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火铳之上。毕竟没有后勤,火药和子弹加上补给,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四处奔驰的四轮马车,成就了被英国人称为旷古巨兽的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人靠四轮马车能做到的,为什么李啸和他的部下就做不到,实在没这个道理。

    因为四轮马车相比两轮马车,最大的好处是,可将马车的载重大幅提升。

    四轮车的四个轮子构造,使得拉车的马匹,不用再做支点,以承担马车承载力,只是单纯提供拉力即可,从而极大提升拉载效力,据计算,只有双马拉动的情况下,至少可将载重提升近五倍。

    而四轮马车的难于普及,除了当时的道路难行之外,现在大明所使用的四轮马车,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便是难于转向。

    中国古代无四轮车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道路问题,而是中国人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人的四轮车,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难于转向,导致实用价值很小。这个旷世问题,中国人几千年也没解决。

    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上,画有多辆四轮车,皆是典型的不能转向的四轮车。这种车从古代一直使用到现代中国的五十年代初。四个窄窄的铁箍木轮装在车架上,由三到四头牛拉着,车子的转向,则是四头牛凭力气大生拉硬拽。确切的说,是靠车辙解决转向问题,车轮子把路面压了很深两道沟,车轮就在沟里滚动,秦始皇的车同轨就是为了这个方便。

    这种粗糙简陋的四轮车,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北方农村人都还见过,据说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因为这种车子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先。进。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光辉形象,才终于淘汰了这种粗笨的四轮车,倒还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所以现在把问题归纳起来,李啸要着手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道路难行的问题,一个便是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前一个问题,李啸现阶段暂无能力加以更改,不过,他可以避重就轻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他现在李啸打算开展的车马行业务,皆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货物运送,基本上都是走官道,走这样的四轮马车还是不成问题的。现在大明的这种粗笨四轮车能走,那么自已研制的新式四轮车,自然没有不能走的道理。而李啸不会开展货物配送下乡活动,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走崎岖小路与山道。

    第二个问题,来自后世的李啸知道,西方的四轮马车之所以运作自如,却是因为发明了转向架之故。西方出现的可转向四轮车,最具创新的设计为,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通过这突破性的设计,四轮马车才终于成功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在世界历史上演出了属于自已的辉煌剧目。

    西方的四轮马车,从产生到定型,先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直到十九世纪还在不断改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就可成功的事情。

    李啸下定决心,该做就做,如果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那只会一事无成。

    “吴先生,我要做的这四轮马车,与大明现有的四轮车不同,必须要可以轻松转向,方为合格,可以先做试验性研究,本官并不求能一步到位完美无缺。”李啸最后下了结论。

    他随后把铁匠张铜柱与火器总头赵杰一并叫来,给他们画了一张根据后世的记忆,绘出的四轮马车草图。

    张铜柱与赵杰看了眼前的图,都有一种开了眼界的感觉。

    他们看到,李啸所绘的马车,车身较长,护板前高后低,前护板上镶嵌着木板钉死的座位,下面有搭脚,两层板制成了车夫的座位,在车夫座位下是前轮,有一根长杆加两侧护木连接前轮,这就是连杆,两个前轮并没有如以前的马车那样固定在木框上,而是用中滚轴和连杆相接,长长的连杆又被固定在圆盘式的前轴上,车辕与车身衔接的部份与前轮悬挂结合,这样骡马转向的时候前轮的悬挂也就整体转向。

    李啸在绘图时,脑海中也在思索这四轮马画的转向原理。李啸认为,四个轮子的马车,颇有些类似后世的小汽车,转弯的时候两只前轮必须朝一个方向偏,才能顺利转弯。这样当前方的牵引力改变方向时,车辕通过轴套,改变车轴的方向,也就使得车轮朝牵引力的同一方向转动,实现四轮车的转向。

    这是一个后世普通人都知晓的常识,却让此刻的明朝工匠感觉十分新鲜。

    “此车草图便是如此,本官要求你们所研制之四轮车,务必要能灵活转向,便于使用,如果仅仅是复制大明现有之四轮马车,那意义便不大了。”李啸侃侃而谈。

    “大人这泰西四轮马车图样,实是新鲜,却也给我等颇多启发,大人且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我等定会尽快将样品制好。”赵杰郑重禀报道。

    “李大人您放心吧,小老儿会尽力配合赵总头做事的。”张铜柱也在一旁附合。

    “嗯,希望你们尽快制好,这四轮马车,是咱们要成立的车马行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本官就拜托二位了。有何物料需求,尽可向吴赞画提出,由他着手解决。”李啸说完,向二人拱了拱手。

    见李啸对自已这般看重,二人十分激动,心下愈发在想,定要好好做好李啸交待下来的这件差事。

    “二位,按本官此图试制样品出来,却需多久?”李啸最后忍不住叮嘱了一句。

    赵杰与张铜柱商议了一阵,赵杰说道:“大人,我们尽快于一个月内,将此样车制好。”

    “好,制好后,本官重重有赏!”李啸大笑说道。。。

第八十八章 时局() 
从三月底到四月下旬这段时间,李啸的赤凤堡风平浪静。只是整个大明帝国内,却是饥馑与兵祸交加相叠,各种矛盾与危机,都在激化与深入。

    山西陕西等本来就靠天吃饭的地方,自去年八月至今,滴雨未下,赤地千里,民大饥,人相食,百姓为求活命,从贼变成流寇者,多如牛毛。

    给事中吴甘来上疏,请求朝廷赈济两省,只不过奏章的内容,求赈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奏章中,痛斥了官军对百姓的祸害。

    吴甘来在奏章中写道:“秦晋大饥,然不如官军为祸之甚!山西总兵张应昌等将,畏寇如虎,多杀良冒功,中州诸郡百姓,畏官军甚于贼!陛下生之而不能,武臣杀之而不顾,复有流贼饥馁,百姓何以为生,臣实痛之!”

    此疏上奏后,崇祯叹息数日,因国库已空,乃下旨发内帑赈饥。只不过,因为兵力窘迫,对于陕西山西这些跋扈的军将,崇祯却并未将他们严办,只是下旨训斥了事。

    年轻的皇帝对于现在流寇肆虐,饥民遍地的现状,忧心如焚,却一筹莫展。最终,崇祯无奈下令,广开言路,以求解决安顿饥民的办法。

    经验不足的皇帝没想到,他的求言之举,却又成了朝中大臣互相攻讦的手段。

    给事中黄绍杰立刻上疏,弹劾首辅温体仁。

    他在奏章中写道:“臣闻之,在汉朝时,因灾异而策免三公之事,可谓多矣,而且宰相等高官重臣,因天灾之罪,亦皆自求罢免。陛下政治修明,广纳谠言,可谓应天以实矣。今者久旱,滴雨不泽,何哉?天其所怒者,奸臣也。首辅温体仁者,秉政数载,殊无实绩,是故上干天和,天以降怒也。其人秉政后,无岁不干旱,无日不风霾,无处不盗贼,无人不愁怨。。。。。。愿陛下罢体仁以回天意,若体仁罢而甘霖不降,可杀臣以正欺君之罪!”

    一心想求得解决办法的崇祯,见得这封纯为内斗攻讦的奏疏,心中相当恼火,当即下令贬黄绍杰一秩。

    而温体仁见皇帝向着自已,立刻也上疏说上天不下雨,确是因朝中奸臣之故,只不过不是自已,而是黄绍杰及其背后一众奸臣。他向皇帝奏禀道,这给事中黄绍杰之所以如此大胆,是背后有人指使,方才这般放肆攻讦自已。他向皇帝建议,要将黄绍杰拿下严办,并深挖其背后暗藏的大员,将他们或贬或杀,以将朝中奸人尽除。如此一来,奸臣若去,甘霖可期矣。

    见温体仁要至自已于死地,黄绍杰也毫无顾忌了,他又上疏揭发温体仁的罪状:“温体仁曾受铜商王诚巨额贿金数万,温体仁长子受宣府巡抚沈伈、两淮巡盐使高钦顺等重金贿赂,也有数万两。温体仁重用其门生王治,让此人出面,在整个东南之地广受贿赂,大捞油水。前段时间温体仁的私宅被盗,失却的黄金珠玉无法计算。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臣不敢瞒,故一一如实报与陛下也。”

    崇祯皇帝见疏大怒,他已意识到,自已想中这些只会互相攻讦的大臣中,找到解决饥荒干旱的具体办法是不可能的。又愤怒又沮丧的他,最后迁怒于黄绍杰,再贬他为上林苑署丞,迁行人司副。

    而解决饥荒与干旱,这样关系到国家命脉的事情,却这样不了了之。

    贬谪黄绍杰的当天,年轻的崇祯皇帝久久地独自呆坐于东暖阁中,有如一具木偶。

    相比一片混乱沉沦的大明帝国,此时的后金,却是越发显露出初生政权的蓬勃朝气。

    前段时间,后金军对辽东各地的掳掠与打击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阿巴泰、谭泰、图尔格等人皆饱掠而回。后金此次征伐,让辽西明军再遭重创,从巡抚方一藻到下面的总兵部将,各人的雄心皆被打灭,再无人敢提重建大凌河城一事。

    崇祯七年四月初六,因见后金国泰民安,一片兴旺,皇太极决定,强化后金国的满州属性,于是发布谕令:“朕闻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不相沿袭,未有弃其国语而反袭他国之语者。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远,永世弗替也。蒙古诸贝勒自弃蒙古之语,名号俱学喇嘛,卒自国运衰微。如今我国官名,俱从明国,皆用汉文,从其旧号,此为忧矣。朕承缵基业,岂可更我国之制,而听从他国?从今之后,我国之官名与城邑名,俱易为满语也。”

    皇太极下了旨令,原先由努儿哈赤从李成梁处学来的明军官名,如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等,全部被一一更改。

    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官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代子为骁骑校,章京为小拔什库,旗长为护军校,屯拔什库如旧名。

    然后,沈阳城被命令为“天眷盛京”,后金发迹地赫图阿拉被命名为“天眷兴京”。

    这些东西都改完后,心情大好的皇太极又下令,开设恩科,选拔士子。最后按考试成绩分为三等,一等十六人,二等三十二人,三等一百八十一人。皇太极亲自给考中的士子按等级发赏银。

    至是,一等这十六人,由礼部考取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取中满州习满州书者刚林,敦多惠。满州习汉书者查布海、恩格德。汉人习汉书者齐国儒、罗绣锦、朱灿然、梁正大、雷兴、马国柱、金柱、王来用。蒙古习蒙古书者俄博特,习岱,苏鲁木。共十六人,俱御赐为举人。

    皇太极亲自给这十六名举人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得到大汗这般信重,这些金国的举人们,皆是感激涕零,心中都发誓要为大金奋发效力。

    回到寝宫的皇太极,虽喝得一脸酡红,却精神很好。乘此酒兴,他派人却邀那文馆大学士范文程叫过来,两人对坐而聊。

    两人聊着聊着,不知不觉中,就谈到了李啸。

    “本汗听说,阿巴泰这次去辽西征战,专程绕路去把那李啸的不归墩给烧了,范先生也听说了吧。”皇太极打了一个酒呃,淡淡说道。

    “臣亦知此事,可恨那李啸早已潜逃山东,方保得狗命。不然,若是擒得此贼,定要将这厮捆至盛京,交于大汗亲手处决。”范文程咬牙道。

    “哈哈,若阿巴泰真能擒得李啸来此,本汗非不会治其罪,反而会大大重用他。”皇太极大笑了起来。

    “哦,大汗竟对李啸这厮这般宽仁,要知道,这厮可是杀了我大金数十名镶黄旗精锐骑士啊,又截走了我大金巨额之金银财货,如此重罪,大汗竟不究其责么?”范文程颇有些惊讶。

    “范先生,两军交战,各为其主。李啸为明国效力,击杀我大金将士,虽然可恨,却也无可指责。况且,本汗是不能容人之人乎?那明军将领祖大寿,杀过我多少大金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