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南等地市场的繁荣,直接导致对货币的需求更大,尽管有大量的白银流入江北,但是我们的铸币却同样向外流通,一开始是江南等地使用江北的银元,在使用银元的过程中,市场接受了银元券作为市场的补充,而相比于银元券,在江北之外,人们更愿意接受银元,所以江北市场上券越来越少,银元则不断外流,业已发行的银元券有7成是在江北,而铸造银元70%已经外流至各地,银行的储备金正在减少,一但发生挤兑,可以肯定的是,银行很难兑付7000万元的银两,而一但无法兑换,那么,银元券的信用,就极有可能毁于一旦,那怕只是一次挤兑无法兑换,其后果都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在说到“灾难性”三字时,史密斯特意加重了语气,唯恐大王无法理解一般,又强调道。

    “因为到时候消息会扩散,最终会影响到所有人的信心,银元券的发行是建立在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上!一但没有了信心,一切都会消失。”

    “你担心会有挤兑发生?”

    眉头略微一皱,朱明忠立即意识到江淮银行的软肋在什么地方。尽管凭借着发行纸币,他通过江淮银行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但是,纸币是信用货币,一但信用受到冲击,其后果自然是灾难性的。

    挤兑!

    这正是以白银为基础的银元券最大的不足,因为它的信用是建立在自由兑换上,所以只要有人一次拿着巨额的银元券,要求兑换,银行无法立即兑换的话,就很有可能造成连锁反应,在这个信息沟通不便的时代,任何谣言都有可能摧毁江淮银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誉,进而摧毁银元券,一但银元券的信用被摧毁,江北的经济也势必将遭受重创。

    “大王,这是必然将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在南京、在杭州、在福州、在武昌、在广州等等许多地方都开设有分行,这些银行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吸纳当时的资金,让我们的银元券为当地百姓所接纳,在繁荣当地经济的同时,我们获得的利益也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当地的掌权者也是我们的对竞争对手,在我离开清河的时候,新的闽王已经下令设立江南银行,在武昌尽管没有设立银行,但是早在去年,他们就已经印制了银两券,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他们自然会采用一切手段,把我们挤出当地的市场,从而让自己的纸币占据市场,大王,这是不可避免的!”

    或许,这正是明朝的官员学者与满清官员学者最大的不同,与满清用五十年才开设第一家银行不同,无论是南京也好、武昌也罢,甚至就是南昌、广州,在看到江淮银行在当地的经营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后,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不会永远坐视钱利尽归江淮,当地的银行、银元以及银元券很快就会出现在市场上,这只是时间问题。

    “这不是最根本原因!”

    摇摇头,眉头紧锁的朱明忠说道,

    “金融上的竞争对手,孤并不担心,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政治上的对手,总有一天,我们会和他们发生政治上的冲突,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势必会借助一切手段来打压我们,其中自然也包括经济上的进攻,借助挤兑打击江淮券的信用,是其必然的选择!”

    史密斯的提醒,让朱明忠看到了自身的软肋之后,凭着从历史上学到的一些金融知识,或者基于对晚清以及解放前民办银行、钱庄时有发生的挤兑现象。

    “那么你有什么办法应对这个问题吗?”

    “提高异地银行的准备金!”

    史密斯这才道出他的来意。

    “为了避免大规模的挤兑,我的想法是将南京、武昌等地的银行准备金从100万两提高至300万两,甚至可以是500万两,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挤兑,但是仅仅只依靠银行自身的力量很难做到,所以,我希望大王能够同意将缴获的白银存入银行,然后……”

    “你这一招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朱明忠几乎是不假思索拒绝道。

    “估且不说其它,这么银子放到外地,本身就有欠考虑,一但我们和他们发生冲突,这笔银子很有可能就会被他们劫走,而且,我们存五百万,他们可以取六百万,那怕是有十万两兑不出来,我们的信用也就完蛋了,人们不会问你是否已经兑换了500万两,只在乎没有兑换的几万两!”

    在晚清至解放前的银行史上,被类似的挤兑拖垮的银行又岂止一家,一但发生挤兑,只有极少数的银行有够应对,但是还有一些银行,他们根本不需要担心挤兑,而百姓更是压根就不担心他们会付不出银子,因为百姓知道他们的银子非常多!

    “想要阻止他们不去挤兑,没有任何可能,现在,他们或许还没有意识我们金融软肋,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认识到这一点,到时候,再去阻止他们就已经晚了,或者说,想要准备好银子应对挤兑,也没有任何可能,从来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大王的解释,让史密斯明白了自己的误区,即便是准备的再充足,也不可能阻挡别人去尝试。

    “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去尝试,这是不可避免的,防贼?不可能日防夜防,想要阻止他们挤兑,必须要从根本上打消他们的这个念头……”

    在房间内迈着步子,朱明忠的眉头紧蹙,心底无数个念头冒了出来,突然,他的眼前一亮,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历史上就有着类似的法子可以用上一用。

    “嗯,孤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上一试!”

    说完这句话,朱明忠便抬头问道。

    “你从海州来的时候,“齐国”号服役了吗?”

第77章 南天门(第一更,求支持)() 
在明媚的阳光下两艘巡航舰和往日一样,在数艘人力划动的舢板的带动下驶进了南天门的海港,在阳光的照耀下,巡航舰上红色的日月旗映着白色的风帆显得分外的显眼。因为在大海上大明的“明”字旗并不怎么醒目,所以在舰队的要求下,朱明忠为其制定了一面特殊的旗帜——日月旗。

    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日月旗,早在一个世纪前,明朝的商船看到葡萄牙人、荷兰人的商船在船头都挂了一面国旗,这样在海上有利于区别。于是明朝商船也在船头挂一面“国旗”,表示是明朝的船只,而这日月旗并没有定制,颜色也是各种各样。

    不过舰队远征缅甸归来之后,面对在海上识别不易,希望按照西洋制定旗帜的建议,让朱明忠意识到现在大明并没有国旗,尽管作为藩王他并不能制定国旗,但是却可以制定“海军旗”,而红底的日月旗顺理成章的成为海军旗,现在非但为舰队悬挂,同样也为大明的商船悬挂,现在更是通行于南洋各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大明的象征。

    就像现在相隔数十里,也可以通过旗帜分辨出船舶的身份,如此一来更有利于海战以及南天门的防御。

    “从海州来的军舰!”

    南天门,故名思议,这里是南天之门,当码头上的人们又一次看到从国内驶来的军舰队时,他们中的一些离开故土已久的人们,更是激动的挥舞着手臂,并疯狂的吹着口哨,迎接着这些不远万里来到南天门的舰队。

    只有身在这里的人们,才知道舰队对于海外意味着什么。也只有身在海外,才知道乡音的可贵,在军舰入港的时候,小舢板上的人们更是不断的询问着舰上的人们,询问着是否有同乡,听着那让久违的乡音时,甚至会激动的流下眼泪。

    这样的一幕,在南天门并不常见,但每隔数月,总会有几艘军舰不远万里驶抵这里,舰队总需要进行远航,总需要远航训练来了解这片海域。

    “知道在这里舰队意味着什么吗?”。。

    坐在望海楼上,身为南天门总督的李士棣手端着茶杯,对着坐在面前的友人说道。

    “意味着生存的根本,只要舰队存在于此,我大明的日月旗便可于此地飘扬,莫说是当地的土著,就是西洋人也好……”

    唇角微挑,李士棣冷笑道。

    “在南洋,亦无法轻视这里!不是因为我们在这里有多少人,而是因为我们在这里有着整个南洋最强大的舰队!只要我们的舰队在这里存在一天,就没有任何人敢于忽视我们的力量,我们所拥有的力量随时都可以将它们从这片土地赶出去,他们为什么会容忍我们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据点,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的宽宏大量,也不是因为这片土地足够辽阔,足以容纳下我们所有人,而是因为我们的力量不是他们所能够挑战的,至少现在我们在这里拥有的力量,会让他们保持沉默。”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李士棣的神色显得很是得意,他本来应该说是很不起眼的一名海军军官,但是机遇恰到好处的把他推上了前台,成为了南天门的第一次总督。

    作为南天门总督,他倒也算是不辱使命,在他的治理下,经过两年的发展,南天门已经不再是那座只有千余人的海滨小渔村,而是一座人口近万的城市,在城外还开垦有数万亩水田,来自国内的移民以及流放犯,促进了这里的繁荣。同样也让这座城市,成为明人染指南洋的据点之一——在一河之隔的半岛上,现在已经有明国侨民在那里发现了锡矿,很快,那里生产的大锡,就会源源不断的运往国内,从而进一步加大这里与内地的联系。相比于军事力量的存在,这种经济上的繁荣,正是明军能够永远掌握南天门的根本原因。否则对于江北来说,南天门就是一个负担,而任何负担都不可能长久。

    可是现在南天门对于江北而言,已经慢慢的成为了一头奶牛,可以为江北带来更多的利经济上的回报,而这才是长久持续发展的根本。

    “制台所言甚是,像去年荷人舰队若非是惧怕我大明舰队兵威,恐怕其定会发兵台湾,又岂会半途撤退?”

    纪律于一旁恭维道,他是山东人,是因缘际会几经巧合到了江北,然后进入清河书院,再后来于地方官厅中任职一年多后,年初被调至南天门,作为李士棣的副手。现在两个人与其说是助手的关系,倒不如说是朋友,所以在很多时候他都表现得非常随意。

    他口中提到的荷人舰队,是去年巴达维亚派往增援台湾的扬·樊德朗少校率领的舰队,只不过,他们在经过南天门海域时,恰好与驶往南洋进行远航训练的“秦”号遭遇,那些荷兰人几乎是下意识的以为,他们是意图进攻巴达维亚,于是立即撤退返回了巴达维亚。

    “不过只是巧合罢了,当时扬·樊德朗少校他们本身就是心虚,虽说南天门分舰队只有三艘巡航舰,但与他们的武装商船相比,我们的却都是40门炮的快速度巡航舰,而“秦”号……”

    提及“秦”号的时候,李士棣的脸上尽是难掩的骄傲。

    “那可是装备08门大炮的巨无霸啊!别说是他扬·樊德朗,就是我刚看到“秦”号进港的时候,也差点以为,大王有意把攻略南洋,可谁曾想……”

    嘲讽似的一笑,李士棣把茶杯放到桌上。

    “不过只是一个误会,他们仅仅只是来南洋进行一次远航训练。”

    “可即便是如此,也把荷兰人吓的不轻,在下听说,当时巴达维亚方面日夜加强警惕,生怕我们会打过去。”

    尽管负责民政,但是纪律也能够得知,当时巴达维亚紧张到什么地步,甚至在得知郑芝龙攻克热兰遮城后,特意派出官员来南天门询问大明是不是有意进攻巴达维亚。

    “那是他们做贼心虚,”

    李士棣冷冷的笑道。

    “如果他们不是自知,南洋是我大明人的南洋,又岂会如此心虚?况且……”

    从望海楼上望着远处的大海,李士棣用平淡却又充满渴望的语气说道。

    “这南洋本就是我大明的南洋,那些西洋人,在这里呆的太久了,早晚有一天,非得他们全都赶出去不可!”

    总督的这番话,让纪律的脑海中浮现出在大王为他们这些往海外任职的官员践行时所说的那番话。

    “南洋是南中国之洋,既然是中国之洋,自当由中国官员属理,你们是我大明属理南洋的第一批官员,这南洋何日可为我大明之南洋,全倾向仗各位了!”

    大王的言语尽管平静,但是纪律可以感受到大王对于南洋的渴望,这一切不过只是刚刚开始,或许正像大王说的那样——通往海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任重而道远!

    这正是吾辈之责任!

    忽然一阵敲门声打断了纪律的思绪。

    他回头一看只见身着白色海军军装、手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