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6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李啸终于不再说话了,左懋第才一脸犹豫地抬起头,向李啸问道“唐王,那现在的局面,却该如何收拾,方为合适?”

    李啸沉默良久,便缓声道“仲及,你去文庙之中,把那几个带头的,带到宫中来,本王要亲自接见他们。”

    “唐王,这……”

    “不必多说了,你且去便是。你放心,本王纵说不过他们,亦要分化瓦解他们,令他们再难抱团。”李啸嘴角,泛起了一丝淡淡的微笑。

    左懋第点点头,随即转身离去。

    约过了一个时辰,左懋第带着一众书生,来到乾清宫外。

    望着宫门口那些影影绰绰的书生人影,李啸不觉一声冷笑。

    左懋第撇下众人,首先急急入宫,他拭着汗水回道“大人,这差事可真难办哪。下官刚到文庙外,还未入其中,便在文庙门口被复社的黄宗羲等人给拦住了。这家伙厉声质问在下,说我此番前来,是不是要来拿人。还说什么若要拿人,就先把他一人带走便可,不必连累他人。“

    ”哦,这个黄宗羲,竟是这么胆大么?要知道,此人才被本王从监狱里放出来不久呢。”

    “是啊,微臣见他挑头阻拦,心知他必是这群书生中的带头之人,便立刻对他解释道,本府此来,不是前来拿人,而是奉唐王之命,特别带他们几个带头的,去宫中见唐王,与唐王当面议事。”

    未等李啸回话,左懋第又道“下官这般一说,黄宗羲立即表态,愿意随本官去见唐王。而文庙中的那一众读书士子,亦是人人踊跃,叫嚷着皆要入宫去与唐王论谈。一时间,人声鼎沸,喧嚣不已,就连附近的百姓与流民,亦是纷纷跑来看热闹,倒把文庙前的大半条街都堵满了。”

    “哦,竟是如此……”

    “下官见人愈来愈多,为恐人多滋事,便对黄宗羲说,由他挑出几个读书人作为代表,与下官一同入宫与唐王叙谈便可。不料,下官这条建议,遭到了一众学子的坚决反对,他们表示,要去同去,要死同死,皆是要一齐来见唐王,方可罢休。”

    听左懋第讲到这里,李啸捋须不言,脸上却是泛起淡淡微笑。

    左懋第抹了把满脸的汗水,又禀道”只是这文庙之中,至少聚了百余名士子,如此势众,焉可尽带之入宫。故下官好说歹说,又让那黄宗羲代为劝解,才从其中挑出十七名领头的士子,令他们随本官入宫而来。我等一走,那其余的士子与一众围观百姓,方渐渐散去。现在,这十七名学子,皆在宫门外等候,唐王你看……”

    李啸点了点头,便对左懋第道“既如此,就让他们一齐进来吧。”

    左懋第略一犹豫,便立即应喏,随即转身外出,将门外那一众士子,带到唐王李啸阶下。

    “拜见唐王!”

    左懋第首先跪下,那一众书生略一迟疑,亦纷纷在阶前下跪。

    端坐花楠木椅上的李啸,缓缓地看了一遍,下面那呼啦啦跪了一片的士子书生,心里却是莫名的感慨。

    从前世穿越过来的他,当然知道,这个复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说白了,所谓的复社,只不过是东林党后期的一种更为有效的组织方式罢了。

    要知道,仅在南京城中,有名有姓的复社人员,便是有数百人之多,而无名无姓的底层东林复社党人员,则足有数千之数。

    他们当中,九成以上江南本地的士绅地主出身,多半又有秀才或举人的身份,他们平时虽然有不少是品行不良的浪荡公子哥儿,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有学问又能洁身自好的儒士,所以在南京和江南等地都有极好的名声和威望。

    而且可以说,在整个江南地区,东林党极大,相比其他政治势力,他有三项十分巨大的优势。

    第一,东林党人中,多为在朝中任职的官僚成员。虽曾被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大力打击,朝堂之中的官员被黜职查办了许多,但在朝堂之外,依然有大量的秀才举人做为梯队准备,这样强大的官场力量,绝对不可小看。

    第二,则是东林党经营多年,在江南之地,拥有强大的财力物力和声望,诸如钱谦益徐允爵之类,在这里有威望有人脉,在官场更是有同年有同党。在正史上清兵南下之际,东林党们一呼百应,常常一竖义旗,就能召集起几千农兵出来,虽然这样的业余队伍没有什么战斗力,不过也能看出来,东林党与复社人员,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有多么庞大。

    第三,便是东林党自成立以来,有几十年无数先辈在与各种党派斗争时积累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小则扣帽,大则人身攻击,定要让对手身败名裂,难以翻身。从东林者,便为同道,不从者,便是仇敌。这可东林党这几十年来,百试不爽的妙招。

    而就在李啸尚在沉吟之际,下面一个声音,已是朗朗响起。

    “唐王,学生黄宗羲,此番入宫,实有番内心之话,要对唐王直说。”

    。

第七百一十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 
李啸俯眼下看,却见一个三十岁出头的清瘦书生,正对自已眈眈而望。

    李啸在心头,迅速地回忆了一遍史书中对黄宗羲的记载。

    黄宗羲,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等,一般称其为梨洲先生。

    他是明末清初十分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而在历史上,黄宗羲的思想,很多地方,可谓超越了他的这个时代。

    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这种超越时代的政治主张,大力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于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的学说,对于清末反帝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见到这位在历史上负有盛名的著名人物,以这种一种姿态与自已对视,李啸心下,有种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感。

    最终,他缓缓开口:“原来,你就是黄太冲啊,这次哭庙之举,想必是你倡举发动的吧?”

    “正是学生。”黄宗羲直视着李啸,毫不客气地接话道:“唐王,恕在下直言,我等学子,之所在文庙聚众而哭,实为对唐王之土地政策大有不满。”

    “哦,是吗?那本王倒要好好听听,你们倒是有何不满了。”李啸脸色十分平静。

    见李啸态度平和,反向自已发问,黄宗羲深吸了一口气,他大声回道:“唐王,学生先想问下你,华夏上下数千年,列朝列代的圣君贤相,安有不与士绅共治天下之理乎?现在倒好,唐王你方下江南,赶走弘光伪监国,不求如何获得士绅支持,不想如何尽快安定国家,便要违背大明不与百姓争利之祖训,大刀阔斧毫不容情地进行所谓的改革施政,竟欲巧取豪夺取士绅之田土,以满足一已之私欲,实是大寒士绅之心,大夺士人之气也。唐王此举,毋乃太过乎?”

    黄宗羲这番话,配合他义奋填膺的表情,展现出一幅为国请命义不容辞的慷慨模样。他的话语一完,下面跪着的一众书生,立刻纷纷附合,表态赞同。

    “太冲说得是,自古家国天下,安可不顾士绅之诉求之理。士绅者,国家之柱石也,若这士绅皆是反对,这国家岂非动荡无比,唐王这政策,又如何可推行得下去呢?”

    “就是,唐王此举,太过操切,罔顾实际,若天下士绅利益皆损,这大明岂非基石崩塌,安得长久乎?”

    “是啊,士绅乃是治下之根本,岂可轻待,遑论强夺?切望唐王收回诚命,安抚士绅,不要再做这样误国误民之事,不要大寒天下士绅之心哪。”

    ……

    听到阶下那一众书生七嘴八舌,说个不休,唐王李啸,却是一声冷笑。

    哼,这般士绅之家境况殷富的书生,为了保全自家的财产与土地,倒是把他们自已说得冠冕堂皇,又把这自已这项政策,说得如此不堪与卑劣。

    看来,纵是饱读诗书之辈,在切关自身实际利益之事时,也会毫不犹豫地屁股坐歪呢。

    只不过,你们想倚仗这读书人的身份,反过来信口雌黄抵毁攻击本王,却是断不能够!

    就在下面的书生犹自说不停之时,李啸冷哼一声,将右边的椅子扶木重重一拍,啪的一声脆响,惊得那些书生个个缩首噤声。

    “哼!这般无聊可笑之语,你们倒是说完了没有!”

    李啸这声怒喝,让整个殿内顿是肃静一片,那些书生皆是一脸畏惧地偷偷打量着他,却无人敢发一言。

    李啸转过脸,一双犀利的目光,直直投向那离自已最近的黄宗羲。

    黄宗羲感受到李啸那看似平静,却有如刀子般锋锐的目光,正紧紧地盯着自已,他顿时浑身不自在,正要想说点什么,上头的李啸,已抢先开口说话。

    “黄太冲,本王只问你一句话,现在江南之地,遍布流民与失业的百姓,这些人员,充街盈巷,流离失所,实为整个江南的巨大隐患,他们却要如何安置?“

    李啸这冷冷一语,下面依然是一片静默。

    你们这般侃侃而谈的士子有何高见,尽可直言。”见众人不言,李啸又追问了一句。

    很显然,这些书生都知道,李啸所问的这个话题,难度极大,岂是一言两语所能讲得清楚的。

    而这句问话,更让黄宗羲有种强烈的压迫感。

    他知道,李啸这句话,明面是在向自已询问,其实只不过是在讥讽自已,不过是个夸夸其谈,实则毫无实际施政水平的赵括式人物罢了。

    这一瞬间,深感自已受到羞辱的黄宗羲,面皮都涨红了,就连额头的青筋,都根根绽起。

    哼,唐王李啸,你未免太过小看人了!

    “唐王!这些流民安置,依学生看来,当可如下安排。”黄宗羲轻咳一声,侃侃言道;“首先,由官府施手,收聚流民,加以赈济,保障其生活用度。其次,看看各处有何工坊用人,令其前往就业,再者,如在江南之处,有亲友投靠,亦可令其暂往栖身。最后,若实在难以安置,亦可施于盘缠,令其自回本乡,再谋生路……”

    黄宗羲一语未完,却被李啸哈哈一笑打断。

    “太冲,若论研究学问,寻章摘句,本王断不如你,但你这番安置流民之法,在本王看来,不过尽皆笑谈耳。”

    “哦,唐王何出此言……”

    李啸淡淡一笑,复问道:“太冲,你这泛泛空谈,其中的谬误之处,本王暂且不论。本王且问你一句,你可知道,现在江南之地,大约有多少流民与失业百姓么?”

    “这,学生只是无名白身,未得官职,如何可查得……”黄宗羲被李啸这一番逼问,顿是气焰一挫,他面露难色,嗫嚅着为自已分辨。

    “哦,这样呀。”李啸一脸揶揄之色:“你既连流民数量都未知晓,所提之策,岂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哼,本王可以告诉你,现在江南之地,据各地官员的统计禀报,那流民与失业百姓,总共有650余万之多!”

    一听到李啸报出的这个数,下面各名书生,俱是一惊,

    不是吧?真没想到,这看似平静富庶的江南一带,竟已有这么多流民了。这样的话,想要安置他们,却是谈何容易。

    那么,黄宗羲所言,岂非皆是信口胡说,完全地不切实际呢。

    李啸目光灼灼地望向黄宗羲,言语犀利而直接:“太冲先生,我大明自崇祯年间以来,连年战乱,民不降生,整个中原大地,几乎皆陷于战火之中。这十余年下来,在这江南之地,积存了这650万流民与失地百姓,其实亦是十分正常。而依本王看来,以你所说的这三条计策,想要救济安置这650多万流民百姓,实是空中楼阁,根本就不切实际。”

    听李啸这般说话,黄宗羲脸色十分难堪,却又不好再为自已辨解。

    “太冲先生说,首先要出官府出来赈济,这条计策,本意倒是不错。“李啸淡淡道:“而且,本王也以为,民为国之本,安可不救之。出于这救济民众之理念,本王亦会从外地大力抽调粮食,保障他们不至于在这寒冷冬日冻毙街头。但这样的计策,短期之内,尚可施行。若是迁延时日,这650余万张口,哪怕有再多的粮食,也无法一直填下去啊。纵有金山银海,也怕要坐吃山空呢。更有官府中的贪官污吏,在赈济之时,趁机中饱私囊,暗中贪污,以至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