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用,也必须考虑在内,他并没有选择铸造足值的制钱。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军饷局的用来发放军饷的米券,去建立另一个信用体系。

    “可经略难道就没有看到,这米券为米商所用,其可从中谋以暴利吗?待到官府不负其累时,又该如何?”

    傅山有些焦切的追问道。

    “官府如何不负其累?”

    看着面带焦色的傅山,朱明忠解释道。

    “只要控制好米券的发行,纵是米商每月得到些许银利又有何妨,今日我军饷局所发之米券,非但可以行于江北,既然是于南京,亦可通兑。当年先帝欲以厉法所行之钞,尚为人所抵触,而我米券却为人所接受,如此岂不正利于我!”

    信用!

    瞬间,顾炎武、傅山以及阎尔梅似乎明白了,他们无不是惊愕的看着经略,而阎尔梅更是失声道。

    “经略所图难道是以米券代以宝钞,待他日百姓接受米券之时,再印千万米券?得金千万?”

    阎尔梅的话音刚落,一旁的王略便立即反驳道:

    “用卿休得乱言,当时议行米券,即有定策,米券累计所发不得超出衙署每月饷米之需,不可多发一石。”

    当初发行米券时,就已经定下了基本的发行方针,毕竟这米券关系到官吏、官兵能及工匠的薪饷。

    “今日坊间商人爱用米券,皆因米券之信,若是滥发米券,待到百姓不用之时,岂不乱我军心,如此损已利人之事,朱某岂会为之,今日众人爱用米券,所用者无非是为其之方便,行商用其,可省银钱随身携带之险,而米商用其可免转运之费,其间看似官府失以钱利,让商人尽得米券之利,可别忘了”

    说话间,朱明忠对王略问道。

    “起田家中可有米券?命人取一张过来。”

    作为户总司务的王略家中自然有米券,不过片刻功夫,便有下人取来了一张米券。

第140章 米券之变(第一更,求月票)() 
“凭券可于官仓取精米一石!”

    看着米券上的字样,顾炎武、傅山以及阎尔梅尔还是第一次见到米券的实物。

    米券所用的上等桑皮纸与寻常纸张的薄软不同,厚实而挺括,而更吸引人的恐怕还是米券上的花纹非但极为精细,而且精美非常。他们并不知道,这是米券是史司从南京请来的传教士以西洋铜版画技艺制版,所以有别于传统的雕版印刷。

    在他们三人感着米券的精美时,米券被再次递到朱明忠手中时,看着这个三百年后的粮票有些类似的米券,觉得有些亲切之余,他反问道。

    “方才大家可曾注意,这米券上有何字样?”

    字样?

    疑惑中傅山说道。

    “凭券可于官仓取精米一石?”

    摇头微笑,朱明忠并没有立即加以解释,反倒是拿起筷子从锅中夹了口菜。他这副故作神秘的模样,让顾炎武等人在心中反复思索着米券上的字样,除了这几字之外,还有什么字?

    莫非是背面的那些?

    不过背面的字除了介绍米券的使用细则外,就是提醒人们,仿印米券者杀无赦,不过在他们看来,这根本就是多此一举,不说其它,便就是米券那复杂的细若发丝的底纹,纵是能工巧匠恐怕都不一定能够印出。

    “经,经略,”

    一直于一旁侍奉着长辈们的阎复,见长辈们陷入沉思中,便于一旁插言说道。

    “经略可是指券上“忠义军军饷局”?”

    阎复的回答让顾炎武等人诧异时,朱明忠却哈哈笑了起来。

    “正是这军饷局,世人皆知这米券是军饷局所发,这米券于坊间信用越是坚挺,那这军饷局的信用便越是坚挺!爱屋及乌之下,我军饷局所发之处,百姓自然乐意信用!”

    一声“我军饷局所发之处,百姓自然乐意信用!”让原本似有不解的顾炎武等人锁眉深思时,阎尔梅却猛的拍手叫好道。

    “经略此计甚妙,此计甚妙!”

    已经看出其中关联的阎尔梅出言称赞时,见顾炎武与傅山仍有不解,便笑说道。

    “两位老兄难道还不知经略之意吗?既然军饷局所发的米券百姓爱用,且愿意高价收买,那么将来军饷局若是发以宝钞,这百姓又岂会拒绝?若是百姓信用军饷局之宝钞,这军需用度自然随之无虑!”

    阎尔梅的解释,让顾炎武与傅山两人都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就在他们将视线投向经略的时候,却看到经略摇头道。

    “非是发行宝钞,解决军需!”

    尽管阎尔梅能够瞬间想通其中的联系,让朱明忠着实有些惊讶,但是时代的眼光,仍然限制了他的思绪,他以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就是为了发行宝钞,就是为了把银子从百姓的手中拿到官府的手里,或者说用纸换百姓的产出。

    可以说,正是这种眼光导致了钞法于中国的破灭,从宋至明,再到满清,所行钞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窃以民财”。

    “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

    又是同样的一声感叹后,朱明忠看着顾炎武等人说道。

    “岁造三千万贯,一贯一金,岁可得金三千万两。官府每每行以宝钞,其目的皆是为了以钞换金,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即便是今日凭米券之信,令百姓不拒宝钞,可若是以此之心,不出数年,这军饷局所发宝砂必定信用崩溃,届时这宝钞自然也就是废纸一张,到时候又该怎么办?”

    摇头感叹着国人的短视,朱明忠扭头看着王略说道。

    “这军饷局所制的定额本票可曾印好?不耽误下个月使用吧?”

    “回经略,首批定额本票已经制印完成,绝不会耽误使用。”

    结算券?

    见顾炎武等人似有不解,在经略点头后,王略便解释道,

    “从下月起,凡我经略衙署供应商,五十两以上者,皆不再发给现银,一率改由五十两以及百两定额本票,这本票与米券类似,不过其上所书是“凭票即付现银”,据其定额本票面额不同,付现银五十两、一百两。”

    注意到顾炎武、傅山包括刚才看到米券与宝钞之间联系的阎尔梅似乎皆有不解,朱明忠便开口说道。

    “衙署下有忠义军、兵器厂、船厂等机构,每月采购费不下数十万两,所购物资大都由商行供应,旧时商行供货记帐后,凭条往户房取钱,后改为往军饷局支取现银,每次取银,少则数百两,多则数千两,数万两,而所开凭票,需经过数日核对后,才兑换现银。因此商旅皆言不便,所以为方便商旅,从下月起,为方便商旅,物资采买五十两以下直接付给现银,五十两以上,付给定额本票,其凭票既可往军饷局直接换取现银,无需要再作等待。”

    所谓的“定额本票”,实际上更接近百年后钱庄票号发出的银票,只不过与银票不同的是,这些带有编号的“定额本票”,更像晚清时的银两券。相比于米券,定额本票这才是朱明忠的目标,至少是初期目标。

    “这定额本票并不仅仅局限于衙署所辖物资采买,若是商人购买衙署物资亦可用定额本票支付,而且缴税也可以用定额本票,扬州盐税征缴亦会改用军饷局所发定额本票收取。”

    身为户房司务的王略自然知道这“定额本票”的用途极广。

    “这岂不就是宝钞?”

    傅山诧声反问时,原本一直皱眉深思的阎尔梅却摇头说道。

    “非也,宝钞焉能随意兑换现银,而这定额本票却可以随意兑换银,而且宝钞之法,全在官府以法推行,而定额本票却仅作为凭付,是为解决行商不便,经略,若是在下所猜不差的话,这行商若是想得定额本票,可直接以现银往军饷局兑换,若不然,其又怎么可能有定额本票缴纳税款?”

    不待朱明忠回答,那边顾炎武就不解的反问道。

    “用卿,若是如此,这不过只是将官府左手之银转于右手,这定额本票除了方便商旅兑银又有何用?”

    面对顾炎武的不解,已经想通其中环节阎尔梅却是神情凝重的答道。

    “那米券可不也是如此?”

第141章 金融(第二更,求月票)() 
那米券可不也是如此!

    看似简单的回答,让顾炎武整个人猛然一惊,不过只是瞬间,本就对经济有所了解的他,随即明白了这“定额本票”的用途。米券之所以会受到追捧,是因为其使用方便。

    那些个生意人们做买卖奔波于各地之间,这天下离乱如此,随身携带银两既不安全又不方便。所以携带方便可以换成的银两的米券才会受商人的追捧。但米券的使用当然也有一定的限制,可“定额本票”并没有任何限制。而现在人们只需要拿着“定额本票”,可以随时到各地军饷局各个分号换取银两,如此一来既方便、又安全,商人又岂不爱用?如此一来将来这“定额本票”岂不就等同于银两?

    “只要“定额本票”使用方便,且可以随时于军饷局兑取银两,非但各地行商好用,便是出门在外之人,亦会使用“定额本票”,在下于各地行走时,就倍感携带银钱不便,若是有本票的话,自然会首选本票,不过只是区区数张,便等同于银两千百两……”

    尽管没有说话,但同样有着北游经历的顾炎武同样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几百两银钱携带确实多少不便,若有这“定额本票”,自然方便携带。人们之所以不相信宝钞是因为宝钞不能够兑换成银钱,而这“定额本票”如果可以自由兑换成银钱,百姓又怎么可拒绝?

    点头加以赞同的时候,阎尔梅又继续说道。

    “而且两地银价的差异和银两成色也各有不同,这同样也可以作为军饷局赚取利润的地方,除了通过成色牟利之外,大家想要得到“定额本票”,就必须先用现银于军饷局兑换,然后到达异地后,再与军饷局取出,如此百姓银钱入军饷局未取用之前,官厅自然可以暂时借用。”

    尽管阎尔梅的解释并不符合朱明忠的对军饷局未来的规划,如果真的按照他的想法这么办的话,这军饷局是绝不会变成银行的,它会变成一个钱庄或者票号,顶多也就是变成晚清时,那些自许“通兑天下”实际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票号,这并不是朱明忠的目的。毕竟他所需要的是真正的银行!

    但尽管如此,他仍然认真看了阎尔梅几眼,同时笑着解释道。

    “用卿所言,绝非是本镇所想,他日官厅绝不会暂用军饷局分毫!”

    经略的回答让四人不由一阵诧异,在他们有些不解时,只见朱明忠继续说道。

    “军饷局之所以能够得到百姓的信任,正在于其信用,而若是官府每每暂借军饷局现银,岂不正是败坏军饷局的信用?破坏百姓对军饷局的信任?本镇又岂会因小失大,为官府一时便利,取用军饷局之银?非但不能取用军饷局的银子,他日官府还会往军饷局存入数百万巨款……”

    数百万巨款!

    作为户房司务的王略自然想到户房的银库内的存银,而对于朱明忠来说,未来由军饷局署理银库,是军饷局发展的必然,将军饷局变成银行,这正是他制定的一个前进方向,毕竟在不经意之间,军饷局已经于江北以及江南的常州遍设分局,这正是其作为银行的基础。

    银行才是军饷局的未来,当然也只有建立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机构,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就像两百多年后,战争融资,直接决定了甲午中日战争胜负,日本的现代的金融体系,使得日本整个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而且在战争爆发后,相比于清廷内部搜刮加外借外债,日本却轻易的凭借现代化的财政以及现代化的金融业于国内筹措了两倍于清廷的军费。

    财力既是战斗力!

    而是银行正是现代金融业的核心。而在建立银行的初期,自然需要政府的帮助,而政府的帮助除了政策上的帮助之外,向银行存入巨款,令其代理国库,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当然代理国库,也可以让户部从繁琐的银库管理中解脱出来。

    “将官款存入军饷局?那岂不就是和钱庄一样?”

    阎尔梅诧异的看着经略,时常与钱庄打交道的他,对其自然很是了解,最早的时候,银庄其实就是普通店铺,人们去店铺买东西,店铺顺便把碎银子铸成整块银子,可能有的店铺铸得好,有时人们将之称呼为钱铺,于是后来便只经营银钱兑换,但现在也有一些钱庄经营存钱,大家可以将银钱存入钱庄。

    “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

    略点下头,朱明忠继续解释道,

    “大家往钱庄存银,需要找给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