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8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长子继承权或许刺激了百姓迁往海外,达到了充实海外诸夏人口的作用,但是,迁往海外既可以获得土地、财产,使得越来越多的次子,愿意拖家带口前往海外,而不是于国内置业。一家长子只有一人,次子却有数人,久而久之,离国者只会日益增多,而本土人口会因此不断减少,如此一来干弱枝强的局面,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于大明。”

    在阎方玮解释时,朱明忠只是默默的站在炮台上,凝视着大海的他,第一次发现海外移民,似乎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

    “干弱枝强”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是本土人口的减少,确实不是件好事,尤其是西北拓殖等事业推行,需要大量人口的前提下,海外移民的迅速增加,无疑有违国家的发展需要。

    “所以,臣以为,海外移民虽然是国策,但必须要有度,况且包括新夏以及北美在内的诸夏,对移民的吸纳也是有限的,臣以为,每年的海外移民人数,保持在百万人既可,多了,有伤大明本身元气,少了,则会导致诸夏人丁不足,而百万之数,则不多不少,一来,既可以让大明无流民之忧,且人口又能有序增长,二来,亦不会给诸夏带来压力,毕竟,南洋土民众多,汉土五五之数既可,而新夏、北美地广人稀,土民稀少,应该以移民为主,所以臣以为,朝廷应该减少往南洋诸夏的移民补贴,增加往新夏、北美的移民补贴,以保证移民往两地迁移……”

    世间万物皆有度,凡事不能有失偏颇,这往海外移民,也不能一味强求,必须要保持某种平衡。而阎方玮建议确实有可取的地方,心下已经倾向于赞同他的朱明忠笑道。

    “明志,你这个建议倒也老成,不过,这么做的话,恐怕诸夏和百姓都不会满意的!”

    “陛下,他们满意并不重要!”

    阎方玮直接了当的说道。

    “重要的是,如此对我大明有利,如此也就够了,毕竟,这银子是大明朝廷的银子,要是花了银子,却不利于大明,这吃亏买卖,是万万不能做的!”

    略点下头,确实如此,每年朝廷为了支持移民花费千百万两银子,确实不能赔本赚吆喝。朱明忠说道。

    “这样吧,你拟个条阵,回头交给内阁讨论一下吧。”

    

第351章 离家(第一更,求支持)() 
时进五月,热火朝天的夏收,终于结束了。

    夏忙结束后的一个清晨,李家村的祠堂跟前锣鼓喧天,爆竹声声。

    农忙结束后,照着乡下宗族的习惯,各家都要要挑个黄道吉日,在自家的祠堂里头祭祖,以祈求今年雨水丰盛,五谷丰登。

    祭祖是汉人传统,对祖先崇拜也是汉人最重要的习俗。按照传统,祭祖仪式只让族中的男子参加,女子不得参与。毕竟闺女总是要嫁人的,要随夫家的姓,死后也是进夫家的坟地。虽然女人们不能参与祭祖,但村里的女人们依旧会好奇地围在外头看热闹。

    同往年一样作为族长的李老爷照例主持整个仪式。和往年的祭祀并没有什么区别,念下祭文,献了三牲。村里李家的男子,也跟着一同向祖宗牌位行三叩九拜大礼。

    而与旧时祭祖相比,现在祭礼却显得有些庄重,当祭祖大典结束后,李家的男丁们并没有就此散去,在人们都站在那的时候,有十二个青年默默的走向前排,他们有的人身边还跟着一两岁的男孩。

    不知从那一年起,大明乡间的祭祖比起旧地有多了一项活动次子离家。

    有明一代,乡间的宗族势力可谓是根深蒂固,同样也是皇权于乡间统治的基础,乡下百姓事事离不开宗族,甚至有族规大过国法的说法。

    不过这一切,在兴乾年后,慢慢的被瓦解了,而这种瓦解并不是官府的介入,而是宗族势力的自然消退,这种消退与瓦解的根源,就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年青壮丁“离家自立”。

    “离家自立”并不是百姓所自愿的,而是受迫于“长子继承”,成年的次子必须要离家自立。

    每年的夏忙之后,族中所有18岁以上的次子,都要在祠堂前参加“离家自立”的仪式,他们要向祖宗叩头,要表示终生不敢忘记祖宗牌堂,即便是离家,也不会做让祖宗蒙羞的事情。

    当然,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留家的长子也好,还是离家的次子也罢,都会抱头痛哭,更有甚者会有长子痛哭不能自抑,人近崩溃,似乎不如此,就不能体现出兄友弟恭来。

    人们选择这一天是有他们的用意,在祖祠面前离家,可以让祖宗作个见证,也好让祖宗保佑离家的次子们在外一切顺利。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切。

    在祖宗牌位的面前,十二个将要离家的青年跪在那里,向祖宗祈求保佑后,族长向他们一一送出了李家的堂牌,叮嘱他们不要忘记本家,忘记祖宗。那些自立的年青人,接受堂牌时,也会发誓不敢让宗族蒙羞。

    如此种种之后,自然又是祭祖之后的大席,村中的男女老少都欢聚一堂,过去,这是家族的团结,而现在,这场盛宴却又带着几分离别的忧愁。

    对此,人们早已经习惯了,这么一场盛宴中,那十二个即将离家的青年,总少不得多喝几杯,与族中的长辈、族中的兄弟,席间难免会有人叮嘱一番,最后,当宴席结束后,这些青年大都醉了。

    当然在席间,人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将要离家的青年在喝醉时,那脸上的愁容。

    背井离乡事不易。

    将来会是如何,谁也不知道。

    这时候,同宗的长辈、兄弟往往也只是劝他们喝酒,可这酒又岂能掩饰得了他们内心的忧虑?而对于许多接近成年的男子而言,看着将要离开的同族时,想到自身,同样也是难免一阵心忧。

    这一场宴席,尽管许多人都醉了,但醉意中却难掩各自的忧郁。

    此时,正在喝着酒的人并不知道,正当他们在那里借着酒精麻醉自己的心情时,李存义已经带着去年刚娶进门的老婆,背着两个不大的包袱,登上了驶往上海县的小船。

    已经十八岁的他已不会再去关心李家村里的事情了,除了包袱里的那块木制的李家堂牌之外,再没有什么能够证明他与李家的关系。此刻他的脑中满是对日后新生活的憧憬。

    新生活会是什么模样?

    一路上,置身于摇摇晃晃的乌蓬船上,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李存义与娘子一样沿着江南纵横交错的河道,来到了松江府辖下的上海县。“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尽管现在机纱、机布已经取代了土布、土纱,但是松江仍然是大明最重要的布匹产地,这里的数百家布厂,每年生产数千万匹棉布,不仅供应着大明,同样也大量出口至海外。而松江府的上海县不但是重要的棉布产地,而且还凭借着沿江优势,成为松江布最主要的输出港。每年来自各地的船只,源源不断的从这里将松江布运往世界各地。

    这也是李存义来上海的原因这里既是一个繁华热闹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云集着数十家纱厂、布厂的工业城市,所以,在这里有许多的工作机会,或许李存义只有18岁,但是通过报纸,他知道,在这里远比在老家更容易找到工作。

    “小喜,你就放心吧,等到了上海,咱们肯定能过上好日子的!”

    又一次,在摇摆的乌蓬船上,李存义安慰着身边的娘子。

    无业无产的次子娶妻并不容易,因为法律规定次子离家,要先为其娶妻,所以不知多少人家,往往都是为其买上个海外女婢了事,但也有人为千方百计为儿子娶房媳妇。

    “嗯。”

    尽管小喜点着头,可是眼睛中依然带着对未来的担心,只有十六岁的她,并不知道未来在那里。甚至第一次听说上海,也是在男人的口中听说的。

    终于,乌蓬船到了上海,江中停满了各种船只,尽管只是一座江边小城,但是这里与李家村等传统村镇迥然不同的世界。岸上的工厂间,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喷吐着煤烟,蒸汽机驱动着纱机、织布机,为工厂主创造着数之不尽的财富。

    所有的一切,对于初来乍到的李存义两口子而言都是陌生的。

    “小喜,你拉住我的手,可不能跑丢了?这里人这么多……”

    背着包袱的李存义,紧张的昂着头,手拉着娘子的手,小心翼翼打量着码头周围,一幢幢楼宇,很是高大,这些楼宇在老家是看不到的,即便是社学的挂图上,也很少见,可是在这里,却一座挨着一座。

    刚才在小舢板上时,他就已经看到了,楼宇前方临江的码头上,到处都是忙碌着的劳力,他们将一包包货物扛上船,或者从船上搬下来。

    “小喜,你瞧,那里就是码头,我听说在码头上干活的时候,一天能挣至少二钱银子,干个五六天,就够买一石米了,好好干活的话,一个月挣上六七两银子,那是稳当的!”

    说罢,将包袱背在身上,李存义一边走,一边指着远处的烟囱说道。

    “你看,那些大烟囱,就是纱厂或者布厂,到里头做工,一个月的工钱也有好几两银子,咱们两,一年至少能挣一百两银子,就是种上几十亩地,也挣不了这么多银子……”

    如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一样,对于未来,李存义充满了期待,同样也充满了计划,似乎在他看来,只要努力干活,美好的生活就在他的眼前,而且生活本应该如此。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只要他们认真干活,总会得到回报,每年都有数十万像李存义一样的年青人,从乡下来到城市,最终在陌生的城市中扎根落户。

    对于相公的话,小喜只是点着头,她的眼睛中带着惶恐,神情也显得有些不安。

    陌生的地方,总会让人感觉有些害怕。

    初来上海的两人,默默的在街上走着,尽管对于上海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但很快他们就安顿了下来,租了一间房子,而且很快李存义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尽管只是在码头上出力气,但这份工作却让他能够兑现当初的诺言,能够让小喜不愁吃喝。

    这天,在码头上干完一天的活后,拿着刚领到的不到三钱的工钱,正准备在回家的路上买上几斤米的李存义,看到许多人都围在码头外的告示栏里。正

    “你瞧,你瞧,官府招人哪!”

    “招人?招啥人?”

    “殖边,去西北殖边。”

    “乖乖,你瞧这上面写的,往新疆殖边移民,官府除补贴路费外,分配土地200亩,五年免税……”

    咋吧着嘴,李存义连连惊叹道。尽管早就知道移民能够分到土地,但是在看到可以分200亩地时,仍然让他惊讶不已。

    “新疆,那也太远了吧,听说比陕西还往西去几千里呢。”

    一旁有人盯着告示说道。

    “新疆再远,还能有南洋远,坐火车,也就是半个月的功夫?”

    盯着告示,李存义自言自语道。

    “没准去那里,也是个机会。”

    他旁边立即有人伸了伸下巴说道。

    “那也比不上南洋啊,在南洋咱们种的是稻,吃的是米,到了新疆,能种稻吃米吗?”

    

第352章 (第二更,求支持)() 
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做出各种选择。

    兴乾二十年后的大明就是如此,越来越多的铁路和蒸汽船,将人们送往各地,空间的距离在火车和蒸汽船的作用下被不断的缩短。

    非但普通人的生活在发生改变,交通工具的变革,同样也在改变着皇家的生活,对于身为皇帝的朱明忠而言,铁路、轮船,使得他可以时常巡游各地,从中都到海州,从海州到上海,正是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得他的生活不像历代的皇帝那样,大都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皇宫之中。

    与旧时的皇帝出行,需要设立行宫不同,现在朱明忠在出行时,大都是住在酒店中,作为一座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上海同样拥有极为豪华的酒店,而对于身为皇帝,下榻于上海的东方酒店的套房中,非但没有感觉丝毫不便,反倒是享受这一切。

    相比于的呆在皇宫中,朱明忠更喜欢出巡,尤其是微服出巡,尽管从没有像后世辫子戏中那样,出巡时碰着冤案,然后为民伸冤作主,显露一下皇帝的威风。可却也可以让他够接触到民间,相比于其它,或许这才是重要的。

    “陛下,如果朝廷真的停止对南洋移民的补贴的话,恐怕百姓们会有怨言的,毕竟,南方人倾向于往南洋移民。”

    作为皇帝的妃子,只有二十岁的丽妃是四年前进宫,初时是宫中的婕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