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7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代天子分封宗室、卿禄世袭,此为国之弊……唐宗室之英,相者、将者、牧方州守望郡者,臻臻并起,而耻以纵裤自居……如此大公行而私恩亦遂……天子私授爵赏,财后患无穷……汉封宗室,晋封同姓,结果是七国谋反,八王作乱……至我皇明,皇帝独揽大权,私授爵赏、官职,造成政治不堪收拾,终致国破家亡……”

    “陛下!”

    不等宁云婷继续说下去,杜立德便立即大声说道。

    “此为妄议!请陛下下旨,治其“大不敬”!”

    “臣附议!”

    大不敬!

    罪无可赦!

    只要中旨一出,王夫之就会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甚至这个大不敬还是一个笼统的罪名,只要涉及到皇家,汲及到宗室,皆可制以“大不敬”,而且如何理解,那是下旨者自行理解,大明的司法系统只能选择服从。

    这是大明司法体系中最大的漏洞,也是皇帝最大的权力,一言定生,一言定死,靠的就是这个“大不敬”,这是朱明忠给自己留的漏洞,也是符合时代精神的。

    在内阁的请旨中,朱明忠却面无表情的说道。

    “说下去!”

    与其它人不同,对于来自21世纪的他来说,这些话谈不上什么大不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势必开始会产生这种心态,而在历史上,这进化过程却被野蛮人的入侵打破了。

    现在,对于王夫之的这一观点,与其他人的惊怒不同,朱明忠更多的是惊讶,惊讶于王夫之观点的领先。

    “臣遵旨。”

    宁云婷继续念道。

    “……凡贪恋爵禄者或钻营获得爵赏者,鲜有好下场,李斯,霍光或则身欲斧锥,或则殄灭子孙……天之生才也无择,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朝廷理应广泛吸收贤而秀者参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

    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朱明忠依然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

    “朝廷理应广泛吸收贤而秀者参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

    这句话说的不错!

    本来,这应该就是开放型的官府所要做的事情。

    “……其二既为公权力,分权臣下。天子要与百官分权,与大臣各行其权而各尽仁责,才能治理国家。如果天子专权,而使宰相、大臣无权,那么,天下就乱……”

    其实也就是平衡!

    朱明忠心里当然明白,平衡的重要性,大明就是因为失去平衡,才导致后来朝政的崩坏。

    “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权者,天子之大用也。而提权以为天下重轻,则唯填于论相而进退之,相得其人,则宰相之权。即天子之权,絮大纲以振天下易矣。宰相无权,人才不由以进,国事不适为主。奚用宰相哉?……合刑赏之大权于一人者,天子也,兼进贤退不肖之道,以密赞于坐论者,大臣也……中央应与地方分权。皇帝与州牧剑吏、中央与地方应分层治理,才能治理得好。如果权力下移,就会出现动乱……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勿,天子和各级地方官吏要分别负责政务……故天子之令不行千那,州牧刺吏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天子之令行于郡而郡乱,州牧刺史之令行于县、郡守之令行于民、而民乱……上仅焉而下移,则大乱之道也。……这是因为县令接近于民,可以知道民的甘苦而悉其情伪。郡守近于县令,可以察县令是否贪、嚷、敏、拙,而督促其成功:州牧刺吏近于那守。可以察郡守为政的宽猛,而节其行政。而天子在上,是不可能察民和川县官吏的甘苦、情伪贪赚、宽猛的。”

    “不过只是一家之言!”

    在宁云婷缓口气的时候,钱磊的眉头微锁,冷哼道。

    “居然狂妄至此,实是可恨!”

    “一家之言,亦有可取之处,读下去!”

    朱明忠笑了笑。

    “其三者,治国要因时因地制宜,不可以搞一切之法,……以治众大之法治寡小,则疏而不理,以治寡小之法治众大,则赎而不行,故周礼之制行之一邑而效,行之天下而未必效者多矣,故祖宗之法,行之一时而铲,行之数百年而未必效者多矣……亦不能以所谓祖宗之道,而拒以变。”

    “就是与时俱进嘛!”

    这是朱明忠第一次出言打断了宁云婷的话,他看着内阁诸臣,神情严肃的说道。

    “怎么样,尔等以为此言如何?”

    “陛下,此为妄言,请陛下治其以大不敬!”

    又一次,坚定而不加思索的回答,从朱大咸的口中道出,或许王夫之与其亦是朋友,但现在在朱大咸看来,那王夫之根本就是目无君上,理应治罪。

    “王夫之目无君上,实在罪无可恕。”

    好吧!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王夫之限制君权的思想实在是太过超前,超越时代一步是天才,超越两步就变成疯子。

    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这一切太过超前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除了限制君权之外,诸如什么“天子不应有私产”什么“可禅、可替、可继”,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谬论。至少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种说辞无疑就是国家动乱的根源。

    “罪无可恕,谈不上……”

    摇摇头,朱明忠笑着说道。

    “以朕看来,王夫之此文虽说只是一家之间,其中难免有荒谬之说,但是却也不乏可用之学,我大明不是清虏,清虏以言罪人,禁止教化,而我大明于学术上,却讲究一个兼容并蓄,所谓中庸者,正是我华夏文化兼容并蓄的一大特质……”

    学习!

    这是华夏文明之所以在长达数千年之间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学习不仅仅向西洋学习,同样也包括向“异端学说”学习。

    “即便异端,异端学说之中,未免也有可取之中,所以才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放下茶杯,朱明忠沉思片刻,然后拿起毛笔,思索片刻之后,提笔在纸上写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放下笔之后,又用私印盖上印鉴之后,朱明忠对宁云婷说道。

    “把这八个字给王夫之寄过去!”

    看着似乎仍然面带诧色的众人,朱明忠咧嘴笑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上容,即便容纳,也是融合,若是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对于异端的思想学说,没有了博大的胸怀,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既然我们能容得下西洋学说,那么自然也就能容得下,我们的同胞开创的学说,自汉武独尊儒术,虽说是外儒内法,可自此之后,我华夏文明百家尽丧,正可谓是万马齐喑,今日朕所欲者,实为再现百家争鸣之盛,非如此,不能兴我华夏,这学术上大可不必搞一家独大,大可不拘一格……”

    听着陛下的叮嘱,原本对王夫之还主张惩治的众人神情不禁有些窘迫,不过在窘迫之余,却又长松了口气,他们发现似乎陛下的底线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深远一些。在众臣再次持笏揖道着“陛下圣明”时,朱明忠只是微微一笑,他之所以会这么说,与其说是提醒,倒不如说是希望表明一种态度,对于学术……皇家是开明的!

第203章 学者(第一更,求支持)() 
对于学术,皇家并不仅仅只是开明,也会亲自参与其中。

    就中国的传统而言,皇帝如果花费时间在处理国政之外的事务上浪费时间,那么无疑就是昏庸的表现。嘉靖的修炼、天启的木匠,这些都其昏庸的表现。也是有违传统明君标准的。

    而在这一点上,欧洲社会对于国王的要求无疑更宽松一些,无论是英王亦或是法王,在17…18世纪在近两百年的时间之中,历代王国都痴迷于科学,除了对科学家给予资助之外,他们之中更是不乏亲自参与到研究之中。就像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亲自参与了断头台刀片的改良设计。由于断头台斩首刀片很容易卷刃,路易十六将其改良为三角形。最后他自己被推上亲手设计的断头台——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黑色幽默。

    在大明,当然没有欧洲那种宽松的环境,皇帝的“不务正业”仍然会受到抨击,但是众所周知,兴乾帝从来不会问及他人的看法,甚至在规划皇宫的时候,他就亲自设计一座“格物殿”,那是皇帝从事研究的地方。

    尽管在过去的多年间,国家政务牵绊着朱明忠很多精力,但是他只要有时间仍然会在“格物殿”中进行研究,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除非了几名助手之外,在更多的时候,他是自己亲自进行一些实验,随后再把试验过程送到清河书院,那里的学生和教授会复制他的试验,最终制成工业产品。

    就像几年前朱明忠“研制”的雷汞一样,尽管是由他完成的试验室制取,但最终的工业化生产,就是由清河书院的学者们共同完成的,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把初时雷汞日产量不到十两提高到现在的十数斤,满足了生产迫击炮弹的需求。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正是迫击炮的需求促进了朱明忠去制取雷汞,毕竟迫击炮的瞬发撞击引领以及击发底火都得有雷汞。雷汞是起爆药,青铜野战炮的炮弹和手榴弹可以用定时引信凑合,但是想要提高迫击炮的效果就非得有雷汞不可,

    在火工品中,雷汞的工艺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极为简单的,只需要由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汞,再与酒精作用而制成。即可以用来制造起爆雷管,也是制造底火的必须。

    在大明,汞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无论是中医或是炼丹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水银,所以,水银的产量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在解决了工业化制取的安全性之后,雷汞的生产就步入正轨,以雷汞为原料制造的雷管不仅应用于迫击炮弹,同样也被广泛应用于手榴弹和炮弹之中,以提高其威力。早在兴乾五年,雷汞的月产量就突破了500斤,也正因雷汞生产的顺利,朱明忠才会决定进行现在的研究。

    “陛下,兵工厂已经按照您的要求,制造了新火帽。”

    几个月前,刚刚以武备学堂第六名毕业的邵武杰和其它前十名一样,成为了陛下的侍从官,作为侍从官,他在很多时候都是跑腿,就像现在从兵工厂取来陛下定制的火帽一样。

    作为军校生的邵武杰对于火帽并不陌生,无论是迫击炮弹的撞击引信,亦或是它的底部发火管,都离开不火帽。但是这个火帽,和他曾见过的火帽有明显的区别。

    打开铁盒,盒子里装满了铜质火帽,朱明忠随后拿起一个,与普通的火帽不同,它的周围多了一圈花边。

    “陛下,这个火帽似乎与迫击炮上的火帽有所区别。”

    邵武杰出声询问道。

    “本质上没有区别,火帽里的装料与迫击炮底火一样,也就雷汞、氯酸钾制成的的引发药……”

    解释着火帽的构造,朱明忠拿起了一支火铳,在他拿起那支火铳的时候,邵武杰才注意到,那支火铳和普通的火铳有所不同。它的铳尾看不到火药池盖,击锤上也没有燧石。

    没有燧石怎么用?难道是……火帽?

    “陛下,它是用火帽引火?”

    邵武杰的反应之快,超出了朱明忠的意料,他点头说道。

    “这就是火帽需多出一圈花边的原因,把它扣在传火帽上,击发后有了这个突出的花边,可以很方便的扣下来。”

    将直径超过6毫米的铜质火帽扣在传火头上,朱明忠兴致勃勃的端着起了手中的这支线膛铳。

    线膛铳不算是什么新鲜的武器,早在忠义军时期,就有穿着绿色军装的猎兵,他们在战场上拿着燧发的线膛铳,猎杀高价值的目标,其运用有些类似于后世的狙击手,尽管很原始。与普通步兵的滑膛铳相比,线膛铳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射程更远,而且精度极高,比起有效射程不到百寻(米)的燧发滑膛铳,前装线膛铳在射击精度和射程方面已经超出了百步穿杨的概念,它甚至可以击中三百寻外的目标。

    不过即便是如此,它仍然没能大规模普及,并不仅仅是因为相比于普通火铳线膛铳的制造工艺相对复杂,所以造价稍高,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装弹困难。线膛铳的射程之所以远超过滑膛铳,而且精度高,就是因为子弹在膛内沿着膛线旋转,这就必须把子弹镶入膛线才行。所子弹必须在嵌入膛线,为此在装弹的时候,甚至需要用蛮力打击子弹使其变形才能嵌入膛线,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