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5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不就是釜底抽薪!

    李定国的眉头猛然一锁,以至于半晌都说不出话来,这两年,朝廷正在一点点的勒紧那根绳,那根绳越勒越紧了。

    从去年先是收回广东等地地方官员的任命权,再到收回地方赋税,再到清量土地,两年来,朝廷已经收紧了那根绳,现在,陛下已经动手收紧最后一根绳了。五万王府藩卫,一年的支出是多少?

    不下百万两,王府衙署的开支又是多少?

    一年没有一百五十万两是万万撑不下去的,可朝廷划拨的银钱才多少?

    区区一百万两!

    每年足足有五十万两的差额,其它的差额如何解决——就地屯田,这是朝廷的旨意。

    “清虏于广东残杀百姓岂止千万,以至现今广东熟荒甚多,府中藩卫可就地屯田,以补足军需。”

    朝廷的旨意非常直接,就是直截了当的告诉他,朝廷没有那么多银钱养兵,所以,需要他自己想办法,可办法怎么想。田赋是朝廷的、盐税也是,关税也是,甚至现在,就连同通海贸易,朝廷也要插上一手。

    “大王,若是任由朝廷如此,只恐怕……”

    不等赵凤铭把话说完,李定国便沉声说道。

    “下去!”

    “大王……”

    “下去!”

    又一次,李定国厉声斥道。

    面对面带怒色的大王,赵风铭只得鞠身退下,而在他退下之后,李定国却在那里来回的踱着步子,他的眉头紧锁着,脸色显得极为凝重。

    “陛下……”

    这两个字出口的瞬间,李定国还是长叹了口气。

    当初在得知先帝的死讯时,尽管有很多的疑点,但是他选择了相信,相信是李子渊所杀,后来,听说陛下自立监国时,稍作犹豫后,他选择了认同,并且主动上书称“国不可一日无君,请监国早登大宝。”

    当年,李定国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对大明最为有利的选择。

    既然他是孝烈皇帝的儿子,那么这大明的天下,自然就是他的。

    于李定国而言,尽管无论是谁当大明的皇帝,他都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在内心深处,对于先帝也就是孝匡皇帝,他仍然有着极深的感情,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去年,上书朝廷,请桂王朱慈煊,也就是先帝的儿子,从万年往京师为先帝守陵。他之所以会上书朝廷提及此事,其实就是为了提醒朝廷,他不会容忍桂王再有任何不测。

    对于李定国来说,保全桂王安危,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也许,是时候请朝廷,让桂王回藩了!”

    几乎是在李定国道出他的这个打算时,白文选、李嗣兴等人立即明白了他的打算,无不是失声说道。

    “大王,此时万万不可,那桂王何德何能,值得大王以及我等身家性命相保!”

    作为巩昌王的白文选,虽说同样为王,但比李定国地位稍低的郡王。现在他同样依附于晋藩,自然知道,李定国的决定,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义父,巩王所言甚是,义父当年对先帝已经尽忠,完全不必为一黄口小儿牺牲晋藩上下十万余口的性命。”

    李嗣兴同样也出声反驳道,他口中的十万余口,除了晋藩的五万府卫之外,还有就是他们的家人,交出兵权,等于交出了十余万口人的性命。

    “今上绝非嗜杀之人!”

    李定国摇摇头。

    “现在广州港已经慢慢为南天门所取代,没有通海所得百万两银钱,府卫如何维持?难道,非得等到山穷水尽时,再作打算吗?”

    当年曾陷入山穷水尽的李定国,自然知道,山穷水尽是什么味道,同样也知道,以一地敌一国会是什么结果。

    “若是孤一意孤行,恐怕晋藩上下十余万口人才是性命难保,现在,趁着眼下的时机,还能与朝廷说上一说……”

    现在还有几分谈判的可能,若是等到那根绳子全都系上来的时候,恐怕就再没有谈判的机会了。

    “洪士铭、线国安、李国安他们是怎么死的?”

    “他们是汉奸!”

    李定国沉声道。

    “孤却是大明晋王!又岂是他们所能相比。”

    尽管这句话说的是大义凛然,可是李定国的心里却很明白,这些话只是说说罢了。他又把目光投向刘震,他是蜀王刘文秀的儿子,尽管去年就已经袭封蜀王位,但是至今都没有封藩,朝廷数度召其进京,都被他借故推迟了。也许……也许可以先让他进京,这样也好试探一下朝廷的心思。

    见晋王的目光投在自己的身上,心知其打算的刘震笑了笑,然后说道。

    “王叔,若是王叔不嫌弃的话,就让小侄先往京城为您老探路吧!”

    自从当年父王被召回朝中,失去了兵权,刘震在朝中不过只是一个摆设,现在于广州与摆设也没有太多的区别。

    既然如此,在广州与京师,又有什么区别呢?

    “贤侄……”刘震的主动,让李定国无奈苦笑道。

    “非是王叔欲陷你于险境,只是……王叔不得不考虑晋藩上下安危,如此,便,便有劳贤侄了!”

第13章 王侯(第二更,求支持)() 
一叶落知天下秋,深秋时的中都秋高气爽。尽管这座城市东西两座新城建筑皆是新建,但是作为大明的京师所在相比于许多城市。无疑双多了几分别样的庄重与威严,尤其位于西北的新城,因为云集着众多的府衙、官厅以及王公勋贵的府邸,自然更显得比寻常地方更为肃穆。

    不过,对于许多初来此时的人们来说,往往总会被脚下笔直且宽敞的街道所吸引,少则十几寻(米),多则数十寻的沥青路,总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感受。

    行走在马牙石铺成的人行道上,踏着枯黄的落叶,望着周围热闹的街市,刘震很难想象这座城市成为京师,不过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更难想象这里所有的府邸以及街道两侧的建筑都是去年才开始修建。

    即便是已经来到了中都半个月了,但是刘震总是会好奇的张望着,张望着街道,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作为大明的藩王,尽管是异姓藩王,但是朝廷对于他的到来,仍然是颇费了一番心思。在他入朝觐见陛下的时候,陛下赏赐了王府,更是从内库额外赏赐了二十万两——相比于其它的宗室藩王,可以说是极尽恩给。那些宗室藩王所得,除了一座王府之外,不过仅仅只赏了十万两。

    除此之外,作为藩王的他们,都没有了王田,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拥有封地,他们就像是官员一样,要靠年俸吃饭,不过只是区区0000两而已,还有就是0000石米。而他刘震,从此之后,也是如此。

    当个安乐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皇上给了他20万两,离开广州的时候,晋王给他十万两,再加上这几年的积蓄,林林总总差不多有六七十万两,也许,可以置办一些田产。尽管官田不能私售,但是对于藩王勋贵,总有法外开恩的地方——作为藩王的他可以买五万亩田产。

    只是这五万亩田买什么地方的?

    南直隶?

    那里的地价太贵,而且太过分散。那就京畿,这里的地贫,而且现在官田也不多了。那湖广呢?好像已经有不少勋贵在那里买田了,四川,那里人太少……

    就在刘震一边为当个安乐王在那里规划着自己的将来时,他并不知道,他这个“清贵藩王”的到来,对于中都的政局而言,却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浪。

    “看样子,晋藩是必定会入京了!”

    义勇公府上,身为首代义勇伯的张金生,现在一举一动都颇为注意,唯恐失了体统,不过,谁都知道,如果他气极了,必定会爆粗口。就像这会,他的心里却显得有些闷闷不乐。

    “公爷,晋藩可是知兵之人,若是不出意外的话,晋藩入京,陛下必定会以其入五军都督府,毕竟,勋臣主军,可是陛下定策。”

    作为张金生的私幕,周昌的出身并不怎么光彩,他原本不过只是州卒小吏,后来依附满清显赫者进京,在清虏逃窜后,他便流落到街头,之所以会入张金生府中,完全是因为张金生和他一样都是荆门人,甚至其少时就认识张金生,后来毛遂自荐进入张金生府中,成为他的私幕,为其出谋划策。

    勋臣主军。

    提及这四个字时,周昌能够从陛下对军队的设置中,看出他与历代与明朝皇帝的不同之外——通过种种部局,彻底斩断文官插手军事的可能。

    而这些部局之中的第一点,就是确立“勋臣主军”,重新设立五军都督府,并以其为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与朝廷中枢平行独立,从而将军队独立于朝廷之外,而只有军功勋臣才能进入五军都督府,都督初间以公、侯、伯为之。这就彻底打消了文官进入五军都督府的可能。

    当然,这还不是关键,更关键的一点是在兵部的部局上,按现在大明官制,兵部尚书必须是在役武将由五军都督府推荐人选,再由内阁上奏陛下,待陛下下旨委任。兵部尚书是作为军队在朝廷中的代表,受到五军都督府的控制。当内阁侵犯到军方的利益与军方发生冲突时,五军都督府可命令兵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请辞,同时不指定继任人。从而导致朝廷六部不完整,这个时候,首辅只能率领内阁辞职。换句话来说,兵部尚书一职,可直接决定阁臣的去留。

    正因如此,才没有任何文官敢于轻视武将,因为武将可以决定阁臣甚至文官的命运,但阁臣与文官却左右不了武将。只有一个人能左右武将,就是皇帝陛下本人,因为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都是由陛下亲自任命。军权只掌握于皇帝的手中,不容文官染指,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王朝的必然。

    “哼,本公是左都,他晋藩来了,难不成本公就要把左都让给他不成?”

    张金生的语气中显得有些不满,五军都督府设立左右都督,共同执掌都督府,是陛下本人设计的结构,左都督主掌军队作战、训练,右都督负责情报、军法、后勤等事物,两都互相制约、互相配合。

    如果晋藩来了,而且入了都督储,不过只是义勇公的张金生,自然要让出左都的官职。

    “难不成,到时候老子要到朝廷里头,像郑泰一样,当个兵部尚书,成天就当个传声筒。”

    尽管实际上,兵部尚书并不是传声筒,兵部尚书不仅仅只是在朝廷里递出预算。同时还负责新兵的征召、训练、装备研制以及薪给,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他还要协调朝廷筹集军费、物资。同样也是权责重大。

    都督府左右都督以及兵部尚书,其实就是军队的三条脚缺一不可,只是,现在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会忽视兵部尚书,只是将他视为制约文官的工具,五军都督府的传声筒。

    当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制度,是朱明忠精心构建的,需要时间慢慢显现它的力量,只不过在张金生看来,兵部尚书不过就是聋子的耳朵。

    “公爷,若是不入五军都督府,那晋藩又能去那?”

    周昌看着张金生反问道,尽管已经过去两年,但是他仍然会羡慕张金生的际遇,如果当年他没有走错路,会不会现在也已经入朝为臣?

    当然,际遇这种东西,谁都说不清楚,就像张金生,又岂曾想到,当年被郑家掠为兵卒兵,居然会在阴差阳错间成为大明的义勇公。

    “他去那,不重要!”

    摇摇头,张金生用颇为不满的语气说道。

    “但这都督府执掌我大明四十余万王师,不能就这么轻而易举的交给一个外人,皇上不会这么做的!”

    东主的话,让周昌不由一叹。看着张金生时,他甚至感觉这或许就是傻人有傻福。居然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有看透。

    五军都督府执掌天下兵马是不假,看似集中的军权,可是实际上,军权在什么地方?在左右都督下面,还有都督同知,陆军有都督同知,海军也有都督同知。他们分别执掌大明陆海军,左右都督虽说尊贵,可是却不能越过都督同知指挥部队。而且按照大明的军律,是一级指挥一级,绝不容忍越级。身为左都督的张金生,除了五军都督府的卫队之外,甚至连一个大队的兵马都无法调动。。。

    对于军队陛下早就用环环相扣的方式,将军队彻底掌握在其手中,即便是镇守地方的各营主官,也因为有军正以及各级主官的制约不可能率领部队作乱。

    进入张府之后,周昌总是会研究大明朝的官制、兵制,每每得出的结论是对那位兴乾皇帝佩服至极,在他看来,那位皇帝绝对是集数千年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