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郝大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只是盯着大伙儿把活干完,就能拿那么多的米?”

    李自诚肯定地道:“没错!你可别小看了工头这个活儿,他比你自己抡铁锨也不轻松!怎么样,想不想试试!”

    “没问题!您就看我的吧!”郝大明兴奋地大叫一声,然后就往三号工程的其他工作面上转悠去了。

    这时李自诚看见朱由检走过来,忙迎上前低声道:“王爷,您看草民安排得怎么样?”

    “不错不错,verygood!”朱由检得意地点点头,“你再辛苦一下,把一号工程和二号工程的工头也选出来。有了工头,你就可以忙活其他的事去了!”

    其实这也都是朱由检的安排。首先是规定每天的工作量,把工作量与酬劳挂钩,这就避免了出工不出力的问题。别看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点子,这可是资本主义发展了好几百年才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时空显然是绝对的新生事物。

    其次就是设立工头,由工头监督工人完成工作。这既是培养人才,也是日后壮大工人队伍、拓展工作范围的必然需要。虽然现在只有三个工程,以后却可能会发展到三十个、三百个、三千个,作业范围也会扩大到全省甚至全国,若事事都亲自监督,那还不得累死。

    见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朱由检也兴致勃勃地抄起一支铁锨,加入了劳动的队伍。

    李自诚慌忙阻止道:“王爷,这如何使得?”

    “有什么使不得的。”朱由检笑道,“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快闪开点,别挡着铁锨!”

第221章 投机倒把() 
不过几天时间,三项工程已经取得明显进展。

    其中速度最快的是三号工程,也就是围绕秦王庄的护城河。由于这项工程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卖力气挖土便成,因此很快就接近完工。现在秦王庄已经被一道宽一丈、深八尺的壕沟所包围,只要把水引过来,这护城河就大功告成了。

    当然为了交通方便,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还设立了四座吊桥。白天吊桥放下,人员可随意通过;晚上则扯起吊桥,若有外人想偷着进入秦王庄,就得费劲跨越护城河了。

    但是朱由检现在并不急于通水,他还需要在河槽里铺设青石。因为他在初中地理课里就学过,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也就在四百毫米左右。如果盲目开挖水渠而不采取必要措施,只能加快河水蒸发和渗漏,加剧缺水的程度。

    蒸发是没什么好办法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科学家也没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但渗漏就不一样了,前世已经发明了防渗膜,在河床里大面积铺设,即可彻底阻断河水渗入地下。

    当然在这个时空连塑料都没有,就更不要说什么防渗膜了。因此朱由检只能采取土办法,那就是在河槽里铺石头,石头缝之间糊上泥巴,这样也能有效地减少渗漏。

    但是秦王庄地处平原,附近没有青石,只能从别处运过来,实在是个浩大的工程。

    而且石块不但难运,更难开采和加工。在这个时代,既没有用炸药崩山的技术,也没有锯石机之类的先进设备,建筑用的石块全是靠人力从山上开凿,再用铁錾子加工成需要的形状,那份艰辛简直不可想象。

    但是朱由检已经下定决心,再难干也得干,因为这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程。如果图省事不铺青石,用不了多长时间,水渠里的水就都渗光了,那还不如不修。

    好在他已经了解到,泾阳县北部就有一座嵯峨山,山中就出产青石,泾河也从嵯峨山附近流过。

    因此朱由检已经有了计划,打算在孙传庭正式出任县令之后,首先开挖泾河至秦王庄的水渠,同时利用泾河的水运,将上游嵯峨山的石块运至水渠的起点。然后用石块一截一截地铺设河道,铺一截,通水一截,然后继续利用水运把石块往秦王庄运。如此一来,就能节省大量的人力了。

    由于护城河的轮廓已经挖掘完毕,朱由检便派工头郝大明等人先至嵯峨山中选址,开挖石矿。这也是秦王庄第一次在庄外干工程,朱由检为其命名为“四号工程”。

    为了避免因人生地不熟而产生纠纷,朱由检还专门知会了现在泾阳县城的孙传庭,让他提前运作,为郝大明等人办理所需手续。

    对于这支外派施工队伍,朱由检从后勤上也充分给予保证。嵯峨山离秦王庄有三十多里,到那里干活的人不可能天天往返,朱由检便让他们先在那里搭建简易的工棚,到了晚上可以直接休息。以后等生产扩大,还可以在那里建房,设立永久性的居住点。

    他又派了一支由妇女组成的小分队,专门负责为工人们做饭烧水洗衣服。当然,这些妇女也尽量从工人们的妻子中挑选,这样还不至于影响夫妻生活。

    当然,不论是工人还是妇女,由于离开了自己居住的村子,就都算出差了。在这个时代,老百姓都是守着自己家中的薄田过日子。一辈一辈地传下来,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故土难离的思想十分强大,即使是出村不出县,也有很多人不情不愿。

    朱由检看到这种情况,就加大了对出差的补助力度。他规定凡是去嵯峨山开矿的男人,报酬翻番计算。即是说干一天就可以挣两天的口粮,不但不愁吃饭,还能攒下余粮了。而那些做后勤工作的妇女,也按干一天、给一天半的口粮执行。

    尽管如此,第一批工人连上工头郝大明,还是只有三十二人,再加上八名妇女,一共也才四十人。而剩下的村民,则多是上有老下有小,根本离不开家,只得无奈地放弃了这次机会。

    但是相对于三号工程而言,一号工程和二号工程的进展就要差一些了。这两个工程全是修路,但在这个时代,路面基本上只有两种:要么是土路,要么是石板路。

    朱由检经过计算,发现若铺设石板路,所需的石块数量十分巨大。现在石矿还没开,石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运过来;但时间不等人,这两项工程又必须尽快完工,投入使用。所以他就果断放弃了铺设石板路的想法。

    但土路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路面强度低,禁不住长期的碾压,尤其是一旦下雨,就会变得泥泞不堪。若突发暴雨,更会将道路冲毁。

    朱由检不禁哀叹:自己在前世要是学土木工程、或者是学材料就好了!那样没准就能整出水泥或者沥青来,铺设符合现代标准的道路。

    但现在怨天尤人也没有用了,朱由检只得让工人尽力把路面垫高一些,再用木桩捆上石头夯实路面。这样的工作方法,当然比不得前世的压路机、夯土机那么省事,进展的速度自然也就不快。

    其实他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用砖来铺路面。砖的强度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少比土路要强多了。而且制砖只需用土,可不像石材那样必须从山里运过来,又省却了不少力气。

    况且砖的用途还不止于此。盖房子修城墙,哪样离得开砖?朱由检早就决定要开一个砖厂,连厂址都选好了,就定在秦王庄西侧的一大片盐碱地上。这片盐碱地寸草不生,正好可以取土烧砖。

    至于富含盐分的土壤烧出的砖是否耐用、以及会不会污染环境等问题,朱由检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现在离天启七年只剩下三年,这三年他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只要是在短期内利大于弊、有助于他的实力迅速增长,朱由检都会铁腕推行。如果真的造成污染,那也只好先污染后治理了。

    这一日朱由检正在一号工程的工地上转悠,远远地望见李自诚又赶着十几辆大车,从西安运回一批粮食。

    还没等朱由检开口,李自诚先苦着脸道:“王爷,陕西商帮库存的粮食都运得差不多了,这是最后一批。江南现在米价也在上涨,路上又不怎么太平,粮食运出来很是困难。陕西商帮的下一批粮食,恐怕得过两个月才能运到西安。最近粥厂的粮食消耗很快,以后可怎么办才好?”

    朱由检皱了皱眉道:“那就只能从市场上零买粮食了。”

    “王爷有所不知,西安的粮价已经涨到四两一石了!”李自诚郁闷地道,“其实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粮食,只是那几大商帮都在囤粮,谁也不肯大量出手。”

    “我襙他大爷!”朱由检恨恨地骂道,“老百姓都快饿死了,这帮王八犊子还在囤积居奇!我要是西安知府,或者是陕西巡抚什么的,非把这帮玩意全逮起来,治他们个投机倒把罪不可!”

    “这…王爷,何谓‘投机倒把’?”李自诚大惑不解地问道。

    “咳咳…”朱由检尴尬地咳嗽两声,实在没法回答李自诚这个提问。

    其实投机倒把这个罪名只在新龙朔国的七八十年代出现过,指的是依靠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哄抬商品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达和“价格双轨制”的取消,“投机倒把”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渐渐成为了历史名词。

    但是在这个时空,投机倒把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投机倒把的对象就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造成的后果也极其严重!

    可是朱由检虽贵为亲王,却没有足够的权力。而且即使有了权力,依照大明的法律,这囤积居奇的行为也够不上犯罪,官府也就不能处置这些无良的奸商。

    朱由检只得暗气暗憋,心想得想个法子,通过商战将那几个商帮打败!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主导市场,制定合理的价格,开创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但是眼下几项重要的工程还未完工,朱由检还是顾不上整治这些奸商。他只得对李自诚道:“没关系,贵也买,不要怕花钱!”

    “只是…”李自诚吭哧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道:“只是泾阳商帮这些天来光有出项没进项,长此以往,可就支撑不下去了呀!”

    朱由检这才知道李自诚是心疼他的本钱了,忙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温言宽慰道:“别着急,先赔后赚嘛!前些日粥厂和几项工程实在太忙,占用了泾阳商帮不少精力。如今这几处都走上正轨了,咱们的商帮也该开展自己的业务了!”

    李自诚闻言大喜道:“王爷,那您说咱们先从哪种生意入手?茶叶、丝绸、瓷器,这些都是比较赚的生意,草民也做得熟了…”

    “这些生意当然要做,但不是现在。”朱由检却摇头道,“因为这些商品不光咱们可以卖,别人做得也很多,咱们没有核心竞争力啊!即使能挣,也挣不了多少,而且时间还长。我看不如干这个!”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腰间缀着的一块玉佩,脸上又露出招牌式的奸笑。

第222章 侯府卷宝() 
几天之后,两道圣旨才慢腾腾地传到西安。

    第一道圣旨是关于前秦王朱谊漶的。由于之前朱由检上了一道奏章,为朱谊漶求了几句情,这道圣旨便是对奏章的批复。

    其实绝大多数旨意都是魏忠贤代下的,天启根本就不知道,也懒得知道。但凡是涉及辽东战事和秦王朱由检的奏章,天启都会“御览”。当然他这个所谓“御览”,也不过是由掌印太监王体乾读给他听,因为他连把奏章里面的字认全都有点困难。

    而天启“御览”的奏章,圣旨都会由王体乾代拟,魏忠贤是无法干扰的。通过张皇后偷偷传来的消息,朱由检及时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大胆地上奏章。

    当然,魏忠贤现在仍然权势滔天,举朝上下尽是阉党分子,朱由检还不想过早地与他对抗。为了避免过度刺激魏忠贤,朱由检的奏章也避重就轻,只是为朱谊漶求情,并不涉及其他朝政。都是皇室成员,这么做似乎也说得过去,所以魏忠贤倒没太在意。

    但如果完全没有惩戒,那天启和魏公公都等于打自己的脸了。所以这道圣旨只是说不再追究朱谊漶的罪过,也不再解往京师,但是他的王位是不可能恢复了,而是降为西安侯,并且只能居于侯府之中,不能出府半步,相当于是变相监禁了。

    而他的两个儿子朱存枢和朱存机,则贬为庶民,不再有袭爵的机会。倒是女儿朱存棋恢复了骊山郡主的封号,当然这也是朱由检一句话的功劳。

    这第二道圣旨,则是陕西地方的一系列人事任免决定。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三边总督武之望“因病致仕”,改由兵部右侍郎杨鹤接任。

    其实武之望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名医,还着有《济阴纲目》和《济阳纲目》等医书。别看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还健康得很,一点疾病也没有。之所以“被致仕”,实则是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