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6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先生是从那里来?可是过了留宿的时间了,来者是客,若是先生不嫌弃的话,今天便于寒舍住下吧!”

    朱伦圻回头一望,看到不知什么时候,一长一少,看模样像是父子两人站到他的身边,那个三十几岁模样的男子左臂衣袖里空荡荡的。

    “您就是李队长吧!”

    朱伦圻高兴地说道。

    “李队长,这是大明的周王!”

    内侍连忙于一旁介绍着主人的身份,而李明和只是看了一眼,然后只手行礼道。

    “见过周王,不知周王前来,有何吩咐?”

    只是寻常的见礼,远不上恭敬,对此朱伦圻倒是不以为意,只是笑说道。

    “李队长,孤之所以来此拜见李队长,还请李队长万万不要给孤一个闭门羹啊!”

    “大王有心了。”

    李明和说着,一边将手中提着的兔子和肩膀上背着的火铳递给儿子,然后转过脸来对朱伦圻说道。

    “若是大王不嫌弃的话,就到家里去吧,就在前面。”

    朱伦圻便跟着李明和,来到一座宅院门前。一道石筑的围墙,围出一个宽敞干净的四合院来。

    李明和指着大门说道。

    “请进吧,这就是寒舍。”

    朱伦圻迈进门槛。正面四间是坐北朝南大瓦房,两厢六间侧房均为高梁秸盖顶,庭院里有一大块被雪盖着的菜地里种着大白菜,一群鸡鹅在菜地边嬉戏。四合院里洋溢着浓郁的农家气息,不过他也注意到,那高七尺的院墙内侧有供人行走的突台,就连墙上也有火铳射孔,这些都显示着这里与寻常农家不同。。。

    “下雪了,地里没活,几个长工都回乡了,家里现在没有。”

    李明和边说,边将朱伦圻带至正房边,指着右侧的一间房说。

    “这是我的书房,我们就在这里说话吧!”

    书房!

    一个出身行伍的人,居然有书房!

    进入书房后,朱伦圻就看到书房左边墙壁边摆着一长条书架,上面整齐地放着百余册书籍。比起王府的书房来,他的书大概不及百分之一。

    除了想象中的兵书、地理以及农事等实学书籍之外,朱伦圻还意外的看到了四书十三经,而且都有反复翻阅的模样,而与之相比颇为唐突的是墙上挂着的火铳,

    面对这书房里的书以及墙上的火铳,沉吟良久,朱伦圻心里想到。

    “看来,这关外军伍之家,确实有其不同之处。”

    他回过头来问道。

    “听说像李队长,这样的勋士之家的子弟,要进学校读书是吗?这学校与社学又有何不同?”

    “学校其实与社学相比,倒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关外不比关内,村落少,人丁稀各家子弟先在家自学,十岁后入学校读书,寄宿于学校内,与普通的社学相比,这些学校偏重兵事,毕竟,将来他们总是在服役的,这是为臣子的本份,我等受陛下封赏授田,自然应该为我大明守土。”

    朱伦圻看到李明和提及此事时,神情非常平静,按照《大明军律》,军人入役三年后,如无战事就可以退役,但是退役后,直到其子嗣入役前,都是在乡军人,需要随时响应征召。

    授兵以田,领田之家,世代为兵。

    这一点看似与高皇帝没什么区别,可实际上区别却大了。现在大明并没有军户,所有的兵户,不过只是一个说辞,他们只需要于军中服役三至五年,然后退役为在乡军人,而作为服役和在乡侯命的回报,他们得到一块只能传给长子的军业田。

    就是这块军业田区别着兵户与普通百姓——他们的长子在接受军业田的代价同样是服役三年,直到其子再次入役,才从在乡名册中除名。

    如此往复循环,大明得到的是千百万世代服役的兵卒。看起来与军户没有区别,可是从军业田的分赏继承,再到从军考核等等,都有极为繁琐的规定。也使得大明无需为兵源发愁,而且可以通过层层选拔得到优质兵源。

    “所以,保命的家什,总是要多学一些。”

    “这是当然,这是当然。”

    朱伦圻点头之余,指着书架上的书说道。

    “不过李队长,家里放这么多书,必定是希望将来领公子能够考取军校吧。”

    对于普通的军人世家来说,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考取军校成为军官。

    “书总是要多读一些的。”

    李明和回答道。

    “无论是将来能不能成为军官,多读些书,总是没错的。将来,无论干什么,总离不开这些,作为军人,也要识字,只有识字,读书,才能明辨是非,才知道军人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

    与部队中的很多人不同,李明和过去曾读过书,自然不需要像军中的弟兄那样在军中学识字,这也是他和其它人的不同之处。甚至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成为大队长。

    朱伦圻看着李明和说道。

    “你说得对,过去我大明的军人,往往就是因为不识字,不能明是非,才使得军中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就是见利忘义之徒。孤也不绕圈子了,开门见山说吧,这次孤之所以来这,就是想次敦请你出山,随孤一同去封国,你曾在于军中多年,也曾深入蛮地,自然知道如何镇蛮抚夷,怎么样,李队长,可愿意出山助我?”

    然后他的话声一扬,指着书架上的书说道。

    “李队长,即便是令公子读书数载,考取军校时,也要经过一番苦功才有可能,可若是李队长愿助本王,他日队长必定为周国勋臣,虽不能为王侯,但却可为君士,与国同休,又何需为后人忧心?”

    朱伦圻倒也直接,一上来就是直接诱之与利,他甚至都没有拿出见面礼,而是换了另一个见面礼。诱惑,有时候,可以换另外一种诱惑,其实所谓的诱惑非常简单,无非就是财色功名利禄。

    “只要李队长愿意助本王,本王便以府卫指挥使一职相侯,不知李队长以为如何?”

第64章 本心(第二更,求支持)() 
府卫指挥使。

    现在是指挥使,他日就是周国的五军都督!

    这等于把周国的兵权全都交给了李明和,从一个小队长到指挥使,这跳了多少级?

    这岂不就是飞黄腾达。

    如果换成其它人,指不定早就立即点头答应了,但是李明和却选择了沉默,他先是思索片刻,而后又朝着书架上的书看了一眼。

    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李明和依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绕开他邀请,反问道。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看到以宗室镇抚蛮夷,我只有一个问题问大王,他日大王准备如何镇抚蛮夷?”

    “噢!这倒是简单,自然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逆我者镇之,顺我者抚之。”

    朱伦圻的回答倒是极为标准,千里年来对于蛮夷向来都是如此。

    “软硬兼施,如此,蛮夷必定可抚!”

    “史书上确实是这么说的,”

    李明和放下茶杯,看着眼前的这位周王说道。

    “可是,在下想问大王,不问其它,就是西南诸夷,至今已经镇抚数百年,为何每每总有夷乱?”

    “这……”

    朱伦圻不由一愣。

    “你看,这不正是因为孤是纸上谈上,所以才会请你出山嘛。”

    朱伦圻的语气极为诚恳,其实,在北京有比李明和更为出名的“文武全才”,但是朱伦圻却知道,那些人不过只是“纸上谈兵”,别的不说,忠义军军中将领又有几个人是当年乡间闻名的“文武全才”,陛下为何能练出忠义军?靠的可不是主将的“文武全才”,靠的是练兵。

    他当然知道,陛下是不可能为他练兵,但是那些曾经追随陛下多年的部下,却可以为周国练兵。不仅能练兵,还能为他镇蛮抚夷。而这正是其它人的不具备的优点。

    况且,朱伦圻也知道,他现在没有资本招揽名将,至于愿意找上门的,又有几个有真才实学?

    “李队长,请你务必帮帮我的忙。”

    “在下又能帮你做些什么呢?”

    李明和面色凝重地反问道。

    “这……若是您舍不得这里,你可以在王府里住着,帮我出出主意,当当参谋。不管你选择哪种身分,我都按指挥使的薪银发你双俸,保证你一家老小无衣食之虞。”

    只以为李明和是不想离开这里的朱伦圻退居其次,想让李明和当他的参谋,当然这个参谋也要帮他练兵。

    李明和笑了笑后说道。

    “在并没有和大王一起办过一件事,平时所说的,都只是嘴上功夫。常言说得好,说的容易做的难,你凭什么就这样相信我?”

    朱伦圻认真地说道。

    “凭你曾于军中多年,凭陛下曾亲自给你嘉奖,当然,也凭你在台湾镇蛮时屡立功劳。”

    这才是朱伦圻选择他的原因。

    听了这句话后,李明和的心中倒是颇为感叹。人家是身为藩王,能够亲自上门邀请,士为知己者死,就凭着这番真诚的相知,就值得出去帮帮他。

    不过……

    端起茶碗来不做声,李明和慢慢地喝了几口茶,放下茶碗后,从从容容地开口说道。

    “此次,陛下分封诸国,令大王往夷地,镇蛮抚夷,归属华夏,到底是何用意,在下只是军人,自然不知如何解释,可是凭在下于台湾的经验来看,想要镇蛮抚夷,其实倒也不困难,关键是在大王!”

    “在孤?”

    朱伦圻诧异的反问道。

    “怎么会在孤的身上?”

    “大王,若是大王抵达封国之后,有一个移民外出时,为蛮夷所杀,大王会如何处理此事?”

    “杀人者死,自然是令蛮夷酋首交出杀人者,杀之!”

    朱伦圻的回答,让李明和笑了笑,然后说道。

    “如此又岂能以儆效犹?”

    “杀人者死,这是汉人之法,可于蛮夷,蛮夷既然不通礼法,又岂能与他们讲究礼法?”

    看着似乎不明所以的周王,李明和继续说了下去。

    “蛮夷,之所以为蛮夷,皆是因为其不知礼法,与蛮夷住镇抚,往往是我少而夷,夷杀我一人,我杀夷一人,吃亏的还是我们。所以,在这个时候,往往只能诛其首,累其族,如此才能以儆效犹,如若不然,蛮夷又岂能畏惧?又岂能甘心受我大明教化?”

    听说桑李明和这么一说,朱伦圻不由一愣,他甚至越发感到此去就国非要将他请去不可。

    “但是一味如此,也不无行,毕竟,夷民不事劳作,生活贫苦,所以要教他们如何耕地种田。”

    喝了口茶,然后李明和又继续说下去。

    “那时候,刚到基隆,土人往往与我为敌,而我等为图自保,不得不征伐土民,土民无不是流离失所,为此,只有将他们安置于平原,令其开垦田野,归化为民,而土民旧时往往不事生产,不知如何劳作,兵卒移民只能以皮鞭教其劳作,沿途所闻莫不是呻吟哭泣怨声载道,可若不是如此,又岂能让他们归化为民?”

    虽说只是三言两语,可朱伦圻还是从他的话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一些意思,知道他所说的“教化”,远远不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于是他便在李家的书房里来回踱着步。

    “大王,若是到时候,有人上书大王,说李某滥杀土民,甚至掠其为奴为婢,大王又会如何处置在下?”

    这……

    朱伦圻原本想问,你们在台湾是怎么处置的,可话到嘴边,他想到当时,天下人又有几个知道台湾,而且台湾那些地方那时候除了军人,就是流放犯,又有几个普通百姓?自然也就不会有人问这个问题了。

    思索片刻,朱伦圻苦笑着道。

    “到时候,必定会有人如此指责你,毕竟,毕竟大家都是读圣贤书,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啊!”

    “所以,在下才会说,在你,而不在于在下。”

    李明和眨了眨眼睛,然后笑着说道。

    “若是到时候,他人一说,大王就要施以仁德,在下又如何能平定蛮夷?”

    “明和此言差矣!”

    朱伦圻正色说道。

    “土人不知礼义,如此才需要我等往夷地教之以礼,如此方才能归以华夏。我朱伦圻身为大明周藩,又岂能不施以仁德?孤今日幸得陛下器重,封邦于夷地,自此之后,周藩世代教化一方土民,令其归属华夏,若是不能施以仁,那又与虏寇有何区别?明和,实话对你说,孤此去夷地,是为教化当地百姓,纵是累死,也心甘情愿,决不后悔!”

    “好,大王志气可嘉!”

    李明和击掌称赞道,然后又说道。

    “大王所言,确实是我大明宗室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