轰击后,垮掉的城墙缺口,大大小小有近二十处之多,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城墙面积,彻底垮塌。

    刘良佐所在城墙位置,骤然崩塌,他象一枚从空中掉落的飘飘落叶,从空中摔落后,瞬间就被埋入一片砖渣与黄土的废墟之中。

    明末一代名将刘良佐,就这样死于自已的最后据点,真正的身与名俱灭了。

    这时,待漫天的黄色尘雾渐渐消散之际,城外的唐军,都可从崩塌的城墙空隙处,清楚地看到,城中的街巷处,已四处飘扬起了巨大的白旗……

第六百九十四章 黄得功来援() 
随着刘良佐部的最后据点淮安府城,被唐军一鼓而克,刘良佐部势力正式宣告覆灭。

    率领城中全部守军,向唐军投降后的刘泽涵,有如发疯一般,从垮塌的城墙废墟中,拼命地挖出了已成一团模糊血肉,几乎不成人形的父亲刘良佐。

    他紧紧地搂住这团肮脏干涸的血肉,大放悲声,情难自抑,倒是让旁观者为之动容。在痛哭许久后,他才开始着手,将父亲正式安葬于淮安府城外的一处山林之中。

    接下来,唐军统帅曹变蛟下令,让整个淮安府中的刘良佐部投降兵马,共三万五千余人,皆由其子刘泽涵统领。从此成为唐军第七镇的辅助部队。要求他们也与唐军一样,在淮安府城中,休整三天后,即刻南攻扬州。

    这三天里,另由刘泽涵分派手下,令淮安府中尚未投降的残余军队,全部听令归降,其各路兵马,皆调至淮安府城,统归刘泽涵部下。

    同时,由唐军安排城中百姓民伕,以及一众降兵,加紧修复唐军攻城时所损坏的东面城墙,让整个淮安府城,尽快恢复完整。

    至于此次作战的有功将士,自是各有封赏。而刘泽涵与其部下,其家人性命与财货,皆得妥善保全,丝毫不夺,故各人无不欣悦,军心大定。

    这些命令下达后,全军开始执行军令,各行其事,有条不紊,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让唐军主帅曹变蛟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两天后,从南面传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那就是,刘良佐部派出向黄得功求援的哨骑,已然请援成功,那扬滁总兵黄得功,正亲自统领麾下精锐的三万兵马,一路匆匆北上,前来紧急救援淮安。

    听到是黄得功亲自统兵来救,唐军统帅曹变蛟,皱眉沉思良久,他的脸上,却不觉泛起一丝微笑。

    他知道,这个黄得功,算得上是这弘光朝中,最为能战的一员名将了。他与刘良佐、左良玉、郑芝龙等人相比,可谓是鹤立鸡群的难得良将。

    黄得功,号虎山,明末开原卫人,因其在战斗中,往往英勇善战奋不顾身,故军中别号黄闯子。

    黄得功行伍出身,一路积功至副总兵,曾为京营名将。在征剿流寇的战争中,黄得功曾迫降五营敌兵,擒住主帅马武,杀寇将王兴国,还曾大破张献忠部,可谓战功赫赫。

    崇祯末年,黄得功被封靖南伯,率其部驻防在扬州与滁州二地。弘光伪朝建立后,因参与拥立福王朱由菘,与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并称为江北四镇。在弘光朝中,他比刘良佐之类,更受伪朝看重,其官至太傅、左柱国,封靖国公,授扬滁总兵。是弘光伪朝的四个军镇中,官职爵位最高的一位。

    而在正史中,黄得功是弘光朝四大军镇中,唯一一名与清军作战到死的明朝忠烈。

    真实历史上,清军南下后,弘光皇帝朱由菘走投无路,匆匆逃入芜湖黄得功营中,以求保命。随后清兵穷追不舍,引兵来袭,黄得功遂率军在荻港与清兵大战。

    此时,清军派出降将刘良佐,故意在岸上大呼招降他,从而引他现身,被愤怒冲昏头脑的黄得功,出得船舱,大声怒斥其腆颜投敌的无耻作派。就在这时,清军阵中突然一记冷箭射来,当场射穿了喉咙,一代名将就此殉国。

    而现在,这位在明末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黄得功,在收到刘良佐的求援后,竟然亲统大军前来,以求尽快援救岌岌可危的刘良佐,这无疑是给了唐军一个野外歼敌的良好机会。

    毕竟,扬州城高大坚固,黄得功部兵马又精锐善战,如果黄得功一味凭城死守的话,曹变蛟的唐军第七镇兵马,极可能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方得拿下此城。

    要知道,在正史上,清军重兵数十万联合攻城,扬州城内部防御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多铎都打了近一个月才拿下这座坚城,可见攻克扬州之不易。

    再退一步来说,就算唐军付出巨大代价拿下扬州,牺牲与损失也必然相当可观。这样一来,唐军消耗甚大,后期休整补充,必定也会花费极多的时间。将来叵再想向南进军,渡过长江平定整个江南,只怕时间会拖延得更久。李啸统一整个江南地无的步伐,无疑会大大拖后。

    所以,黄得功现在率兵来救,无疑是给了唐军一个主动出击全歼敌军的大好良机。

    毕竟,在现在这个年代,无论明清,都没有比李啸的唐军,更善长野外联合作战的军队了。

    “那现在黄得功部兵马,却是到了何处?”曹变蛟急急发问。

    “黄得功全军刚过宝应县,一旦过了泾河,便是到了淮安地界。”

    “很好,不要惊动他们,放他们顺利过泾河。一路仔细观察其动静,有何异常及时禀报!”

    “得令!”

    哨骑匆匆离去之后,曹变蛟立即在心下迅速盘算。

    他知算得到,黄得功部兵马一过泾河,约过一个时辰,便可抵达淮安府城之下,那么,现在城中休整完毕的唐军,则需立刻出城布阵,以迎敌军。

    思虑一番后,一个完整的迎敌计划,被曹变蛟开始着手实施。

    他下令,整个淮安府城,依然高挂刘良佐时的旗帜,城墙上伫守的军兵,也全部安排刘良佐部的降兵,作好一副刘良佐部兵马,还在拼死守城的模样,从而吸引黄得功部兵马继续前来。

    接着,按曹变蛟的布置,唐军全军,以及刘泽涵部的部分兵马,皆在淮安府城南门外布阵。

    正面的最为主体的部分,便是三营兵马联合组成的枪盾战阵,左右两翼,则是横行队员组成的重甲步兵战阵相护。枪盾战阵后面,便是一众腰挂大量单兵震天雷的辅兵。

    而唐军的全体骑兵,则是与投降的刘泽涵部骑兵在一起,分成两部,分别藏于城外的树林中。他们的任务,是等待敌军进攻时,彻底截断敌军的退路,力求将他们合围消灭。

    而最为新奇的一点,也是最有创意的一点是,唐军主帅曹变蛟,排出了一个全新的阵型。

    那就是,他下令,把唐军用来攻城的全部九十门重型龙击炮,齐齐摆在枪盾战阵的最前面,弄成一个当道齐攻的架势。

    这般战阵,倒也不是曹变蛟凭空发明,当年崇祯四年,皇太极就曾在围困大凌河城的战斗里,当道摆放数十门火炮,以此方式,来狙击明将张春统领的四万大军。

    结果张春没想到,此时的后金兵已经拥了威力无比的红衣大炮,正横于大道中间,恭候着明军的到来。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四万明军当时就混乱一团,皇太极随即抓住时机,率军冲杀,明军被杀得大败而逃,几至全军覆灭。

    这段血淋淋的历史,曹变蛟自然十分了解,故而,他将皇太极这个战例,活学活用在现在,实在是再自然不过。

    唐军正在摆战阵之际,黄得功部的救援兵马,刚刚过了泾河,正一路向北,径往淮安府城杀来。

    此次入援淮安,是由扬滁总兵黄得功亲统其部前来救援,足见其对此次救援的极其看重。

    之所以他不放心其他将领率兵入援,实在是他考虑到淮安府的安危极其重要,刘良佐部又危在旦夕,为恐有失,才亲自出兵来救。

    而这一路上,统帅黄得功,都是一副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的模样。

    他知道,那刘良佐部地盘尽失,现在只剩淮安府城一座,复被唐军重重围困,半点不得脱。局势如此危急,真不知道,自已这趟救援,还能不能赶得上。

    只不过,不管能不能赶上,自已能做的,只能是尽快前来救援。

    毕竟,这地理位置极其重的淮安府城一失,扬州府可就唇亡齿寒,也同样岌岌可危了。

    故而黄得功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尽遣精锐,亲去救援那与自已交情平平的刘良佐,以期能能在唐军攻克城池之前,救刘良佐于这万分险恶之境地。

    说起来,与唐军的战斗,黄得功在内心深处,其实是极不愿意的。

    黄得功每每想到,现在明境之中,北边李啸所立的重兴皇帝,与据占南方的弘光伪朝,二主相争,互相攻杀,让明朝内政一片混乱,他都不由得心下暗叹不已。

    强敌当前,流寇与鞑虏虎视眈眈,而现在,这两个所谓的明朝正统,终于撕掉了先前的假装和睦,开始互相攻杀,却不知道,这样的内战,要到何时方可结束。

    他悲哀地想到,大明这般内乱不休,攻杀不止,也许最终的结果,只会便宜了外人罢了。

    可叹大明国运之衰,真真举世罕见哪。

    想到这里,黄得功心下,顿是更为灰黯。呆坐马上的他,忍不住又是一声长长地叹息。

    三万大军一路北去,蜿蜒逶迤,有如一条长得不见头尾的灰色长龙。全力进军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远处那些影影绰绰,正在密切关注他们动向的唐军哨骑,也绝不会想到,其实他们的一举一动,早被唐军密切观察,全程行踪尽在掌握。

    “靖国公,前面不远处,便是淮安府城了。“

    一名身着山纹铁甲的健壮将领,策马上前到与黄得功并行之处,便伸出手臂,遥指前面影子模糊的淮安府城,向黄得功大声喊道。

    这名将领,便是黄得功手下最受信重的三员大将之一,名唤田雄。另外两名大将,分别是翁之琪与马得功。

    此人在正史中十分有名,在黄得功战死后,此人率余部降清,从此成为清廷的得力爪牙,为清廷东征西战十分卖力。在清廷消灭永历,抵抗郑成功进攻的大小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时,田雄作为黄得功最为信任的主将,跟随他一道入援淮安。而另外两名大将,马得功率三万兵马,驻守滁州,翁之琪率一万兵马,留守扬州,可谓各负重任。

    黄得功顺着田雄的手臂望去,见到前面那模糊的淮安府城,不知为何,久经战阵的他,心下却是没由来的一阵不祥的预感,令他神色愈发凝重。

    淮安府城的情况,到底如何,黄得功心下没有底,完全不知道,现在到底是什么局面。

    “全军放慢行进速度,组成战斗阵型,一路搜索行进,严防敌军突袭。”黄得功脸色冷峻,沉声下令。

    “靖国公,现在我军已过泾河,从这里到淮安府城,皆是一望平川,应该不会有唐军来袭吧。”田雄在一旁颇有些不以为然。

    “这个却是难说啊。”黄得功叹了口气道“现在唐军在短时间内,就已据占淮徐两地绝大部份地方,那刘良佐仅剩淮安府城一座苟延残喘。可见唐军的攻击力何其强悍,我军与这样的劲敌交手,万万不可轻敌,还需小心行事,方最为要紧。”

    黄得功一锤定音,全军立即开始就地整队,然后一路搜索前进,虽然防备周全,但队伍的行进速度顿是大受影响。

    这样一来,倒是给了唐军充足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得以充分布阵埋伏,就等着黄得功兵马,自投罗网而来。

    中午时分,那在地平线上的黄得功部兵马,在一路长途奔波之后,终于出现在了全体唐军的视线之中。

    此时的黄得功,从千里镜中,遥遥看到了淮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