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彪当然不是真的去找仵作。他和几名戚家军将死尸抬到僻静之处,对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朱由检道:“殿下,您看怎么处理?”

    “毁尸灭迹!”朱由检冷冷地道。

    石彪等人马上往尸体身上泼了些菜油,又打着火折子往上一扔。烈焰登时腾空而起,顷刻之间便将尸体烧得只剩一副骨头架子。一名戚家军又往上跺了两脚,将那骨头架子也踹成了一堆粉末。

    “喊两条狗过来,把这堆东西吃了!”朱由检嘴角露出一丝冷酷的笑意,“这玩意含钙高,吃一顿顶五顿!”

    “殿下,狗可不吃这东西!”石彪哑然失笑道。

    “笨啊!你不会往里掺一泡屎么?”

第305章 还是以工代赈() 
在辣手惩处了几个被雇来捣乱的流氓地痞之后,各家临时米店的登记工作不再受到干扰,明显加快了进度。

    只是西安城内数十万人口,大多数都是贫苦的市民。眼见能买到平价大米,谁肯错过机会?即使每户只有一人来购米,仍至少有上万人排队。

    一直等到红日西垂,也只有少一半人买到了米,多数没有买到米的老百姓,则仍是聚在店外不肯散去。

    朱由检对这种情况倒是有点心理准备。他立即派李自诚赶往秦王庄,从那里临时抽调二百名工人过来。只要工人一到,马上增加三十处临时售米点,将销售的网络散布于全城。如此一来,既省得老百姓跑腿,也更加彻底地打击了竞争对手。

    眼看就要打烊,伙计们便开始劝老百姓离开。众人虽然不情不愿,但夜幕将至,城中马上要开始宵禁,也只得无可奈何地各回各家。

    朱由检刚松了口气返回店中,忽听门口又是一阵喧闹。他还以为又有不知死活的地痞来捣乱,抢出门来一看,却见伙计们如同拎小鸡一般抓着一个半大的孩子,厉声喝骂道:“这么小就出来做贼!一会儿把你扭送到官府,看老爷不把你的打烂了!”

    那孩子却是吓得抖成一团,哀哀地哭泣不止。朱由检见了心中不忍,忙问道:“怎么回事?”

    “帮主,这小子偷米!”伙计们气愤地嚷嚷道。

    朱由检来到那孩子跟前,细细地审视着他。只见他约摸十二三岁,脸上稚气未脱,眼神也很清澈,一看就不是惯偷,更不是地痞流氓。

    “为什么偷东西?”朱由检严厉地问道。

    “呜呜…大哥哥,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实在饿得受不了啦!”那孩子既害怕又委屈,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一声“大哥哥”,登时勾起朱由检的恻隐之心。他忙将语气放缓道:“家里没钱么?你的父母呢?”

    “家里的东西早典当光了,现在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我娘怕我挨饿,早早地就不肯吃东西,前天已经饿死了!”那孩子更是号泣不止,“我爹也饿得几天没下地,恐怕是挺不过今晚了!我不想再眼睁睁地看着爹死,这才动了偷米的心思…呜呜呜…”

    听他这么一说,不但朱由检,就连抓住孩子的那些伙计也难过起来。周围还有些老百姓没走,此时也纷纷求情道:“这孩子太可怜了,又懂得尽孝,把他放了吧!”

    朱由检却是沉吟半晌,终于抬起头来,语气坚定地对伙计们吩咐道:“从现在开始,凡是没钱买米的老百姓,一样可以登记领米!”

    这时李鹤年也闻讯赶来,听了立即皱眉悄声道:“尤帮主,请恕老朽直言。这粮食是黄海商帮的,您当然可以任意处置。但你我毕竟都是商人,商人就要卖货挣钱,这亏本的买卖可不能做。若是不交钱也能领米,岂不是成了施舍?虽是善举,可这些粮食得来不易,您这损失也太大了点。”

    朱由检却微微一笑道:“多谢李帮主好意提醒,不过尤某并不是施舍。”

    “不是施舍?”李鹤年疑惑地道,“那这些穷人又如何领米?他们可是一个子儿都没有!”

    “很简单,以工代赈!”朱由检胸有成竹地道,“所有伙计们给我听好了:没钱买米的,和有钱的一样登记,只是当天就要派下工去。做完工的,第二天才可以继续领米。”

    “却不知尤帮主有何工可派?”李鹤年仍是不解地道,“再说凡是无钱买米之人,肯定是经常挨饿,身体状况不佳,恐怕也干不动那些力气活吧!”

    “有些工并不需要卖苦力的。”朱由检故意卖个关子笑道,“天色已晚,老帮主还请回府休息。今天来闹事的地痞,估计又是榆林商帮派来的。明日尤某却要他们好看!”

    李鹤年虽然搞不清朱由检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接触这一段时间,已知道他年龄虽小,却是智计百出,且总能出人意料之外。当下便笑道:“既如此,老朽静候佳音即可。”

    送走李鹤年,朱由检马上返回店内,在桌子上摊开笔墨,绞尽脑汁地谋划起来。每想到一个点子,便潦草地在纸上划几笔。

    戚美凤好奇地凑上来观看,却发现纸上被朱由检涂得一片狼藉。有些字迹歪歪扭扭难以辨识,有些却根本就不是汉字,还时不时地出现一个大黑疙瘩。

    “殿下,您写的是什么?您的笔体…”戚美凤不禁哑然失笑。

    朱由检老脸一红,尴尬地笑道:“嘿嘿,今天老百姓们都回家了,明天这新规矩一出,来领米的还不得踩破门槛?所以我得好好安排一下,这么多人都让他们干什么,而且我还得赚钱!

    “至于这字嘛,也不怕美凤笑话,我写毛笔字就从来没及格过。你看这笔尖软塌塌的,写起字来又大又慢;而且几笔就要蘸墨,稍不留神,墨汁就滴到纸上,真是麻烦死了!要是有钢笔或者圆珠笔,我这字还勉强看得过!”

    “钢笔、圆珠笔?”戚美凤讶道,“那是什么东西?”

    “这个嘛…”朱由检突然才想起,钢笔在十九世纪才被发明出来,而圆珠笔更是在二战时期才得到。这两样东西在现代实在没什么稀罕,普通到每人都有一大把;可在这个时空里,却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由此可见发明创造是多么艰难。可惜自己只是个学管理的,专业技术啥也不懂,要不然把这些技术给穿越过来,那还不平趟无敌!

    念及此处,他突然心中一动,暗道古人的智慧并不输与现代人,自己做不出来的东西,那些能工巧匠可未必做不出来。只要自己提供创意和简略的图纸,说不定还真能把一些器具仿制出来呢!

    “殿下,那孩子怎么办?”

    戚美凤的连声呼唤,才把朱由检从走神中唤醒。他想了一想便笑道:“他也是饿急了。为生活所迫,偶尔偷一次东西,不是大恶,可以原谅。把他叫进来吧,正好我肚子也饿了,咱们一起吃顿晚饭。吃完以后把他送回家去,他父亲还在床上躺着呢!”

第306章 泾阳速度()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尽管深居内陆,又处在历史上着名的“小冰河”时期,西安城的初夏今年有些姗姗来迟,但它毕竟还是伴随着暖融融的东南风,袅袅婷婷地来了。

    但若换在以前,四季的变化对西安城中的穷苦百姓来说,恐怕也没什么分别。家还是那个破家,衣裳还是那件破衣裳;由于交不起役银,每日的徭役也不能免;好歹有点空闲时间,少不得要在街上摆个小摊,勉强维持营生。只是谁的日子也不好过,这小摊摆上半天也不见得能开张。

    日复一日,百姓们就这样一直麻木地生活着,一过就是千百年。

    可是就在这两三天,细心的人已经发现,西安城中悄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老百姓的精神头足了。过去不论是谁,走在大街上总是病恹恹的,一副没吃饱饭的模样。如今却全是昂首挺胸,急匆匆地赶路,眼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今天的憧憬。

    其次是手头宽裕了。过去任做小买卖的商贩喊破喉咙,由于囊中羞涩,老百姓总是看得多,买得少。如今却不然,用不着小贩吆喝,很多人都都大方地掏出几个铜板,给家人和孩子买些过去舍不得买的花布、零食之类,小心翼翼地揣好,又兴冲冲地走向下一个摊位。

    再者就是经常可以看到人们三五成群,频繁地往返于城墙内外。出城的人向北行不远,在树林中便有马车接送,坐上车就可以直抵泾阳县;而将近夕阳西下之时,回来的人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却是充满劳动的喜悦,一路有说有笑,还时不时地吼两嗓子秦腔。

    这一切的一切,当然全是拜朱由检所赐。从大批粮食运抵西安的第二天起,他首先在城内增设数十处临时米店,加快卖米进度。如此一来,老百姓一大早就可以在家门口附近买到平价米,一天的吃喝就不用发愁了。

    当然家里还有余钱的百姓实在不多,很多人都是分文皆无。黄海商帮便与他们定下以工代赈的契约,每日派马车载着大批的百姓到泾阳县做工,日落关城门前再送回来。

    龙朔国的老百姓,不愧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善良的人。尽管已经忍饥挨饿很长时间,只要吃一顿饱饭,他们仍能从看似瘦弱的身体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而朱由检派给他们的主要工作,也确实是非常累人的:筑城!

    原来自从大地震之后,泾阳县城的城墙已经完全垮塌,成为一片难以清理的废墟。朱由检所在的秦王庄,则是除了两道“护城河”,并无真正的城墙。

    眼下流贼肆虐,不知道什么时候,泾阳县就可能遭到侵扰。朱由检对此一直深以为虑,尤其是自己正在大搞建设,流贼一来,岂不要被破坏殆尽?

    只是泾阳县连年赤贫,人口稀少。尽管泾阳商帮以优厚的待遇招工,连民团带工人,统共也只招到两千人左右。这两千多人现在也忙得很,不可能再抽出精力去筑城。而且正式工人的月银最低也有三两,若加班赶工,朱由检还要计件付薪,也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百姓缺粮、泾阳缺工,朱由检把这两个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放到一起,两个难题竟同时迎刃而解!

    他还依稀记得在前世看报纸,曾经有“深圳速度”的提法。意思是深圳自从成为特区,就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在内地盖一层楼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在深圳却只需要四五天,甚至最短的只有三天。

    如今在筑城这件事上,朱由检就实现了“泾阳速度”!那可是成千上万人同时劳作的超级宏大场面,别说是在这个时空,就是在穿越之前的现代,这种场面也极其罕见!

    短短三四天时间,泾阳城和秦王庄的城墙均已初具规模。若不是烧砖跟不上进度,还能筑得更快一些。因为很多“临时工”本来全家都快饿死了,忽蒙黄海商帮赊米救命,个个感激不尽。在他们的心中,黄海商帮的帮主就是当世活菩萨,他老人家让干什么,就是累死也得干!

    有些人甚至让家中的老人和妇女代领粮食,自己却吃住全在工地,一连几天根本不回家。到了晚上,便挑灯夜战,若不是商帮的伙计强令他们休息,他们简直恨不得连轴转了。

    当然,朱由检并不是一味求快,前世那些“豆腐渣工程”他是深恶痛绝的。

    首先,两座城墙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当然这活朱由检可干不了,他全委托给了泾阳县令孙传庭。这项工作也不是临阵抱佛脚,而是从地震过后就着手进行了。

    孙传庭不愧是明末杰出的军政、民政复合型人才。他与工匠们经过数日数夜的严密设计和反复推敲,终于确定了泾阳县和秦王庄的城墙图纸。

    这两座城墙均分为内、外两道,高达三丈五尺,上宽一丈,下宽三丈,每面城墙均开有一道正门、两道偏门,正门内还有瓮城,既重视防御,又尽量不影响平时的经济活动。

    其次,整个施工过程,均由专业人员实施严格的监督。包括孙传庭在内,至少数十人一天到晚长在工地上,墙砌得不直、砖烧得不平、甚至是泥浆的比例不对,都要立刻返工。

    再者,施工的“临时工”积极性极高,态度极为认真。除了技术问题,他们根本就不用监督,就是让他休息,他都不肯休息,更不要说偷懒了。

    至于这次“大手笔”的经济账,朱由检也早就算过了。他给每个老百姓每天二斤米,一个月也不过半石。按照三两一石的价格,也不过折银一两半。这可比工人的月银低多了,实在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见老百姓干得那么起劲,朱由检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又主动给每人追加了每天二十文的工钱。老百姓更是感恩戴德,朱由检却心知肚明:这一两银子折铜钱一千文,干一个月也就是半两多银子,自己还赚着不少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