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5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案是肯定的!

    出身于辽东将门的吴三桂自然也算是熟读史书,即便是他为新朝鞍前马后,百战沙场,到最后却不一定能落得好的结果,往往越是如此,他日天下平定的时候,死的就会越快。

    怎么办?

    左是死路一条,右是一条死路。

    现在该怎么办?

第146章 生路(第一更,求支持)() 
降李是死路一条,降明亦是一条死路。

    面对这样的两难,吴三桂尽是一副愁眉不展状,他的双眼死死的盯着李亭白,这李亭白果然是个祸害,三言两语便让吴某心神大乱!

    吴三桂之所以心神大乱,无非就是因为私心。

    但凡是人,都有各自的私心,而吴三桂的私心非常简单,就是要保住吴家的荣华富贵,至于其它的,什么明,什么清,从来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这同样也是辽东将门的共同点。

    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主,此后,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面对李闯的招降他也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而在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如此种种投机,再到后来乞师击李,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清军入关后,吴三桂渐渐也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从当年的对南京政权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一路西征李自成。可很快他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之所以如此,为的正是吴家的荣华富贵,从汉中到四川,再到云南,这一路上,他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十几年来,尽管为满清南征北战,但吴三桂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清朝对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为放手使用。如此才有了他成为云贵事实上的统治者。

    对于已经当惯了土皇帝的吴三桂来说,他的梦想是能像沐家一样镇守一地,而不是做个朝臣或者什么清贵勋臣。也正因如此,即便是在选择降李之后,他压根就没想过领兵出滇,他所思所想的仍然是维持着西南的这一方小天地。待到时局分明时,再择明主而投。

    可即然他吴三桂能暗谋自保,待到明主出。那么李国英又岂会某为他人驱使,还有洪承畴又岂是轻予之人?

    或许,他们三人在这个时候,会抱团取暖,联通一气,以保住各自的性命。但待价而沽才是他们彼此之间真正的想法。

    若是如此,即便是降了李楚,又有何用?

    那李楚今日之势不过只是虚张声势图有其表罢了!

    若是如此,那李楚又岂能长久?至于天下的英主又会是谁?是朱明?还是朱淮?至于李晋,吴三桂压根连想都没想过,但吴三桂知道,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容他吴三桂把持十数万人马割据西南的。

    “那……”

    良久之后,吴三桂盯着李亭白反问道。

    “以先生之见,三桂现在应该如何?”

    见吴三桂在思索良久之后,再次发问,李亭白便知道他已经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于是便直截了当的说道。

    “将军以为天下之大,可有容得下将军的地方?”

    李亭白的反问,让吴三桂神情一黯,尽管他一直用“借兵”来掩饰所作所为,可是后来的“矢忠新朝”,早就表明了一切,他“借兵”不是为了“报君父仇”,而是为了吴家以及辽东将门的荣华富贵。

    尽管在西征闯贼的一路上,他不遗余力地去对闯贼、西贼行以斩尽杀绝。但是与尚可喜等人同动辄屠城不同,他却很少命令下属屠城。可即便是如此,他知道,天下人不会忘记,如果没有他吴三桂“借兵乞师”,就不会有满清入关后的屠杀。

    他吴三桂确实没有屠过几座城,可天下人的死,总和他脱不开关系。

    大明朝容不下他,新朝同样也有可能拿他吴三桂的脑袋去平息天下的怒火!这天下,恐怕还真没有能容得他的地方。

    “无论如何,吴某都不可能有束手待毙的!”

    抬起头,盯着李亭白,吴三桂的眉头紧锁。心知自己天下之大已经再无吴家立足之地的他,在感叹着造化弄人的时候,同样也好奇着眼前这人的身份。

    “李先生,本将军到是好奇你到底是何人?”

    这李亭白到底是何人?

    他当初为何策动缅人袭杀朝廷,又为何来到昆明投奔他平西大将军?

    “我何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军怎么办?”

    坐到那石凳上,李亭白看着盘中的人头,尽管血腥味很是呛人,但是他却像是没有闻到似的,缓声说道。

    “将军是不会束手就擒,那若是李某给将军指条活路,不知将军是否愿意?”

    活路?

    眉头猛然一跳,吴三桂急声说道。

    “还请先生明示。”

    “把云贵交还于沐家!”。。

    这句话落到吴三桂的耳中,尽管让他震惊不已,但他仍然冷静的问道。

    “交给沐家后呢?难道,如此吴某人便能得一条活路?”

    沐家?

    沐家能容得下他吴三桂?

    对于原本曾一心想要把吴家变成大清国的“沐家”的吴三桂,在心里权衡片刻,他与沐家并没有直接的恩怨,即便是有,那也是各为其主,若是……即便是沐家能容得下他吴三桂,又岂能保得了他?

    沐家现在也不过只是仰人鼻息,靠着朱淮的支持,才于定南勉强立足,如此,又怎么可能保得住他吴三桂,况且,他又岂愿意为沐家的家臣?

    “沐天波保不住吴某,而且,若是吴某把云南归还沐家,三桂麾下十数万将士又该如何?难道也拱手让予沐家。”

    尽管那十余万人马之中,只有区区数万人是他于辽东带出的人马,其它人大都是他一征征讨中招降的明军,可深知兵马才是根本的他,又岂会交出兵权?

    “将军,李某在来昆明后曾听说,将军将意穿越山林入缅,不知可有此事?”

    李亭白并没有回答吴三桂的反问,而只是问道另一件事,当初吴三桂曾准备入缅夺取永历朝廷一事。

    “确有此事,”

    吴三桂倒也没有隐瞒,甚至也没有加以掩饰。

    “那么,既然当初将军能够领兵穿越无人山林入缅征讨,那么为何不能……”

    说话的时候,李亭白用手指沾着盛着爱星阿脑袋的盘中的血水,在石几上划了一个简单的地图,一边画图,一边说道。

    “若是出昆明,经大理沿茶马道,一路北去,过丽江,入察隅,再由此入天竺,此地当下的正处于内乱之中,其国内纷争不断。以将军领兵之能,必可于此地立足,并打出一番天地,若能如此,又何愁生路难寻?”

    这是生路吗?

    尽管李亭白面上带着笑,可是他的心底却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生路,当然也谈不上死路。

    这条路,既可生,也可死。

    就看吴三桂能不能死中求活了。

    在李亭白的话声落下时,吴三桂并没有说话,他的眼睛盯着那用爱星阿的血绘出的那条“生路”,这是生路吗?

    这根本就是一条血路!

    现在这条路是用爱星阿的血画出来的,可如此他领着麾下的十几万人马走上这条路的话,那么,将来这条路上流的就是他吴三桂麾下兵卒的血。

    这就是他李亭白给出的生活!

    “哈哈……”

    在良久的沉默之后,一阵大笑之后,吴三桂猛然起身,他的双眼盯着李亭白,然后沉声说道。

    “看来,这便是淮王为吴某准备的生路吧!”

    如果没有李亭白的这个建议,吴三桂还不敢相信,这人是淮王的人,但是有了他的这个建议,吴三桂便清楚了对方的身份,在整个大明,除了那位淮王,没有人会把生路投向万里之外的天竺,更不会有人知道,云南与天竺相隔不远。

    “淮王果然打得一手好算盘,吴某若是领兵离开云贵,沐家自然可能乘虚而入,如此一来,非但长沙洪亨九会腹背受敌,就是四川的李国英同样也是如此,即便是他们有心派兵助李楚篡位,恐怕也不敢轻举妄动,既然淮王能于吴某身边下这步棋,那么洪亨九身边恐怕也有淮王的人吧!”

    说出这句话后,吴三桂只觉得后背猛然一凉,他看着李亭白,脑海中甚至浮现出一个字眼“死士”,如果此人是“死士”的话,那么他吴三桂恐怕早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若是洪承畴身边也有这样的“死士”,恐怕洪中堂那里也是凶多吉少了!

    后背的冷汗瞬间浸透了衣衫的吴三桂盯着李亭白,余光看着爱星阿的脑袋,他甚至有一种错觉,也许,他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另一个爱星阿!

    “洪承畴必死!”

    李亭白的话声不大,但却很果断。

    “为何要留吴某人一条活路?”

    吴三桂有些诧异的反问道,既然洪中堂必死,可,为什么要放他吴三桂一马?

    不过,李亭白并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面对李亭白的沉默,心知对方不过只是执行者的吴三桂又问道。

    “若,若是吴某不愿远走天竺呢?”

    吴三桂的回答,让李亭白微微一笑,他看着还在那里强撑着的吴三桂,片刻后,唇角略微一扬,然后反问道。

    “你有选择吗?况且,以将军秉性而言,又岂会坐以待毙?将军以为,这天下又给你留了多长时间?”

第147章 祥瑞(第二更,求支持)() 
劝进需要什么?

    祥瑞!

    这寒冬腊月的,又有什么祥瑞?

    没有祥瑞,地方官员也能制出祥瑞来,什么寺中池塘里的乌龟自冰下钻出,龟甲上刻着“十八子坐天下”,什么在黄河中得到一块石头,上有“李兴”二字,李子渊自然喜欢这二字,重赏地方官不说,还把当地的地名改名为李兴县。

    这种祥瑞,世人皆知其假,可问题是历朝历代皆有人热衷祥瑞,而李子渊热衷于此,同样也是为了他篡位登基制造声势。他希望通过祥瑞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寒冬腊月里有人献“佳禾”,也有人称“龙见于云中”,甚至就连冰封的黄河也出现了“黄河清”的祥瑞,至于“圣人出”之类的祥瑞,更是不绝于官书之中。

    声势制造的越是浩大,李子渊就越是低调,在他命人操办着永历的丧事时,甚至还特意前往正在大兴土木的思宗皇陵,去拜祭思宗。

    而在李子渊拜祭思宗的时候,因为皇陵离城有百里,所以各种重要朝政和各地重要军情不断地通过专使飞骑送到他的案前。当然,在这些事情之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颁布明年的历书,每年冬季用皇帝的名义颁布历书,俗称皇历。一国之内颁布皇历是皇帝的特权,是皇权的象征。虽然李子渊暂时还未称帝,实际上却已经是皇帝的身份,只差最后的劝进登基了。所以,他在返回京师的路上得到已经刻印好的“癸卯历”时,自然十分高兴,竟然不顾鞍马劳顿,在灯下从头到尾翻阅一遍。他望着黄纸书笺《大唐钦颁天德元年癸卯年岁皇历》一行红字时,那种执掌皇权的喜悦和兴奋之情,顿时便充满心头,不觉为之而陶醉。

    这就是皇权吗?。。

    手抚着这本皇历,李子渊不禁有些为之痴迷,不过尽管为之陶醉,但是他却很清楚,还没到高枕无忧的地步。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功进”风潮之中,他派出的使者仍在积极游说着闽郑。面对他提出的“各领其地,各自为帝”的建议,尽管表面上郑经大声加以训斥,但据使者的回报,郑家诸人对此似乎并不反对。

    至于李定国,虽说他在广州指责他李子渊是乱臣贼子,可他李定国是什么?不过就是西贼出身!居然还以大明的忠臣自居,这又是何等的可笑?

    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淮王朱明忠,他派去的专使,甚至连山海关都未能通过就被赶了回来,那朱明忠难道是想当大明的忠臣?

    忠臣?

    忠臣有几个能善终的?

    冷冷一笑,对于已经招降洪承畴、吴三桂以及李国英,把持天下大半的李子渊来说,曾经一直以为最为忌惮的对手,反倒不再像过去那样让人忌惮了,甚至他还隐隐期待着,与其一决胜负。

    尽管现在李子渊并未登基,但是新朝廷似乎正慢慢的显现其形,由前清的降官和永历朝的旧吏以及楚王府从吏组成的新朝廷,正在主持着朝政。洪承畴、李国英、吴三桂等人的归降,让李楚的声势达到了最顶点,半壁江山皆归李楚,甚至让人们产生了天下终归李楚的感觉。

    尽管许多士人对于其居然能接纳洪承畴、李国英、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