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6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队长的话语中,大家伙都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在那里讨论着将来,讨论着他们将来留在铁路上的可能。

    到最后大家甚至在那里幻想着,自己留在铁路上过着的日子。

    “瞧你说的。到时候总不能还让儿子们留在铁路上吧。俗话说得好,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到时候咱肯定要让儿子们上学,让他们去读书。万一要是有个读书的苗子呢?到时候可就光宗耀祖啦。”

    他这边话音不过只是刚落,周围边是一阵哄笑声。

    “怎么着,你还想让你家的小子考上状元不成?”

    “听他在那里美吧,这年头儿可早就没有什么壮元了,”

    “哪怕就是有状元也不一定能轮着他呀,不是我说你,瞧瞧咱们这些人里头网上所三代人有没有一家是读书人啊?依我说,咱们命里头竟没有这一条。”

    有的人信命可有的人却不信,是大家在那里拿着这话在那里说笑也不妨碍他在那里信心旦旦的说道。

    “没有状元不打紧,等将来考上了书院。考上了清河书院,那也和状元差不多。”

    当然,他的这一番话,换来的又是一阵笑声。不过笑声随着马蹄声的响起而落了下来。

    枕头木送来了他们还要继续在这里干活……

第104章 展览(第一更,求支持)() 
大明的第一所大学是那?

    毫无疑问,当然是清河书院,尽管最初清河书院只是用于推广实学,对它的扶持是为了用实学取代理学,但是以21世纪的眼光来看,直到现在,清河书院仍然以儒家的哲学体系和人文科学为主,甚至仍然处在中心位置。不过在进入兴乾之后,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实验与数学的结合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作为观察和实验的手段,大量科学仪器相继出现并逐步完善。

    在过去的四年间,通过提供高额的薪酬,近百位来自欧洲的学者,同样为大明的自然科学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清河书院自然成为了大明自然科学的最高殿堂。

    在这个过程中,清河书院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已经逐渐转向科学的、理论性的“专业教育”。而且,这也是随着社会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变化,大学必然会通过科学研究与大学之外的企业和政府紧密联结。

    这是社会的发展的必然,当然也是朱明忠在无意间推动的。

    毕竟,在17世纪的大明,能够承提科研任务的,只有类似于后世大学的清河书院。

    又一次,穿着便装的朱明忠来到清河书院格物馆的时候,天空正飘着雪。格物馆是朱明忠最常来的地方,因为这里所展示的是清河书院的师生们最新的研究成果,现在书院里的师生们的研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天工开物》中许多旧有发明的改良,而是会不时的推出许多新的发明,尽管这样的发明非常有限,但却是值得的,因为大明现在已经摆脱了千百年来中国经验积累似技术进步,正在将经验变成科学,而这也正是16世纪后西方自然科学开始超越中国的根本原因。

    格物馆是一个展览馆,类似于后世的科学馆,当然也类似于研究成果展示会,每个到达这里的人目的都有所不同,商人们的注视焦点自然是那些发明可以带来金钱,而青年们往往专注这里的新鲜事物,对于朱明忠来说,他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带着和嘉、和域,妤馨、妤婷几个年龄大点的子女来这里培养一下他们对科学的兴致。他们对于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奇,一进门就开始寻找起所谓的新奇玩意了。

    至于朱明忠这会也和普通的父亲没有什么区别,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他只是一个在周末带着孩子们来这里游玩的父亲。

    “……旧式的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粗而质地粗糙。而人力机纺出的纱细但牢度差。所以,为了实际上织出优质布来。就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在过去的几年,我们一直同扬州纱厂合作改进纺纱机,它分别采用了两者的优点……”

    就在孩子们在那里寻找着新鲜的玩意时,听着那边学生对围在一台纱机前的人们进行介绍时,朱明忠不由的一愣。

    “居然已经发明出来了!”

    作为水利纺纱机的发明者,朱明忠自然知道它的不足,线粗且松,这也是它一直不能取代手工纺纱机的原因,而手工纺纱机经过不断的改进,已经发展成为类似珍妮机的机器。

    “……我们将水力机拉纱滚筒和手工机木制纱锭的主滑台地结合在一起,装成了一台新型的纺织机。这种纺织机的纱锭数最初为四百个,现在又进一步改进,已经增加到九百个……”

    在一阵啧啧称奇声中,已经有商人询问着如何购买机器了,所有人都很清楂,有九百个纱锭的水利纱机的工作效率有多高,当然,如果他既能织粗纱也能织细纱,那就再好不过。

    看着那边商人们热切的模样,朱明忠的唇角微扬,心底略带着一丝得意,这种大明的“骡机”并不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是书院与工厂联合的结果,早在初抵江北的时候,为了促进技术发展和扩散朱明忠就已经建立了简单的专利制度,而现在书院里的师生——这些时代精英们之所以愿意投入智慧用于发明,不仅仅是因为新发明可以给他们带来声望,更可以带来财富。

    就像两年前,清河书院的一个学生在借鉴权贵富人高档马车上的减震弹簧片的基础上,对减震弹簧片进行改良,降低成本后使得减震弹簧片取代皮带摩擦减震成为了可能,获得专利后,这一专利被厂商以一万两的高价收购,从而向世人证明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当然,也有不少工匠通过他们的发展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发明,在大明已经成为了一种“高回报”行业。

    而现在,置身于格物馆之中,从眼前琳琅满目的展品来看,书院这几年的工作确实是卓有成效的。别说是其它参观者会流露出惊讶新奇的表情,并不时发出赞叹中声,就是朱明忠自己,偶尔也会对于一些发明感觉新奇,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变化。

    “这个发明可发明的够晚的……”

    在如此众多的展品中,看着一座新型窑的模型时,朱明忠忍不住感叹着17世纪技术扩散的落后,因为这座新型窑明显借鉴了轮窑——在夺取江北后,朱明忠就设计了轮窑用于烧砖,但是直到现在才开始应用于瓷器的烧制。

    不过,这也属于正常——不少商人都很保守,在江南许多窑场的场主,直到两年前,还一直使用着柴火,直到这两年才开始使用煤。这倒也不让人意外,毕竟,在另一个时空中,直到20年代,苏南等地的窑场仍然以木材为主,最后这个市场甚至还成就了煤炭大王刘鸿生。

    不过,现在,在新技术等于财富思想的驱使下,商人们正在改变他们对新技术的态度,从最初的排斥到现在的接受,甚至其中的一些人主动从事研究。当然他们的观点仍然在一点点的改变,最终,会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一点。

    “轴承!”

    突然,在众多的展品之中,朱明忠看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商品。

    是轴承!

    尽管只略微扫视了一眼,朱明忠还是认了出来,这个青铜制成的轴承是滚子轴承,可以清楚的看到其中有几个圆柱型的滚子。

    尽管现在大明的马车技术看似先进,但是,车轮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金属轴瓦,而不是后世的滚珠轴承,之所以如此是受限于技术与成本,所以仍然使用金属轴瓦。

    看到有人在观察着自己的发明,戴梓连忙迎过去问道。

    “这位先生对它有兴趣?”

    “这是用在马车上的?和轴瓦的功用差不多?”

    抬起头,看着着面前应该不到二十岁的少年,朱明忠开口问道。

    “没错,实话不瞒先生,您是第一个一眼看出它功用的,”

    指着展台上的轴承时,戴梓的语气显得有些无奈,他之所以无奈,是因为他的这个发明,并不被人看好——它的成本远远高过承瓦。

    “你可以说一下它的优点吗?”

    “先生,这种圆轴轴承与轴瓦不同,它是就是通过保持架将四个圆轴固定,轴承是置于两个平面之间,如此一来可以将面与面的滑动摩擦转化为点与面的滚动摩擦,如此一来可以让车轮转的更快,更活,挽马拉乘时也更为省力,通过之前的试验,使用这种圆轴轴承的马车,可以节省30的马力,速度提高15左右。”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厂家购买专利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只有十八岁的戴梓来说,改良马车车轴和承瓦,设计这种新式轴承,是他进入书院后的第一个发明,采用它货运马车可以提高载重量。只不过,他的这个改良所带来的益处,似乎并没有被人们注意。

    “好像,大家都不觉得有改良马车的必要。”

    戴梓的语气显得有些无奈。

    “为什么大家愿意花一万两买一种新型的片簧,却不愿意买这种轴承?”

    “因为片簧已经使用的,只不过因为成本问题,使用者都是权贵富人,李炳义的发明不仅仅是片簧,而是它的生产工艺,成本降低了一半,大家自然乐意购买,你的这个发明……成本应该不低吧!”

    戴梓点头说道。

    “成本确实不低,四个圆轴的制造成本在那摆着,不过它的优点也很多。”

    作为学生的戴梓显然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推销员,在他强调着优点的时候,朱明忠又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是你自己的发明的?”

    “嗯,是,应该是吧!”

    犹豫片刻,戴梓又说道。

    “我借鉴了“简仪”里的圆轴,为了降低摩擦,“简仪”在“百刻环”和“赤道环”之间加入了四个“圆轴”,所以我想,应该可以用在马车上,所以才会会有了这个设计,只是,似乎大家都不需要。”

    年青人的回答,让朱明忠颇为欣赏的点点头,然后说道。

    “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也是发明的途径,而有时候,发明就是这样,在刚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不一定会被人欣赏,嗯……”

    沉吟片刻,朱明忠反问道。

    “如果你要售出这个专利的话,大概开价多少?,”

    。

第105章 小玩意(第二更,求支持)() 
    开价多少!

    尽管自己可以设计出更好的滚珠轴承,但是现在朱明忠更愿意买下这个仍显得有些原始的滚子轴承的专利,因为它代表着大明的技术进步。是在没有他介入的情况下的发明创造,对于这样的创造自然应该加以鼓励。

    而且,朱明忠知道这种滚子轴承会给马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他能够意识到了它的价值。滚子轴承的问世无疑会让给大明的交通业带来质的变化,马车的速度将变得更快、装载量更大,当然铁路也将从中受益,同样的挽力下,一列“列车”的组成更多,而且载重量更大。

    此时朱明忠仿佛已经看到了新式的马车驰骋于大江南北的模样,看到了新式的列车一路通往西域的场景。而它将会给商人们带来数不尽的财富,同样也会给他带来财富,更重要的会将会给传统交通带来一次不大不小的革命。

    “你,你要买它?”

    戴梓惊讶的看着眼前的这个人,

    “你确定?”

    “当然,一万……一万五千两,如何?”

    什么!

    “一万五千两!”

    戴梓惊讶的大声喊道。

    “你要花一万五千两买它?”

    他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发明会值这么多钱,对他而言,原本只要能卖出去就可以了,可眼前的这个人却愿意用一万五千两买下这个轴承。

    “没错,就是一万五千两!”

    “就这个小玩意?”

    那边朱明忠的话音刚落,已经被戴梓的喊声吸引来的商人,无不是惊讶的看着那个铜制的轴承,怎么也不敢相信它值这么多银子。

    “一万五千两,乖乖,什么东西这么值钱!”

    “马车上用的!”

    “马车上用的?都够上几百辆马车的了!

    “可不是,花这么大的价钱买下来,得卖多少马车才回本?”

    众人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话让载梓面红耳赤的说道。

    “先,先生,这,这不值这么多?”

    “怎么不值?”

    朱明忠摇摇头,看着戴梓主动为他解释道。

    “有了这个轴承,原本两挽的马车可以变成单挽,而且速度不降、载重量不减,只要换上几个轴承,少则少下一匹马,多则省下几匹马,这样的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