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护国公-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两石半对于这些杂牌的步兵来说也勉强能够。

    四百来斤也不少。

    一家五口的话吃不饱但也不能说太饿,最多家里人口多的受点罪,喝粥还是够了,但是……

    军官赚什么?

    明军将领克扣军饷喝兵血难道咱大清的将军们就是圣人?开玩笑,他们一点不比明军差,话说这里面一大堆在明军里面就这么干的呢!钞票没什么价值,但克扣月米拿到市场上高价出售换银子,这已经是旗军从上到下所有一级级军官的主要工作。

    然后普通士兵就彻底活不下去了。

    “尔等欲谋反乎?还不归营?祖可法何在?”

    冯铨继续喝道。

    这些是正黄旗神军的,他们的固山是祖大寿养子祖可法,而八旗除了满洲以外,其他各军除了牛录和甲喇是本旗,其他固山和梅勒并不限于本旗的,尤其是汉朝神三军,固山和梅勒绝大多数实际上都是旧八旗汉军的那些将领。毕竟这些人都是老八旗,多尔衮对这些放心,尤其是八旗神军这种特殊的,坚决不能让他们内部出主将,这些家伙可是很喜欢搞事情。

    那些正黄旗神军的士兵都不说话只是拿刀凶狠地看着他。

    “尔等归营,老夫保尔等无罪!”

    冯铨色厉内荏地喝道。

    他身后十几个家奴拿着棍子哆嗦着。

    突然间一名神军士兵上前一步抬脚踹在冯大学士胸口……

    “玛的,废话真多!”

    那士兵鄙夷地说。

    就在同时冯铨惨叫着摔倒在地。

    他身后一个小妾刚好看见,立刻发出了惊恐的尖叫,那些士兵抬起头看着她,那精神陡然一振,然后一个个发出亢奋的吼叫,毫不犹豫地冲进了大门,那些家奴直接一哄而散,几双大脚踩在冯大学士身上,冯大学士的惨叫一声接一声,很快他那小妾的尖叫也不停了。

    然后几百八旗神军的乱兵就这样涌入了冯家,冯家女眷们的尖叫同样也就不停了。

    徐诚愕然地看着这一幕。

    然后他和两个手下面面相觑。

    就在最后一名神军士兵冲进冯家大门时候,他们三个悄然跟过去,地上被踩了无数脚的冯大学士,奄奄一息地向他们伸出手……

    “救,救命!”

    冯大学士颤巍巍说道。

    说话间嘴里还溢出鲜血来。

    徐诚抬起头看了看前面,几个八旗神军的士兵正按着那小妾快活,另外更多士兵甚至还有冯家的家奴正在一间间房子里搜刮财物,很显然那些家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冯家作为顺天有数的大地主,也是这波高价粮的主要受益者。徐诚再向外面望了望,而另一面是郎廷佐家,也就是原本历史上在南京缓兵计坑了郑成功的,而他家也已经冒出烟来。这一次北都城内五万旗军里面超过四万汉朝神三军都卷入打砸抢烧,另外还有大批跟着抢粮的百姓,可以说整个城内局势已经濒临失控。

    既然这样……

    他低头看着冯大学士露出开心的笑容。

    “救,救我,我,我是武英殿大,大学士!”

    冯铨颤抖着说。

    远处那小妾继续尖叫着。

    再后面全是抢劫的乱兵和家奴。

    “那个,冯大学士,我是锦衣卫北都站站长。”

    徐诚很坦诚地说。

    冯铨的眼睛瞬间瞪大了。

    然后他也不知道怎么爆发出力气一下子翻过身子,发疯一样向前爬行或者说蠕动着,两名锦衣卫不得不把他翻过来,然后徐诚掏出匕首压在他脖子上……

    “前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冯铨,叛国投敌,助建奴残害百姓,已由南京大理寺依律处斩,今日锦衣卫代天行刑!”

    在冯铨惊恐的目光中,徐诚在不足一尺的距离对着他说道。

    冯铨还想尖叫,但却被一名锦衣卫一把将嘴按住,就在同时徐诚的匕首扎进他脖子,冯铨在地上发疯一样挣扎着,因为气管被切断而发出怪异的闷哼,然后很快随着匕首扎进他颈椎而停止了挣扎,只剩下了本能地抽搐。不过他的大脑还暂时保持着清醒,他一支支看着徐诚那近在咫尺的恐怖面容,感受着匕首刺进自己脖子的剧痛,他甚至能够感觉到匕首刺入自己颈椎的缝隙,然后将其轻松地切断……

    很快徐诚就在鲜血的喷涌中切下了冯铨的脑袋。

    一名锦衣卫迅速扒下冯大学士的官服,然后把他的脑袋一包,顺便扯下他帽子上的顶戴。

    “走,趁乱出城!”

    徐诚拎着这个价值不菲的战利品说道。

    这时候各处城门都已经被乱兵打开,八旗满洲只能确保皇城安全,正适合潜逃出城,反正留下也是挨饿,虽然理论上他不能擅离,但有冯铨的人头就没什么问题了。

    紧接着他们三人离开,迅速汇入街道上的乱兵和乱民中。

    就在同时大批八旗满洲的精锐列队出现,开始对街道上的混乱进行镇压,徐诚回头看了一眼带队的九门提督佟图赖,抑制住用怀里短枪来一发的冲动,带着两个手下悄然离去,而在他身后那些乱兵已经和八旗满洲的精锐们展开了小规模的火并,城内的混乱并没有因此改变。

    甚至更加混乱。

    毕竟汉朝神三军和八旗满洲之间也积怨颇深。

    这正是有仇报仇有怨抱怨的好机会。

    此时在距离徐诚很远的皇城西安门城楼上,多尔衮正阴沉着脸,默默看着混乱中的城市,在一处处冒起的浓烟弥漫中,超过四万乱兵和不计其数的乱民正在一条条街巷肆虐,抢劫,*****,放火,甚至和镇压的八旗满洲火并,饥饿的压迫让所有人都陷入疯狂,一个导火索的点燃让这座城市压抑的矛盾得到一个总爆发,这时候根本没有人再畏惧他,他那个圣主明君的梦终究还是泡影……

    没钱没粮玩个屁啊!

    可要钱要粮他就只能学杨庆找士绅收税,然后他也就不再是圣主明君了。

    同样也不会再有士绅支持他了。

    可要士绅的支持,维持士绅不交税的特权,那他就养不活军队,他就得不到军队的支持,他终究不可能仅靠几万八旗满洲打天下,话说他现在深刻体会到崇祯当年的日子是如何艰难了。

    “中国之君,殊难为也!”

    多尔衮叹息道。

第二五七章 这是一个春天() 
多尔衮的倒霉消息只用十天就传到了杨庆耳中……

    八天从北京到海州。

    锦衣卫在北京周围又不是只有一组情报人员,在徐诚割了冯铨脑袋向西逃亡的时候,通州的锦衣卫特工就以最快速度奔向天津。他以某药材商的伙计身份,骑马狂奔一天半到达天津为其老板取回一种急缺的药材并离开后,锦衣卫天津站的特工立刻安排商船出海,以去盖州为名义花三天时间到达蓬莱。并在同一天以驿马接力传递到了大嵩卫,然后在大嵩卫以船用三天送到海州,转由通讯塔发送南京……

    呃,还有一天。

    这一天是因为忠勇侯这时候不在南京。

    “他这属于躺枪啊!”

    杨庆站在宣城的皇庄农田中对北都事变做出评价。

    多尔衮还是迅速镇压了兵变。

    毕竟那些旗军兵变只是因为饿极了而已,凭良心说五两银子一石的米也的确有点夸张,这种事情其实很容易解决,找几个倒霉的替死鬼安抚住情绪就行了。

    比如冯铨完全是咎由自取。

    多尔衮迅速以冯铨为首的奸臣集团囤积居奇,导致粮价飞涨为理由灭了他满门,不仅仅是冯铨家,还有十几家屯粮发大清国难财的大臣,其中包括刚刚带着五千石粮食从山东回去的曹三喜。都是这些奸臣和这些狗奴才捣鬼,就是他们把粮价推到这么高的,然后把抄这十几家收获的银子和粮食赏赐将士,包括他们的女人也赏赐披甲人为奴。

    这就可以了。

    士兵打砸抢烧一气之后情绪已经释放了,剩下再找这么一批替死鬼就可以挽回摄政王的形象,至于事后查清谁带头的找借口砍了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反正短期内只能安抚。

    多尔衮虽然跟他哥没法比,但政治才能也还是有的,更何况自古至今处理这种事情基本上也都是这种套路,安抚,杀几个替罪羊转移乱兵的仇恨,让他们的情绪稳定,然后犒赏一下打发他们先回营,把秩序恢复后再视情况看如何拉清单。

    就是把乱兵聚起来全砍了也不是没有例子的。

    不过多尔衮应该不会。

    他没这条件。

    总共就二十万八旗军,砍了四万那是自残,但这件事没完,不把缺粮这个根源解决,以后还会不断发生类似事情,然后多尔衮会在不断安抚中把士兵安抚成骄兵悍将。他可是已经在训练西班牙方阵了,如果连士兵吃饭都不能解决,别说西班牙方阵,就是把清军进化到排队枪毙也白瞎。明军是怎么在有戚继光的战术,有全套火器,有无数兵源的基础上,结果还是被打得惨败的?

    不就是士兵吃不饱饭吗?

    多尔衮接下来应该会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

    他想解决也不难。

    让那些士绅交税就能维持住。

    虽然北方粮食产量的确不足,但也不是无法维持,关键还是在于士绅不交税,他们不交税,仅仅是那少量税户是养不活清军的。但这种事情得看多尔衮有没有这样的魄力,知道如何解决不代表他能做,毕竟他要让士绅交税也就不再是圣主明君了!

    “圣主明君,圣主明君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杨庆冷笑道。

    “侯爷。”

    史德威走过来说道。

    他身旁跟着的几个四民代表立刻就要跪下。

    “几位代表无需多礼,你们是代表百姓而来,不用对任何官员行礼,说起来官员该给你们行礼,你们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啊!”

    杨庆赶紧扶住其中一个年龄最大的说道。

    那人立刻感动得掉眼泪了。

    另外几个也一样,很显然忠勇侯如此贤德超出他们想象,其中一个官话说得勉强凑合的赶紧吹捧忠勇侯几句。然而令他们惊喜的是,忠勇侯居然紧接着改口成他们的乡音,而且非常的标准。

    “侯爷是腾冲的?”

    那老代表惊喜地说。

    好吧,这就是腾冲来的,不仅仅是腾冲卫的四个,还有腾越州的,明朝在腾冲军民各一个行政单位,分别隶属云南都司和云南布政使司,腾越州直属永昌军民府。这也是明朝向缅甸方向最远的直属地,再向西就是土官的宣抚司了,而土官辖地自然没有资格选什么四民代表,他们要是献土内附就有资格了。

    “不是,我是北都锦衣卫籍,不过对腾冲还是知道不少的,比如磨盘山?”

    杨庆拉着他的手笑道。

    “对,对,有磨盘山!”

    那老代表激动地说道。

    他当然不会这个名字原本历史上代表的含义,李定国与清军的最后一场血战啊,基本上可以说是南明在西南战场的最后挽歌。一战斩清军两个固山,两个公爵在内近万人,但胜利也是用明军最后一批精锐的鲜血换来的,他们用这一场迟来的胜利,为桂王一系的抵抗划上句号。

    “侯爷,小的想问侯爷,这种地瓜在腾冲能不能种。”

    旁边那个略懂官话的问道。

    “当然可以,回去你们就可以带着一批,算是我送给乡亲的,不过这东西产量虽高,但不如米养人,平地还是稻米为主,山岭薄地可种这个,倒是你们那里最适合玉米。只是玉米需要育种,这里的玉米种也是从江北运过来,你们那里肯定不行,崇山峻岭无法运输种子。回头我帮你们在淮西找那里的乡亲商议一下看看能不能找个懂育种的,和你们一起回腾冲,在那里专门育种,不过这得看他们有没有人愿意去。”

    杨庆说道。

    “侯爷放心,只要他肯去,我们那儿的姑娘随便他挑!”

    那老代表拍着胸脯说道。

    他们那里其实最适合种烟,不过崇祯当年的禁烟令还在,杨庆暂时也没准备放开,这样就换玉米好了,腾冲玉米也是主要作物。

    至于育种员就不用说了。

    这个年代玉米实际上在中国包括云南在内的大多数省都有,但这个时代的农民不可能懂授粉之类的农业技术,只能由自然授粉,最终导致玉米产量低得可怜,同样也很少有人会种这种东西,根本对农业没有任何实质帮助。事实上直到民国时候玉米仍旧不是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更是低得可怜,山西的玉米普遍不过百,很多地方的农作物产量统计中根本就看不到这个。

    玉米威力的真正释放,关键就再于育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